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让阅读教学更有效

2015-01-19 23:39明建美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5年1期
关键词:凯勒海伦拓展

明建美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教师们对教材的地位和性质以及语文课程的本质有了全新的认识,注重对教材进行挖掘和二度开发,在教学中也能进行拓展。真正有效的拓展应该是建立在教学内容基础之上的,应该为教学内容服务,教者要立足文本,根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结合学生的实际,寻找合适的切入点。

一、课前拓展,巧妙导入

一节课的新课导入部分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着整节课的成败。课的一开始就要做到先声夺人,要能抓住学生的心灵,吸引学生走上语文学习之路。一位教师在执教《海伦·凯勒》是这样导入新课的:教师首先在黑板上写下“海伦·凯勒”这几个字,让学生读了几遍,然后问学生:“你们知道老师写的是什么吗?”学生们有的回答说是一个人的名字,有的说是今天要学的课文题目。接着老师指导学生根据这两个答案说一句话,如“《海伦·凯勒》这篇课文的作者是海伦·凯勒。”或者“海伦·凯勒写下了《海伦·凯勒》这篇课文。”老师点明像这样的自己写自己的文章就叫自传,同时告诉学生读文章首先就要去关注作者。接着教师在黑板上写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并提问,“这本书和海伦·凯勒又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自然会说出这本书是海伦·凯勒写的。教师再追问:“你们知道她为什么写这本书吗?想知道她是怎样一个人吗?”从而把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引向新课的学习。

教师就这样通过几个简单问题的一问一答,把这篇课文的作者、主题、写作背景等巧妙地联系起来,同时还向学生渗透了读书的方法,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转移到对课文的探究中来。

二、课中拓展,情意共生

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品读文本中理解文本的意思,感受文本背后的东西,触摸作者的灵魂,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

1.借助插图。教材中每一篇课文大多配有插图,这些插图生动形象,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兴趣,又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中心。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插图,使其发挥好应有的作用。如教学《艾滋病小斗士》,教师让学生用心观察插图:在南非国际艾滋病大会上,小恩科西身着西装,一手拿着话筒,一手紧紧握着拳头,透过这些动作,想象他可能会说些什么。学生在观察想像说话之后,再让学生回到文本,找出有关句子进行品读感悟,体会“小斗士”的深刻内涵。

2.品词析句。每一篇文章里都有一些关键词句,它们可以说是文章的眼睛或灵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紧紧抓住它们反复读、反复品,在读中品,在品中读,从而加深对文本内容和作者情感的理解。如教学《荷花》一文有这样一句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其中的“冒”字让学生比较“长”、“伸”、“钻”,体会不同之处。通过换词理解比较,学生渐渐体会到了“冒”字的神奇之处,它把荷叶的多、荷花旺盛的生命力和调皮显现出来了。

3.善于质疑。“学贵有疑”,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真正体现,教师对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问不仅不能回避,还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巧妙利用疑问进行拓展。如教学《菩萨兵》一文,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这些藏胞们知道朱德的军队要来就躲进了深山,而且在翻译去找时一见到翻译就跑?他们是真的糊涂吗?”教师让学生再读课文,从课文中找答案。学生通过阅读真切体会到了藏族同胞躲进深山的原因,也感受到了朱德理解藏胞的宽容之心。

4.想象补白。文章如一幅美术作品,往往留有一些空白。这些留白又如音乐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如果教师能力抓住这些留白之处引导学生展开想像,可以便于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理解作者情感。如教学《嫦娥奔月》,文中只用了一句话简单写了“嫦娥经常接济生活贫困的乡亲,乡亲们都非常喜欢她。”教者在教学中可抓住“接济”一词鼓励学生展开想像嫦娥经常接济乡亲们的场景,学生通过想象说话,提高了想像力,嫦娥善良的品质也在学生心中扎根了。

三、课后拓展,余音袅袅

一节课、一篇课文的结束并不是学习的结束,教师要有大语文的意识,要把语文学习由课内引向课外。如学完《海伦·凯勒》,可让学生课外读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学完《我和祖父的园子》,可推荐学生阅读《呼兰河传》;学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可让学生课后阅读《宋庆龄的故事》……这样既可以更全面深刻地理解课文,又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知识面。

拓展教学是一门学问,也是语文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师要把拓展教学时时刻刻记在心里,要把拓展教学实实在在地落实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拓展教学中丰厚语文知识,丰富阅读体验,丰实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通州区兴东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凯勒海伦拓展
名人名言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孟子》课堂拓展
海伦·凯勒的故事
爱之声
生命真谛 在于忘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