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孔子思想及对中医学的影响

2015-01-27 10:04陈竹田蓉樊一桦李奎刚
中国卫生产业 2015年26期
关键词:克己复礼仁爱中庸

陈竹,田蓉,樊一桦,李奎刚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其学说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还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基础。孔子在战乱的春秋末期,创造了以“礼”“仁”“中庸”“教”与“学”为主要内容的学说。孔子的仁爱思想是中国政治思想史、教育思想史上的创新,是春秋末期进步的民主思想[1]。他的学说内涵丰富,自成系统,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仁爱思想

在孔子思想中,最深入人心的莫过于仁爱思想。孔子特别强调“仁”的价值和作用。他认为“仁爱”不仅仅是一种人生的境界,还是一种情感述求,伦理原则,治国之道。他主张恢复“周礼”,认为一个人如果连礼乐都不懂是不能称其为“人”的。因此,做人最基本要求就是要有仁爱之心,这是人之根本;孔子还告诉我们泛爱,博施,施天下之爱,视其为治国之道;“爱人,达人,自立立人”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伦理原则。而仁爱思想的核心主要是爱人、忠恕之道、克己复礼、恭宽信敏惠等。

1.1 爱人思想

《论语》中曾说过:“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可以明显看出在孔子的观念里,孝悌为“爱人”的根本,百善孝为先,孝为子女对父母的敬重和无违,这可以从《论语》中得到明显的体现,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对待父母,不只是赡养,而是有对长辈的尊重和敬爱,要从自己内心深处敬仰自己的父母。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这里的“无违”即绝对服从礼的规矩,对父母的生死葬祭都必须用礼[2]。

1.2 忠恕之道

“忠恕之道”是实行仁的基本途径,有一则对话大家必定耳熟能详,即是《论语》中子贡问孔子:“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需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恕”一字可以体现出孔子待人时的个人修养,同时也是孔子仁爱思想的体现[3]。而这里的“忠”字指真心诚意,积极为人。自己自立成就,必须使他人也自立成就,自己所追求的,如别人同样有所追求时,应尽力帮助别人,启发别人,让别人实现梦想。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简而言之,“忠”和“恕”都是施仁的方法。“忠”是己,是对自己的要求,诚心的积极的为人。而“恕”是对他人的要求,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和宽容。

1.3 克己复礼

孔子认为“克己复礼”是实行仁爱所必须做到的,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论语 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克己复礼”是指努力的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合乎礼的要求,做事要按照礼的规矩来,礼是仁表现于外的形式,孔子对礼的要求归结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即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

1.4 恭宽信敏惠

“恭、宽、信、敏、惠”这是孔子观点中实行仁必须具备的条件。《论语》中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曾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孔子曰:“恭、宽、信、惠、敏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恭是庄重,是一种端庄的仪态;宽是宽厚,是包容他人;而信指诚信,言而有信;敏是勤敏,敏于事而慎于言,指做事要有效率;惠是仁慈善良,以仁慈之心宽厚他人。这五字体现了孔子对于自身修养的要求。

2 中庸思想

中庸思想起源于西周以前的“尚中”思想。《论语》讲:“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在这里孔子将中庸之德誉为“至德”,中庸之德在孔子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4]。中庸的“中”指中正,中和;而“庸”指常道。中庸思想提倡“执两用中”和“执中权变”,指导人们在处理问题时,要看到事情的对立两面,权衡对立两面的差异性,更要看到它们的平衡性,协调性。同时指导人们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即以“中”为表现的相对平衡。正如《礼记·中庸》中写道:“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这句话阐述了中的含义,指出它并不是永恒不变的一点,而是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表明我们并不是听天由命,而是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如实地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3 孔子思想对中医的影响

孔子思想对中医的影响非常重要。孔子思想主要为仁爱思想和中庸思想,而仁爱思想对中医的道德规范起了积极作用,中庸思想与中医的阴阳平衡思想也密不可分。

3.1 孔子仁爱思想对中医的影响

孔子的仁爱思想,是儒学思想的精华,同时它也是孔子众多思想的立足点。在孔子的伦理观中,“仁”既是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的道德原则,也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品质,而医学是最需要人道主义的学科,故这个思想对现代医学事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

