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15-01-22 19:08汤丽萍
中州大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管理学原理课程

应用型高校《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汤丽萍

(中州大学 经济贸易学院,郑州 450044)

摘要:在传统管理学原理教学活动中,课程教学目标与全球化3.0时代的管理理念出现错位,以教材为主线的教学冲淡了与以学生为主体的目标的实现,教学过程中概念、原则、逻辑关系讲述较多,对学生掌握方式方法训练较少,加上单一的授课方法和手段,极大地制约了教学目标的实现。文章探索改革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提出了实施的路径选择: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开发合适的教学材料;加强教师能力与水平的系统培训;精选产教融合企业,加强校企合作工作;精心设计实验步骤,做好ERP沙盘模拟训练;采用科学弹性的等级测评方式,构建全程监控型的考核体系。

关键词:教学;学生;教师;翻转课堂 在中国知网输入“管理学教学”的相关,可见从2000年至2015年的786条文献,笔者从不同角度对《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进行总结,可分为以下三类。

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出台,国内一些高校开始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型,伴随着转型发展的落脚点必然是课程教学的改革。作为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的《管理学原理》,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交叉学科,如何在管理学教学中将翻转课堂引入课程教学,适应近年来信息技术发展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冲击,进而体现转型要求去研究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研究现状

收稿日期:2015-05-27

作者简介:汤丽萍( 1970—) ,女,上海人,硕士,中州大学经济贸易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DOI:10.13783/j.cnki.cn41-1275/g4.2015.04.026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715(2015)04-0114-04

Abstract:This paper reforms the course management principles, introduces the teaching mode of flipped class, develops appropriate teaching materials, selects the enterprises with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and strengthens school and enterprise cooperation; it carefully designs experimental procedures and completes the ERP sand table simulation training; it uses scientific and flexible grade evaluation methods to construct the monitoring appraisal system during the entire process.

(一)关于教学模式的研究

“教学模式”是由美国学者B.Joyce和M.Weil于1972年提出来的,之后有关教学模式的研究层出不穷。彭荣[1]提出了通过多主体、多角度来创造和谐的交互情景、以产生教学共振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刘岚、欧军明[2]基于经济学理论之“双赢原理”提出了“合悟原理”的理论构想,并通过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不断的辨论与反思,来实现“一起领悟”的课堂教学模式。汪国红[3]从转变观念入手,提出构建从教材、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到考核形式创新性的多元化教学模式。苏娴[4]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研究分析了基于能力本位的管理学原理的教学模式。

(二)关于教学方法的研究

王美蓉[5]等尝试在案例教学法的基础上, 模拟企业当前宏观和微观环境,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企业,开展项目驱动教学,寻求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知识的方法。徐奎玲[6]评价分析了“两次飞跃”教学法,即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实现从实践到理论第一次飞跃,再运用已经学习的理论知识指导实际工作,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达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教学目的。柴天姿[7]通过实证分析提出了通式教学(“图钉”的圆面)、延伸拓展(“图钉”的针杆)、精品培育(“图钉”的针尖)的“图钉式”教学法,突出了个性化教育。

(三)各类专题和应用研究

田嘉伟[8]等以管理学课程为例,研究了大学改善学生教学满意度的因子,通过实证分析得出教师个性特点和专业素养因子、教学技能和职业道德因子是影响学生对课程教学满意度的两个最主要因素,并提出了解决办法。刘金庚[9]等研究分析了决定校风、学风、考风的国内外考核方式,提出教考分离模式,并建议列入高校教师的考评体系。江彩霞[10]等依据建构主义学习观,评价分析能够使知识内化为学生头脑中的思维模式的全程团队式教学实践设计方式。

二、《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关键限制因素分析

(一)全球化3.0时代的管理理念与课程教学目标的错位

《管理学原理》的教学目标,是掌握管理理论的基础知识,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而开放源代码、外包、离岸生产、供应链和引擎搜索等技术铲平了世界,使我们步入全球化3.0时代。在这个时代,个人获得了新的机会,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参与竞争和合作,网络和各类软件跨越空间和语言的障碍,使人们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地进行着实时的联系和合作。这些不仅需要人们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还需要人们具有相关的技能、自我激励和应变力。传统管理学纯粹理论学习的教学目标,已经滞后并与社会的发展发生错位[11]。

(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策略中,以教材为主线的教学冲淡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目标

目前,应用型高校的管理学教材大致有四类:第一类,国外原版或翻译的教材,其内容与我国国情有一定的差距,如哈罗德·孔茨的《管理学》、斯蒂芬·P·罗宾斯的《管理学》。第二类,国内学者根据西方管理学理论体系编写的教材,这类教材注重内容的科学性和体系的完整性,如周三多的《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三类,国内学者根据自己的科研与教学成果而编著的,学术传承与前沿并行,突显自己的特色,如杨文士的《管理学原理》。第四类,各应用型高校根据学校特色和专业需要自编的教材,此类教材理论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

