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生命责任感的培育研究

2015-01-26 17:15孔令杉,王彩霞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医学生

医学生生命责任感的培育研究

孔令杉,王彩霞*

(哈尔滨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系,黑龙江大庆163319,707800983@qq.com)

摘要〔〕从健康意识和生命责任方面阐述当代部分医学生生命责任感缺失的现状,并从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家庭影响及其自身因素四个方面剖析医学生生命责任感缺失的根源,进而以此为依据提出相应的有效对策:学校应创新课程、注重临床实习、加强教师素质建设、深化生命价值教育;政府应加强行政干预;网络、媒体等应充分发挥正确导向功能;要发挥家庭环境的熏陶作用并改变家庭教育理念;要提高自我意识能力、进行自我挫折教育和情感教育。

关键词〔〕医学生;医学伦理学;责任伦理;生命责任感

通讯作者,E-mail:2457716397@qq.com

中图分类号〔〕R192〔

收稿日期〔2015-02-23〕

Cultiv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 Responsibility for Life

KONGLingshan,WANGCaixia

(Departmentof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HarbinMedicalUniversity,Daqing163319,China,

E-mail:707800983@qq.com)

Abstract: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for the lack of sense of life responsibility from health consciousness and life responsibilities, and from the school education, social environment, family influence and its own factors four aspects analyze the medical students lack of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t the root of life, and then on this basis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schools should innovation course, pay attention to the clinical practice,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quality education, deepen the life value; the government should strengthen the administrative intervention; the network, the media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guiding function; play a role of family environment influence and change the concept of family education;improve the ability of self-awareness and self-monitoring of frustration education and emo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Medical Students; Medical Ethics; Ethics of Responsibility; Responsibility for Life

目前,我国医学生生命责任感培育现状不容乐观,医学院校学生自杀和伤人事件频频出现,并且呈现上升趋势。造成悲剧的原因主要在于他们缺乏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和珍视,对生命责任的尊重和担当。医学生作为各类医学人才的后备军,肩负着救死扶伤的职责,具备神圣的生命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培养良好医德的前提,更是医学发展的推动力。因此研究医学生生命责任感缺失的深层次原因并探讨有效对策,将生命责任感教育作为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医学生生命责任感缺失的表现

生命责任感是指个体对自己、他人以及自然界的所有生命主动施以积极有益作用的精神。医学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肩负着医学事业发展和人类健康的特殊使命。这不仅要求医学生要有精湛的医术、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医德、强烈的生命责任感更是必不可少。然而,在新形势下,医学生的责任感面临着新的挑战,部分大学生存在着责任感淡化甚至缺失的倾向。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1健康意识淡薄

医学生作为医学事业的接班人却忽视自身身心健康,睡眠、饮食不规律,体育锻炼缺乏,导致身体素质下降。据了解,大部分医学生当其心理出现问题时不会主动寻求适当的帮助,这种个体无意识或逃避自身心理问题的行为为其出现极端行为埋下了隐患。

1.2自身责任感迷惘

个体对自我的生命责任感是个体对家庭、对他人具有生命责任感的前提与基础。[1]然而,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所占比例较大,他们中有大部分都没有经历过大的挫折和困难。所以,当他们刚刚进入大学生活,面临繁重的医学课程和就业压力,常常无法承担其应担负的责任,放弃人生的奋斗目标及崇高理想,对人生充满迷茫而选择逃避生命责任。此外,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和消极影响,潜移默化的侵蚀着他们的思想,使他们原有的优良传统医德遭受了极大冲击,产生迷惘困惑的心理,忽视道德标准要求,甚至出现部分医学生不忠于医学事业,专业思想不稳定,价值取向功利化,不思进取。轻视自我责任、无视生命责任,对于这些即将成为白衣卫士、担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生命责任的医学生来说,状况堪忧。

1.3他人责任感冷漠

医学生对他人责任感冷漠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的夸大,忽视或排斥他人,甚至出现“极端功利化”趋势。笔者曾在医学院校亲眼目睹了部分医学生在面对突然倒地急需挽救的生命时,所表现出的无动于衷和麻木。不仅如此,目前还存在个别医学生不但无视病人疾苦,甚至成为亲手夺取他人生命的凶手,2013年复旦医学院研究生黄洋被室友投毒致死的惨案,体现出当代部分医学生对他人生命责任的淡漠,甚至冷酷。过度关注自我,为了自我命运与前途,不惜伤害他人的生命,这种自私化表现是与医学生所肩负的社会使命背道而驰的。

