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中国油画艺术中的史诗性作品

2015-01-15 17:06季水河
艺海 2014年9期

季水河

〔摘要〕文章从题材选择、艺术表现、创新追求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周小愚《人民的耀邦·系列油画》。周小愚用近50幅油画作品,表现了胡耀邦光辉的一生,称得上新世纪中国油画艺术中的史诗性作品。

〔关键词〕周小愚《人民的耀邦·系列油画》史诗性

油画作为空间艺术之一种,同整个空间艺术一样长于造型而短于叙事。这一特点决定了油画艺术很难表现一个连续性的故事,更难表现一个人的一生。因此,在中外绘画艺术史上,很难见到表现一个完整故事情节的多幅油画作品,更难见到表现一个人一生经历的数十幅油画作品。周小愚《人民的耀邦·系列油画》突破了油画艺术的这一局限,用近50幅油画作品,表现了胡耀邦光辉的一生,称得上新世纪中国油画艺术中的史诗性作品。

一、匠心独运的题材选择

就一般绘画而言,画什么并不难,难的是怎样画。但对《人民的耀邦·系列油画》来说,画什么就很难。胡耀邦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其革命生涯长达半个多世纪。在半个多世纪中,他所亲身经历的惊心动魄的历史场景,他身上所发生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可以说是数不胜数的,即使用最长于叙事的文学作品,也难以全景式地再现胡耀邦的一生,而用最短于叙事的油画艺术,则几乎成为不可能。因此,如何选材,是画家所面对的第一个难题。周小愚以高超的题材驾驭能力,匠心独运地破解了这一难题。具体而言,他在题材选择中坚持了三条原则。

一是典型性原则。典型性原则即选择胡耀邦一生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作为题材。这类题材或是对胡耀邦的一生最具影响性的事件,或胡耀邦一生中对中国社会最具影响力的事件。通过这类题材浓缩了胡耀邦的崇高人格或特殊品质。这类题材中的代表性作品有:《约稿毛泽东》、《隆中三策》、《丹心耀日》、《信任·重任》、《真理标准的思考》、《特区特办》等。如果说《约稿毛泽东》、《隆中三策》,表现了胡耀邦的聪明才智和远见卓识,那么,《真理标准的思考》、《特区特办》则表现了胡耀邦的高瞻远瞩和创新勇气,而《丹心耀日》、《信任·重任》更是表现了胡耀邦的赤胆忠心与勇担重任。

二是人民性原则。人民性原则即选择胡耀邦一生中与人民大众联系最紧密的事件作为题材。人民性既是胡耀邦一生中始终如一的宝贵品质,也是周小愚绘画题材选择的重要标准。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党的领袖人物中,胡耀邦是体现人民性最充分的代表之一。他从人民中来,是从放牛娃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党的领袖人物的;他到人民中去,不管是革命战争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始终心向基层,经常深入到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去。在周小愚的绘画艺术中,人民性是他题材选择的一个重点。在一般绘画中,人民性表现为周小愚的草根情怀,多选择凡人小事,如农家女孩,沧桑老人,小院篱笆,河流孤舟。在《人民的耀邦·系列油画》中,人民性表现为关注胡耀邦情系人民,与人民心连心,多选择胡耀邦深入人民大众,生活在人民之中的事件。这类题材中的代表性作品有《村口拉家常》、《西域馕香》、《老少边穷》、《村头》、《情怀》等。在这些作品中,胡耀邦或盘腿坐于村口石头上,俨然老农中的一员;或围座于新疆少数民族农家小院的烘烤台上,与群众亲切地交谈;或与老农民同行于乡村小道边走边谈,亲切如兄弟俩。

