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色辉映雾霭迷蒙

2015-01-15 17:07刘春燕
艺海 2014年9期
关键词:光色花鸟工笔

刘春燕

〔摘要〕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李魁正,历经“文革”的磨砺后,逐渐突破师门,寻找到变法的趋向,经过四年的搁笔学习,推出了全新的“现代没骨”画,紧接着又推出更加豪放的“现代泼绘”艺术,最终实现了前人所无法达到的光色辉映、雾霭迷蒙的花鸟画意境,在当代中国画创作探索发展的进程中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花鸟画现代没骨现代泼绘

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画坛异常活跃。宋元之后一直消沉的花鸟画,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各种思想、观念、流派、群体及表现形式纷纷登场亮相,为花鸟画的复苏增添了生机。在此除旧布新之际,李魁正的花鸟画立足于传统,不断推陈出新,探索新形式,寻求新语言,开辟新境界,引来众人的瞩目。

一、突破师门、初获成功

在20世纪初西学东渐中,中国花鸟画的传统已发生变异。大致奠立了两种花鸟画的新传统,一种是借古开今,如工笔花鸟画家于非闇;另一种是融合中西,如墨彩画中的林风眠。李魁正在北京艺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上学时师从俞致贞、田世光,而俞致贞是于非闇的高徒,田世光与俞致贞又曾出于同门。俞致贞与田世光属于于派的第二代画家,其风格一精工一雅丽,但略参西方写实造型来发扬宋代院画传统的观念并无二致。“他们大致都像于非闇一样,重写生,善提炼,尚传神,讲笔法,浓色泽,形成了比宋人花鸟更秀劲浓丽也更生气奕奕的风神,尤适于表现花鸟世界繁盛向荣的生机,寄托愉悦欢欣的情感”。①然而,“于派的重笔勾勒的写实造型和“三矾九染”的半装饰设色风格,虽然一改晚清“常州派”没骨花鸟画的靡弱失神,但仍难于突现光色辉映雾霭迷离中的花鸟情态,以更直接可感的空间镜象来表现更丰富多样的内心世界。”②

李魁正作为于派的第三代画家,早年的良好教育为其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登堂入室易,别开户牖难”。正当他学有所成,准备步入社会工作时,“文革”阻断了他顺利的艺术之途。如果没有经历“文革”的曲折,他也许还在前人基础之上精益求精,慢慢探索自己的艺术语言。但是意外的磨练和坎坷,使他深入体会到人生的真谛,感悟出了生活的意义。于是“文革”后,当他重拾画笔时,便找到了新途。1982年的《玉妆》和1984年的《欲曙》就是他突破陈法并初获成功之代表作。前者描绘素雅荷塘,抒写高洁情怀,淡化双勾墨线,用绿色统一色调,在传统双勾设色基础上辅助逸笔没骨,因此,在于派的精工中流露出陈之佛一派的韵致。后者刻画告别寒月迎接曙光的热带芭蕉,把传统双勾设色的方法更加写实化,同时突出了花苞和枝叶边缘破晓阳光的闪耀。李魁正此时的艺术风格虽然并不成熟,但已传达出超越前辈的势头和变法的方向。

二、“现代没骨”

推陈出新,关键在于通过突破表现技法来带动表现语言和精神内涵的开拓。李魁正在表现技法上取得的初步成功,正是他创新道路迈出的第一步,这使他摸索到了努力前进的方向。但他明确知道,要想继续探索下去,必须要有理论上深入的思考与实践上沉着的积累,而这些又是提高艺术修养的结果。所以,他在中国画新艺术大潮即将兴起之时,决定暂停创作,搁笔学习。

在四年的学习中,李魁正一方面研究西方现代艺术,主要是其先进的色彩学和造型方法,另一方面系统探索被工笔画家所容易忽视的中国写意精神,及其美学思想和哲学思想。除此之外,他也思考走融合中西的创新之路,如林风眠不是从传统的基础上出新,而是先确立个人风格,之后从传统中掘取有益的因素来完善自己。走“融合中西,工写结合”之路,经过大量的练习实践,于1980年代后期,他推出了全新的“新工笔花鸟画”。这种“新工笔花鸟画”弱化线条,强化光色,偏向于“没骨”画法,实际上是“现代没骨”的诞生。“线意”虽然弱化,但仍然存在,丰富了色彩而强化了色调的统一性,色、线、形统一于时空的氤氲中,体现了光色的辉映和雾霭的迷蒙。如《清气》(图1)、《金牡丹》、《瑶池素葩》(图2)等。

没骨精品《瑶池素葩》,在1994年荣获了第三届中国工笔画大展金奖。此幅作品可以说是李魁正“现代没骨”画艺术水平的一个集中完美的体现。一朵朵浮雕般婀娜的白荷花,放射着澄明而庄严的圣洁之光,在翻飞的荷叶簇拥下,仿佛一股清风拂过,凉爽宜人。为了追求画面光色空蒙的微妙变化,如他所说:“在实践中我注重光色的表现和工写结合。吸收借鉴西方绘画中光与色的表现特点,并将其纳人中国传统绘画的平面色彩布局中,在把握整体色调和讲究色彩冷暖变化及对比关系的同时,突出在逆光或侧逆光下主体物象及整个画面的光感效果。”③在清亮的池塘衬托下,给人强烈而又朦胧的逆光感受,使得画面在光气的笼罩中生成一种格调清新、韵味高雅的素雅境界。为了形与意的贴切对应,在造型上仍是写实基础上的提炼,突出整体的团块构成关系,弱化线条而不减“线意”;在设色上改变了“三矾九染”的传统染法程序,以变化无穷的渍染、点笔、冲染、接染、撞水等相结合的技法。摒弃了大片留白的构图传统,重视平面布列,加强绘画性,不再题诗,更能引导观者进入洁净无尘、灵光普照的花鸟世界,实现精神的净化与超越。

