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聋人大学生虚拟学习社区的构建探析

2015-01-22 19:08童欣,沈璐璐,周志微
中州大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于聋人大学生虚拟学习社区的构建探析

童欣1,沈璐璐2,周志微2

(1.天津理工大学 聋人工学院,天津 300384;2.天津理工大学 法政学院,天津 300384)

摘要:特殊高等教育的发展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教育公平思想。虚拟学习社区的出现为改善我国聋人高等教育现状提供了新的契机。本文通过分析虚拟学习社区的特征及其应用于聋人高等教育的可行性,尝试构建满足聋生个性化需求的虚拟学习社区,为改革我国聋人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改善教学资源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等特殊教育;聋人大学生;虚拟学习社区;个性化需求

收稿日期:2015-06-20

作者简介:童欣(1957—),女,天津人,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残疾人高等教育管理及教育技术。

DOI:10.13783/j.cnki.cn41-1275/g4.2015.04.025

中图分类号:G434;G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715(2015)04-0110-04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special higher education embodies the people-oriented education fair thought. The emergence of virtual learning community has improved the status quo of higher education of the deaf in China and provides a new opportunity.This paper tries to build the virtual learning community which could meet the deaf students’ personalized needs 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irtual learning community and its feasibility in application to the special higher educ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eforming the teaching mode of higher education for the deaf in our country and improving the teaching resources.

1993年,英国著名学者Howard Rheingodle最先提出虚拟社区的概念,他认为虚拟学习社区主要是通过网络彼此沟通讨论而形成的团体,成员之间共同分享一定程度的知识和信息,彼此间有一定的感情。根据文献检索到的资料显示,虚拟学习社区的研究在我国最早出现在2001年,经过10余年的发展,已横向涉及多个领域。由于虚拟学习社区具有跨越时空限制,实现群体无障碍交流的优势,国内很多专家学者乐于将其引入日常教育中以提高教学效率。然而将虚拟学习社区与我国特殊高等教育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则几乎是空白。笔者认为,虚拟学习社区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方式、多元的互动模式、开放的学习结构有利于残疾大学生尤其是听障群体充分发挥自主性,变“独学”为“群学”,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我国目前的听障高等特殊教育大多采用先进的网络化教学,使得构建面向听障大学生的虚拟学习社区具有较好的基础。

一、聋人大学生虚拟学习社区建构内涵及意义

聋人大学生是由于先天遗传或后天因素而导致的听力障碍者,他们通过高考的方式进入普通高等学校或特殊高等学校进行学习。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听障大学生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下,在知识的获得方面比普通大学生有更大的困难。我国目前的高等特殊学校虽然已采用各种积极措施(比如配备笔记记录员、专职手语翻译等)来补偿听障生因听力受损而导致的课堂信息丢失,但是这些基于课堂的补救方式并不能有效地帮助聋人大学生在课下完成学习任务。虚拟学习社区开放式、交互式的学习模式不仅有助于聋人大学生通过课下交流,有效弥补课上的信息遗漏,而且可以增强聋人大学生的自主性和归属感,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一)虚拟学习社区有助于培养聋人大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

虚拟学习社区是以协作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协作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群体交互作用同个体独自活动相比的优越性,认为学习者个体的心理活动是与一定的文化、历史和风俗习惯等社会背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知识与学习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知识来源于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知识不仅仅是在个体与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的,社会性的相互作用同样非常重要。聋人大学生由于其自身生理和心理因素,自学能力和沟通能力较弱,影响到他们课下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协作学习能力的发挥。而虚拟学习社区依靠网络平台,虚拟学习身份,使大家的思想得以解放,不必因为面对面的交流障碍而感到尴尬。这种学习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听障生的学习自主性,同时无处不在的知识合作共享又可以提高他们的协作学习能力。应用在特殊教育领域中的虚拟学习社区,其真正的价值在于学习社区内人际间的互动与关联,信息的共享与经验的积聚。虚拟学习社区为聋生提供了另一类的生存学习空间,使人的本性及多样性得以张扬。

(二)虚拟学习社区有助于聋人大学生进行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以知识为核心,是一个组织整体上对知识的获取、存储、学习、共享、应用和创新的过程。知识的共享,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转化,知识管理系统对知识的收集、整理、加工、分类和重用,这些都有力地支持着个体智慧的运用和集体智慧的发展。”[1]知识管理强调信息共享,在虚拟学习社区中,每个听障学习者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独特之处,通过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资源进行信息交流,共享经验和知识。传统的高等特殊教育教学多采用单向沟通的模式,教师、学生之间是一种知识传授的关系,在此过程中,师生间、同学间缺乏互动,学生很容易产生疲惫感和厌学情绪,这又导致聋人大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低下,课后又很难获得弥补。在虚拟学习社区中,教师和聋人大学生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可以多向互动,这种互动不仅能够对课堂的知识传授过程进行补偿,而且还能促进隐性知识的转化。总之,虚拟学习社区能够帮助聋人大学生对课堂上习得的知识进行管理,巩固加深,从而使之转化为自己的优势。

