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GIL 模型的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解析①

2015-01-24 05:14黎兴成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年12期
关键词:帕森斯范式价值观

黎兴成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当代中国正处在社会变革的风头浪尖,处于传统、现代和后现代的交织中,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弘道化人,延续民族的文化血脉,在与世界融合的过程中保持民族自身的特色,是当下需要认真加以探讨的迫切问题。当前关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的研究大多是从经验层次出发对其进行经验式的描述和总结,或者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相结合,阐释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作用,缺乏理论支撑下的系统研究。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丰富多元,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不胜枚举,本文运用帕森斯的AGIL 模型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进行抽象、系统的阐述和分析。

1 结构功能主义和AGIL 模型

20世纪40年代,美国社会学大师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创建了结构功能主义,其主要内涵包括社会行动理论、模式变量理论和结构功能分析理论等[1]47-52。以帕森斯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由许多发挥特定功能的子系统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整个社会因存在相对统一的价值取向而整合、维持,保持统一体的存在特性。帕森斯将社会进程结构划分为四个体系:文化系统、社会系统、人格系统、行为有机体[2]16-18。1953年,帕森斯提出“四功能模型”,即适应功能(Adaption)、目标达成功能(Goal attainment)、整合功能(Integration)、潜在模式维持功能(Latency pattern maintenance),该模型主要用于分析社会系统的结构与功能[3]467-468。AGIL 模型的四种功能不仅是相对于整个社会系统来说的,也包括某一子系统对其他子系统的作用,这四种功能在子系统与总系统之间、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是相互交叉存在的。优秀传统文化属于社会系统中的文化子系统,可运用帕森斯的AGIL 模型分析优秀文化对“人”的作用,即育人功能的取向。

2 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的解释框架

建构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的解释框架,首先要厘清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纵观现有研究,学术界关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概念的界定颇多,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阐释,其中李宗桂教授从抽象层面阐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几个主要特征:反映中国文化健康的精神方向;能够鼓舞人们前进,具有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作用;具有民族文化认同功能;具有历史继承性和稳定性;是中华文化的活精神[4]。

优秀传统文化属于文化体系,是经过历史筛选、沉淀、被普遍认可的具有积极教育意义的文化体系,其对其他系统的影响和作用主要寓于符号互动。分析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就是主要分析文化系统对“人”的影响和作用。“人”是自然人,同时也是社会人,在分析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时也不能忽略优秀传统文化对“人”所在的社会系统的相互作用。我们借助帕森斯的AGIL 模型,建构了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自修适应、情感目标、价值整合和文化传承四大功能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的AGIL 模型

具体来说,自修适应功能是指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符号和意义的传递,对人形成精神激励,以达到修身养性、培育完善人格等适应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功能;情感目标功能就是指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满足人的情感需求,实现人的情感的表达、寄托与释放;价值整合功能是指在社会价值范式的影响下,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主流价值观逐渐整合,从而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文化传承功能是指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增强个人的社会文化认同感、培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识等潜在的维护个人和社会发展存在性、延续性的功能。

3 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的基本取向

3.1 自修适应:修身养性,培育完善人格

在多元文化时代,文化冲突在所难免,无论民族还是个人都面临着人格范式的选择,正确的人格范式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5]31。完善的人格体系是个人自身发展和适应社会的基础条件,优秀传统文化是个体修身养性、养成完善人格的精神源泉,发挥着引导个体自修适应的教育作用。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自修适应功能,不仅指促进个体适应社会的功能,也包括指导个体修养以适应自身发展的功能,这两方面是相互交叉作用的,缺一不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爱”“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诚实守信”“居安思危”等核心理念对培育完善人格有着积极作用。“仁爱”是中国古代伦理道德的核心和根基,是一种最高的道德标准,对道德修养有极高的价值,有利于我们建立对他人和社会普遍性的关怀。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面对挫折磨难,不退缩,迎难而上,这是健全人格的重要品质。“厚德载物”彰显了中国人宽厚包容的胸怀和重视道德修养的文化特质。“诚实守信”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品德,“至诚”是人生道德的最高境界[6]97。“居安思危”体现了认识问题的主观能动性和超前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激发人们励精图治,不安于享乐,促进个人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3.2 情感目标:抒发情感需求,充实精神生活

