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肺灌注在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2015-01-24 18:59刘宁宁杨志伟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33期
关键词:良性螺旋肿块

刘宁宁 杨志伟

(长春市第二医院,吉林 长春 130062)

多层螺旋CT肺灌注在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刘宁宁 杨志伟

(长春市第二医院,吉林 长春 130062)

目的 对多层螺旋CT肺灌注成像在肺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就诊于我院肺肿瘤病例113例,对其行多层螺旋CT肺灌注成像检查。良、恶性病灶的灌注参数与组织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113例患者中恶性肿瘤患者97例,良性肿瘤16例,应用多层螺旋CT肺灌注成像诊断的良性肿块诊断准确率14.16%,恶性肿瘤诊断准确率85.84%;PS与BV在鉴别恶性与良性肿瘤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MTT与BF在恶性与良性肿瘤鉴别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肺灌注成像在鉴别肺部肿瘤的良恶性方面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多层螺旋CT;肺灌注成像;肺肿瘤

肿瘤的良恶性鉴别一直是临床工作中的重点与难点。同样肺部恶性肿瘤的诊断也倾向于寻求一种无创、经济、简单、准确的诊断方法。仅仅从形态学上诊断原发或继发的肺内肿块的良恶性比较困难,但临床又要求早诊断、早治疗以免延误病情,而良性肿块则应尽量避免过度治疗。近几年影像学在疾病诊断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多层螺旋CT肺灌注成像用于鉴别肺内良恶性病变有重要意义。本文应用GE Lightspeed64层螺旋CT扫描机对113例肺内占位病变患者进行分析,根据其灌注参数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渗透性(PS)及时间-密度曲线(TDC)等来鉴别肿块的良恶性,该方法应用于临床鉴别良恶性肿瘤的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3月就诊于我院的113例肺部肿块患者为研究对象,包括有男73例,女40例,其中恶性肿瘤90例,良性肿块23例。本组113例患者均经胸部X线平片、正侧位片或者是胸部CT平扫发现肺部有肿块,后均由气管镜、经皮肺穿刺等手段取出肿瘤组织病理活检确诊。

1.2仪器与方法

1.2.1仪器与设备:使用的64层螺旋CT扫描机。将CT机设置模式为灌注扫描,持续灌注40 s,厚度为10 mm,矩阵为512×512,球管电流210 mA,电压为140 kV,每圈扫描1 s,10 s延迟。

1.2.2方法:通过GE Lightspeed64层螺旋CT机对患者病变部位进行扫描,对扫描后参数进行分析后鉴别出良恶性肿瘤,再与临床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该检查鉴别肿瘤的良恶性的准确性。确定患者良恶性后比较良恶性病灶灌注参数的差异。多层螺旋CT肺灌注成像扫描前准备主要训练患者进行反复呼吸训练,保持在检查过程中尽量使胸廓处于静止状态,采用常规的平扫方式是头足方向,后取其灌注扫描中心层为病灶的部位的最大层面。将60 mL优维显高压注射器注入患者血管,注药后5 s后进行肺灌注扫描。利用GE AW 4.2工作站分析灌注图像数据。参考血管选取该层面的主动脉或左颈总动脉为对照,用软件的ROI进行分析,获取关注参数。对ROI进行描述时,避免部分容积效应及噪声的影响,选取最大的BV区域产生分析曲线绘制ROI。对肺肿块的时间-密度曲线(TDC)、血容积(BV)、血流量(BF)、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的数值进行测定。

1.3数据处理:灌注扫描各参数结果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灌注参数,如MTT、PS、BF、BV等,计算结果采用()进行表示,分别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定义P<0.05时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组织病理结果:本组113例患者中经组织学病理确诊良性肿块20例(17.70%),恶性肿瘤93例(85.84%),经多层螺旋CT肺灌注成像确诊恶性肿瘤患者97例(79.6%);良性肿块16例(14.16%),良性肿块确诊准确率14.16%,恶性肿瘤诊断准确率85.84%,总准确率96.46%。

2.2各参数在良恶性肿瘤比较:PS与BV在鉴别恶性与良性肿瘤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MTT与BF在恶性与良性肿瘤鉴别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2.3良恶性肿块BV、PS的诊断率:诊断恶性肿瘤临界PS设定为PS≥9 mL/(min•100 g),20例良性肿瘤中诊断正确的有16例,误诊4例;正确诊断93例恶性肿瘤中的有93例,误诊4例。总准确率为96.46%(109/113);设定BV值≤4 mL/mg考虑为良性肿块,20例良性肿块中正确诊断的有16例,误诊4例;93例恶性肿瘤中诊断正确的有93例,误诊4例。总准确率为96.46%(109/113)。

