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茎线虫病的发生与防治

2015-01-22 09:49张传胜
种业导刊 2015年4期
关键词:导刊薯块甘薯

张传胜

(开封市祥符区农林局,河南  开封  475100)

1 发生规律

甘薯茎线虫可终年繁殖,在甘薯的整个生长期内和储藏期内均能对甘薯产生危害。甘薯茎线虫以卵、幼虫、成虫同时存在,在育苗、大田生长、储藏过程中,只要温度条件适宜,均可发生侵染危害。在适宜温度条件下,每头雌虫每次产卵1~3粒,一生共产卵100~200粒,完成一代约需20~30 d。

1.1 发生条件

甘薯茎线虫在2~30 ℃的温度范围内都可活动,7 ℃以上就能产卵并孵化生长,但以25~30 ℃最为适宜。

甘薯茎线虫耐低温,在-15 ℃下停止活动,在-25 ℃的条件下,历时7 h才死亡。

甘薯茎线虫不耐高温,35 ℃以上不活动。在35 ℃条件下,历时10 min,死亡率为70 %;在40 ℃的情况下,历时 12 min,死亡率为 100 %。

甘薯茎线虫耐干燥,在极其干燥的情况下能存活一年左右。

1.2 传播途径

甘薯茎线虫主要通过种薯、秧苗、土壤、粪肥等传播,其次通过病苗床、浇水、人畜和农具携带等传播。

1.2.1 种薯、秧苗传播  通过带病种薯及用带病种薯培育的秧苗传播,既可近距离传播,也可远距离传播。一块病薯往往会有30万~50万条线虫,用带病种薯育苗后,苗床温度正适合线虫的生活繁殖,线虫从薯苗的附着点侵入,沿髓或在皮层下向上活动。带病的秧苗移栽到大田,茎线虫一方面随着传入土内,另一方面主要是在秧苗植株内活动繁殖,到结薯块时进入薯块。

由于世代交替繁殖,甘薯茎线虫的卵、幼虫、成虫同时存在,甘薯成熟收获前一个月,薯内营养充足,虫量较多,危害繁殖更为严重。

1.2.2 土壤传播  带病薯、病蔓或带病薯薯干等病残体遗落在田间,线虫游离在土壤中,并以幼虫或成虫在土壤中越冬,造成土壤中病原积累。

无病秧苗栽入病田,土壤中的线虫可侵入苗内,大部分从苗的根或新形成的小薯块表皮侵入,或从伤口侵入。

1.2.3 粪肥传播  带病薯、病蔓用于沤肥或饲养畜禽时,可将病原留在粪肥里,流传到大田。

2 发病症状

2.1 线虫特征

线虫雌雄虫都是细长圆筒形,两端稍长。雄虫大小为0.9~1.6×0.03~0.04 mm,吻针长11~13 µm;雌虫大小为0.9~1.86×0.04~0.06 mm,吻针长11~13 µm。

卵呈椭圆形,大小为60~66×19~29µm,无色。刚孵化幼虫与线虫相似,大小是成虫的1/10。

2.2 症状

一般在发病的初期、中期甘薯植株没有明显症状,只有发病特别严重时,块根、蔓才表现出发育不良、矮小、畸形等现象,甚至整株枯死。

2.2.1 苗期症状  从整个苗床看,发病重的区域出苗稀,苗矮小、发黄。拔苗茬数越多苗床区域,线虫量越多。受害部位多在近土面处,即薯苗基部白色部分。剖开茎基部,可看到内有褐色空隙,剪断后不流或很少流白浆。苗后期侵入部位的表皮会裂成小口,髓部呈褐色干腐状,剪断后无白浆。

2.2.2 茎蔓症状  发病甘薯植株茎基部组织逐渐老化,主蔓表皮出现黄褐色裂纹。严重时,基部蔓短、叶黄,甚至枯死。

2.2.3 根部症状  受害植株表现为较粗的根受侵染严重,表皮呈现坏裂症状。

2.2.4 块根(薯块)症状  因侵染来源不同,症状也不同。主要有糠心型和裂皮型两种,有时两种类型混合发生。

糠心型:主要由病秧侵染,即种薯、薯苗带病。线虫侵入块根,从薯块顶上发病,逐渐向下部或四周发展,先是块根纵剖面内部呈棉絮状白色糠道,后期由于伴随其他杂菌感染形成褐白相间的褐色糠道,俗称“糠心”、“糠瓤”。有时内部毁坏,外部表现与健薯无异,只是重量较轻。

裂皮型:主要由土壤传染。线虫用吻针刺破表皮,进入块根内部危害。初期症状肉眼不易看到,之后开始外皮褪色,不久变黄,有的凹陷,有的有小裂口,皮下组织变褐发软,最后皮色呈暗紫色,并多龟裂,薯块内呈褐白色相间的干腐状。

3 防治方法

3.1 加强检疫

做好基础调查工作,不从疫区调运种薯、种苗。

3.2 农业防治

一是选择优良抗病品种,选择健壮薯块育苗,在重茬地,特别要注意选择抗病品种。二是精选育苗基地,育苗基地应选在无病田块,选择连续三年没有种过甘薯或马铃薯的地块作为种薯田,不使用有病肥料,并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三是合理施肥,将有机肥和化肥合理搭配,氮磷钾等大量元素肥料和中微量元素肥料合理搭配。有机肥要充分腐熟。四是实行轮作,发病严重地块,应与小麦、玉米等作物进行三年以上的轮作。

3.3 化学防治

一是蘸根,采苗后,将秧苗基部剪去3~5 cm, 用40 %甲基异柳磷或50 %辛硫磷150~200倍液蘸根。二是大田土壤消毒,可采用40 %甲基异柳磷3.75 kg/hm2,或 50 % 辛硫磷 3.75 ~ 5.25 kg/hm2,拌300~375 kg/hm2细土,晾干。在栽苗时,将毒土撒于栽植穴内,然后浇水,待水下渗后栽苗;或将药对水4.5~7.5 t/hm2,浇于栽植穴内,等水下渗后栽秧。也可用1.8 %阿维菌素乳油1000倍液浇灌定植穴,每穴用药液量为0.75~0.9 L。

[1]  张天术,田虹,彭英刚,等.不同栽培密度对红薯特征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4(14):21.

[2]  原运生,赵晓丽,侯建芳,等.脱毒红薯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12):70.

[3]  乔旭.脱毒红薯高产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10(12):22-23.

[4]  梁文红.豫南地区无公害红薯生产技术规程[J].种业导刊,2014(8):11-14.

[5]  黄凌.脱毒红薯高产栽培技术要点[J].种业导刊,2011(8):19. [J].

[6]  潘明辉,邱本杰,谷志恒.脱毒红薯的高产种植技术[J].种业导刊,2013(10):19-20.

[7]  王军.红薯贮藏期间发生腐烂的原因及对策[J].种业导刊,2013(9):32-33.

[8]  刘顺通,段爱菊,张自启,等.不同药剂防治甘薯茎线虫病的田间效果[J].河南农业科学,2011(3):102-104.

猜你喜欢
导刊薯块甘薯
房地产导刊
甘薯种植技术及实施要点分析
房地产导刊
房地产导刊
益生菌发酵甘薯汁的工艺优化
房地产导刊
红薯开裂原因分析
多管齐下 防好甘薯黑斑病
红薯窖藏的“三期”管理
甲基托布津SC马铃薯使用技术实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