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教学中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研究

2015-01-22 19:08徐姜娟
中州大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武术文化道德建设武术教学

武术教学中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研究

徐姜娟

(河南中医学院 体育部,郑州 450008)

摘要:中国武术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内容,武术教学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通过武术教学,加强学生们对武术文化中的道德文化的了解与认识,可以帮助青少年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确立道德信念,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关键词:武术教学;道德建设;武术文化

收稿日期:2015-04-27

基金项目:河南中医学院科研苗圃工程项目(MP2012-48)

作者简介:徐姜娟(1984—),女,河南南阳人,硕士,河南中医学院体育部教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DOI:10.13783/j.cnki.cn41-1275/g4.2015.04.027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715(2015)04-0118-03

Abstract:Chinese martial arts contains rich moral education content, and martial arts education provides rich teaching content for teenagers’ ideological and moral construction. Martial arts teaching can strengthen students’ understanding and recognition of the moral culture in the martial arts culture, and help the young people to enhance the moral cognition, cultivate the moral emotion, exercise the moral will, establish the moral belief and develop good moral habits.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少年作为祖国未来建设的中坚力量,加强其思想道德建设将是实现这一核心价值观的核心任务。武术文化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又自成完整体系,且能全面贯彻、反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作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代表——武术文化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深受国人的喜爱,特别是充满活力的青少年,这为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提供了舞台、创造了有利条件。武术文化在长期实践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建立了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不断展现其以技击为本质特征的各种价值,突出显示了民族精神文化特色和人文教育价值。因此,在武术教学中通过对学生进行武术文化的教育,从而达到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目的,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揭示蕴含在武术文化中的道德体系内容,结合青少年时期思想发展的特点,研究武术在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中应该发挥的作用,旨在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可实施的依据。

二、武术道德体系与青少年思想发展特点

(一)武术道德体系

任何文化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武术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也与它所处的文化环境分不开,它们之间彼此相互影响与渗透,因此,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与民族文化之精华于无形之中潜移默化至武术文化形态里,从而使得武术不仅肩负武术技艺的传播功能,而且尤为重要的是载负着中国历代人民所积累与创造的灿烂文化的传播功能。在武术文化的传播过程中,通过对中国武术文化中传统道德思想的学习与了解,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宝库中的传统美德的认识更加深入,从而使他们从中学会为人、处世、治学的道理,进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促进塑造与形成他们健全的人格特征。

崇武尚德是武术界人士共同信仰的一种言行准则,习武者按它修身养心、规范举止、品评善恶。[1]其主要内容包括:(1)强调救国安邦是习武的首要目的。历史上武将、勇士凭武艺救国难的例子举不胜举,比如广为传颂的岳飞、杨家将等英勇报国的将领,皆是我们今天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2)除恶扬善、重义轻利。历代武师侠士们嫉恶如仇,伸张正义,为民除害,助人为乐。如明末著名内家拳家王征南,他为人侠义,好打不平,但绝不随意伤人,在当时流行“文官要钱不怕死,武官怕死又爱钱”的社会风气下他始终廉洁自守,律己极严。故思想家黄宗羲在“墓志铭”中说:“慕其才艺者,以为贫必易致,营将皆通殷勤,而征南漠然不顾。”(3)尊师重道、勤修苦练。《少林武术新戒约》中强调“凡习武之徒,必须以贤为师,谦虚好学,尊敬师长,崇扬武德”。武术界非常讲究师徒间、朋友间的礼仪,因此拳谚有“未曾习武先明德,未曾学艺先习礼”“失礼者不可教之,失德者不可学之”之说。[2]具体而最常见、体现在武术中的“抱拳礼”,其含义为:右手握拳喻“尚武”“以武会友”;以左掌掩右拳,喻拳由理来;屈左拇指,喻不自大;左掌四指并拢,喻四海武林同道团结,齐心发扬光大武术。因而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对中学生详细讲解并经常习练“抱拳礼”有助于他们养成诚实守信、谦虚好礼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武术文化反映出的伦理型文化、重视人际关系的特殊人文精神,就是武德的核心。

(二)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

青少年处于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他们逐渐摆脱了儿童的幼稚,但与成人相比又有许多不成熟的成分,正是人生中的一个特殊时期。这一时期他们的心身发展很快,其心身逐渐达到了成熟。这一阶段他们的心理机能不断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认知功能全面和均衡发展。(2)情绪体验敏感而不稳定。(3)人格逐渐形成。(4)性心理不断成熟。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再加上其心理发展还不成熟的特点,其思想道德的发展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比如有些人认为存在部分青少年价值取向功利化,认知和行为脱节、心理素质较差等问题。[3]这导致了诸多问题:如爱享乐而不愿吃苦、自私而缺少为他人着想、意志脆弱等问题。因此在这一时期,是加强其道德水平建设的关键期。

