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针关刺合下闪电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0例临床观察

2015-01-24 14:03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5年16期
关键词:经筋腰椎间盘下肢

朱 欢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人民医院,江苏 常州 213125

傍针关刺合下闪电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0例临床观察

朱 欢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人民医院,江苏 常州 213125

目的:观察傍针关刺合下闪电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取阿是穴及近端的痛点或 “筋结”行傍针关刺法,针刺双侧下闪电穴重刺激不留针;对照组常规针刺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环跳、阳陵泉、委中,隔日治疗1次,5次为1疗程。1疗程后观察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表 (VAS)及下腰痛临床症状评分表(JOA)的变化情况,并结合临床症状判定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均能显著改善患者VAS及JOA评分(P<0.01);而傍针关刺合下闪电穴组对患者疼痛及下腰痛临床症状改善效果均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6.7%,优于对照组的76.7%。结论:傍针关刺合下闪电穴可有效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及临床症状,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

傍针;关刺法;下闪电穴;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因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和压迫神经根和马尾神经引起的临床综合征[1]。是引起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笔者采用傍针关刺合下闪电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0例,评估其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全部患者来自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人民医院针灸科门诊。按照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傍针关刺合下闪电穴组30例,常规针刺组30例。治疗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26~64岁,平均(46.90±12.20)岁;病程1d至2年,平均病程(128.26 ±217.55)d。对照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23~65岁,平均(44.33±11.96)岁;病程3d至5年,平均病程(134.30±337.56)d。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采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制定颁布的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①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②常发生于青壮年。③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 (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剧。④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⑤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指背伸力减弱。⑥X线及CT检查:脊椎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CT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病变部位和程度。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②年龄18~65岁,性别不限;③病变部位为L4/L5或L5/S1。④近2周内未使用糖皮质激素、非甾体类抗炎药及其他疗法。

1.4 排除标准 ①较大的中央型突出患者,或有明显的马尾神经损伤者;②腰椎后关节紊乱、腰椎结核及肿瘤;③高血压、心脏病及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④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⑤伴有活动性出血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取穴:阿是穴及近端的痛点或者 “筋结”,双侧下闪电穴。操作:患者取俯卧位,嘱其放松肌肉。医生沿患者突出节段的棘突下、腰3横突、髂腰韧带、骶髂关节以及患侧下肢臀上皮神经出口、梨状肌、股四头肌、股二头肌、半腱半膜肌、胫骨前肌、腓肠肌内侧头及腓肠肌外侧头处,分别用拇指指端用力按压,找到最痛的点即“阿是穴”,常规皮肤消毒,用35mm×60mm针灸针快速刺入皮肤,直刺1.0~2.0寸,或根据患者胖瘦情况调整针刺深度。在直刺针旁,寻找近端一痛点或者 “筋结”刺入一针,针尖斜向直刺针方向,均行捻转泻法。每10分钟行针1次,留针30min。起针后,患者取直立位,双足叉开约30cm,双手支撑于桌上,上身前屈,两腿后蹬稍用力,在第四骶椎旁开6寸,即秩边穴旁开3寸,常规皮肤消毒,用35mm×100mm针灸针,徐徐进针,稍向内斜刺刺入2~3寸,深刺提插,使针下有 “得气感”即患者有酸麻感传导至足跟或足趾时出针。若患者站立位困难,亦可取俯卧位。每次治疗取阿是穴不宜过多,以4~5个为度。隔日治疗1次,5次为1疗程。1疗程后评价疗效。治疗期间嘱患者卧硬板床休息,避免重体力活动及受凉。

2.2 对照组 取穴:大肠俞 (双侧),关元俞 (双侧),小肠俞 (双侧),以及患侧环跳、阳陵泉、委中。操作:患者取俯卧位,常规消毒,环跳穴直刺2~3寸,以酸麻感至足尖为佳。其他穴位均直刺,进针后行捻转泻法。每10分钟行针1次,留针30min。隔日治疗1次,5次为1疗程。

3 疗效评定

3.1 观察指标

3.1.1 疼痛视觉模拟法(VAS)评分 采用疼痛视觉模拟法(VAS)评分表[3]:以一面标有10cm刻度的直尺,“0”端代表无痛,“10”端代表最剧烈的疼痛。患者根据疼痛程度,在直尺无刻度面指出相应位置,医生根据背面患者指出的标志读出相应的VAS值,分值越大,说明疼痛越严重。

3.1.2 下腰痛症状评分: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评价量表[4],主要对患者主观症状,临床体征,日常生活受限程度及膀胱功能,按照轻重程度评分,满分29分,得分越低,病情越严重。

3.2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 《中医药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腰腿痛的疗效标准。治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70°以上,能恢复原工作;好转: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未愈:症状、体征无改善。

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作出统计学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有效率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5 结果

5.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及JOA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及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及JO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两组组间VAS评分及JOA评分前后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3。

表2 两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分,±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8.46±1.01 3.97±1.34*对照组 8.57±0.86 4.93±1.23*▲

表3 两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前后JOA评分(分,±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10.47±3.22 17.53±2.90*对照组 10.67±3.11 15.80±2.22*▲

