我有问题问孔子

2015-01-14 11:02黄飞虎
网络传播 2014年11期
关键词:小人孔子总书记

黄飞虎

《论语》是孔子的谈话问答录,如果有一个机会问孔子,你会提什么问题?

10月16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社会工作局主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上行:孔子诞辰网络文化活动”落下帷幕。

在这个活动中,有一个“我有问题问孔子”的环节,征集了超过万条问题,互动留言超过5万条。活动承办网站——搜狐网有260万用户访问了相关报道页面,产生点击量1341万。

各主流网站通过对杨朝明、钱逊、姚中秋、陈少明、郭齐勇、任锋、杜维明、杨国强、杨国荣、陈赟和许纪霖等学者的采访,尝试回答其中的一批问题。

本刊摘其精要,以飨读者。

我们今天祭祀孔子时穿什么服饰?

新华网提问:习近平总书记曾于2013年11月26号到孔子研究院考察并座谈,通过您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触,您认为他对传统文化有着怎样的情结?

杨朝明(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总书记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一种崇敬和尊重,同时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也比较理性与科学,总之,他对中华民族文化有一种温情和敬意。

接待细节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总书记对文化方方面面的思考。比如说,座谈会结束后,他对送行的各位说“各位请留步吧”。这时,他注意到我们一位同事穿了带有民族元素服饰的上衣,就走过去问,“你穿的不是中山装吧?”这件上衣,是我们举办世界儒学大会时集体定做的。

总书记认为中华民族应该有自己的国服,于是大家对这个问题就七嘴八舌地议论,总书记听得非常认真。等到大家议论完要离开的时候,刚走到第一个台阶,总书记突然说了一句:我们今天总不能穿汉服吧?继续往下走,总书记又问:我们今天祭祀孔子时穿什么服饰?

因此,我认为总书记在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我们作为一个民族,应该有自己的文化标识,从文化的深层一直到表层,表层就是衣食住行。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建立时都有一个制礼作乐的问题,有些方面应该提上议事日程。

孔子只是一个传说?

网友“一道胡言”:自从有孔子以来,没有人亲眼见过孔子说过一句话,也没有人亲眼见过孔子写过一个字,所谓孔子的学说,都是个“传说”。有人把当时的一个学派如此推崇,甚至把它列入了国学,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杨朝明:有一位英国作家说,中华民族因为有了孔子学说,比世界上别的民族更和睦、更和谐地共同生活了几千年。我们要问:我们的生命本色、内在理念、民族的心灵积淀到底是什么?

我们今天当然没有见过孔子是怎么说的,也没有看到他怎么写的,但是历史上清清楚楚留下了孔子的学生子思在《孔丛子》的记载:“闻之曰”如何如何。子思就是孔子口述的见证者,或者从他人那里听闻了孔子言论,这就是我们看到的一些孔子遗说的来历。

在《孔子家语》里面也有记载,孔子晚年的时候,他的学生中有两个年龄比他小50岁的孩子,“每孺子之执笔记事于夫子,二人迭侍左右”。孔子晚年回到鲁国,在他讲学过程中,这两个年轻人轮流记录孔子的言论,这些材料虽然我们没看过,但当时是有人看到过的,不是无中生有。

过去的思想能否解决今天的问题?

网友“孤单的琴键”:孔子的学说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钥匙,孔子是文化的种子,而不是粮食。我们现代人的智慧难道还不如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吗?两千多年前的思想,真能解决我们当前的问题?

杨朝明:孔子自己说他的学说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诸多学者的表述可以用梁漱溟先生的话作为代表,“孔子把他以前的文化都集中在自己的手里,而孔子以后的中国文化又从孔子出来”。

这里涉及到一个文化的概念问题。表层的文化就是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中层的文化就是制度;深层的文化是一个价值观。

从这个意义上讲,孔子学说是价值观,是荣辱观,也是一种方法论。它影响着我们的衣食住行,指导着我们的制度建设。就如同辜鸿铭先生所说,孔子学说就像加减乘除,2500年前的孔子时代3×3等于9,今天3×3依然等于9。

孔子思考的不是一时一地,而是在思考一种超越意义上的我们应当遵循的东西。因此我们不能认为自己就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更不能以简单的或者以进化论的观点去理解我们的文化,认为我们一定比古人强。

今天弘扬传统是不是漏了什么?

