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病因分析

2015-01-23 05:45王力司兵兵孙志军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17期
关键词:瓣膜病心肌病患病率

王力 司兵兵 孙志军

东北地区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病因分析

王力 司兵兵 孙志军

目的探讨东北地区5年来慢性心力衰竭(CHF)住院患者病因构成的变化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897例CHF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897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因结构分布依次为缺血性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扩张型心肌病。合并慢性疾病中糖尿病所占比例最大为34.0%。不同性别的住院患者病因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8.7,P=0.068>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以缺血性心肌病及高血压为主要基础疾病,且多合并有其他慢性疾病,在治疗过程中应进行多因素分析,指导临床实践。

慢性心力衰竭;病因分析

DOI∶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7.054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指心脏泵功能损害、导致机体出现相关症状与体征的复杂临床综合征,是由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所致[1]。作为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发展阶段,其发病率高,5年存活率与肿瘤相仿[2]。国内研究表明∶充血性慢性心力衰竭的患病率正在逐年升高,人群平均患病率已达0.9%,老年人群的发病率达1.3%[3]。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分布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本文就本院2007~2012年间心功能不全患者的病因构成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2012年1月盛京医院心血管内科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1897例。其中男969例,女928例;年龄19~99岁,平均年龄(66.6±13.7)岁。病因归纳以第一诊断为主要病因。其他类别包括∶心律失常性心肌病、肺源性心脏病、甲亢性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限制性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因所占比例较小,统归为一类。入选标准∶1897例患者均为确诊慢性心力衰竭病例,诊断标准依据欧洲心脏病学学会2005年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排除标准∶原发肝脏、肾脏疾病(如肝硬化、尿毒症)等所致代偿性心功能不全。5年间反复入院患者以首次住院入选。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属回顾性调查设计,以查阅病历的方式,进行回顾性调查,收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既往疾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指标及相关物理检查等。根据心力衰竭分级(NYHA),心功能分为Ⅰ~Ⅳ级。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入选1897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其中男969例(51.1%),女928例(48.9%);合并糖尿病患者占34.0%,贫血占21.5%,肾功不全占5.3%;伴吸烟者占34.7%。

2.2 病因构成中缺血性心肌病所占比例42.2%,高血压性心脏病27.7%,心脏瓣膜病8.9%,扩张型心肌病5.7%。高血压性心脏病和心脏瓣膜病患者中女性比例高于男性;而缺血性心肌病和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中男性比例高于女性。不同性别的住院患者病因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8.7,P=0.068>0.05)。

3 讨论

心功能不全(HF)是很多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发展阶段。心力衰竭是心肌细胞多种基因表达调控异常的结果,随着心肌慢性负荷的增加,心肌的收缩蛋白表达发生许多变化,往往是心肌细胞凋亡、纤维细胞增多,直至不可逆转的终末期。这也是慢性心力衰竭难以纠正、迁延不愈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突发心血管事件的死亡率在逐年下降,但心功能不全的患病率却在逐年增加。顾东风等[3]调查研究发现,慢性心力衰竭的患病率北方地区(1.4%)明显高于南方(0.5%),其病因构成同样具有地域差异。

本研究结果显示,心功能不全患者合并慢性疾病中,以糖尿病占首位(34.0%),其次为高血压、贫血和慢性肾功能不全。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可加重心脏和血管壁肥厚,造成周身血管弥漫性损伤,从而加速慢性心力衰竭进展;随着年龄的增长,高血压性心脏病在慢性心力衰竭构成比中所占比例明显升高,而扩张型心肌病及心脏瓣膜病比例则逐渐下降。①这与我国日益增高的高血压患病群体密不可分。我国目前有2亿高血压患者。另有研究调查显示,15.7%的高血压患者在随访期间表现出心力衰竭。②东北地区气候寒冷,多高盐饮食为主,致使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南方地区。③血压控制的标准虽有界定,但因年龄差异而使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并不理想,尤其是高龄老年患者。致使高血压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越来越高。因此,除了提高人们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的意识,强调低盐低脂饮食之外,严格、规律、积极的控制血压对预防和改善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和发展有一定的临床意义。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扩张型心肌病和心脏瓣膜病的检出率明显提高,治疗预后明显改善,致使慢性心力衰竭入院率显著减少。

我国现正逐步迈入老龄化社会,慢性心力衰竭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医疗界主要面临的挑战之一。增加对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认识,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才能更好的控制心功能不全的发生和转归。

[1]秦晓毅,卢新政.2010年NICE慢性心力衰竭诊治指南更新的解读.心血管病学进展,2011,32(4):490-492.

[2]孙根义.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天津医药,2008,36(3): 237-240.

[3]顾东风,黄广勇,何江,等.中国慢性心衰流行病学调查及其患病率.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1):326.

2015-05-15]

∶116033 大连市中心医院心内科(王力);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中心医院(司兵兵);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心内科(孙志军)

∶孙志军

猜你喜欢
瓣膜病心肌病患病率
左归降糖舒心方对糖尿病心肌病MKR鼠心肌细胞损伤和凋亡的影响
2020年安图县学生龋齿患病率分析
新活素治疗瓣膜病和非瓣膜病心脏病所致心力衰竭的效果分析
三维超声联合超声二维斑点示踪技术在心脏瓣膜病评估中的价值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昆明市3~5岁儿童乳牙列错畸形患病率及相关因素
心肌病的种类有哪些?
伴有心肌MRI延迟强化的应激性心肌病1例
对读者来信的答复
无缘无故出现咳嗽警惕心脏瓣膜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