3 讨 论

CT灌注成像的基础是核医学放射性示踪剂的中心容积定律和稀释原理,借以核医学静脉注射对比剂后[1],连续扫描肺部所选定的各个层面,取得各层面的密度-时间曲线图,可由密度-时间曲线图计算表面通透性、出血量、血容量的平均通过时间[2],此数据可描述特定层面血流灌注特点,密度-时间曲线图反应肿瘤内部血流动力学的特征。肿瘤的新生血管较多,其血流灌注可用于评价肿瘤生长速度,正常组织毛细血管与肿瘤内部血管的血流动力学不同通过CT灌注成像加以鉴别。多层螺旋CT肺灌注成像通过直观的图像显示肺部肿块内部的灌注情况,提高了良恶性肿块的诊断。其中具有较大诊断价值的是BV、BF和PS参数指标。较大的肿块、较高BV值(4 mL/100 g)及较高的Ps值[9 mL/(min•100 g)],首先考虑为恶性结节,反之肿块较小、BV值(4 mL/100 g)及Ps值[9 mL/(min•100 g)]较低,应首先考虑良性结节可能性大[3]。BV反映肿块内的新生血管血容量进行,血管的管径、开放与否等均可影响BV值。新生毛细血管的数量可由BF参数表示,血管通透性主要影响PS值。本文通过对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肺灌成像结果显示PS与BV在鉴别恶性与良性肿瘤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低平曲线多为良性结节的强化曲线,快进慢出型曲线考虑恶性肿瘤可能性大。恶性肿瘤的强化时间相对较早,峰值会提前出现,强化时间长,考虑与以下原因有关,血管生成因子刺激肿瘤形成新生血管,因血管生长过快常常形成异常吻合、基底膜发育不完整以及通透性异常增高等现象,组织间质中渗透多量对比剂。以上因素使恶性肿瘤的出现明显的陡直上升支达峰值后持续一段时间后缓慢下降的时间-密度曲线,并且其BV、PS值较良性肿块值较高。与此相比良性肿瘤内部新生血管不如恶性肿瘤丰富,甚至无新生血管,血流量、管径等相对较少,因此时间-密度曲线低平。MTT与BF在恶性与良性肿瘤鉴别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恶性肿瘤和良性肿块的灌注参数比较,以及恶性肿瘤分化程度不同的肿块灌注参数比较时可见,肿块恶性程度的程度与肿块灌注现象的PEI、BF值呈明显的负相关。在PEI与BF两个参数相比较,本组实验结果显示相对可见BF值下降较PEI更明显,据此可考虑BF与肺恶性肿瘤分化程度相关性最高。新生肿瘤血管和血流模式存在差异可能是由于不同级别的肿瘤毛细血管和肿瘤增殖网状调控存在差异,由于调控存在差异导致肿瘤生长的微环境也不同。毛细血管新生越旺盛提示肿瘤恶性程度越高,可灌注微血管密度越小,恶性生物学特征表现得越充分。分化程度高的肿瘤,不成熟新生微血管越少,灌注成像对其不敏感,恶性肿瘤的可灌注新生毛细血管相对多,致使灌注参数也相对高,相反灌注参数较低提示恶性程度相对低。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多层螺旋CT肺灌注成像为肺部肿瘤血压流动模式提供一种定量评价的非侵袭性的方法。但CT灌注在实施过程中一些因素影响灌注效果的准确性:一个因素是,面选取及病灶的ROI太小可能影响灌注准确性,选取尽可能大的ROI且避开坏死区。二是,性动脉灌注扫描时对患者体位要求相对较高,尤其肺部病变容易随呼吸移动,因此训练患者的呼吸运动,使在使其在行灌注扫描检查时时保持相对静止;三是,注射的对比剂是小分子水溶性物质,容易由血管内渗出到周围组织间隙内,会导致定量肿瘤血管生成不准确。以上由于主观及客观因素很难达到技术要求,仍无法克服其对灌注准确性的影响。近几年有学者指出采取多层螺旋CT肺灌注成像对于肺肿瘤良恶性的鉴别具有重要意义[4]。本组实验结果表明,多层螺旋CT肺灌注成像在鉴别肺部肿块良恶性时可减少诊断误诊率,提高准确率,对临床诊断、分期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 赵振军,梁长虹,谢淑飞,等.多层螺旋CT肺灌注对肺肿瘤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18(4):283-284.

[2] 闫巧焕,吕英刚,戴丽娟,等.多层螺旋CT 灌注技术诊断周围型肺癌微血管密度的价值[J].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9,17(1):6.

[3] 陈南,黄政,杨臣刚.多层螺旋CT肺灌注成像在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J].贵州医药,2011,35(8):747-749.

[4] 伍建林,李光军,王克礼,等.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鉴别诊断肺癌与肺良性肿物[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21(4):551-553.

R734.2

B

1671-8194(2015)33-0120-02

猜你喜欢
良性螺旋肿块
走出睡眠认知误区,建立良性睡眠条件反射
颈部肿块256例临床诊治分析
呼伦贝尔沙地实现良性逆转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乳腺假血管瘤样间质增生1例并文献复习
乳房有肿块、隐隐作痛,怎么办
“四个注重”让家事审判良性发展
基层良性发展从何入手
卵巢甲状腺肿的多层螺旋CT表现
以肺内病变为首发症状的淋巴瘤多层螺旋CT与PET/CT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