情感的抒发是“人”独特的系统目标,这里的“人”特指帕森斯划分的人格系统。优秀传统文化情感目标功能就是指其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抒发人的内心情感,促进人情感目标的实现。基于帕森斯目标达成功能的分析,这里的情感目标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优秀传统文化自身目标的达成,即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对人情感方面的作用,实现自身的情感功能;二是优秀传统文化帮助“人”实现其自身系统的情感目标。这两层目标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属于同一目标的两个方面。

中国古代文学大抵都有抒发作者和读者情感的功能,其中诗词歌赋与人的情感目标的实现最为贴近。情感的抒发对人的发展至关重要,没有丰富的情感表达,人类将永远处于蛮荒时代。古往今来,诗人、词人创作了大量的感情充沛的佳作,如我们熟知的《离骚》就是屈原“发奋以抒情”的一首政治抒情诗[7]162。此外,私人感情的抒发也是必不可少的,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就抒发了作者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3.3 价值整合:促进个人的价值观整合,有序推进社会进程

价值观体系的整合是协同各方面因素,推进个人和社会有序运作的必由之路。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整合功能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优秀传统文化对个体“人”的价值观体系的整合功能;二是优秀传统文化对整个社会系统价值观体系的整合功能,这种价值整合作用包含对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社会子系统的作用。这两方面的价值整合功能缺一不可,个体价值观体系的整合必须寓于整个社会系统价值观体系的整合进程中。

优秀传统文化是经过历史筛选出来的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其中蕴含着一种约定成俗的行为道德标准和崇高的精神信念,无形中对人的生活、学习、处世等产生一种广泛的约束力,形成一定的社会价值观范式。在这种范式的影响下,个体形成从众心理,产生自我约束力,当个体行为不符合这个范式时,就会受到价值观范式即社会集体的舆论压力,发生自我调节和矫正行为。当个体价值观逐渐整合为社会集体价值范式时,个体就实现了社会化,在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个体价值观会同其他个体的价值观不断整合,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形成新的进步的价值范式。一个人的价值观的变化不会改变整个社会价值范式的变化,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着最普遍的价值范式,对维护社会价值范式的稳定、促进个体的价值整合和社会进程渐进式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3.4 文化传承:增强社会文化认同感,培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意识

文化传承功能是指优秀传统文化对“人”潜在的培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意识的功能,同时也是维护优秀传统文化自身存在性、延续性的传承功能。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的传承功能是潜在的,寓于其他功能的实现过程中,通过个人的修身养性、价值观体系的整合,增强个人对社会文化的认同感,进而自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意识也是个人自身维护发展的延续性的重要途径,是个人人格体系和发展进程潜在的存在性根基。

文化传承首先要有文化认同,文化认同就是上述的价值整合,是个人价值范式和社会价值范式的不断整合,文化传承是在价值整合的过程中实现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功能,相对于“人”来说,就是培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意识的功能。这个功能是潜在的,上述三大功能实现了,这个功能就实现了。该功能的实现需要两大要素:一是优秀传统文化本身的价值;二是传承的载体。优秀传统文化反映了社会普遍的价值观,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增强个人对社会文化的认同感。优秀传统文化一般有固定的载体,如乡村文化大多与传统节日或信仰活动及仪式有关,修身处世的精神财富大多寓于先辈大师的传世之作等物质载体,能够世代相传。优秀传统文化潜在的培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意识的功能,不仅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也对个人价值观的维持和自身发展的延续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 结语

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大抵可以划分到这四个基本取向里,运用帕森斯的AGIL 模型分析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侧重于分析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本质与核心功能,强调系统性和各功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上述分析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四大功能取向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自修适应的功能需要借助情感目标功能和价值整合功能来实现;情感目标功能的实现也是寓于自修适应和价值整合的过程中;价值整合功能就是协同各功能,形成有序的合力,共同推动系统的整体发展;在整个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功能体系中,存在一个潜在的维护优秀传统文化存在性和每个育人功能实现的功能,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传承功能。当然,由于系统的复杂性,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的AGIL 模型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待进一步优化。

[1]帕特里克·贝尔特.二十世纪的社会理论[M].瞿铁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2]Parsons.The social system[M].New York:Free Press,1951.

[3]George Ritzer.Classical Sociological Theory[M].Boston:McGraw-Hill,2008.

[4]李宗桂.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J].学术研究,2013(11):37.

[5]韩延明.大学文化育人之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6]张岂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2.

[7]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帕森斯范式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盲丐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帕森斯品牌收购的实证分析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