搜狐网提问:我们现在强调弘扬国学和传统文化,经常会把目光聚集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忽略了另外四个:“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也是要以格物为前提的,现在弘扬传统文化时,是不是忽略了一些东西?

杨朝明:《大学》有“三纲领八条目”。三纲领就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什么叫“明明德”?就是张扬善性,把人好的德性放大。这也是一个修己的过程,由修己影响到他人,由修己而安人,这叫“亲民”。每个人都这样修养达到社会的至善,这叫“三纲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八条目”。这“八条目”前面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后面是修齐治平,修身是一切的基础。

什么叫格物致知?就是在实践中求得真知。

孔子常说,一个人的成长好比八个字:“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志于道,就是追求道术,游于艺就是游于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

孔子那时候,8岁进小学,15岁进入大学。15岁这个年龄正是孩子进入青春期的时候,“孔子之施教也,先之以《诗》”(《孔子家语·卫将军文子》),孔子教书一开始就教《诗》。

《诗》的第一篇为什么是《关雎》呢?关雎是一首爱情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尽管思念得很着急,但还必须得“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发乎情,止乎礼。

刚刚进入懂事年龄的孩子,就必须了解我是一个自然人,但我不能仅仅是个自然人,我必须懂得社会规范。这就是“明礼”,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去体会那个礼。格物致知之后才能正心诚意,这本身就是一个修身的功夫。endprint

古时8岁读小学,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朱熹·章句序》)。前段时间我们注意到,江苏省普及传统文化的时候从孩子的礼仪教育入手,这是很好的切入点。有一位老师发现学生不会和老师交流,他做了个实验:在上课前站在教室前门,奇特的现象出现了,很多学生看到老师站在前门,竟然从后门进去了。另外一些学生抬头发现老师,便快步走进去。只有极少数学生跟老师打招呼。这个现象目前很普遍,人与人之间最起码的交流礼仪都没有了,孩子应该学什么?一些地方对孩子进行孝道教育,生硬地给孩子布置作业:回到家以后给自己父母洗脚。这只是表面现象,孩子应该具备对父母辛苦的理解和了解,这种情感教育才是最重要的。

礼乐射御书数呢?礼就是礼节,乐就是如何演奏弹唱,御就是驾车,射就是射箭,射御就是古代军事体育教育,书就是写字认字,数就是算术。礼乐射御书数实际相当于现在小学的课程,孩子从中可以了解有什么和是什么,但是未必了解到为什么。

进入大学以后,他就要学习穷礼、正心、修己安人之学。穷礼就是了解社会人生,只有穷礼才能正心诚意,才能真正成为一个社会人,成为一个社会的管理者,进而成为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人,古代的大学之教是这样的。小学一般的孩子都要学习,但是在传统中国,大学就是贵族子弟和民之俊秀,也就是卓越年轻人的专属。

儒家塑造了中国人的软弱一面?

网友“逍遥此生”:有人说儒家塑造了中国人软弱的一面,儒家思想过于重文轻武,从而导致中国在古代历史中经常处于被入侵的地位。这是真的么?

杨朝明:说儒学塑造了人柔弱的一面,也许对了一半。

古代的《字书》里面说“儒,柔也”,但这种柔和柔弱不是一回事,它是以柔克刚的柔。

孔子之前的儒是一种职业,是一种为人相礼(编者注:祭祀或举行婚丧典礼时在旁宣读行礼项目)的职业。后来儒家和儒有联系也有区别,它虽然也做相礼的职业,但是不仅仅是相礼,而是让人用“先王之道以润其身”。

我要改变一个人,虽然也从事相礼的职业,但是我还要从事人心的改变。这就是后来的儒家,所以儒家在改变人的时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教育就是慢慢进入人心的过程。

