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联盟铸成农户融资“连心墙”

2015-01-20 14:41
商周刊 2014年26期
关键词:水貂农商青岛

深秋,在黄岛区(原胶南)王台镇逢猛张村的特种动物养殖场里,水貂已经长得肥壮,一只只上蹿下跳的,显得颇有生气。这家养殖场,饲养了6万余只水貂,是远近闻名的水貂养殖基地,其产出的貂皮销往全国各地。

王台镇特种动物养殖协会会长邢伟一边察看养殖棚,一边跟笔者攀谈起来,“有了青岛农商银行信用联盟的带动,王台镇特种动物养殖的盘子越做越大。今年,我们联盟一共增加了1万多只种貂,利润增长预计非常可观。”

2014年,青岛农商银行首次尝试为王台镇养殖户推行农户信用联盟贷款,19户养殖户通过“联户联保+风险保证金”的形式获得了980万元贷款。“建养殖棚要钱、购买饲料要钱、过冬保暖也要钱。因此,要发展养殖业必须有充足的资金作保障。没有成立信用联盟之前,养殖户解决临时用款只能通过亲朋好友互相拆借,往往不敢扩张规模。组建联盟后,养殖户形成合力,可获得银行更多的贷款支持,解决了融资难题,养殖业发展不再束手束脚。”邢伟告诉笔者。

逄猛张村成首个试点村庄

“农户信用联盟贷款”是青岛农商银行在信用工程基础上推出的一款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生产产业链、农业协会等行业平台的创新信贷业务。2009年起(以来),青岛农商银行为全市94%的村庄开展了信用评级授信,评定信用户24,8万元,织起了信用工程的巨大网络。随着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蓬勃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特点越来越突出。2013年,根据农村区域新形势变化,青岛农商银行将信用工程进行了全面升级,更加注重发挥行业优势和平台优势,全面提升信用工程的支持力度和覆盖能力。农民信用联盟贷款便是信用工程优化的产物。

王台镇逄猛张村是水貂养殖特色村庄,在对照信用工程建设、经济状况、贷款需求、同业竞争、信用环境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后,该村从4个有特色行业的备选试点村庄中脱颖而出,成为首个农户信用联盟建设工作的试点村庄

19户会员获980万元贷款支持

逄猛张村辖内有100余户养貂专业户,2008年,村里注册成立了特种动物养殖协会,全村养殖户互通养殖技术,形成发展合力。但是,水貂出栏周期长,养殖杂费高,流动资金不足成为阻碍养殖户扩大规模的“拦路虎”。在了解了该村的融资需求后,青岛农商银行在协会的支持下,立即在该村展开信用联盟的宣传和摸底工作。经过对辖内100余户养殖户的详细了解,该行筛选了其中22户信用状况较好、养殖经验丰富、有贷款需求的目标客户,开展实地走访,并最终确立了19户养殖户组建农户信用联盟。

农户信用联盟按照“平等自愿,充分协商,相互独立,实力相当”的原则组建,由养殖户推荐联保小组组长,选举联盟理事会成员及联盟会长,形成“理事会+联保小组”的基本构架。同时,联盟会员按比例出资建立风险保证金池,建立“联户联保+风险保证金”的担保方式。在农户信用联盟贷款的创新模式支撑下,联盟内的19户会员最终获得了980万元的贷款支持,一举解决了困扰养殖户多年的融资难题。

协会为载体试点工作初显成效

在组建农户信用联盟的过程中,为贷款的及时发放和业务成效的及时落地,青岛农商银行专门安排客户经理携带办公设备及贷款材料,现场受理养殖户申请,上门办理贷款手续,并加班加点完成客户信息录入工作,从集中宣传到完成19户养殖户的资料收集,仅用了一周时间,有效提升了办贷效率和客户满意度。截至9月末,除成功发放980万元贷款外,该行还为养殖户办理了银行卡19张,布设POS机12台,办理网上银行15户、手机银行10户。

青岛农商银行胶南王台支行行长张礼告诉记者:“农户信用联盟将分散的养殖户形成互助融资合力,贷款利率更低,达到了1+1>2的效果;会员利益紧密相连,出现诚信问题会受到整个联盟约束和监督,有利于提高养殖户自律和守信意识,避免了不良贷款的形成。同时,建立风险保证金制度解决了会员抵押担保物有限、担保贷款形式单一、授信额度低的问题,规避了银行贷款的风险。养殖户形成联盟后,也方便了银行新业务的批量推广和宣传,对农户和银行来说,可谓双赢。”

据了解,农户信用联盟也给促进整个社会信用环境的改善带来积极效果,一些联盟外的养殖户看到信用联盟的实效,纷纷提出了入会意愿,无形中形成了农户共同守信的良好氛围。

(本刊记者)endprint

猜你喜欢
水貂农商青岛
浙江大学全球农商研究院
浙大全球农商研究院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青岛明月申牌?
水貂病毒性肠炎研究进展
不同锌源及锌水平对冬毛生长期水貂营养物质消化率影响的研究
全球水貂产量下降
水貂的给药方法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Electroacoustic Music Is a "Subversion" to the Form of Traditional Music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