5.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傍针关刺合下闪电穴组总有效率为86.7%,常规针刺组总有效率为76.7%,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6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引起腰腿痛及坐骨神经痛的主要原因,以腰4-5,腰5骶1间隙发病率最高,约占90%~96%。疼痛主要位于下腰部,65%伴有下肢膝以下的疼痛[5]。在25~55岁龄范围的人群发病率最高,与劳动活动较多、工作负荷增大、损伤机会增加有关。亦与某些久坐、久立等强迫体位下长期劳作等因素有关[6]。西医认为椎间盘随年龄增长而脱水,以及经常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挤压、牵拉和扭转致其发生萎缩、弹性减弱等退变,致使纤维环纤维磨损,在受凉或外伤 (特别是旋转性扭伤)刺激下造成纤维环部分或全部撕裂,髓核脱离正常位置形成本病[7]。

本病归属于中医 “腰腿痛”、 “痹证”范畴。年迈肾虚,腰府失养,或强力,或举重,或感受风寒湿邪等导致经络阻塞,气血凝滞不通,发而为病[8]。经筋与腰椎间盘突出症也有紧密的联系。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位在脊柱,与足太阳经筋及足少阴经筋关系密切。足太阳之筋 “上挟脊上项”,足少阴之筋 “循膂内挟脊”,循行均与脊柱联络。足太阳经筋之病候 “小指支,跟肿痛,腘挛,脊反折”,足太阴经筋之病候 “足下转筋,及所过而结者皆痛及转筋……故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俯”中描述的症状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骶部痛及下肢拘挛疼痛的症状高度一致。

对于 “筋痹”的治疗,《灵枢·官针》反复提出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的治则,具体治法有傍针刺、关刺等。“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曰渊刺;一曰岂刺”。对于 “尽筋上”认识,古今观点不一。 《类经·三刺深浅五刺五脏》曰“关,关也。左右,四肢也。尽筋,即关节之处。”赵勇等[9]认为腱与骨连接的 “尽筋”,即腱末端上,是肌纤维束或肌腱的集中应力点,是损害活动的首先承受部位,是经筋痹痛的常见病损。黄熙杰等[10]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痛点分布规律研究表明腰椎棘突下及腰部以下肌肉的起点及止点处为 “尽筋上”。有研究[11-12]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臀部及下肢压痛点分布规律进行探讨,表明腰臀部疼痛多在分布于小关节区、髂腰韧带、臀上皮神经出口、梨状肌、腰3横突及骶髂关节,而臀中肌、臀大肌、股四头肌、股二头肌,半腱半膜肌、胫骨前肌、腓肠肌内侧头、腓肠肌外侧头、坐骨神经、胫神经的压痛点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下肢最为多见。笔者在上述部位循摸按压痛点直刺,加之近旁痛点或 “筋结”部位傍针斜刺,可增强局部针感,加强经气传导,充分发挥松解横络作用,使瘀结散,气血通,痹痛止。下闪电穴为奇穴,在臀中肌,臀小肌及坐骨切迹的边缘,其紧靠经足太阳膀胱经,能疏通太阳经气血,消瘀通络。临床报道多用于治疗急性腰扭伤,起效快,疗效好。笔者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重刺激不留针,对缓解患者下肢疼痛及麻木症状也有奇效。

本次研究表明傍针关刺合下闪电穴能有效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及临床症状,尤其对于腰痛伴有明显下肢痛麻者疗效尤佳。但本次治疗未对患者进行远期疗效随访,故其远期疗效尚不明确。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关刺时应尽量避免出血,以免造成阴血亏耗,“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的后果。

[1]王洪伟.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J].中国矫正外科杂志,2011,19(7):568-571.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1-202.

[3]谭冠先.疼痛诊疗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

[4]Toyone T,Takahashi K,Kitahara H,et al.Visualisation of symptomatic nerve roots.Prospective study of contrast-enhanced MRI in patients with lumbar disc herniation[J].Bone Joint Surg Br,1993,75(4):529-533.

[5]李敏.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点及康复护理 [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4):227.

[6]王国基,王国军,彭健民,等.腰椎间盘突出症致病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13):2401-2403.

[7]金鑫,朱荣光.电针结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1例临床观察 [J].江苏中医药,2014,46(11):53-54.

[8]杨雨果,节晓光.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病因病机新思考 [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8,30(1):4-6.

[9]赵勇,董福慧,张宽.经筋痹痛的软组织力学变化分析与治疗思路[J].北京中医药,2008,27(9):705-707.

[10]黄熙杰,汤立新.腰椎间盘突出症痛点分布规律探讨 [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1-62.

[11]黄承军,梁东波,王力平,等.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臀部压敏点的临床意义[J].新中医,2010,42(5):80-81.

[12]戴力扬.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下肢压痛点及其临床意义 [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1999,5(4):198-203.

R681.5+3

A

1007-8517(2015)16-0071-02

2015.05.11)

猜你喜欢
经筋腰椎间盘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足三阳经筋与膝关节痛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火针经筋点刺配合针刺治疗Megie综合征验案1则
经筋理论在临床治疗膝骨关节炎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CT引导下靶位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6例
腰背部肌肉锻炼联合TDP照射腰痹痛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7例
中医药辨证治疗下肢深部静脉血栓形成6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