1.4自然责任感缺乏

人体解剖是一项庄重、严肃的医学实验课程,解剖人员应对尸体保证充分的尊重。而近日网络上却出现医学生在实验课上用人体骨骼作各种造型的照片,并出现“这就是块死人肉,与死猪肉毫无区别”的言论,这是对逝者遗体的亵渎、对人类生命的不尊重,缺乏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亡灵的虔诚。我国早在2006年就制定了《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然而目前医学生随意虐待、处置受试动物的现象依然存在,轻则对其肆意玩弄,重则任其痛苦死亡,缺乏对自然生命的感恩之心,对自然生命的责任感表现淡漠。

1.5社会责任感缺乏

当今社会要求人们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然而在本应肩负历史重任的大学生中却有部分人的社会责任感明显淡化。主要表现在:他们虽然力求将个人理想与社会责任紧密相连,并试图在履行责任过程中找到社会责任与个人利益之间的“折中点”,可一旦两者之间不可调和,就会选择个人利益,舍弃社会责任;并且目前多数医学生只关注医学领域,对社会时势、国家大政方针以及民族命运关心较少,这是缺乏社会主人翁意识、缺乏对所肩负社会责任的正确认识的表现,是向个人利益倾斜的表现。

2医学生生命责任感缺失的原因

2.1学校原因

目前我国仍为应试教育模式,国家虽然对学校教育的“重智轻德”现象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但升学率的高低仍是检验学校教育质量、教师工作成绩以及学生学业水平的唯一标准,在这一现状的驱使下,学校容易忽视责任素质教育,这是高等院校接纳的生源人文素养偏低的重要因素。并且国内医学院校的生命观教育普遍缺失,生命责任感教育与学生需求严重脱节。一直以来,医学院校没有给予人文素质教育足够的重视,临床医学教育过分注重专业知识和技术的灌输而忽视了专业课程中生命伦理、人文素养的渗透作用。据了解国内大部分医学院校不仅未开设独立的生命责任感教育课程,而且医学伦理学作为目前生命责任感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也仍被设为选修课,不仅课程教学方式单一,脱离社会实践,同时师资力量也较为薄弱,致使学生一味追求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而轻视人文精神培养。

2.2社会原因

2.2.1社会的负面效应。

首先,我国政府并未对生命责任教育给予足够重视,虽然目前个别地区已启动中小学生命教育工程,但严格意义上的生命责任教育研究在我国仅处于起步阶段,对于生命教育的推动和发展,政府并未形成具有实效性的方针政策。并且当前社会大环境不尽人意,错误价值观盛行,部分领域道德失范,社会不公平现象严重,导致敏感的学生群体心理产生消极与不满情绪,认知偏激,对生命的意义与责任的理解发生偏差。

其次,医疗卫生行业道德责任水准的不断下滑给医学生道德责任的形成造成了极其不利的影响。医生收受红包、开高价药、待患冷漠、懈怠渎职,这不仅对医学生的医德观念造成了消极引导,更为部分医学生提供了弱化职业道德和责任的效仿素材,容易使他们由观望走向趋同、由无意识模仿走向有意识追求,从而重视物质利益和自身价值,忽视精神追求和生命责任。

2.2.2网络媒体的负面影响。

首先,网络媒体对市场经济的利益最大化过分宣传,致使大学生的价值观趋向功利化。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也容易弱化医学生的道德观和责任意识,诱发其道德行为失控。

其次,部分大众传媒不仅不能对主流价值观念进行有效的宣传和引导,而且其自身也存在价值观念紊乱的问题。例如部分传媒丧失新闻人专业精神,进行盲目报道;为迎合网民口味,沦为“标题党”;对有违社会道德、违反伦理价值观的负面现象大肆宣传,误导社会视听。这不仅在社会上引起价值观、道德观的极大迷茫和困惑,干扰社会价值观念的正常建构,更会对“三观”尚未定型的大学生产生错误引导,甚至引起其对错误行为的效仿。

2.3家庭原因

首先,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元,也是社会公民文明教育的起点。一个人早期的道德素质、思想水平、行为规则、生活习惯等人格特性都是在家庭环境的熏陶和教育下形成的。因此,家庭成员的行为习惯、知识水平、素质高低对孩子的影响不仅是深刻的,并且是终身的。现今部分家长只关注自身事业,不履行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对子女只养不教,这样的环境不利于其良好价值观的养成,更不利于其生命责任感的形成。

