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在急诊手术48例中的应用

2015-01-24 14:03刘秀芬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5年16期
关键词:手术室麻醉护理人员

刘秀芬

云南省师宗县中医医院,云南 师宗 655700

心理护理在急诊手术48例中的应用

刘秀芬

云南省师宗县中医医院,云南 师宗 655700

目的:观察心理护理在急诊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进行急诊手术治疗的9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情绪状态、手术配合良好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麻醉医生满意度和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各组间比较,差异皆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心理护理在急诊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明显,安全可靠,满意度高,值得推广应用。

心理护理;急诊手术;护理满意度

急诊手术是医院重点工作之一,接受急诊手术治疗的患者常因起病急、事发突然及对疾病知识的缺乏而焦虑甚至恐惧。多数情况下,由于时间紧迫,手术室护士来不及给予术前访视,因而,急诊手术的患者多数存在紧张、焦虑、甚至恐惧等负面心理情绪,这种状态若不及时控制,轻则影响手术的正常进行,重则出现生命体征不平稳,甚至需要改变麻醉方式才能完成手术,不但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更对手术的安全乃至疾病的康复造成严重威胁。目前,随着医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心理护理程序被应用到对患者的护理过程中[1]。因此,笔者为进一步探讨心理护理在急诊手术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选取9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8月到2013年1月在我院进行非全身麻醉下急诊手术治疗的9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患者。对照组:急腹症38例,四肢开放性创伤10例;男性23例,女性25例;年龄13~73岁,平均年龄(53.2± 22.1)岁。观察组:急腹症40例,四肢开放性创伤8例;男性21例,女性27例;年龄10~74岁,平均年龄(55.1 ±21.9)岁。纳入标准:①文化程度小学以上;②无精神病史、能理解问卷内容;③所有患者病情相对稳定,可以进行言语交流和接受干预护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护理人员按岗位责任制完成各班职责,按急诊手术程序和常规进行护理。术前,常规准备手术必需的器械、物品及药物;接患者入手术室,态度和蔼,各项操作要轻柔熟练,协助麻醉师完成麻醉,密切观察各项生命体征,积极主动配合手术。手术结束后,将患者皮肤清洁干净,由麻醉师和巡回护士将患者护送回病房。观察组患者在基础护理之上采用心理护理,其方法如下:①对患者关心、主动、热情,以取得患者信任;②合理的情绪护理:由于患者病情危急,情绪不稳定,护理人员需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给予有效的疏导等,使患者排除心理情绪,积极接受治疗及护理;③麻醉护理:对手术中麻醉效果 “不理想”的患者,应恰当与之沟通,仔细观察,准确判断原因,如果是因为紧张、恐惧、焦躁等不良心理造成,应有针对性的做好心理护理;向患者阐明麻醉用药不是越多越好,打消其 “喊痛”就给增加麻药剂量的心理等;④健康教育:向患者解释病情的发展与变化及转归,及时为患者解释其疑虑,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⑤心理护理:对患者实施相应的心理暗示诱导疗法,根据不同的心理暗示及诱导过程,加快患者的疾病恢复过程,增加护理的临床效果。

1.3 观察指标 ①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情绪状态、手术配合程度、对麻醉医生的满意情况进行观察并记录分析。患者情绪状态分为良好、不良,哭闹、激动者为情绪不良,平和、稳定者为情绪良好;患者配合程度分为良好、不良,躁动不安影响手术进行需要采取措施者为配合不良,安静配合者为良好;对麻醉师满意情况分别为满意、不满意,加用镇静、镇痛药或改全麻者为不满意,按原计划用药者为满意。以症状自评量表 (SCL-90)[2]为基础,按5级评分制。在手术前进行,由患者独立进行自我评定 (或由患者口述护士代填)。共发出调查表96份,收回96份,最后分别统计2组患者的因子分和总分进行比较。②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满意情况进行比较 患者满意度分为满意、不满意。70分以上为满意,70分以下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加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 (%)表示,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后,对两组患者情绪状态、配合程度、对麻醉师满意度及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3 讨论

急诊手术实施过程中,患者多出现焦虑、恐惧等心理改变,为缓解患者的负面心理,护理措施显得尤为重要。心理护理需要更多的资金与护理人员投入,以改善病房环境和设备条件,一对一的护理才能保证各项护理工作的落实[3]。手术室心理护理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由手术室护士针对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实施的的方法,其主要是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配合心理护理措施,为患者的治疗过程提供可靠有效的心理与诱导护理,使患者对治疗及护理的过程有足够的了解,改善患者手术中紧张、焦虑等心理问题,满足患者对自身疾病的求知欲,便于提高患者治疗及护理的依从性,进而提高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有效的心理护理方法实施,能够明显的增加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程度,使护理过程更为安全可靠[4]。同时,较大程度的改善了患者的情绪状态、生命体稳定情况以及手术配合程度等,调动了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心理护理对患者做到了全方位的护理,诱导患者形成一种良好的配合治疗及护理的心理,使患者充分的配合治疗与护理,为患者的安全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使护理人员对患者的护理过程更为详细周密,增加了手术成功的几率,不同程度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5]。采用心理护理患者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心理护理方法临床护理效果明显,明显缓解了患者的焦虑、疼痛等情况,对提高急诊手术的成功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应用心理护理对急诊手术患者进行护理,其应用效果明显,较大程度的提高了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1]鲍静,赵红霞,孟慧.急诊患者在手术室护理中的难点与对策 [J].临床合理杂志,2010,3(19):94.

[2]王文莉,黄月笑,钟淑玲.循证手术室护理在手术室急诊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7):312-313.

[3]陈少莲.循证手术室护理在手术室急诊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2012,33(3):616.

[4]陈柳琴.循证手术室护理在手术室急诊患者护理中的探讨 [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13):1799-1800.

[5]董本慧.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9):213-214.

R473.6

A

1007-8517(2015)16-0139-02

2015.04.29)

刘秀芬 (1970-),女,曲靖师宗人,大专学历,外科主管护师 (中级)。主研方向:外科护理。

猜你喜欢
手术室麻醉护理人员
腰硬联合麻醉与持续硬膜外麻醉应用在全子宫切除术中的作用
《麻醉安全与质控》编委会
手术室优质管理在提高手术室安全性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产科麻醉中腰硬联合麻醉的应用探究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术前访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手术室细节护理对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性的作用
手术室细节护理在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性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地氟烷麻醉期间致Q-T间期延长一例
重症监护病房护士的压力源分析及应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