中国的儒家讲究三达德,即智、仁、勇。中国儒家特别强调勇,早期思想家对此不断论述,比如孔子说“杀生成仁”,这是不是勇?荀子曾经把人的勇分成几类,“有狗彘之勇者,有贾盗之勇者,有小人之勇者,有士君子之勇者。争饮食,无廉耻,不知是非,不辟死伤,不畏众强,恈恈然唯利饮食之见 ,是狗彘之勇也”(《荀子·不苟》)。我们看到猪狗抢食物,没有廉耻,不顾生死,看到利益不顾一切,这就是狗之勇。商贾之勇是指见利忘义的商人,小人之勇就是一般的匹夫之勇。荀子提倡的是“士君子之勇”,说到这里我们常常想起孟子提到“善养吾浩然之气”,这就是士君子之勇。

“丧家狗”为何被推崇?

中国新闻网提问:孔子一生其实命运并不好,郁郁不得志,史书上甚至说孔子“累累若丧家之狗”,但是在后世却被奉为“至圣先师”。为什么孔子的思想在当时不能实行,却被后世如此推崇呢?

杨朝明:孔子在为政几年以后周游列国,他的一生到处奔走,栖栖遑遑,终其一生,政治理想也没有实现。

北京大学李零教授有本书叫《丧家狗》,副标题叫《我读〈论语〉》。我也认为“丧家之狗”的确是他政治命运的深入写照,但换一个角度,如果我来写本书,可以叫《择木鸟》。

有人说,“丧家狗”是孔子自己说的,其实择木鸟也是孔子自己说的。孔子一生周游列国也是希望有一个地方能够施展抱负。有一天,楚国国君派人请他,弟子向孔子表示祝贺:老师,终于有人用你了。孔子这时候很冷静,他说,如果这时候国君真的用我,我用我的这种办法去做的话,未必他真的能同意。所以他下面说了一句,“鸟能择木,木焉能择鸟?”(《左传·哀公十一年》)

在孔子那个时候,列国林立,政权多元,孔子把自己比喻成一个自由飞翔的小鸟,可以在列国的大树间自由选择。也正是因为孔子有独立的政治品格,才决定了他“丧家之狗”的政治命运。

要知道,那个时期更容易成功的可能是野心勃勃的“狼”,未必是忠心耿耿的“狗”。“道不行,乘浮于海”(《论语·公冶长》),孔子追求道的实现,他认为自己生不逢时。

孔子怎么看女人?

环球网提问:《论语》里“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到底什么意思?

杨朝明:这句话孔子说了两部分人,女子难养和小人难养。为什么难养?“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小人就是指一般的民众,它不是指人格低下的人。如果按照我们原来对小人的理解,把女子和小人放在一起是重视女子才怪。

有一次我在读《逸周书》的时候,发现里面有一句话,周武王要灭商,把大小官吏找来,给他们训话,不要和老百姓争利,只有这样老百姓才能支持你。“惟事惟敬小人难保”。什么是小人难保?我看那本书下面有一个“保,以养也”,保就是养,小人难养,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要敬,闹了半天,这句话是周代一个传统的观念——“敬德保民”。因为保民比较不容易,所以我们作为一个为政者,作为一个管理者,一定要尽其德。

这很明显是重视小人,如果孔子没有轻视小人,他肯定就没有轻视女子。

为什么单独把女子说出来?《论语》是关于社会管理的学说,它是说在管理小人和女子的时候,要注意管理的度,不要过分地敬也不要过分地远。

比如《逸周书》说到,要提拔一个干部,就要考验他,其中有一句话说要故意疏远他,“远之以观其不二”(《逸周书·官人解第五十八》),看他是不是生二心,也可以对他特别好,看他是不是变得缺乏应有的恭敬,这叫近之远之。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有一个误解,冤枉了孔子。虽然那个时候谈不上对女子与小人多么尊敬,但是它毕竟不是我们原来理解的那个意思,在《论语》中,类似的误解还有不少。

据悉,继孔子诞辰网络文化活动之后,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将继续组织网站开展国学大师采访,以及京剧、书法等传统文化精华网上宣传普及等系列活动。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人孔子总书记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平儿是“全人”还是“尤奸”“小人”
指印小人来了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木勺小人
总书记的告诚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