二、面向聋人大学生的虚拟学习社区特征分析

作为课堂辅助型的虚拟学习社区,分析它的特征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楚如何发挥这些优势,从而为改革聋人高等教育模式,提高教学效率提供借鉴。

(一)突破时空限制

虚拟学习社区基于网络的开放性结构为聋生提供了一种泛在学习模式,聋生在运用它开展课外学习时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师生面对面的交流,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课堂之外则由于师生地理位置的经常性分离以及时间的限制,加之聋生自身的生理缺陷,无法通过电话等直接沟通方式跟老师进行交流,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直接导致聋生产生一系列厌学或跟不上进度的恶性循环。搭建虚拟学习社区平台将打破这一客观条件的限制,为聋生与老师之间的课下沟通建立桥梁。教师和聋生可以借助虚拟学习社区进行实时互动或异步交流,无限拓展教学空间,充分发掘教学资源。

(二)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教授而被动习得的,而是通过主动学习自主掌握的。虚拟学习社区就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重视学习者之间的交流沟通,旨在帮助学习者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一种虚拟学习工具。Jone T.E.Richardson和AlanWoodlkey(2001)发现,与健听学生相比,聋生因语言系统不完善导致知识理解困难,学习方式缺乏远见并害怕失败。虚拟学习社区以讨论和自学为主,加以教师辅导和学习者之间的相互协作,充分考虑聋生的学习弱势,兼顾聋生的学习风格、学习背景以及学习兴趣的差异,可以为聋生提供专业化的学习支持。因此,构建面向聋生的虚拟学习社区有其合理性及必然性。

(三)互动方式多样化

传统的聋人高等教育模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由于其多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而聋生受自身生理因素的影响,无法跟教师产生实时互动,导致课堂中的大部分信息丢失现象[2]。虚拟学习社区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式,使聋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分享交流自己的经验知识。并且,在虚拟学习社区的环境中,教学可以实现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形式,即一个学生对应于一个或多个教师和专家学者。学习者可以跨越时空接受教师和专家的个别指导,或与身处异地的学习同伴进行交流协作[3]。这种互动模式可以充分发掘聋生的内在潜力,实现聋生自身隐性知识的转化,进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此外,虚拟学习社区互动方式的多样化也有助于改善聋生人际交流,提高聋生沟通的自信。

三、面向听障大学生的虚拟学习社区构建尝试

聋人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一类特殊的群体,聋人高等教育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教育公平理念,我们应充分考虑聋生在学习中的特殊需求,提供满足其需要的个性化服务。面向聋生的虚拟学习社区的构建应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秉承尊重聋生需求的服务理念,为我国聋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经验。

面向聋生的虚拟学习社区的构建参照其他虚拟学习社区的构建模式,在充分考虑服务对象差异的前提下,为聋生提供私人定制化的课堂学习辅助支持服务。框架构成主要包括四个部分:聋生学习群体、服务团体、基于学习任务和活动的资源库以及其他学习沟通平台。

(一)聋生学习群体

聋生学习群体主要指参与到虚拟学习社区中的学习者。学习者是虚拟学习社区的中心,每一个社区成员都是学习者,且社区主要是通过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和信息共享以及学习者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发挥作用的,他们参与进来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学习知识,弥补自身学习困难的缺陷。面向聋生的虚拟学习社区当然也欢迎普通大学生的加入,以此形成优势互补,给聋生提供各种辅助性支持。比如聋生有某方面的疑问,就可以通过虚拟学习社区发起话题研讨,其他学习者均可以参与话题讨论,共享经验知识,这不仅可以帮助聋生解答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也可以增进社区成员的感情。在课下任务的完成过程中,聋生可以充分利用虚拟学习社区的资源,观看社区中老师上传的学习视频(其中视频中配有专业的手语翻译),掌握课堂中遗漏的知识细节或者进行新知识的学习。虚拟学习社区弥补了课下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地理位置分离造成的沟通障碍及解决问题滞后性的缺陷,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频繁,互动渠道畅通,有利于知识的转化以及知识从老师向聋生的转移[4]。这一过程也能充分锻炼聋生的自主学习及交流能力。

