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陶艺在消费文化中的价值取向

2015-01-15 00:30孙兰郑先觉
艺海 2014年9期
关键词:陶艺家陶艺消费

孙兰+郑先觉

〔摘要〕在消费活动中,现代陶艺和消费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代陶艺在消费文化中的审美表现必将影响着艺术家对作品的价值取向,由于当代“唯美至上”的艺术消费审美标准影响着当代陶艺家的作品表现形式,陶艺作品的核心价值如何在消费活动中得以体现是当代陶艺家亟需解决的问题,陶艺家创作的终极目标应该回到对“美”与“真”的价值追求上。

〔关键词〕现代陶艺消费文化价值一、现代陶艺与消费文化的关系

现代陶艺的艺术特征是脱离实用性和摆脱审美世俗化,它利用传统陶瓷工艺技巧中的部分可取因素,注重对新艺术形式的探索,更大程度地开辟新材料、新技术、新烧制经验,在功能上极大程度地排除了实用功能的制约。它的创作理论主张抽空作品价值、悬搁意义,对传统陶艺技术上的本质、真理、逻辑等权力话语加以粉碎,打破过去传统工艺的秩序。现代陶艺家标榜、主张的是理性层面的观念化、认知性价值、意义和作者感受型、体验型的审美价值和审美意义。

消费文化是人们在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社会生活以及消费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消费行为和消费环境的总和。它奉行“审美优先”的原则立场,追求感官愉悦、推崇享乐主义,极尽可能地将消费符号化、象征化、表象化。现代社会消费文化的“美感”在于它作为地位、声望的象征激发、诱导出人们的欲望;个人被尊重、认同、接纳,带来情感的愉悦和满足;炫耀、夸示,引起内心的沾沾自喜和洋洋自得;消费奢侈品、使用价值大的心理认知以及相应的愉快。

现代陶艺和消费文化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当现代陶艺作品作为商品以消费形式出现在消费文化中时,它所表现出来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消费行为和消费环境对创作者和消费者都构成一定的影响。陶艺作品以商品的形式走入消费活动中时,在文化层面上它不再是纯粹的实物,而是一种表现型的记号活动,在消费活动中,满足精神心灵层面的审美需求是现代陶艺的核心价值。

二、现代陶艺在消费文化中的审美表现

由于“消费”取代“生产”俨然成了社会政治、经济的主题,也成了人们日常物质生活、心理活动的主题。现代陶艺的发展以宣传反实用、反传统、反工艺、反规范、反技术和艺术商品化为特征,这与以宣扬不确定性、易逝性、碎片性、零散化为特征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在某一方面达成了一种共识。使得消费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现代陶艺的制作与生产,作品一旦以商品的形式进入到消费活动中,它的商品属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释放,它将表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1、商品艺术化。陶艺作品作为商品在市场上进行买卖和交易的行为,是商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产物,艺术品作为商品进入消费领域时,审美和艺术等传统意义上的功能就会隐退,商品成为其重要属性之一。在商家的操控下使得艺术与工业的界限得到了打破,各种艺术元素经由“工业设计”、“商品美学”的掺合,商品的身份俨然成了纯粹的艺术品,其使用价值或实用功能反而只是作为载体、媒介而存在。

2、陶瓷艺术品消费的时尚化。在现代消费社会中,时尚消费成为了消费舞台上的主角,它花样翻新、千变万化的基本情态在某种程度上和现代陶艺在追求新颖、变异、自由、反技术、反实用的创作理念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时尚消费的到来制约着消费主体的审美价值,因为陶艺作品的审美“标准”、品位“尺度”在消费社会里是混乱的,人们喜欢追逐稍纵即逝的符合“标准”、达到“尺度”的时尚消费活动。瞬息万变的时尚消费不断满足着人们求新求变、追新猎奇的心理欲望,使得人们产生出怪诞、好奇、刺激、意外、恐惧等审美体验。而追求时尚消费又使消费者的个性得到张扬、身份得到肯定、被确认为其“美”和“好”的心理暗示,所以消费者从五彩缤纷的陶艺作品中获取感性、直观的审美愉悦和快感,并由此激发、制造出消费需求和消费欲望。

