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衣壮族内婚制产生原因及特点浅析△

2015-01-24 01:00兰天莹雷健茨梁海红牙语薷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5年12期
关键词:黑衣壮族族群

兰天莹 刘 婷 赖 燕 雷健茨 梁海红 黄 波 牙语薷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1)

人类婚姻史告诉我们,在人类童年时代,人类最初的婚姻形式是内婚制,即在一个氏族内部实行血缘群婚[1]。黑衣壮囿居在广西那坡县境内,有5 万多的人口。由于其独特的生活环境,使其成为壮族中保留民族特色最完整的支系,素有壮族“活化石”的美誉。与如此纯净的民族文化形态密切相关的是——严格的族内婚制,从中可以瞥见古老壮族的影子。研究黑衣壮来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1 黑衣壮族内婚制存在的原因分析

1.1 相对封闭的大石山区:壮族对地名的命名中,有水流的平地多称为“峒”,没有水源多称为“弄”,那坡县内北部大石山区村落多以“弄”命名,黑衣壮是干旱水源相对缺少、土地贫瘠、经济落后的匮乏之地的主要居民。不同的地理背景象征着不同交通、经济水平和生活条件,也暗示居住者在当地生活世界中的社会地位和等级[2]。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水分需要较多,对土地要求较高的水稻不是其主食,耐旱的玉米、红薯、荞麦等是黑衣壮的日常主食。平地上其他壮民或汉人与山地居民相比,表面上只是饮食习惯上的差异,更深层次的,经济水平的差距影响着这两地居民的沟通交往。这山高林密路难走的条件无疑是这内婚制外在条件,对这个民族既是一种防止外来不良因素侵袭的天然保护伞,但这样的交通条件不利对外交流,同样也成为阻碍这个民族往较高水平发展的原因之一。黑衣壮在相对封闭的大石山区对应着困顿贫苦的经济条件,这种经济上的落后在族群间的认同中是极为不利的,特别在婚姻关系的构建中会成为考虑的主要因素,对整个族群乃至个人的影响也是广泛的。

1.2 特殊历史因素:那坡弄文屯黄氏原居广西隆安,15 世纪中期参加反明斗争失败后逃到今天的弄文地区,而当时统治弄文的首领倡导的“黑枪舞”、穿黑衣等均带有浓重的弹药味和反抗封建统治意识形态的政治色彩。当时有法律规定,地位最卑下的人只能穿黑色或者蓝色的衣着,逃迁至弄文石山区也是社会底层被压迫的劳动者,他们以“黑”为美本身就是对压迫和不平等封建统治的反抗。到了20 世纪30 ~40年代,国民党政府推行新生活运动,“改服饰,除陋习”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平地、河谷地区更容易接受普世的汉化活动,也认为改变过去的遗风陋俗的文明进步的表现,而山区的黑衣壮保留相当多的传统文化,有着较强的自我意识,与其他地区的壮族显得格格不入,对于当地的族群通婚圈子,难免会被排斥在外。

1.3 族群意识强烈:对于为何穿着黑衣,黑衣壮人有自己的神话信仰:古代黑衣壮先民遭外人入侵,首领侬老领兵抵抗,不幸受伤,取下一把蓝靛叶捣烂敷在伤口,伤口很快愈合了,重上战场取得胜利。侬老下令本部族人一律穿上蓝靛染成的黑布,世代沿袭。这样的神话传说表现出黑衣壮对本民族文化的强烈认同和应对困难所表现的勇气与智慧感到深深自豪。实行种族内婚制的主要原因,显然在于种族或民族的自豪感,在于对异族人缺乏同感或感到嫌恶[3]。黑衣壮居民能在恶劣的大石山区中繁衍生息,自给自足,勤劳而又坚强,容易满足。经济上的不利地位,风俗习惯的差异会使他们受到排挤和不热闹、不平的对待,但他们不会放弃祖先留下来的东西去迎合大众的世俗眼光。族群意识认同感相似的人们来说,族内婚制有时是应对世态的无奈之举,更是对整个族群集体的保护,寻求集体的认同,对家庭和个人也是一种保护。经济上是落后于平地地区,可思想道德有着高度的统一和凝聚力,族内婚制能一直沿袭至今,本身就说明这个民族群体对其传统文化的重视,保持“黑”的传统,不仅是从服饰、饮食等外在表现,而整个族群血统的保持,思想文化的继承,都要继续发扬下去。

2 黑衣壮族内婚制的特点

2.1 通婚范围狭窄:黑衣壮人口约5 万多人,占那坡全县人口约两成,主要聚居地在那坡北部山区。一方面人口数量偏少,知识水平和文化层次近似,选择对象是单一的;另一方面,黑衣壮分布在城厢、坡荷、龙合、德隆等乡,地域范围集中而又狭窄,居住环境、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相似,这对结婚组合家庭的男女来说,是较少能引起冲突的。