三是个性化原则。个性化原则即选择最能表现耀邦性格特征的事件作为题材。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党的领袖人物中,胡耀邦是个性特征比较鲜明的一位。他性格率真,待人坦诚;观点鲜明,敢爱敢恨;多谋善思,处变不惊。这类题材的代表性作品有《天天向上》、《南海风》、《人心为上》、《友谊·典范》、《民主要过硬》、《我不下油锅谁下》、《铁面耀邦》、《手足情》、《反对伪科学》等。在这些作品中,胡耀邦或满面春风,笑容灿烂;或紧锁双眉,神情凝重;或金刚怒目,恨形于色……从而立体地展现了胡耀邦的性格特征。

二、富于动感的艺术表现

时间的停滞性与空间的固定性,既是油画艺术的重要特点,又是油画艺术的明显局限。这一特点和局限决定了油画艺术不太适合表现活动中的人物与运动中的事物。周小愚作为一位具有探索精神的画家,并不甘心于被这种局限所束缚,他总是千方百计地突破这种局限,化停滞为流动,化固定为运动,使油画这种具有时间停滞性和空间固定性的艺术获得了动感效果。

一是善于抓住人物活动“最富于包孕性的瞬间”,使停滞的时间流动起来,固定的空间活动起来。莱辛在《拉奥孔》中认为,诗歌和绘画表现事物的突出区别在于“诗歌描绘物体,只是通过运动去暗示,将可以眼见的特征化为运动。绘画(造型艺术)则是在连续性的动作过程中,选择一个‘最富包孕性的瞬间来加以表现”。①所谓“最富包孕性的瞬间”,用著名雕塑家、美学家王朝闻的话说,就是“接近高潮,不到顶点”的那一时间段。在《人民的耀邦·系列油画》中,《村头》、《情怀》、《西域馕香》等,就很好地抓住了人物连续性动作过程中“最富包孕性的瞬间”,表现了连续性动作过程中接近高潮的阶段,使停滞的时间具有了流动感,固定的空间具有了活动性。在《村头》中,胡耀邦和一位老农正迈步前行,面向左前方,既像在远望,又似在聆听,还似在交谈;在《情怀》中,胡耀邦和一群少数民族群众围坐于火堆旁,胡耀邦右手伸出两个指头,正在兴致勃勃地讲述着什么,他的话在群众中引起了热烈反响,有的在欢笑,有的在微笑,有的在思索,画面活跃,极富动感;在《西域馕香》中,描绘了胡耀邦与一群维吾尔族妇女围坐于农家小院的烘烤台上聊天做馕的情节,画家的高明之处不是描绘做馕的全过程,而是抓住胡耀邦和一位维族妇女在做馕过程中欢快交谈,手舞足蹈这一最具包孕性瞬间的动作与表情,既表现了胡耀邦的平易近人,爱民亲民,又表现了群众的无拘无束,心情舒畅,整个画面热烈欢快,气氛感人。

二是善于抓住人物表情最富有生动性的“顷刻”,使人物的内心动起来,人物形象活起来。在中外绘画艺术史上,艺术家们对如何画好画活人物,有过很多研究与论述。大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形神兼备”,认为“形神兼备”既是画好画活人物的首要条件,又是人物绘画的最高要求。那么,如何才能达到“形神兼备”呢?莱辛强调关键在于抓住人物表情最生动的“顷刻”。在《人民的耀邦·系列油画》中,周小愚善于抓住胡耀邦表情最生动的“顷刻”。来展现胡耀邦的内心世界,刻划胡耀邦的艺术形象。其中,《真理标准的思考》、《人心为上》、《友谊·典范》、《手足情》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性作品。《真理标准的思考》,表现的是1978年真理标准讨论中的胡耀邦。1978年5月10日,经胡耀邦同志亲自审定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在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上发表。5月11日又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在《光明日报》上公开发表同时由新华社向全国新闻媒体发了通稿,并在全国引起热烈讨论。那场讨论,“推动了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是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为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坚持解放思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②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胡耀邦同志是那场讨论的发起者、支持者、推动者。《真理标准的思考》,描绘了胡耀邦聚精会神地阅读真理标准讨论的文章,专心致志地思考真理标准时表情最生动的那一“顷刻”,表现了胡耀邦作为理论家的强烈敏感和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人心为上》描绘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胡耀邦与邓小平同志亲切交谈时表情最丰富的那一“顷刻”:两人兴致盎然,谈兴正浓,笑容可掬,满面春风。《友谊·典范》描绘了胡耀邦与习仲勋这对亲密战友在粉碎“四人帮”后劫后重逢的感人场景和重获新生的喜悦心情,两人谈天说地,忆古论今:回想过去的峥嵘岁月,叙说长期的革命友谊,畅想未来的光辉前景。随兴而发,直抒胸臆,表情自然,动作随意。《手足情》描绘胡耀邦与哥哥胡耀福在一起的画面,胡耀邦与胡耀福是同胞兄弟,两人之间有亲情,也有误解,他们之间的许多故事有欢乐,也有不快。作为总书记兄长的胡耀福老人至死仍是农民,这是胡耀福自己和许多乡亲都很不理解的。画面中,胡耀邦和胡耀福兄弟俩灯下对谈,他们既像在叙旧,又似在谈心,还似在争论。耀邦严肃而坦诚,胡耀福凝重而认真,表情生动丰富,画面动静相偕,十分感人。endprint