教师在选用教材时,选择的多为强调管理学理论体系和知识结构的第二类和第四类教材。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外诸多令人瞩目的市场和炙手可热的行业的管理实践和管理方法层出不穷。如果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依然紧紧围绕教材开展课程教学工作,那么基于经典管理学理论的教材势必会影响学生对前沿知识的学习、理解和接受,从而无法实现对学生的管理思维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概念、原则、逻辑关系讲述较多,对学生掌握方式方法训练的少

在传统的《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一般按照孔茨过程管理理论的脉络,从理论的演变到四个职能逐一展开,以“是什么”“为什么”等逻辑结构的讲授为主,只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很少关注学生处理事物使用的方式方法。在现有的教学计划中,方式方法运用训练的时间安排、内容安排明显不足,且大部分是安排在课下进行,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效果不尽人意。在全球化3.0时代,所有事物都不断受到数字化、自动化和外包的挑战,新的工作和新的行业涌现越来越快,不断学习和领会处理旧事物和新事物的新方式是学生走入社会后脱颖而出的关键所在,因此,培养学生“如何学习”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四)单一的授课方法和滞后的案例,制约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管理学原理》是第一门专业基础课,之前学生对管理学没有任何知识储备,传统的《管理学原理》的课堂教学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运用PPT),辅以课堂讨论。当全新的、大量的管理理论知识被教师传授时,知识内化的过程便显得十分的漫长。尤为突出的是在学生对这一学习领域未产生任何兴趣点的时候去开展企业案例分析,对企业或公司的陌生感使学生望而却步,导致部分学生不主动参与讨论的现象出现。另外,教师使用的案例分为两种,一是直接借鉴国外的案例资料,学生对这类案例的文化背景难以理解,所以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二是使用国内的案例材料,国内的企业案例多为综合性案例,缺乏与理论章节配套的代表性案例。因此,学生秉承了长期养成的被动学习的习惯,只追求考试结果,而忽略学习过程,难以实现教学目标[12]。

三、《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思考

(一)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是一种颠覆传统授课方式的教学形式。传统的教学过程一般包括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知识传授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来完成,知识内化通过学生在课下完成作业或实践来实现。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的教学形式,它要求学生在上课前观看微视频(教师录制的微课或高校开放的慕课)或查询相关学习材料,课堂上教师针对学生课前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质上是引导学生以其为主完成从知识的发现、知识的加工、知识的存储到知识创新的全过程,翻转课堂在提升学生学业质量、增强学生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能力、密切师生和家校关系、提高教师工作满意度等方面显示出卓越的优势[13]。

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首先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和课程教学的需要,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在学生自由组合的基础上进行调整),每组由5-8人组成,指定组长、副组长和成员,完成一个阶段任务后,角色轮换。然后,在师生具备无线移动智能终端的基础上建立在线的交流互动平台(QQ或者微信),课下教师在线给学生提供微视频学习资源,学生个体或小组成员一起在线上学习;课上针对不同学生个体或小组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给学生推送不同的作业,在此基础上进行个性化辅导和教学。每个学习小组在完成阶段性的学习任务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职位与责任的重要意义,学习并掌握团队协同合作的技巧。最后,对学生进行阶段性任务考核测评和结课测评,在完成每一项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所掌握的技能、所形成的思维习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将来步入社会所必需的[14]。

(二)开发合适的教学材料,改革教学传输方式是课程教学的当务之急

传统的《管理学原理》教学材料(包括教材、项目活动指南、各类计算机文件、资源列表等),遵循着孔茨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项职能。而当世界开始从垂直的价值创造模式(命令和控制)向日益水平的价值创造模式(联系与合作)转变时,人们面临着纷纭复杂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但影响了商业运作的方式(科技和资本排除了全球商业发展中的所有障碍、边界、摩擦和限制),也影响了下列诸多方面:个人、团体和公司的组织方式、公司和团体的兴亡,个人如何扮演好其作为消费者、雇员、股东的不同角色,等等。如果教师在课堂的引导中脱离现实,生硬的采用传统的教学材料,势必会影响学生们的学习效果,所以开发适合学习者的动机和兴趣特征、知识背景和经历、特殊的社会文化和当代科技发展需要的教学材料,是《管理学原理》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在选择教学传输方法时,教学设计者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教授与学习活动所要求的教学传输媒体的特征、学习者的特征与使用传输媒体时学习者所需要的能力、传输媒体的环境要求以及影响传输媒体使用的经济与组织因素。而为学生量身定做的微视频,如慕课、微课等恰恰迎合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学传输方式的要求,既满足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的需要,也为教师课上引导打下基础。

