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经验理析

2015-01-25 02:48赵爽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政治动员抗日战争抗日

文/赵爽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经验理析

文/赵爽

抗日战争是事关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重大历史时刻,无论是国共两党还是其他抗日党派或者其他社会力量,都面临着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与民族意识,促使民众抗日参战的现实任务,其中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的历史时刻坚决扛起了抗日的大旗,带领着全民族参与到保家卫国的战争中,政治动员成效之高直至今天依然值得深入研究并总结推广。

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

政治动员是政党的基本功能。政党通过动员社会民众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将有共同政治理想和政治追求的民众凝聚在自己周围形成广泛的政治群体,获得巩固自身政治权力的力量。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成功的政治动员莫过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体中华民族共同参加的抗日战争。因此,深刻剖析和总结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的成功经验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启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民族利益是政治动员的出发点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整个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威胁,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取代阶级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改变土地革命时期“反蒋抗日”的政治动员,号召中华民族要一致对外,实现从国内战争向民族战争的转变,国内各阶级的利益必须服从抗日民族斗争的利益。这一危难时刻,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主张摒弃阶级矛盾和党派斗争成立联合政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主体上坚持全面抗战路线,正如毛泽东说:“要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只有把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工农大众动员起来,组织起来,才能可能。”[1](P564-565)然而,民众从觉醒到起来反抗并不是自发的、线性的过程。需要通过动员使民众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投身于抗日战争中,与国民党不敢发动群众的片面抗战路线不同,中国共产党认为必须进行全国人民的总动员,广泛地深入地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实行全民抗战和持久抗战才能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二、利益需求是政治动员的首要动因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期,中国的社会现状首先表现为中共的乡村政权不够稳固。从辛亥革命开始,中国乡村社会长期存在并且远离政治中心,乡村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被地主、乡绅等乡村精英长期把持,即使在已经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地方,中共的乡村政权影响力和控制力也有限。其次,农民生活困苦,文化水平极低,绝大多数为文盲,对政治冷漠,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淡薄。在这种情况下中共想要唤醒民众的民族意识,最大范围动员民众投身革命就要找准各阶级阶层的利益需求,制定适应不同需求的政治动员策略。

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抗日力量,抗日根据地采取了缓和地主、富农、中农和贫雇农之间的利益矛盾的策略,一方面承认农民(包括雇农)是生产与抗日的基本力量,通过减租减息保障农民的人权、地权、财权,提高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为保障地主和富农的权益实行地主减租减息政策,进而联合其一致抗日。这项政策既给地主、富农以压力,使其改善对待雇农的剥削关系又保护了其自身的利益,使其可以放心地投入到抗日战争中,最大程度团结了可以依靠的力量共同抗日。

三、民主政治是政治动员的制度化保证

中国传统社会没有形成重视民众的主流思想,缺乏民众制度化政治参与的途径,广大人民群众远离政治中心,缺乏政治参与热情,民主意识不强。共产党人通过对中国现实的研判和对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深入思考坚信要想打碎封建政治经济制度、封建社会规范和封建精神文化的束缚,给予人民自由民主是动员人民参与革命的唯一途径。

一方面,努力促使国民党政府进行民主改革,改变一党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能够聚集全国抗战力量的政府;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治建设中,建立具有民主主义性质的政权,将政权真正建设成为聚合人民力量的政治中心。1940年3月,中共中央提出“三三制”原则,从中央到地方认真贯彻这一原则,并把它写入《施政纲领》,各个根据地在政权建设中以村为基本行政单位认真推行联合执政。经过不懈的努力,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治建设,不仅体现在各党派联合执政上,而且体现在各革命阶级平等参政上,真正做到了一切抗日民众,不分阶级阶层共同参加政权管理,最大程度地调动了民众参与抗战的积极性,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中政治动员取得巨大成功的制度化保障。

四、“从组织上动员群众”是政治动员的强有力方式

通过党组织系统和党领导的群众组织系统进行动员是政治动员中强而有力的方式。毛泽东指出:“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1](P480)因此中国共产党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进行建党,党的基层组织渗透到城市和乡村的各个角落,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完善的党组织链条,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人、妇女、青年、儿童等抗日群众组织纷纷联系各自群体配合中国共产党的组织系统把中国社会从一盘散沙的状态重新组织成为统一的抗战整体。组织化控制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动员成效发挥了巨大作用。

五、大胆探索政治动员方式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动员环境相当复杂,条件极其艰苦,大胆创新和尝试了多样化的政治动员手段,确立了“全党办报”的方针,《群众》周刊在抗日战争时期进行了广泛的政治动员,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罪行,敦促国民党积极抗战,营造了强有力的抗战舆论环境。通过建立广播电台,扩大宣传范围。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在军队和百姓内部进行思想政治宣传、舆论宣传、和政治运动,在抗日根据地形成了军民团结、共同抗敌的积极局面。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政治动员方式也应与时俱进,适应现代民众的生活方式和信息互动方式,综合利用传统媒体、新媒体、自媒体增加国家政治、经济、外交、社会等各方面的透明度,使公众能够从多种媒体渠道获悉政治消息、发表见解、表达诉求,从而营造政治动员参与的基础。综合利用多种方式实现党的政治目标,动员广大党员和群众参与政治生活。

政治动员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政治优势,是党领导人民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武器,在长期的探索与实践中党的政治动员理念、模式、能力在不断的发展,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发展时期积累的经验都将为新时期党领导全体人民的进行的现代化建设调动起广泛的群众积极性和政治参与热情,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积累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政治动员将长期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政治任务。同时,由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基石,如何以最大的限度,把这一伟大的力量调动起来,使之投身于社会实践,积极参与政治生活,这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如何贯彻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在新的历史时期充分调动全体民众的生产积极性创造出更加丰富的物质文化成果满足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需求,即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历史使命。

[1]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K265

10.13784/j.cnki.22-1299/d.2015.05.014

赵爽,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社会治理。

责任编辑 姜杰

猜你喜欢
政治动员抗日战争抗日
抗日小英雄杨杨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抗日英烈马威龙
孩子们的抗日战争
孩子们的抗日战争
爷爷的抗日
抗日战争(第一卷)
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问题研究述评
加强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动员建设的重点环节
努力提高新时期政治动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