三是抓住最富有典型性的人物和事件,表现一段历史和一种观念,使历史变得鲜活感人,观念获得生动形象。一方面,就艺术的本性而言,绘画只应塑造典型,描绘形象,而不应该表现历史过程和思想观念,更不能将绘画变为历史知识的形象挂图和思想观念的传声筒。另一方面,艺术发展的历史又表明,艺术与社会历史和思想观念又有不解之缘,那些具有历史意识和创新精神的艺术家往往能用高超的艺术技巧将一段历史浓缩于咫尺画幅,将某种思想观念转化为艺术形象。在这个意义上,艺术“是其所描绘的时代精神和价值观念的表现形式”。③周小愚《人民的耀邦·系列油画》中的部分作品,就是对某一历史过程和某种思想观念的形象化表现和艺术化表达。《浏阳有这两个人》、《尊重知识》就是这方面的代表性作品。《浏阳有这两个人》以谭嗣同、胡耀邦两个艺术形象,浓缩了浏阳近现代的革命历史,反映了浏阳近现代的英雄群体。在中国近现代,浏阳是一个人杰地灵、英雄辈出的地方,涌现出了许多举足轻重、影响巨大的英雄人物。在这个英雄群体中,谭嗣同、胡耀邦无疑是最杰出的代表。在《浏阳有这两个人》中,周小愚塑造了变法先驱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而昆仑”的以身殉法的英雄形象,表现了其如莽莽昆仑的浩然之气;描绘了胡耀邦心忧天下,情系人民的广阔胸怀,勇于担当,敢于牺牲的革命精神;有人说“浏阳有这两个人就够了”,其意在于这两个人能反映浏阳近现代的光荣历史和代表浏阳近现代的英雄群体。《尊重知识》将改革开放后我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理念和思想形象化、艺术化了。作品描绘了胡耀邦与两位知识分子亲切交谈的场面,画面中的胡耀邦表情亲切,待人坦诚,态度谦和,场面温馨感人。作者以生动的艺术形象和感人的生活画面形象地诠释了何为尊重知识。

三、兼容并包的创新追求

一位杰出的艺术家,都有自己所主攻的方向和所擅长的领域,但他们又不把自己的艺术眼光局限在某一特定方向和某个单一领域。他们能够突破方向和领域的限制,以一种兼容并包的开放态度博采众长,以完善自己的艺术修养,丰富自己的艺术手法,实现自己的艺术创新。周小愚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他的主攻方向是油画艺术,他所擅长的领域是油画。但他总是以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面向不同艺术领域,兼容并包多种艺术手法和多学科领域资源,从而走向综合创新。《人民的耀邦·系列油画》就充分体现了这种兼容并包的创新追求。

