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蜂饲养效益的措施

2015-01-25 05:01韦建华曾凤萍罗明发
中国蜂业 2015年3期
关键词:王台群势蜜源

韦建华 曾凤萍 罗明发

(1河池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2巴马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3巴马县水产畜牧兽医局,547500)

提高中蜂饲养效益的措施

韦建华1曾凤萍2罗明发3

(1河池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2巴马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3巴马县水产畜牧兽医局,547500)

为解决巴马县群众中蜂土法饲养蜂蜜产量低、蜂群易飞逃和死亡、养蜂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产品商品化程度低等问题,根据我地养蜂生产的实际和中蜂活框饲养的特点,通过实施《中蜂活框饲养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把中蜂饲养技术入门、饲养场地的选择、蜂群改良、活框蜂箱的制作、野生中蜂的收捕和过箱技术、蜂群检查与饲喂、蜂蜜生产、分蜂、并群、季节管理、县内小转地、病敌害防治作为项目实施技术关键点,形成一套完整的中蜂活框饲养配套增产技术,改变传统的饲养管理方法,从而在整体上提高养蜂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益。以下就几个关键问题加以介绍:

一、选择合适的中蜂饲养场地

根据中蜂定地和小转地两种不同的饲养方式,从蜜源条件、交通条件、气候条件、环境条件、放蜂密度、地势与方向等因素考虑,引导群众合理选择养蜂场地。

1.定地蜂场

选择全年有两种以上的主要蜜源并有花期连续的辅助蜜粉源、周围无毒蜜粉源、无农药危害、地势高燥、背风向阳、有良好的水源、无干扰、无污染、交通便利、不易发生偷盗和自然灾害、冬暖夏凉的地方。放蜂密度以该场地2~3种主要蜜源植物覆盖率每达1%时,每平方公里放置4~6群为宜,如达到2%时,每平方公里放置8~12群为宜,3%时,每平方公里放置12~16群。

2.转地蜂场

除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外,还应根据蜂群情况及饲养目的进行选择,群势强的,选择流蜜好的场地,以抓生产为主,群势弱的,选择吐粉较好又有一定流蜜量的场地抓繁殖,以迎接下一生产期的到来。转地放蜂密度可以提高至定地蜂场的2~3倍。

二、改良中蜂种群

引进良种中蜂蜂王,进一步提高地方蜂群生产能力。在培育和改良工作中,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方法:

1.介绍蜂王或介入成熟王台

选择蜂王产卵力、蜂群采集力、抗病力、抗逆性、哺育以及生产性能表现突出、分蜂性弱、能维持较大群势、盗性弱、较温驯且工蜂体色一致的蜂群作为种群,在每年春季或秋季繁殖期,从优秀种群多个成熟王台中选择,移到老劣蜂王群、失王群、新分群,或者在优秀种群王台成熟后,将该群还具有较强生产能力的蜂王介绍给老劣蜂王群、失王群、新分群,从而实现蜂群改良和提高蜂群生产能力的目的。

2.蜂王诱入方法

(1)诱入蜂王的准备:①更换蜂王:提前半天至1天提出拟淘汰蜂王(介入成熟王台也要如此),毁弃群内所有王台。②无王群诱王前,毁弃群内所有王台。③断蜜期诱王,提前两三天饲喂蜂蜜或糖浆。

(2)间接诱入法:先将蜂王关进保护器内,放到蜂群中,待工蜂接受后再将其释放出来。

(3)直接诱入法:傍晚时,给蜂王喷以少量蜜水后,轻轻地放到框顶或巢门口;对于无王群,可从交尾群中提出一框连蜂带王的巢脾,放到隔板外侧约一框距离的箱内,一两天后,再调整到隔板里面,也可以在外勤蜂大多出巢采集时,把产卵蜂王放到巢门口,由其自行爬入巢内。

三、提高管理技术

根据一年四季气候变化和蜜粉植物生长规律以及蜂群消长特点,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提高蜂蜜产量,减少蜂群飞逃。

1.春季管理

春季是蜂群的生产阶段,又是蜂群发展和分蜂的重要阶段,为达高产目的,根据外界温度的变化适当保温,以确保蜂群繁殖的正常进行。复壮期过后,采用奖励饲喂,以加速蜂群繁殖。气候转暖,逐步去掉蜂箱内外填充、覆盖、包裹等保温物,雄蜂出现后,及时观察换王,早分蜂,防止在流蜜期发生分蜂热,为主要流蜜期培育适龄采集蜂。以蜂脾相称为原则,及时加础造脾,扩大群势。组织强群投入生产,确保春蜜丰收。在奖励饲喂时,添加一些药物防病治病。

2.夏季管理

夏季炎热,病敌害多,要保存蜂群有生力量,为秋繁作好准备。通过强群采集、弱群繁殖、新王群取蜜、老王群繁殖等方法,解决采集和繁殖的矛盾。要补充采集蜂、调整群势,遮阴降温、留足饲料,保持蜂场安静,防止盗蜂发生。注意调节巢门,利于通风降温和防止病敌害,防止蜂群迁飞。