3、现代陶艺消费名人化。现代陶艺在消费社会中以符号化作为新的推广手段,在以符号消费的现代陶艺消费文化中,消费主体通过一些消费活动彰显自己的地位、身份、品位、个性和能力、生活质量,并以此为通行证进入相应的社会等级序列,由此而产生出一种“名人效应”的作用。而作为消费者以消费名人名作显示出其艺术品位和社会品味,大多数消费主体通过名人或名家陶艺作品作为“夸示”、“炫耀”等外在消费行为来达到内心洋洋自得、沾沾自喜的情感和被认可、被接纳后的归属感、安全感。对创作者而言,陶艺创作行为总要浸润、渗透创作者的、情感、情绪,在“名人效应”的作用下;在利益的驱动下创作主体也渴望消费者的“认同感”,他们追随、扑捉着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弥漫、浸润、渗透着情感、情绪并由此散发着“意味”作为创作的灵感和动力。这样,以追求其商业价值和消费者的自身情绪、情感样态就成为陶艺家的创作动力。

三、现代陶艺在消费文化中的价值取向

由于国内现代陶艺界对自身价值判断的定位在不断动摇,使得陶艺创作方向与审美价值判断越发多元化起来。由于人的审美需求总是有着无可非议的正当性和合理性,除了纯审美性活动之外,通过非纯审美性的消费活动满足审美需求也应该有其恰当性。消费有着促进生产的作用,没有大的消费群体作为陶艺创作的物质支撑力量,陶艺家就将失去其创作动力。当人们解决现代陶艺工艺技术和表现在技术上的人文建构、人文价值与人文环境、技术等人性化维度的构建后,陶艺家必须回到其作品在消费文化中的价值。现代陶艺能否最终体现出对一种“美”与“真”的价值追求导向,这需要陶艺创作主体和消费主体二者在消费文化中正确审视陶艺的审美品格和消费主体的审美需求,把握好以下几点:

3.1在消费活动中追求现代陶艺审美需求的本质化和本位化

作为消费主体和创作主体的人是综合性的存在,其存在价值、意义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审美等许多方面。在消费文化中艺术家要考虑陶艺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而不能将人的需要,单一片面地设定为审美需求,将消费的价值功能绝对、极端地限定为审美价值。“唯美主义”、“审美至上”的消费需求是对人的本质的异化,是对人的需要的“虚拟”化,是对消费活动应有的众多价值取向和意义维度的缩减,所以,陶艺创作者不能在此意义上,将消费主体的需求从作品自身的商业价值中“异化”、“分离”出来。因为陶艺家以消费主体“审美至上”的审美需求为创作核心必将剥夺、损害其他价值需求。所以,陶艺家应该回到以真、善、美作为陶艺创作的核心理念的轨道上,作品的价值只有真、善的存在才可能达到美的境界,而仅仅具有外观之“纯美”而丧失其对真、善的价值追求不可能给人以美的体验和感知。endprint

3.2全新审视陶艺作品审美的形式化、直观化、视觉化特征

在人的审美活动中,我们的确需要眼睛、耳朵等器官来捕捉并接受到审美刺激和信号,接受陶艺作品的外在形象化的审美信息,传送愉悦、舒适、快感等审美体验和感受。然而,作为没有进行过正规艺术培训的大众消费主体来说,他们能感受到的作品形式美感只是一种直观化、视觉化和形式化的感官审美。作品外在的形式信号、现象刺激,只不过草草经过了人们的眼睛、耳朵而没有抵达心灵空间和灵魂世界,并不能产生本质性的审美体验,而现代陶艺创作一贯以追求激烈、刺激、新奇、特殊、怪异等感官刺激作为当代人精神张扬的筹码,一旦当艺术媒介用作品的外在形式以“名家、专家”作为嚼头对消费主体的眼睛、耳朵进行轮番狂轰乱炸时,而作为迷醉于感官“狂欢”的消费主体是不可能对五彩斑斓、千奇百怪的陶艺作品的样式进行一种理性思考、价值评定与艺术批评。所以在消费文化中消费主体不能只是如同一面镜子和一个视觉接收器,只进行机械、呆板地接收陶艺作品的表象、形式,而应该从陶艺作品的意义、内容进行理性的思考。用自己的心理、灵魂去占有美、获取美,使自己成为有深度的消费主体。

