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

2015-01-23 01:53潘治涛张曦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9期
关键词:房间隔室间隔先天性

潘治涛 张曦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

潘治涛 张曦

目的研究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5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采用介入方法进行治疗,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成功率98.3%,58例患儿除1例放弃治疗外, 其余均治愈出院, 无死亡病例, 在术后6个月的随访中, 未出现封堵器破损、移位等并发症。结论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 操作简单, 其成功率较高, 对患儿的创伤小, 术后患儿恢复较快速, 并发症发生率低, 是对先天性心脏病进行治疗的理想方法, 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效果

据资料报道[1], 在我国新生儿中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发率在1.0%左右, 是导致患儿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幼儿的重大缺陷疾病中占首位。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已有40多年的历史, 目前, 在临床上已经成为治疗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瓣狭窄、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常规的治疗手段[2]。本文选取2010年2月~2012年2月先天性心脏病患儿58例,采用介入方法进行治疗,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将具体内容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2月~2012年2月先天性心脏病患儿58例, 其中男32例, 女26例;年龄1~12岁,平均年龄(8.7±3.4)岁;体重9~30 kg, 平均体重(12.9±3.7)kg。疾病类型分为:动脉导管未闭患儿20例(管型6例;漏斗型13例;窗型1例);室间隔缺损患儿13例, 均是膜周型;房间隔缺损19例(单孔型15例;多孔型4例), 均是继发孔中央型;室间隔缺损合并房间隔缺损3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2例;房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1例。术前心电图检测结果显示:正常15例;电轴右偏30例;右束支的传导阻滞12例;右心室肥厚30例;T波有改变11例;合并有预激综合征1例;心胸比率为(0.51±0.07)。彩色超声检查结果显示:合并有二尖瓣的轻度反流3例;合并有三尖瓣的轻度反流6例;合并有右心室或左心室假腱索7例;合并有左上腔静脉3例;合并有心包少量积液1例。

1.2 方法 在超声心动图及X线下, 采取经皮穿刺股动脉或股静脉法进行介入治疗, 根据缺损部位的位置、形态、直径选择适合封堵伞封堵。如患儿是房间隔缺损合并有动脉导管未闭, 先对动脉导管进行封堵, 再封堵房间隔缺损;患儿是室间隔缺损合并有动脉导管未闭, 先对动脉导管进行封堵,再封堵室间隔缺损;患儿是室间隔缺损合并有房间隔缺损,先封堵室间隔缺损, 再封堵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患儿术后不需服用抗凝药物;室间隔缺损与房间隔缺损患儿术后服用阿司匹林, 疗程为6个月。

2 结果

手术成功57例, 成功率为98.3%,58例患儿除1例患儿放弃治疗外, 其余均治愈出院, 无死亡病例, 其中1例患儿因术中出现了右心导管的肺动脉压升高明显, 终止手术。58例患儿住院天数在4~7 d。在术后6个月的随访中, 未出现封堵器破损、移位等并发症。

3 讨论

先天性心脏病是幼儿时期比较常见的疾病, 传统手术治疗需要对幼儿实施全身麻醉, 体外循环下进行开胸手术治疗,对患儿损伤较大, 并且术后并发症多, 死亡率较高[3]。介入治疗因其操作简单, 并且对患儿组织损伤性少, 而广泛应用于临床。从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本组病例手术成功率为98.3%, 无死亡病例。这一结果说明了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安全有效。

根据动脉导管未闭患儿的年龄、狭窄处的直径以及形态,选取合适封堵器。动脉导管未闭患儿介入治疗的适应证是:年龄>6个月;体重4 kg以上;直径<2 mm。当直径>14 mm时,封堵器易移位或脱落, 选择介入治疗时应慎重[4]。

对房间隔缺损患儿进行介入治疗, 效果较好, 并且并发症发生少, 在临床上应用较广泛。其介入治疗的适应证是:年龄>3岁;房间隔缺损为继发孔中央型;房间隔缺损处距离冠状静脉窦:肺静脉距离及上下腔静脉>5 mm;距离房室瓣>7 mm;房间隔的直径超过封堵器的左心房伞盘的直径。若双孔型或者是多孔型符合上述条件, 也可以试行封堵。

室间隔缺损是先天性心脏病中最常见的类型, 但因其结构复杂, 更应掌握好治疗的适应证:年龄>3岁;室间隔缺损的部位为:肌部、嵴内型、膜周部;直径应在5~12 mm,缺损距离主动脉瓣超过2 mm[5]。

对合并的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时, 应先对动脉导管未闭进行封堵, 次之为室间隔缺损, 最后为房间隔缺损,这样能够防止出现后续治疗中对已经置入的封堵器产生影响的现象, 如果患儿合并有肺动脉瓣狭窄时, 首先要行肺动脉瓣狭窄的球囊成形术, 然后再进行其他治疗, 确保手术安全,降低后续的操作难度。

虽然对先天性心脏病进行介入治疗在我国已经有较长的时间, 但是该项技术仍然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 如果适应证选取不适当以及操作经验不足, 均可导致患儿术后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对患儿的生命有严重的威胁。本科自开展介入治疗后, 对适应证掌控严格, 重视超声心动图在介入治疗中发挥的作用, 按心动图片显示结果, 排除畸形或者是影响手术预后潜在的疾病。本组病例中, 除1例年龄较大的患儿术中出现了右心导管的肺动脉压升高症状放弃治疗外, 其余患儿均治愈出院。

[1]马素美, 马军, 张际春.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的麻醉管理体会.新疆医学,2012,42(10):841-842.

[2]赵晓燕.介入封堵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护理现状.解放军医药杂志,2011,23(5):27-28.

[3]胡艳梅, 毕春霞, 胡玉霞.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疗效观察.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1(5):25-26.

[4]王志英, 黄玉兰.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并发症的防治对策.山西医药杂志,2011,40(4):399-400.

[5]刘君, 张密林, 王震, 等.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分析及其防治.中国循环杂志,2009,24(4):281-28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9.031

2015-01-16]

475000 开封市儿童医院心内科

猜你喜欢
房间隔室间隔先天性
超声心动图在可降解房间隔封堵器治疗卵圆孔未闭术中的应用价值
房间隔缺损家系致病基因筛查分析
微小RNA在先天性巨结肠中的研究进展
分期手术治疗婴幼儿肌部多发性室间隔缺损效果分析
重视先天性心脏病再次开胸手术
三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左心耳封堵术治疗心房颤动合并房间隔局部增厚1例
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不同术式的疗效分析
超声诊断冠心病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合并室间隔穿孔1例
全胸腔镜下成人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20 例临床分析
经胸微创封堵术在治疗小儿室间隔缺损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