3.秋季管理

秋季为恢复蜂群繁殖期,要预防分蜂、防止盗蜂及蜂群迁飞,注意防治病敌害,为冬季培育适龄采集蜂。蜂群渡夏后,及时调整群势,观察换王,奖励饲喂,加速秋繁速度,加础造脾,扩大群势,及时进行人工分蜂,避免分蜂热发生,严加防范,预防盗蜂、蜂群迁飞和病敌害发生。

4.冬季管理

冬季又是一个产蜜季节,要夺取冬蜜丰收,留足过冬饲料。要搞好蜂群复壮,组织采蜜群,确保冬蜜高产稳产;冬蜜生产快要结束时,留足饲料,以供蜜蜂御寒保温及繁殖之用。要注意调整群势,将太弱的蜂群合并,抽出多余巢脾,使蜂略多于脾。加强保温,在箱内空隙处填塞保温物,盖好覆布。在冬季末期,进行奖励饲喂,以加速冬繁。

四、定地结合小转地放蜂

巴马县海拔在176~1216.3米之间,地势自东南向西北升高,境内有土山、石山和高寒三种山区地理类型,主要蜜源、一般蜜源和辅助蜜源植物花期相接,为中蜂县内小转地饲养提供物质基础。在调查和掌握巴马县四季蜜源分布特点、流蜜期等情况的基础上,确立县内小转地饲养路线,组织蜂农开展县内小转地饲养,逐步形成县境内自东南向西北、先土坡丘陵后石山密林、先柑橘龙眼再乌桕血藤后香薷鸭脚木柃木的中蜂小转地线路,指导蜂农科学追花夺蜜,增加蜂蜜产量。

1.转地饲养路线原则

(1)生产与繁殖相结合原则:所选场地及蜜粉植物要利于实现蜂产品生产与蜂群殖。

(2)实地调查原则:对于尚未到过的场地、未采集过的蜜源,在准备进场前到当地进行调查、了解清楚,不人云亦云,避免盲目跟风。

(3)“赶头弃尾”原则:当两种主要蜜源植物先后相继开花,一种蜜源植物已经进入末花期,但花期尚未结束,另一种植物已经开始开花时,放弃末花期蜜源而提前3~5天进场采集始花期蜜源。

(4)进、退两易原则:所选择的场地,要求交通相对便利,使蜂群进场、退场方便,达到进、退两易,以减少蜂群在运输中损失。

(5)灵活性原则:做到长期放蜂路线与短期放蜂路线相结合,并根据实际情况及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2.小转地前的准备

(1)对拟放蜂的场地进行调查:①对蜜源植物分布及面积、蜜源植物长势及大小年、蜜源植物开花时间和花期、蜜源植物的流蜜和吐粉情况、蜜源植物是否有虫害的调查;②了解拟定放蜂场地开花期间的气候情况及对该蜜源植物的影响;③调查清楚当地施用农药、耕作习惯;④了解该蜜源场地往年的利用情况,看该场地是否出现过什么问题,是否稳产,对于蜜蜂病敌害、盗窃、抵制外来蜂等各种不利于养蜂生产的事情,都要做到心中有数;⑤了解放蜂场地道路是否畅通、道路与场地的距离等情况。

(2)制订放蜂路线:根据调查的情况,将拟要转地采集的蜜源植物开花时间的先后按顺序连接起来,形成了放蜂路线。同时注意主要蜜源植物与辅助蜜源植物尽可能相互搭配,以实现高产、稳产的目标,同时要给蜂群一定的恢复期。

3.小转地的实施

根据调查结果对全场蜂群进行必要的调整。

(1)运输的前一天,必须把蜂群的巢脾用卡子把每个巢框的两端(框耳)卡牢挤紧,箱内空余地方可用空巢框塞满,把隔板靠到蜂箱侧壁上,将整箱巢脾固定,使蜂箱摇动时巢脾不致晃动。卡脾时,动作要轻,速度要快,以免引起盗。由于中华蜜蜂认巢能力较差,对本群蜂巢所在的蜂箱及相邻蜂箱,都有熟悉的标记物,返巢蜂通常都是依据这些标记物的指示找到本巢。因此,在搬运前,还应将各蜂箱的朝向、摆放顺序、巢门开启方式等记录下来,以便到新场地按原场方位、原样放置。等到傍晚外出采集蜂回巢后,将全场蜂箱的巢门关紧,打开通风纱窗,等待启程。

(2)装车与启运:蜂群在装卸时,动作要轻,经减少对蜂群的影响,巢门要向前,同一层装车时,强群在前,弱群在后,上下层装运时,弱群在下,强群在上,运输途中尽量少停车。

(3)到达目的地后蜂群管理:尽快卸车,摆放好蜂箱,打开巢门观察,等蜂群安静后,对有怀疑的蜂群再开箱检查,中蜂蜂群到达新场地后的第二天或第三天,就应拆除包装,并做一次检查。如发现有赘脾、压死蜂王要立即处理。检查工作最好在黄昏进行。

猜你喜欢
王台群势蜜源
林下拓蜜源 蜂业上台阶
王台“智”造纺机供应链座谈会在沪召开
王台是否越大越好
小麦胚芽作为意大利蜜蜂春繁期饲料蛋白源的研究
指示蜜源的导蜜鸟
毁除王台有讲究
蜜蜂采花蜜
黑龙江地区蜂群春繁群势的确定
谈蜂群的包装
有计划壮大群势是增加养蜂效益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