(二)服务团队

服务团队主要是指虚拟学习社区中的教师群体。教师作为传统高等特殊教育教学模式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在虚拟学习社区中同样不可或缺。考虑到聋生特殊的学习方式,教师群体队伍的构成应适应聋生的需求。首先,社区中的教师团队应包括接受过特殊高等教育专业培训的老师,这些老师对聋生有着较深入的了解,可以根据聋生的特殊需求来设计所学课程,同时这些老师对于聋人高等教育领域也有较系统的把握,可以帮助聋生解决专业性较强的难题。虚拟学习社区通过网络的形式将知识直观地呈现在大家面前,并加以各种特效处理,使其内容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过程如果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很难把学到的东西进行内化,完成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尤其对于听力有障碍的聋生[5]。因此,在虚拟学习社区中教师应积极发挥作用,定时发布学习任务,更新学习视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网络课件和拓展学习内容。针对聋生的问题和要求及时作出解答,并提供多种解决方案供学生进行自主选择。同时,聋生也应该在教师的指引下,阅读和浏览学习资源,完成学习活动。其次,专职的手语翻译对于面向聋人大学生的虚拟学习社区的构建也是必不可少的。虚拟学习社区中上传的学习视频需配备专职手语翻译,方便聋生更好地理解。对于一些抽象性较强的概念性理论知识,最好也能用手语翻译的形式呈现给聋生,充分发挥聋生的视觉优势,增强聋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最后,针对聋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障碍问题,社区还应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对聋生的心理问题进行专业分析,积极疏导,改善其学习沟通焦虑现状,使聋生更好地融入学习生活环境。

(三)资源库

资源库是支持虚拟学习社区有效运行的基础,包括学习资料库、试题库,教师上传的学习任务以及学习者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等。聋生通过注册加入虚拟学习社区,有权享受社区中所有的学习资源。在教师的引导下,聋生学习如何使用这些资源以发挥它们的最大效用。虚拟学习社区顺应了人们学习个性化、自由化的要求,并且使我们的学习模式由传统的课堂模式向一个更加宽广的学习领域推进,使终身学习的理念能够深入人心并得以实现。面向听障大学生的虚拟学习社区为聋生提供满足其需求的个性化的学习任务。聋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依靠视觉获取信息,偏重于鲜艳的色彩,生动的形象和运动的物体,相比健听学生,他们视觉更易疲劳,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5]。因此,管理者即教师在发布学习任务时,就要充分考虑聋生的生理特点,尽量将他们的视觉优势及记忆能力发挥到最大限度。对于资源的使用效率,可以通过聋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衡量。通过设立专门的信箱为聋生提供反馈途径,教师也可以定期发布一些相关问题,组织在线讨论,观察聋生的参与情况,找到其兴趣所在,据此对资源库的资源进行更新。试题库可以对聋生通过虚拟学习社区学习的情况进行检测,发现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及时帮助解决,减少聋生学习中的困惑,激发其学习积极性。总之,资源库为聋生的学习注入无限能量,是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知识转化的桥梁。

(四)其他平台

虚拟学习社区之所以称为社区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它不仅能满足学习者交流经验、共享知识的需求,同时还能使学习者感到人际关系的亲密以及由此带来的归属感,特别是对聋人大学生这样需要更多关爱和理解的特殊群体。因此,在构建面向聋生的虚拟学习社区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他们的人际交往需求,构建人性化服务平台。

社区可以通过构建心愿聊天室,使聋生倾诉学习生活中的困惑和迷茫。但是聊天室需要有辅导老师随时关注,并给予正确引导,防止消极因素给心理脆弱的其他聋生造成负面影响[6]。由于心中的挫折感和不满得到了发泄,有利于聋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除了通过虚拟学习社区交流经验知识外,良好的人际沟通也是很重要的,尤其是针对缺乏这种能力的聋人大学生,社区管理者可以定期组织社区成员参加社区之外的聚会,增进成员之间的感情交流。

四、结语

李克强总理说过,教育是民生改善的来源,是传承文明的载体。特殊高等教育更是体现着以人为本的公平思想[7]。目前虚拟学习社区在我国聋人高等特殊教育中的应用还不是很广泛,但是不能否认这确实是改善聋人高等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一条有效途径。我国当前的聋人高等教育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资源匮乏,虚拟学习社区的发展对于改革聋人高等教育模式,改善教学资源有着积极的影响,构建面向聋生的虚拟学习社区是一项有意义的行动。因此,我们应该以聋生的需求为出发点,构建面向聋生的虚拟学习社区,促进聋生学习认知能力的提升,从而实现聋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甘永成,陶 舟.e-Learning、知识管理与虚拟学习社区[J].电化教育研究,2006(1):18-21.

[2]高瑞利.不同类型虚拟学习社区的对比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2):50-54.

[3]卢志国,马国栋,任树怀.论信息共享环境下虚拟学习社区的构建[J].情报杂志,2008(8):130-132.

[4]邵辰,童欣.展望MOOCs时代的聋人高等教育[J].成人教育,2014(10):94-96.

[5]郑曼.聋生可视化教学资源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3.

[6]刘文雅.生命关怀视阈下残疾人高等教育价值取向探究[J].教育探索,2013(2):155-157.

[7]黄晶梅,王爱国.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问题的探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8(12):74-77.

(责任编辑许峻)

Research on the Foundation of Virtual Learning Community

about the Hearing-impaired College Students

TONG Xin1, SHEN Lu-lu2, ZHOU Zhi-wei2

(1.Technical College for Hearing-impaired Students,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384, China;

2.College of Law and Politics,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384, China)

Key words:special higher education; deaf college students; virtual learning community; personalized ne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