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探头在上消化道隆起型病变中的诊断价值研究

2015-01-24 18:59彭文梅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33期
关键词:性病变消化道胃镜

彭文梅

(云南省文山州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云南 文山 663000)

超声探头在上消化道隆起型病变中的诊断价值研究

彭文梅

(云南省文山州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云南 文山 663000)

目的 探讨超声探头在上消化道隆起型病变中的诊断价值及其安全性。方法 对82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进行内镜及超声探头检查,记录病变的部位、大小、边界情况、来源层次、回声特征,总结其内镜及超声图像特征。结果 82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中,位于食管及贲门30例,胃窦20例,胃体3例,胃底9例,十二指肠20例。考虑息肉22例,考虑平滑肌瘤17例,考虑囊肿13例,考虑脂肪瘤6例,考虑间质瘤6例(恶性变可能1例),考虑异位胰腺2例,考虑血管1例,考虑炎性增厚1例,考虑黏膜脱垂2例,考虑囊实性占位2例,考虑纤维瘤1例,考虑腔外脏器压迫3例,性质待定6例。结论 超声探头检查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具有简便易操作、分辨率高、准确、安全、无创伤等优点,提供了更准确的诊断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途径,可指导选择相应的治疗措施。

超声探头;消化道;隆起性病变

据国内不完全统计,中晚期胃癌全球每年用于中晚期肿瘤治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耗资难以统计,而患者为此支付的医疗费用更加难以计数。中晚期肿瘤治疗疗效差,给患者造成了难以估计的经济、生理和心理负担。我院选取2013年1月至12月经普通胃镜检查发现上消化道隆起型病变的患者82例,开展了超声探头在诊断上消化道隆起型病变的临床应用,探讨超声探头在上消化道隆起型病变中的诊断价值及其安全性,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为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在我院门诊就诊的患者82例(符合入选标准和无排除标准)。其中男35例,女47例;年龄15~75岁,平均(45±30)岁。

入选标准:经常规胃镜检查发现食管、胃、十二指肠有隆起型病变,部分患者经治疗后复查病变无改变。

排除标准:临床心功能不全,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有出血倾向者、阻塞性或弥散性肺功能障碍,严重瓣膜性心脏病、心律失常,恶性高血压未控制,上消化道大出血处于休克等危重状态者,怀疑消化道穿孔患者,精神病患者或严重智力障碍而不能配合内镜检查者,腐蚀性食管炎、胃炎的急性期患者,明显的胸腹主动脉瘤患者,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巨大食管憩室、重度食管静脉曲张者。

1.2器械:日本0LYMPUS公司生产的EU-ME1主机,GF–UE260-AL超声镜,超声微探头UM-3R、UM-2R,超声频率12 MHz和20 MHz。

1.3方法和步骤:所有患者检查前常规测血压,必要时行心电图检查。检查医师必须熟练掌握一般消化道内镜的操作技术,并具有一定的超声解剖知识,检查前要了解病史、检查目的、有无内镜禁忌证等。

对常规胃镜检查发现消化道壁隆起型病变的患者,在无禁忌证时,检查前一日进半流质饮食,于检查前12 h禁食;检查前避免酗酒、暴饮暴食,高血压患者当天可以服用降压药,年老、行动不便患者有家属陪同,检查时尽量放松身体,与普通内镜相比,超声内镜检查时间要长一些,需要患者能够尽可能在安静的情况下配合检查;检查当日禁饮。

检查时患者先口服达克罗宁胶浆10 mL以祛泡,上消化道超声内镜通常患者取左侧卧位,双下肢微曲,解开衣领,放松腰带,头稍后仰;小病灶从活检孔道插入超声小探头在消化道内对隆起病变开始检查;大病灶探头为前斜视内镜,插入过程类似胃镜检查,超声内镜不同于普通胃镜,超声内镜的前端多了个超声探头,这种探头随着胃镜送入胃腔内进行超声检测,医师通过显示屏上的内镜图像和超声图像同时动态了解隆起病变处的情况。超声内镜插入后,找到隆起型病变所在部位,抽尽腔内气体,从活检孔内注水至病灶部位,使病灶浸没于水中,对于食管、胃窦、十二指肠水不易蓄积部位,可通过改变体位,注水后立刻行超声检查,或固定导管于胃镜上插镜至病变部位,随后从活检钳道内插入超声微探头,从导管注水于病灶部位、同时进行超声扫描。可采用直接接触法、水囊法及水囊法合并无气水充盈法对胃肠道黏膜下病变、肿瘤及邻近脏器进行扫描检查。结合多普勒,超声内镜尚能够检测血流速度和血流量并能显示血流方向。