(三)教师能力与水平的提高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

如果教师教学过程停留在从理论到理论的状态,课程的教学目标难以实现,因此,通过各类培训和企业顶岗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是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为此需要做到,第一,加强教师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以及现代教学方法和技术的培训。第二,加强全球化经济背景下最新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系统培训。第三,参加全国各地举办的学术和教学交流会或研讨会,同行成功经验的借鉴是提升教师能力与水平的捷径。第四,鼓励教师到企业顶岗工作。应用型高校应建立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的相关机制,让教师真正参与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去体验真实的企业管理运作过程并不断积累与总结经验,在此基础上,制定符合实际的教学策略。

(四)精选产教融合企业,加强校企合作工作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模式和基本途径。一方面,学校为行业企业提供了最前沿的管理理念和发展趋势以及优秀的人才,从而促进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的提升。另一方面,行业企业为学校提供了具有丰富实践管理经验的指导教师、最先进的生产加工技术以及实习与就业岗位。为保证学生有序地开展企业实践活动,学校应有步骤地选择一批不同行业、具有一定规模的优秀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合作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或将企业引入校园、校企共建工程(实训)中心,等等。师生通过实践锻炼,其各方面的能力均会有所提升。在此重点做好以下工作:第一,了解实践企业的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社会责任和经营管理中的伦理准则。第二,参与实践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第三,了解实践企业制定计划的程序和方法,并能够联系理论熟练运用。第四,了解实践企业的决策机制,对企业决策起到参谋的作用。第五,了解实践企业人员配备的过程、培训方式以及员工绩效考核情况。第六,了解实践企业领导者的领导方式、激励机制及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五)精心设计实验步骤,做好ERP沙盘模拟训练

ERP模拟沙盘是针对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设计的角色体验实验平台,它把客户需求、企业内部的制造活动以及供应商的制造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企业完整的供应链并对供应链上所有环节进行有效管理。在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将翻转课堂上的若干小组分布在不同的沙盘盘面上,即代表若干家相互竞争的模拟企业。每个学生在各自的模拟企业中分别担任企业物流管理、制造管理、财务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管理等不同的角色。角色确定后,各个小组的同学随即开始进行企业的现实运作过程和管理活动,并展开竞争。在整个体验过程中,学生面对众多强大的竞争对手,要针对企业动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学生们在积极主动寻求决策方案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支撑课程知识点的学习和交流,进一步参悟了科学的管理规律,提高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个实验平台还可以营造一种团队合作氛围,让学生亲身感受团队协作的力量,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学生参与→沙盘载体→模拟经营→对抗演练→教师评析→学生感悟等一系列的实验环节,训练了各个团队的管理实践能力,是一种培养应用型管理人才的好方法。

(六)采用科学弹性的等级测评方式,构建全程监控型的考核体系

配合以上改革,需要建立多环节、立体化的考核体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主要包括:

1.等级标准。《管理学原理》课程最终考核结果采取等级测评标准,由A、B、C、D四级组成,从A级别到D级别依次下降。

2.注意建立学生平时成绩档案。日常阶段性任务考核测评内容:第一,包含完成任务数量、完成知识点数量、完成任务质量、团队合作情况、每个个体的创新点、自我评价等。其中前两点为D级必需,其余为B级必需。第二,各小组组长对成员分别给出评价,包括出勤率、完成任务质量、团队合作态度、创新等。第三,教师抽评,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机抽取某组成员进行任务执行和完成情况检查(A级必需)。

3.结课测评内容。在教学任务全部完成后,各小组之间进行等级互评。最后确定每位同学考核结果,即小组考核结果+成员个人综合评价结果。

参考文献:

[1]彭荣.高校管理学课程“互动式”教学模式浅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2(15).

[2]刘岚,欧军明.基于“合悟原理”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J].教学研究,2011(5).

[3]汪国红.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管理学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 [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4).

[4]苏娴.基于能力本位的《管理学原理》教学模式探析 [J].教育教学论坛,2013(31).

[5]王美蓉,何玉付,李红梅.项目驱动法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0(2).

[6]徐奎玲.高职管理学课程“两次飞跃”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

[7]柴天姿.“图钉式”教学法在管理学课程中的应用效果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8).

[8]田嘉伟,贺翔,唐果.改善大学生教学满意度的因子分析:以管理学课程为例[J].经营与管理,2014(3).

[9]刘金庚,刘婷婷.中外管理学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比较与构建的研究 [J].河南教育,2014(4).

[10]江彩霞,李英.建构主义学习观在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7).

[11][美]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58-169.

[12]胡谊.教学设计心理学的原理与技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1.

[13]陈玉琨,田爱丽.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3-16.

[14]郭春光.你早该这么玩微信:深度分析微信营销的100个案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2-6.

(责任编辑赵冰)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Course

ManagementPrinciplesin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TANG Li-pi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Trade, Zho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44, China)

Key words:teaching; students; teachers; flipped class model

猜你喜欢
管理学原理课程
“天人合一”的管理学启示
基于包络解调原理的低转速滚动轴承故障诊断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张瑞敏金句背后的管理学知识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浅谈管理学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