2.2 对歌、不落夫家、招赘和安花:对歌在壮族社会生活中影响深远。山歌唱得好能说明嗓子好,其中的歌词才能反映歌唱者的人生观念、处世态度、生活理想和真挚情感。正月初十是黑衣壮特有的“风流节”,男女老少会到特定地方一展歌喉,相互较量。对歌在壮族婚恋当中的重要地位。过去黑衣壮被排挤在其他族群之外,“风流节”无疑搭建了一个青年男女互相交往的平台。

“不落夫家”是指新娘结婚时住在娘家不住在丈夫家,每月由男方家里的妹妹接嫂子回家帮帮农活,住两三天,又返回娘家。如此可能持续两三年,女方怀孕生下孩子后,才会定居夫家。这样的风俗在其他壮族地区也存在着,显然,黑衣壮与其他壮族分支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共性。

招婿这一婚俗在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并不少见,但黑衣壮男子入赘后可以保持自己的姓氏,可以在女方家神台供奉自己家族姓氏的祖先,男女双方家庭地位是平等的,所负担的权利与义务的同等的。生下的孩子头一个跟母亲姓,下一个跟父亲姓,以此类推。

黑衣壮中男女的订婚结婚仪式都是由道公进行组织。道公在女方到男方家拜堂成亲,吃饭过后双方家人便准备对歌相互祝福,而道公会在男方家的神台上安一个从女方家带来的新香炉,牌位为“花王圣母之神位”。这项仪式活动称为“安花”,象征女方到男方家当新娘,圣母要保佑其顺利生下小孩。尽管新娘已经嫁到夫家,但必须诞下孩子,不然是不能在夫家正式居住下来成为正式家庭成员。

3.3 族内文化中的女性地位:黑衣壮地区受道教文化影响较大,周边地区会请黑衣壮的道公做法事,驱魔求丰收平安。道公们在黑衣壮居住地区的地位较高,一般会是村屯里的主要管理者,也掌握着本族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比如,当村里有小孩生病了,道公会将张符纸烧成灰放进水里给小孩喝,之后病就会痊愈。笔者在详询该事时,他们也坦言会在水里放一种草药,但不愿细说是哪种。道公们是本族医药文化的掌握者。

道教中存在某些非正统的、对女性充斥着贬低的观念,也影响了黑衣壮人对女性的看法。道经也描述女性的血液、分泌物如处理不当,可能会造成危险的后果,而黑衣壮的道公所做的“解血盆”、“解关”等法式就是针对女性的不洁而产生的问题[11]。前文有提过,女性只有在生下小孩后,才能结束“不落夫家”的生活,夫妇结婚多年一直未能生育,家人会请道公念诵经书,如《求嗣迎花焕花求男女科》、《金花圣母真经》等,对着“花王圣母”的香炉位前,做法事祈求子嗣;甚至孕妇临产遇上难产时,也会请道公设坛祀奉,念诵《正一破生魂血盆一科》这本经书,祈告观音菩萨、花王圣母,保护产妇顺产。显然通过这些法事,是不会对疾病治疗产生直接作用,但当事者会减轻一些心理负担,摆脱社会压力,从精神情志来看,对医疗活动也会有一定辅助作用。

农耕时代为主要劳动力的男性,其社会地位还是会比女性更易占有优势。女性在世界各民族史中,对大多数地位是处于低下的,而黑衣壮在“不落夫家”、“招赘”等习俗中体现对女性的理解与尊重。

3 黑衣壮族内婚制的影响

黑衣壮实行族内婚制,族群单一,遗传并保留了较为纯粹的壮族体质特征,保留了较为原生态的民族形象和传统文化,维持和加强了族内的凝聚力。壮族是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汉化程度较大,而保留原生态的传统文化较多的黑衣壮必定成了壮族特色的代表。然而,择偶范围窄,这种封闭性的婚姻模式减缓了黑衣壮文化与其他民族或族群文化上的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的进程,其创新力量不强,思维不够活跃。此外,遗传基因单一,繁衍出的后代是难以逐步优化黑衣壮人的体格、体质和心理品质[4]。近十几年来,经过社会各界努力,黑衣壮成为别具一格的民族名片。在给外界带来惊艳的同时,他们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广西其他地区的村落一样,传统的农耕生活并不适合更舒适的现代化需求,当地的年轻人为了争取更好的物质生活和提升社会地位,会外出学习工作,谋求发展。男女之间的交往的地理范围和思想文化冲击的空间无疑是空前加大的,年轻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适应社会时代及自身发展需要,族内婚制这一传统文化是要面临相当大的挑战。

[1]玉永琏.壮族古代婚制的“活化石”[J].广西民族研究,1995,(3):103

[2]海力波.“三界”宇宙观与社会空间的构建——广西那坡黑衣壮族群空间观念的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07,(4):77

[3]韦斯特马克(芬兰).人类婚姻史第2 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521

[4]何毛堂.黑衣壮族群的性格特征及其文化成因——黑衣壮文化特质研究之三[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0,13(4):10

猜你喜欢
黑衣壮族族群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新兴族群的自白
归来吧!精灵(大结局)
浅析不同层次的认同是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基础
巨人今晚就要来
壮族山歌
黑衣“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