检查结束后观察患者是否有误吸、出血、消化道穿孔、心血管意外等并发症,一般无严重并发症。待患者无咽部麻木感后即可恢复饮食,一般需要约2 h;全部检查结束。其余需要注意的事项基本和普通胃镜检查相同。最后,统计所有患者检查结果,评价疗效、总结经验。

2 结 果

所有82例病例均顺利完成检查。所有病灶最大5.5 cm,最小0.2 cm,平均<2 cm。诊断结果统计如下:

2.1按病变部位分类:食管及贲门30例,胃窦20例,胃体3例,胃底9例,十二指肠20例。

2.2按病变类型分类:考虑息肉22例,考虑平滑肌瘤17例,考虑囊肿13例,考虑脂肪瘤6例,考虑间质瘤6例(恶性变可能1例),考虑异位胰腺2例,考虑血管1例,考虑炎性增厚1例,考虑黏膜脱垂2例,考虑囊实性占位2例,考虑纤维瘤1例,考虑腔外脏器压迫3例,性质待定6例。

所有82例患者中,考虑血管1例、黏膜脱垂2例、腔外脏器压迫3例、炎性增厚1例,共有7例为非肿瘤性病变,约占8.5%。

在75例肿瘤性病变中,考虑囊肿13例,考虑异位胰腺2例,共15例为恶变概率极低的良性肿瘤,定期随访即可;考虑息肉22例,考虑平滑肌瘤17例,考虑脂肪瘤6例,考虑纤维瘤1例,共有46例良性肿瘤,可在内镜下行微创手术治疗;约占75.6%。其余,考虑间质瘤6例(其中,恶性变1例),因内镜不能根治,恶变率高,需要到外科进行手术切除,占7.3%;病灶性质待定者6例(其中1例经超声引导病检确诊为恶性),其余建议转上级医院进一步确诊,占7.3%。

3 结 论

胃镜只能看到消化道最表面的一层(黏膜层),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是来源于上消化道管壁非上皮性间叶组织的一类病变;有些病变表面是光滑的,来源于黏膜下(如黏膜下层、肌层、浆膜层);或有些病变位于胃腔外紧贴胃壁。超声内镜检查是将超声探头和内镜技术结合,将内镜送入消化道时,既可通过内镜直接观察黏膜表面病变,又可进行实时超声扫描,以观察消化管管壁各层组织结构及其邻近器官的超声图像。

超声探头检查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具有简便易操作、分辨率高、准确、安全、无创伤等优点,提供了更准确的诊断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途径。超声内镜(EUS)能清楚显示消化道壁的层次及结构,判断肿瘤的起源,确定胃肠黏膜下病变的性质,判断消化道肿瘤的侵袭深度和范围,对进一步的治疗有指导意义。对于消化道管壁的肿瘤治疗方式的选择、扩大内镜下手术治疗适应证、指导外科手术治疗,均能起到较好的作用,应在治疗前常规应用。超声内镜对食管、胃的隆起性病变有很好的诊断和治疗价值。超声内镜是诊断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金标准[1-3],进一步提高了内镜和超声的诊断水平。超声内镜是目前消化内镜最有发展前景的新技术。随着超声内镜技术在临床的普及,其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对于消化道肿瘤的术前分期,明确消化道早癌的浸润深度,合理把握内镜下微创治疗的适应证起到重要作用。

[1] 王国良,张虹,徐正婕.消化道癌前病变的研究与治疗进展[J].老年医学与保健,2002,8(1):10.

[2] 黄光俊.微探头超声内镜在食管平滑肌瘤诊断中的价值[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12,26(1):69-70.

[3] 胡凯风,梅俏,许建明,等.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J].安徽医学,2011,(1):83-85.

R445.1

B

1671-8194(2015)33-0166-02

猜你喜欢
性病变消化道胃镜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继发囊性病变的影像特征分析
大面积烧伤并发消化道溃疡大出血及胸腹腔感染1例
颈部囊性病变的多排螺旋CT和MRI影像学特征对比研究
观察消化内镜新技术在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中的应用
探讨消化道早期癌前病变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后的护理干预
内镜黏膜下隧道法剥离术在胃肠道肿瘤性病变治疗中的应用
基于Bosniak分级系统的复杂性肾脏囊性病变的诊疗进展
胃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肝硬化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评价
电子胃镜引导下放置螺旋形鼻肠管
嘴和消化道(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