“没骨”画法,作为花鸟画的一种绘画样式,其绘制特点是不用线条勾勒,直接以彩色绘之。至北宋创始后渐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是以明代孙龙最为卓越的“逸笔没骨”;一是以清初恽格为代表的“工笔没骨”。“前者发展的色彩点厾技法,后来化入水墨点色的写意画中;后者以薄染轻晕为手段,随着宫廷化而流于公式,日渐衰微。”④李魁正这种“现代没骨”新工笔花鸟画,虽渊源于传统的“工笔没骨”与“逸笔没骨”,但他突破了传统的束缚,化古为我、变洋为中,把传统的“游丝线”、“没骨法”和外来的“朦胧体”融合在一起,又吸收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光色表现和平面构成的原理,以及摄影艺术的光影特技,营造出异常清新淡雅、朦胧奇幻的新工笔花鸟画意境。他反复强调“没骨不等于无骨,弱化笔线不会损失尚骨精神,只不过是骨隐其内而已。”⑤他实现了前辈花鸟画家无法实现的光色辉映、雾霭迷离中的花鸟情态,以更直接可感的空间境象来表现更丰富多样的内心世界。endprint

三、“现代泼绘”

通过线的隐没,光色效应的抒写,李魁正更新了花鸟画的视觉形象。但他仍然感到,这种脱胎于传统工笔的“现代没骨”花鸟画缺乏表现的自由和力度,于是时过不久,推出了更加放逸的“现代泼绘”。“我的泼绘作品,多以系列形式组成。在境界上,我力图突现一种博大的宇宙精神、神秘的玄学色彩和永恒的禅学意味。……在实践中我着力于捕捉大感觉,把握大调子,营构大境界,追求单纯洗练、整一大气的视觉效果,展现博大雄浑、幽冥静谧、朦胧幻化、迷蒙浑然的意境。我力求以点线团块的力度铸造一种新的旋律和阳刚之气,以色墨交融的光感体现一种新的韵致和阴柔之美,以演奏花鸟世界和我心中的虚静与律动、撞击与和谐的交响乐曲。”⑥这是他对自己泼绘艺术的深刻感悟。

他的“现代泼绘”作品,多以系列形式出现,如《荷魂系列》(图3)、《秋变奏系列》、《荷塘系列》(图4)等等。其艺术表现大概有两种:一种纯以色粉挥运,另一种则以水墨为主。前者仍可以看出脱胎于“现代没骨”,只是更放逸,更“大象无形”,更注重团块与光色的主观性,其数量并不多。后者数量多,而主要体现在混沌迷蒙的墨海中,冉冉升起几朵光彩夺目的没骨白莲,或在暗夜如磬的乌云中,如大蝌蚪般的没骨葫芦按列队浮游。在李魁正的“泼绘”艺术中,借助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的语言,来解构传统文人写意画的笔墨,又用平面构成原理重新布置画面秩序,强调水墨团块,墨中用粉、以黑衬光,使这种不同于前人的抽象水晕墨章与不失形式的彩绘手法成为“现代泼绘”的新语汇。“现代泼绘”是李魁正实现工笔花鸟画中工写结合的需要,也是他“现代没骨”风格的延伸,同时也是他多年画写意和泼墨花鸟的演变。

李魁正在变法图新中,洞悉传统艺术形式对现代审美多元的制约,善于思辨前人锋芒,找到了行之有效的突破口和出发点,“融合中西,工写结合”,将没骨与泼墨、工笔与写意、意象与抽象相互交汇融合,不管是“现代没骨”,还是“现代泼绘”,一一突破,最终刷新了其花鸟画的面目,重铸了其画中的精魂。也许这些成就只是他实现更宏伟目标的一个过程,所以,让人尤为关注并期望他未来的艺术发展之路。

(责任编辑:尹雨)

注释:

①②薛永年:《立于前人之外———李魁正重彩花鸟画之变》,《美术》,1995年11期。

③李魁正:《现代没骨与泼绘———我的艺术探索和实践》,《美术观察》,1996年,第08期。

④薛永年:《立于前人之外———李魁正重彩花鸟画之变》,《美术》,1995年11期。

⑤刘曦林:《从工笔到‘泼绘———谈李魁正变体》,《国画家》,1995年,第03期。

⑥李魁正:《现代没骨与泼绘———我的艺术探索和实践》,《美术观察》,1996年,第08期。endprint

猜你喜欢
光色花鸟工笔
写意花鸟
罗登祥的工笔绘画
花开的声音
花鸟卷
赵炳宇工笔人物画工笔
《夏日》国画工笔
鸡舍LED光色智能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论述舞台灯光设计中光色的应用探讨
板上芯片集成封装发光二极管的光色检测系统
花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