其次,家长片面的教育理念不利于孩子生命责任意识的培养。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而中国家长很少与孩子谈论生死话题,失去了对子女进行生命教育的最好时机。父母对子女成才的标准过于片面,形成重智力培育轻精神塑造、重物质投入轻情感关注的培养模式,忽略孩子的心理成长,造成孩子情感淡漠、缺少爱心和责任感,[2]出现漠视生命的现象。不仅如此,家庭对孩子的过份溺爱,会使其缺乏承担责任的意识和自我负责的精神,并且可能会造成其自私自利、任性妄为的行为习惯,难与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2.4自身原因

首先,当前部分医学生自我意识水平较低,无法对自我价值作出正确评价,难以形成强烈的生命责任感;部分医学生过度关注自我,过于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忽视对他人、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对待他人他事态度冷漠。其次,医学生面对医学院校的竞争压力,对挫折的容忍力也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在遇到挫折时怀疑、否定自己,如不能进行合理调节,轻则影响学习,重则失去人生信心。 再次,处于未完全成熟阶段的医学生仍然缺乏对情绪的良好控制力,当其产生消极情绪时如果不能采取适当的方式纾解,极易使他们不计后果,做出极端行为。

3加强医学生生命责任感培育的措施

3.1学校方面

3.1.1创新课程与教学方法。

首先,开设独立生命责任感教育课程。相对于渗透式生命教育课程来说,独立生命教育课程更能引起医学生对生命责任教育的重视,也更可能将生命教育的基本内涵落实。[3]开设正规的生命教育课程,应围绕学生的现实需求,设计生死教育、生命伦理教育、生命哲学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生命历程教育和生命价值教育等为内容的课程,[4]并保证课时,编著专业教材,培养专业进行生命教育的师资力量。其次,进行医学与人文一贯制教学。[5]医学伦理学和生命伦理学作为生命责任感的重要施教载体,是一门引领医学价值观和生命价值观的学科,而生命价值观直接影响着一个人对生命的理解、对生活的态度。因此,将人文素养教学任务分散于五年医学各门课程中,尤其在临床课程的教材中增加生命责任、医学信念、人道精神、医德素质以及高新技术中的生命伦理判断等教育内容,把临床专业知识学习与人文素养培育有效结合起来,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的实效性和长效性,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会生命责任的精髓,形成对生命教育的全面认识。

3.1.2体验“生、老、病、死”四个人生阶段的缩影。

第一步,感受“生”的喜悦。通过参观孕妇产房、婴儿室等,体会生命的奇妙和可贵。第二步,体会“老”的无奈。深入敬老院聆听老人们讲述人生的故事,体会时间逝去的无奈,激励学生把握当下,实现生命价值。第三步,体验“病”的痛苦。组织学生对病人进行观察和访谈,通过体会病人的痛苦、对健康的渴望,认识生命健康的珍贵并明确自身的医学责任。最后一步,感悟“死”的沉重。观摩葬礼全过程,感受其亲人的绝望和无助,能够触及其心灵、启发医学生对死亡的思考与感悟,认识到每一个人的生命都与自己的家人亲友紧密相联。作为救死扶伤的医学生,只有对生命形成正确的认识才会珍惜生命,只有真实地感知生命的存在及其存在意义才会激发他们奋发向上,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尊重、珍惜生命,关键时刻用生命去护卫生命、用生命唤醒生命、用生命拯救生命。

3.1.3临床实习是培养医学生责任感的重要环节。

生命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加以完善,通过理解包容其他个体,承认存在于个体间的差异,最终实现个体及其与环境的共同和谐。临床实习阶段是医学生成长为医护工作者的关键时期,医学生会在这个阶段形成对病人责任感的初级体验,当其亲身体会到病人被病痛折磨以及病人家属的焦急与期盼时,这种体验会转化为内在的责任观念,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对生命的责任以及生命健康的重要意义。

3.1.4加强教师队伍素质建设。

医学生群体的向师性决定了其生命责任感的有无、强弱与带教教师的绝对正向关系。尤其在临床实习阶段,带教教师良好的人格品质、对病人的真挚情感、对生命的高度负责以及对医学职业的献身精神,会让学生产生深深的信赖和折服,这种情感会不断深化为其内心信念,最终成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因此医学院校只有着眼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打造具有人文素养的教师团队,才能培养出对病人的生命、对医学事业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医学生。

