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语境下老年慢性病患者生命质量的提升——民间传统体育的视角

2015-01-25 12:37费加明,刘志民,覃林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年21期
关键词:生命质量慢性病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语境下老年慢性病患者生命质量的提升——民间传统体育的视角

费加明刘志民1覃林2

(淮北师范大学,安徽淮北235000)

关键词〔〕小康社会;慢性病;生命质量;ERG 理论

1上海体育学院2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第一作者:费加明(1972-),男,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老年人体育研究。

2012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4.3%〔1〕。现阶段已进入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时期。老年人越来越频繁地受到各种慢性疾病的侵害。党的十八大做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战略部署,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到法律高度〔2〕。民间传统体育对罹患各种慢性病的老年人的作用关重要。

1生存、相互关系、成长发展(ERG)需要理论〔3〕

奥尔德佛于1969年在《人类需要新理论的经验测试》一文中修正了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论点。认为人的需要不是5种而是3种:①生存的需要,包括心理和安全的需要。②相互关系和谐的需要,包括有意义的社会人际关系。③成长的需要,包括人类潜能的发展、自尊和自我实现〔3〕。人的需要是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建立在“需要-满足-上升”的基础之上,先满足最低层次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向更高的水平迈进。这正是人们对生命质量无论是感知还是评价最直接和内在的“本能”标准的理解。人们对生命质量不断追求的过程,也正是从需要、满足到进一步需要、满足不断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这是生命质量理论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和思想基础。

老年人在躯体功能老化,器官衰弱的过程中,经常容易跌倒,引起骨折,还会患有其他各种慢性病,对这一群体的身体心理等各方面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心理和安全对他们来说是最基本的需要;由于社会职位的逐步丧失,人际关系的淡化,社会角色的弱化,老年群体在摆脱孤独寂寞、相互关系和谐的需求方面非常强烈;他们更有权利和条件去享受高质量的生活,过得更加自尊,去努力实现年轻时候未曾实现的梦想,促进个人的发展,潜能的进一步提高,正是在ERG需要理论的引领下,民间体育活动更好地与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有力的抓手,努力提高他们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2我国老年慢性病的现状

目前有2.6亿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病。慢性病主要是指以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精神异常、神经病等为代表的疾病。其特点是:病程长、病因复杂、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我国居民的每年的医疗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GDP)总量的12%。慢性病病程长、流行广、费用贵、致残致死率高。据统计,慢性病是我国普通家庭因病致贫返贫的重要原因〔4〕。

3民间传统体育活动与老年慢性病患者生命质量的关系

3.1生命质量概念的界定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于生命质量的定义为:处在一定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与他们的目标、期望、标准、所关心的事物等密切相关的生活中所处地位的感知。它受个人的生理健康、心理状态、独立自主的程度、社会关系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状态等各方面的综合影响。根据这个定义,生命质量的内涵至少包括以下3个基本方面:①生理上的完好,包括自我满足、疾病症状和灵活性;②心理上的完好,包括情感上的考虑、行为和认知状态;③社会适应的完好,基于个人认识到自己在与别人的关系中所起到的作用〔5〕。生命质量也叫“生活质量”、“生存品质”或“生活品质”,强调人的主客观感受。生命质量评价和测量的重点应当包括个体或群体的自然、社会属性和心理状况,并结合个体的客观生存和发展状态,从多维角度来反映个体或群体的健康状况和生活满意、幸福等体验。所以,生命质量可以定义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客观状态及个人或群体主观可以感受到躯体、心理、社会等方面的良好适应与满意程度〔6〕。

3.2生命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生命质量评价指标可分为客观指标与主观指标两大类。客观生命质量指标是把生命质量研究重点放在影响人们生活的物质条件方面,从影响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客观条件方面看生命质量,例如人口数字和质量、自然资源、就业情况、教育种类与就业率、交通设施和条件、居住条件和设备等〔7〕。客观生命质量的评价是以斯堪的纳维亚模式为代表的。

主观生命质量指标把生命质量研究重点放在人们对生活的感受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意味着人们精神满意度、幸福感的提高。主观生命质量指标是以美国模式为代表的,其主要优点是它抓住了那些对个人来说非常重要的体验和经历,它关注个体自身内在对生活满意度的评价。

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不仅是生活质量的客观方面,而是用满意度、幸福感来测量的个人主观感受。即生活质量的高低是建立在个体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在认知基础上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上。换句话说,低的物质生活水平,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不一定低;高的物质生活水平,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不一定高,这是由个体的主观感受来决定。客观生命质量指标为生命质量提供物质基础,主观生命质量指标是在这一物质基础上对生活状况的主观评价。发达国家物质条件已经十分富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已不再满足于物质生活,而是追求精神生活、生活感觉。就中国目前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看,仍属于发展中国家,生命质量的评价仍以客观生命质量指标为主,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小康社会的逐步建成,人们的健康意识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断向前发展,主观生命质量指标也越来越受到学界和政府的关注。