一是将文学的叙事艺术与描写方法融入了自己的绘画之中,使其作品兼具了文学品格。绘画与文学的一个标志性区别是:绘画作为空间的艺术长于造型与短于叙事,文学作为时间的艺术长于叙事而短于造型。周小愚的创新精神表现在他突破了绘画与文学的界限,从文学中吸取营养,将文学的技巧与方法,融入了自己的绘画作品中,使自己的绘画作品具有了文学性。如《约稿毛泽东》,《村口拉家常》,《解放石家庄》等,从命题上说,它们都是属于叙事性的作品,这些作品的中心是故事。周小愚在这些作品中,吸收了文学的叙事技巧和典型化手法,使其具有了鲜明的叙事特点和突出的文学品格。《约稿毛泽东》将时间空间化,将故事人物化,作者在画面中将胡耀邦创办《思想战线》时向毛泽东约稿之事表现为胡耀邦与毛泽东面对面交流的情景,在空间中蕴含了时间,在形象中完成了叙事;《村口拉家常》将时间和空间作了压缩性处理,使二者达到了融合。胡耀邦任中共中央主席和总书记的七年中,有六百多个县留下了他的足迹,投下了他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身影。作者将这漫长的时间和广阔和空间浓缩到了某一村庄村口这一特定时空,将调查研究这一过程表现为拉家常的场面,在时空一体化中表现了胡耀邦与老百姓的亲密和融洽;《解放石家庄》明显地运用了文学的典型化手法,对解放石家庄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了概括化与个性化处理。解放石家庄投入兵力数以万计,连续奋战六个昼夜。作者没有,也无法再现这一恢宏战争场面。作者以概括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艺术手法,以胡耀邦顶着炮火指挥解放军二十三团作战的场面,浓缩了整个战斗历程;画面中的解放军官兵表情各异,个性鲜明,刻画了同一战争场面中的不同性格特征,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二是将中国画的构图方法与表现技巧整合到自己的绘画之中,使其作品的艺术语言得到了丰富。油画与国画作为不同的画种,具有自己独特的构图方法和表达技巧。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审美效果。然而油画与国画虽有重要区别但无绝对鸿沟,中国现当代富有创新精神的油画艺术家,总是能打破二者之间的界限,沟通二者之间的联系,从中国画中借鉴构图方法与表现技巧,丰富油画艺术语言,实现自己的艺术创新。周小愚作为一位在中国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艺术家,很善于从中国画中借鉴构图方法与表现技巧,在《人民的耀邦·系列油画》中,许多作品都借鉴了中国画的“虚实相生”构图法则和“计白当黑”表现技巧。在《一颗中国心》中,画面中的胡耀邦形象是实写:胡耀邦居于画面中心,对其面部表情,服装色彩与样式都作了清晰的描绘;画面中的其他部分是虚写:胡耀邦身前的地图似有若无,身后的长城和远山若隐若现。在这幅画面中,实者逼真,虚者空灵,虚实相互补充,形成了一个蕴含丰富的审美空间。在《走过万里长征路》中,行军的队伍是实写,实写处人物形象清晰,表现生动;人物脚下的雪地是虚写,虚写处情景模糊,难以把握;画面中的远山、天空仅是略作点染,近乎不写。整幅画面层次强感,情景交融,蕴含丰富,韵味无穷。

周小愚《人民的耀邦·系列油画》,作为新世纪油画艺术中的史诗性作品,在中国当代油画艺术中,必将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其题材选择的匠心,艺术表达的精湛,兼容并包的精神,都能给人以启发。但这并非说《人民的耀邦·系列油画》已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如每幅作品的命名并不都很精当;个别作品背景似乎还可略作调整,使背景与人物形象更具有内在统一性。周小愚被誉为湖南美术界的“不老松”,所谓不老者,主要指他创新精神长在,艺术生命之树常青,我们期待他创造出更多的好作品。

(周小愈作品详见彩版插1—插4)(责任编辑:杨建)

注释:

①莱辛著:《拉奥孔》,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4页。

②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纪(1949—2009)》,第279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③[美]威廉·弗莱明,玛丽·马里安著:《艺术与观念》上,宋协立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