3.2社会方面

3.2.1加强政府行政干预。

政府应大力整顿社会的丑陋现象和医疗行业的不正之风,为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提供一个积极健康的社会氛围。而且目前我国生命责任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仅依赖于教师和学校的自发努力和实践不能真正发挥其有效作用,因此,政府应承担起责任,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大力倡导和鼓励各级各类学校进行生命责任感宣传教育,制定相应的生命责任感教育规划,引导学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提高生命质量,实现生命价值。

3.2.2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导向功能。

首先,网络媒体应深刻改革自身问题与漏洞,拒绝“煽、色、腥”,主动承担处理失实报道、净化网络环境的责任,正确把握舆论导向,以积极正面的视角提出报道建议,传播正能量,使网络媒体成为道德的庇护所,成为引领青年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导航人。其次,作为“意见领袖”,网络媒体应充分发挥其舆论导向作用,适时地进行生命责任感的宣传教育。例如在对“黄洋投毒案”进行报道时,应从伦理视角对以治病救人为天职的医学生却进行杀人行为进行批判,以道德视角倡导医学生之间的公平竞争,警示医学院校在注重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也要将其医德品质、人文素养的培育作为重要教育目标;在对有关医患冲突事件进行报道时,力求做到客观公正,还原事实真相,不应利用标题误导社会舆论,盲目对医务人员进行批判,损毁医务人员的声誉和形象,应从积极正面的角度给予医疗行业公正的评价,促使医学生肯定医生的职业价值,坚定其从事医疗行业信心。

3.3家庭方面

3.3.1发挥家庭环境熏陶作用。

家庭作为大学生责任感培养的重要环境,发挥家庭环境熏陶的作用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具有实效性的意义。家庭成员是大学生日常接触、观察、模仿的对象,其自身的道德修养、文化水平以及社会阅历都会对大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家庭成员必须要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的力量,切实履行自身对家庭的责任和义务,敢于承担责任,做事有始有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

3.3.2转变家庭教育理念是重要举措。

家庭要改变“重智轻德”的教育理念,培养子女独立的思维方式和自我负责的精神,例如让医学生参与家中患病亲属就诊、治疗、康复的全过程,担任与医生沟通的角色,这样能够锻炼其独立处事的能力,并认识到自己的生命对于家庭的意义以及自身对家庭的责任,同时这种换位有利于其提前熟悉从业环境,充分体会患者就医时的感受,这样在今后从业过程中才能真正做到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

3.4自身方面

3.4.1提高自我意识能力,树立正确价值观念。

自我意识能力是指个体根据对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的认识来调控自己的行为,使个体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的能力。[6]医学生可以通过将目前的自己与过去的自己、同龄人的水平和将来的目标进行比较来形成对自身的正确认识,对自身价值作出正确评价,产生激励作用,调节与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促进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是提高其生命责任感的重要举措。

3.4.2进行自我挫折教育,提高其挫折容忍力。

医学生挫折容忍力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其心理健康以及对待生命责任的态度。适度的挫折可以促进和优化个体生命的发展,个体在困境中认识和改善自我,促进自身品质的完善。因此医学生应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可行的学习生活目标,不断挑战自己、战胜挫折,并将其逐渐内化为自身内在坚韧的意志品质,只有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才能正确的指导自己选择外部行为,承担生命责任。

3.4.3进行自我情感教育,转化消极情绪。

消极情感与积极情感相辅相成地存在于生命个体中,对消极情感进行及时疏导并推动其转化为积极情感,让个体在自我教育、自我疏导和自我调适中应对环境变化的局面。因此,医学生进行自我情感教育,发展自我情感调控能力,能够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以积极的心态解决自身所面临各种问题,履行生命责任。

参考文献〔〕

[1]赵鹏司.当代大学生生命责任感培育研究[D].衡阳:南华大学,2013.

[2]吉喆.论家庭生命教育[D].开封:河南大学,2006.

[3]刘艳萍.国外的生命教育及启示[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6):3.

[4]黄林瑶,潘娌妮,刘葵,等.论医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方法与途径[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9):110.

[5]姜欢,尹梅.医学伦理学“一贯制”教育模式探索[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27(5):692-693.

[6]顾晓虎. 论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与完善[J].江苏高教,1995,(6):27-29.

〔修回日期2015-05-29〕

〔编辑李恩昌〕

猜你喜欢
医学生
当代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转化医学理念结合CBL教学法在口腔基础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对减肥与断食晚餐认识的比较研究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以医史学史料为载体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
医学生职业道德毕业论文考试的实践与思考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