3.3民间传统体育活动的文化诉求与健身功能运动作为内涵丰富的物质载体被传统的养生功法所采用,从几千年前的马王堆汉墓导引术到总局推广的“一、五、六、八”(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及各种太极拳等健身气功。近年来,国内学者〔7〕也从传统体育养生的角度积极开展了此类干预研究,民间传统体育具有多元的价值属性,具有博大的内容和精深的文化内涵,它几乎能够满足人们各个层次的价值需求。从价值追求的维度出发,个体和社会是把握民间传统体育乃至其他事物价值维度的一个较好的出发点,所以本研究更多的是从主观实践者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两方面考虑。很多传统体育项目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文化、信仰和追求。起到强心健体、娱乐生活、增加交流、社会和谐的作用。从社会或者国家层面来说,可以塑造国家形象,传播东方体育文化,以便与处在主流地位的西方体育文化交流融合,达到多元共生、和而不同的文化互动与交融。

民间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有着悠久的历史,遍布我国城乡各地,其特点有地域性、民间性、综合性、传承性等,深受老百姓的欢迎和喜爱。流传于北方的主要有放风筝、抖空竹、打花棍、踢毽子、扭秧歌、花鼓戏、太极拳、扇,还有一些健身气功,像安徽亳州的华佗五禽戏,国家体育总局委托改编的八段锦、六字诀、易筋经等。很多项目节奏舒缓,简单易学,活动量不大,属于有氧运动,实验〔8〕证明,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锻炼,对一些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在呼吸系统、柔韧性、平衡、肌肉力量均有良好影响,明显提高了老年健身参与者上肢和下肢力量素质、改善呼吸系统功能,提高老年人关节灵活性、平衡能力和神经系统灵活性及心血管功能等方面均有显著作用。在心理活动上也有着积极的干预作用,可以明显地降低焦虑和抑郁水平,有非常好的缓解和治疗慢性病的功效。

3.4养成健康积极的体育生活方式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关键在积极配合医疗的前提下,提高体育锻炼意识,突破自身障碍和惰性,学习民间传统体育项目,融入社区、晨晚锻炼点、老年协会等组织中去,打破这种结构性的限制,促使老年人的锻炼行为全面提升为社会合理性行为。这也正符合了奥尔德佛的理论,①生存的需要,包括心理和安全的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我国国民的平均预期寿命2000年达到71.4岁,比发展中国家高出8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体育活动对调节和提高人们无论是身体生理还是在精神心理方面都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②相互关系和谐的需要,包括有意义的社会人际关系。体育锻炼有健身、健心、社会化适应等功能,而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除了上述作用以外,还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有的地域特征易于被当地老百姓所认可和接受,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通过参加各种民间体育活动项目和组织活动,走出家门,进入社会,逐步适应第三空间的角色转换,交流锻炼心得,消除疲劳和病痛,缓解病情、精神愉快、感觉老有所用、老有所得,心理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对邻里守望互助关系的形成,和谐社区的构设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③成长的需要,包括人类潜能的发展、自尊和自我实现。老年人是疾病的高发人群,近年来,个人医疗费用的居高不下,让政府和老百姓承受很大的压力,除了国家层面的惠民政策、医保改革等以外,体育活动能起到很好预防疾病和保健身体的作用,老年人更需要的是社会对他们的理解和尊重,他们有着更为迫切的愿望,想要有尊严的活着,不愿意成为家庭和社会的包袱与累赘,很多人要发挥余热,为社会创造出不菲的价值,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继续地成长。养成健康、积极、文明的体育生活方式无疑是提升老年人生命质量的关键。

3.5建立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体育服务体系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少子女家庭、空巢老人、失能老人的不断增多,家庭赡养功能的持续弱化,要把老年社区体育服务网络建设纳入社区建设中,特别是很多城市把建立基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列为重点,以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各种需求,形成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服务体系,逐步走社会化、产业化的道路,不仅可以解决老年人及其家属的实际困难,而且还可以提供上千万人的就业岗位。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更多的是以体育活动为抓手,举办各种民间传统体育比赛和活动,活跃社区文化气氛。

参考文献4

1陈敏.相信未来,老有所依 〔J〕.读者,2011;(4):36-7.

2吴玉韶.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

3毛大庆.城市人居生活质量评价理论及方法研究〔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3:27.

4沈梦英.体育学研究生生命质量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8.

5WHO QOL Group.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 (WHO QOL):development and general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J〕.Soc Med,1998;46(12):486-94.

6万崇华.生命质量研究中一些重要问题的商讨(一) 〔J〕.研究与思考,1999;8(1):66.

7龚幼龙.社会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89-100.

8曾云贵.健身气功八段锦锻炼对中老年人身体形态和生理功能影响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9):1207-9.

〔2014-06-27修回〕

(编辑杜娟)

通讯作者:覃林(1969-),男,副教授,主要从事运动医学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基金项目(No.2012B085)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02(2015)21-6274-03;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5.21.130

猜你喜欢
生命质量慢性病小康社会
肥胖是种慢性病,得治!
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在老年人慢性病控制中的应用
健康体检常见慢性病及指标异常流行病学分析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河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文艺云上展演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以家爱提升生命质量
浅谈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内容
消癌平片联合TACE术治疗老年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和生命质量的临床观察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