3.3改正现代陶艺的审美失范

陶艺作品美与不美以及美的程度总是审美主体以特定的审美标准、规范来把握审美对象的结果。受众者的审美体验在一定程度上是需要理性、逻辑思维的渗入,具有相应的客观性、实证性。之所以审美体验表现出来的直觉性、主观性,是因为审美标准渗入到心理结构之中,潜隐在意识和无意识之中,常常自动、自发地产生作用。在消费文化中消费特征导致了消费主体对陶艺个性的审美失范,美和不美,没有相对统一的标准和基本一致的规范。而当代多元、混沌、无序的美学标准又造成了现代陶艺的审美标准在消费文化上存在形态上的多样化和风格的杂烩混合。消费主体多数追求的是相对含混,并永无尽头的新、奇,这就将影响创作主体(陶艺家)对新、奇的追求,虽然新、奇的自身并不属于审美范畴,对其的追逐也不属于真正的审美活动,但它严重制约着陶艺家的创作思维,以“新”为美、以“奇”为美,是审美失范的集中体现。审美失范必定会导致陶艺作品创作的无序,它消解、颠覆、影响人们正常的审美需求,使人们在艺术消费中丧失、泯灭了合理、有效、真实的审美需求,所以迫切改正现代陶艺审美失范在现代陶艺创作和艺术消费中就越显重要。

3.4陶艺创作主体需要获得自我和主动性

在消费社会中,由于陶艺家所崇尚的创作自由、有一种麻痹性、隐蔽性和假象、幻觉,陶艺家自由创作的环境是相对的,买卖陶艺作品来补偿自己的劳动付出,作品的价格提供给异化现实中的陶艺家一种自由和快乐的假象,用来掩盖艺术家在陶艺创作自由现实中的真正缺失。消费社会中陶艺家创作中的自由在根本上是“伪自由”、“虚假的自由”。在泛审美化的消费社会中,陶艺家的创作思维任由消费主体的摆布、掌控。一方面,以创作陶艺作品形式的创作主体需要脱离开、弃置可能干预、影响、涂改、强加于消费主体的审美标准而进行独立的艺术创作。另一方面,消费主体的审美意识形态是陶艺作品作为商品价值得以体现的真正推手,消费文化中的“唯美至上”的审美标准也就势必制约着创作主体的意识形态使其以追求迷惑于审美幻觉、虚境的、自我感觉良好的审美标准作为创作的最终目的。

总之,在消费文化中,现代陶艺家任重道远,如何引导艺术消费主体走上正常合理的艺术消费轨道,改正以往陶艺消费审美的形式化、直观化、视觉化和审美失范的弊端是陶艺家获得自我和主动性的唯一之路,也是发展现代陶艺创作和捍卫陶艺家自身的利益的最佳方式。

(责任编辑:刘小红)

参考文献:

[1]杨魁,董雅丽.消费文化—————从现代到后现代.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96、148页

[2](德)齐美尔.时尚的哲学.消费文化读本.罗钢、王中忱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249页

[3]刘辉,方漫.陶艺的时代气息.景德镇:中国陶瓷杂志社,2005年第4期endprint

猜你喜欢
陶艺家陶艺消费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40年消费流变
“疯狂”的陶艺
学陶艺
做陶艺
陶元浴素——中国当代陶艺家黑白影像(NO.2)
新消费ABC
陶元浴素——中国当代陶艺家黑白影像(十一)
中外现代陶艺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