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在急性白血病化疗致粒细胞缺乏39例中的应用

2015-01-24 14:03孙铭楠张秀丽张春艳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5年16期
关键词:白血病粒细胞口腔

刘 苓 孙铭楠 张秀丽 张春艳

吉林省肿瘤医院内二科,吉林 长春 13001

综合护理在急性白血病化疗致粒细胞缺乏39例中的应用

刘 苓 孙铭楠 张秀丽 张春艳

吉林省肿瘤医院内二科,吉林 长春 13001

目的:探讨化疗致急性白血病患者粒细胞缺乏患者的临床护理对策及效果。方法:选择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患者78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进行基础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全面综合护理。结果:观察组显效21例,有效15例,总有效率92.31%;对照组显效17例,有效15例,总有效率82.05%;观察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加强对急性白血病致粒细胞缺乏患者的综合护理,可有效减低感染发生率,帮助患者渡过粒细胞缺乏期,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急性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综合护理;基础护理

急性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目前其主要治疗手段为联合化疗。急性白血病联合化疗可致严重的骨髓抑制,粒细胞缺乏,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1]。笔者对78例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取得较好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患者78例,其中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51例,非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27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观察组:男21例,女18例;年龄10~71岁,平均年龄(40.50±3.50)岁;病程(4.0±1.3)年。对照组:男24例,女15例;年龄13~70岁,平均年龄(41.50±2.75)岁;病程(3.8 ±1.5)年。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合理用药联合基础护理。抗生素严格按医嘱用药,现用现配。尽量避免随意用广谱抗生素。用药时严密监视有无感染,出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处理。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①心理护理。多关心、体贴患者。向患者讲解化疗相关知识。介绍成功案例,帮助患者树立信心。②用药护理。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升白细胞及抗菌药物。③病情监测。观察生命体征尤其是体温变化。定时测体温,4h/次。观察患者皮肤、口腔黏膜变化。④导管护理。化疗期间需行锁骨下或颈外静脉等置管,需行导管护理。保持敷料清洁干燥,潮湿后及时消毒更换。穿刺部位勤换药,注意有无红肿。禁止将外漏导管人为插回。及时更换正压接头。⑤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每日检查舌苔及有无溃疡、出血,观察咽部充血及感染情况。及时对症处理口腔溃疡。⑥皮肤及肛周护理。排便后用1∶5000的高锰酸钾液坐浴15~20min,以防逆行性尿路感染。⑦高热护理。及时报告医生,给予物理或药物降温。指导患者多饮水,伴寒战时要保暖。注意补充电解质。⑧饮食护理。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易消化食物。饮食困难者考虑静脉营养。有呕吐者可适当应用止吐药物。

1.3 疗效判定[2]显效:白细胞计数>1.0×109/L,无感染症状;有效:白细胞计数>1.0×109/L,感染情况改善;无效:白细胞计数<1.0×109/L,感染症状无明显改善。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0.0,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组间行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效果 观察组护理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感染、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①感染是粒细胞缺乏症的主要合并症,观察组有2例(5.12%)出现感染症状,对照组有5例(12.82%)伴有感染症状。②不良反应观察组有3例(7.69%)伴有牙龈、口腔黏膜的坏死性溃疡,2例(5.12%)出现皮肤炎症,总不良反应率12.82%;对照组有7例(17.95)存在局部口腔坏死性溃疡,5例(12.82%)存在皮肤、鼻腔部位的炎症,总不良反应率30.77%。两组患者感染、不良反应发生率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贫血、感染、出血及发热等。化疗药物在杀灭白血病细胞的同时,对骨髓可产生抑制造成粒细胞缺乏,增加感染机会,严重感染可危及患者生命。对化疗后出现粒细胞缺乏症的患者进行有效的临床护理意义重大。在本研究中,对照组进行一般的基础护理和合理用药,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加全面、细致、人性化的综合护理,包括心理、口腔、皮肤、高温、导管、用药、饮食等护理措施,并严密监视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患者进行科学有效的护理,效果明显。观察组显效21例,有效15例,总有效率92.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急性白血病化疗致粒细胞缺乏症患者进行科学的护理,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化疗反应的副作用,减低感染发生率,促进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保证化疗正常进行,对提高白血病患者生命质量有重要意义。

[1]张淑彩.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急性粒细胞缺乏症的护理 [J].现代护理,2012,11(20):1623.

[2]宋琳.急性白血病化疗致粒细胞缺乏的临床护理 [J].护理与临床,2013,17(15):1933-1934.

R473.73

A

1007-8517(2015)16-0145-01

2015.05.13)

张春艳 (1971-),女,本科学历,副主任护师,研究方向:临床护理。

猜你喜欢
白血病粒细胞口腔
白血病“造访”,人体会有哪些信号?
假性粒细胞减少是怎么回事
儿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相关疾病研究
三减三健全民行动——口腔健康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对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作用研究
孕期口腔保健不可忽视
口腔健康 饮食要注意这两点
走进儿童白血病的世界
达托霉素相关急性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
儿童常见的口腔问题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