三、武术教学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一)突出武术文化教学,提高青少年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以及这种道德关系的理论、原则、规范的理解和掌握。[4]作为社会中的“人”,必须清醒而深刻地认识到一定社会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要求,才能培养起良好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武术当中对于武德的要求都体现在“武之大者,莫过于德”这一古谚之中。顺乎自然规律为“天德”,顺应健康、和平、发展的人类社会要求为“人德”。“天人合一”就是讲究科学、和谐进步的人类生存境界。德是容器,有容乃大。中华武术数千年来传承不绝,一脉系之,以德为先。传统太极拳论中说:“能平心静气,涵养功夫,令太极本体心领神会,豁然贯通,将见理明法备,受益无穷。”如中国当代十大武术名师之一的太极拳家孙剑云秉承父志,一生以太极拳为己任,不计名利,以德育人。武林人士莫不感其德技兼备,为名家风范。[5]因而,在武术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与手段对“善恶”与“得失”观念的认识,运用哲学指导、辩证思维、整体思想来加强学生正确道德认识观念的形成与培养。武术教育者应当将道德人格教育作为武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因此,在武术教学中,教师在安排与设计课的内容的同时,应当把道德人格的培养有目的、有计划地贯穿其中。让学生在课堂上真实地体会到好坏、是非、善恶等价值观念,让课堂变成一个灌输道德意识的真实情境,成为宣传与传播道德认识的课堂,从而让学生们明白道德人格在取舍中的重要意义。

(二)加强对武术文化的了解,帮助青少年陶冶道德情感

《中国大百科全书》对道德情感的描述为:道德情感是指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现实的道德关系和自己或他人的道德行为等所产生的爱憎好恶等心理体验。武术文化中对道德情感多有描述。少林古拳谱有《少林拳十戒》,其中规定:“武艺须传忠诚有志之士,平易谦恭之人”“强横无理者不传”[6]。体现出习武者必须要有良好的道德情感,从而说明其重要性。道德情感的内容非常丰富,它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决定意义,对培养道德情感更有着重要的意义。武术教学中,可以加强学生对道德情感的认识,拳谚曰:“理字不多重,万人担不动。武夫不讲理,艺高难服众”“持艺逞凶,罪不容诛”[7]。这些都是对道德情感的描述,说明了道德为先的道理。另外,学习武术需要坚强的毅力和意志,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因此,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需要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如果人们能在习武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到愉悦,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武术教学中可以加强对学生善于思考、乐于行动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学会独立行动,减少对教师的依赖。

(三)加强锻炼青少年的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克服各种困难和障碍的坚强毅力和坚持到底的精神。意志力的强弱往往在道德活动中通过克服各种困难来表现。因此如何战胜诸如自然条件恶劣、缺乏必要的手段和工具、来自家庭和社会的阻扰、他人的讥讽和打击等外界因素和犹豫不决、信心不足、消极的情绪、懒惰、胆怯、能力低下、缺乏知识经验、身体不佳等个体内部的心灵与生理障碍将是我们进行培养的重要环节。外界的不利因素将促进道德意志力的磨炼,而个体内部的不利因素将主要通过道德意志控制来克服。在武术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外在的因素注重磨炼学生的道德意志。

顽强的道德意志是习武者所必备的品质,它不但是考验习武者能否成为真正的武士的标准,也是武士能否取得武功上的进步的基石。诸如此类的说明早在众多武术的著作中都有体现。如《武士须知》中对坚持练习,培养顽强的道德意志的描述:“吾辈研习武事,期在深造,必须持之以恒,刻苦学习,勿躐以求速,勿半途而辍业”;另外,“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欲学惊人艺,须下苦功夫”等武术谚语说明了良好的道德意志也是习武成功的必要条件。

因此,在武术教学中,学生充分认识到武术基本功的含义和练习的意义,可以为习武打下坚实基础的同时,锻炼其学习的意志和品质。在武术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创设意境,使学生的道德意志得到锻炼,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下练习,当然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有助于青少年确立道德信念

道德信念是人们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有机结合成为个人行动的指南和原则。

尚武崇德是武术界人士共同信仰的一种言行准则。习武、用武必须有武德。历代仁人志士对于如何用武都有着高尚的信念。如孔子“仁礼”的用武信念,墨子的“兼爱”为其用武信念,游侠以“行侠仗义”为其用武信念,孙中山以“强国强种”为其用武信念……这些信念都是从公共利益出发,为了人民大众着想,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课堂中武术教学应当加强塑造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并且使之成为学生们的用武信念,并且在实践中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与手段,使学生建立良好的道德信念。

在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坚定信念的培养,可以通过对武术文化的了解与认识等有效的手段与方法。武术各个技术动作都是需要长时间反复练习,才能达到正确熟练运用的效果,才能获得成功。只有加强对道德信念的培养,使学生有了的信念,才能使学习变得有目标,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王林,虞定海.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与对策[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9(4).

[2]王涛.中国武术的传承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9.

[3]兰世春,刘玲.青少年思想首先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J].九江学院学报,2008,147(4):116-118.

[4]段俊平.传统文化是拯救道德危机的最好良药[J]. 科技智囊, 2011(6).

[5]王岗,邱丕相,包磊.重构学校武术教育体系必须强化“国学意识”[J]. 体育学刊, 2009(9).

[6]无谷.少林寺资料续集编[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4:86.

[7]于志钧.中国传统武术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责任编辑赵冰)

On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enagers’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in Wushu Teaching

XU Jiang-juan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engzhou 450008, China)

Key words:Wushu teaching; moral construction; culture of martial arts

猜你喜欢
武术文化道德建设武术教学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与西方骑士精神比较研究
武术教学的第二课堂
影视传媒对武术文化传播的影响研究
敦煌古代武术研究综述
加强高校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的对策探索?
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是人格教育的重要途径
道德观建设在英语师范专业教学法课程中实施模式研究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研究
加强员工道德建设的思路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