儒家仁爱思想对中医的道德规范起了积极作用,同时对现在紧张的医患关系有很好的指导。“医乃仁术”,中医学在其发展中,最直接、最深刻地吸收和理解了孔子“仁”的思想,把“仁”作为中医伦理观的核心思想。孙思邈的一段话很好的彰显了这一点。他在《大医精诚》中说道:“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指出医者在行医是要体恤病人疾苦,全心全意为病人考虑,不得因为病人的家境疾苦,出生贵贱而有任何的偏见。孔子说过:“仁者爱人”,孟子也说过:“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儒家仁爱强调人道主义。回顾历史,有着高尚医德的人不胜枚举,三国时期的华佗,医术精湛,不贪慕荣华富贵,为了普通劳苦百姓而奔波,不辞辛苦。东汉时期张仲景,目睹苍生疾患,发奋著书,撰《伤寒杂病论》被后世医者奉为经典[5]。而可以看出历代的医家都十分注重自己的医德,把它看作医者必备的精神素养,这也是中医如此延绵不断传承下来不可缺少的因素。而如今医患关系如此紧张,不管这一切是归于什么原因,医者的医德在这其中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所以儒家仁爱思想对解决现在的医患关系有积极意义。

3.2 孔子中庸思想对中医的影响

儒家中庸思想对中医学也有深远的影响。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通过自我修养把自己培养成“太平和合,天人合一”之人。其中,从哲学上讲天人合一是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其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的“与天地参”。人道与天道合一,外内合一等都是天人合一的具体表现,他指出了事物的相对性,却也同时指出了事物的对立平衡协调。因此,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建立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他在中医理论中也同样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其中最明显有关联的有两方面:一是中庸思想与中医防治理论;二是中庸思想与中医养生观。

3.2.1 中庸思想对中医治未病的影响 中庸思想强调事物对立两面的协调性、均衡性、整体性。对于中医而言,人体阴阳之间,既有对立、消长的关系,又有依存、转化的关系[6]。在人体复杂的生理活动中,保持相对的动态平衡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是最重要的,当人体的阴阳或五行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人体就会从正常生理状态转变成病理状态。中医防治理论就是通过各种途径维持机体的相对平衡状态,使得气血阴阳,脏腑机能处于平衡状态。中医防治包括预防和治疗,从预防上来说,中医讲究养生,讲究“治未病”这是中医的一大特点,它注重机体整体的健康状态,从治疗上说,中医治疗讲究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调节机体阴阳气血的平衡。中庸思想与中医防治理论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都注重事物的整体,讲求中和与平衡。

3.2.2 中庸思想对中医养生观的影响 中医养生观念的来源与当时诸子百家思想的盛行有密切关系,中庸思想中讲求的中和对中医养生观念有很大的影响[6]。中医养生有很多方面,包括四时养生观,调和阴阳的养生观,饮食节制的养生观等等,如《灵枢·师传》曰:“食饮衣服,亦欲适寒温,寒无凄枪,暑无出汗。饮食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其中四时养生观在内经中有提出过,根据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长规律,以及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特点指出顺应天时,人道与天道相结合的四时养生观,保证机体能够适应四季的气候变化,维持机体的健康平衡。饮食有节的养生观中指出饮食要适量为止,不宜暴饮暴食,也不宜酗酒,《素问》中提到过“饮食有节,起居有常”。饮食不洁和不节都会导致机体功能紊乱,这和中庸的思想是一致的。

4 讨论

儒学思想博大精深,其中的仁爱思想和中庸思想对于传统中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可以说它们在中医的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是中医道德规范的导向,也是完善中医诊断基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当然这种影响是相互的,中医学与儒学文化之间并不是单方向的作用,中医学的不断发展和理论的不断完善,对于传统文化也是一种补充,中医中的很多思想也可以被用来做文化的阐释,而且这种相互的影响是不断持续的,并没有停止,随着时间的流逝,传统文化不断积累,经过几千年的沉淀,积聚了巨大的文化力量,它随着时间已经慢慢渗入到每个国人的心中,影响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1]曾世竹.浅论孔子的仁爱思想[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0,26(1):43-46.

[2]芦琳.仁爱思想对中医教育的影响[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4(5).

[3]刘飞.浅析孔子的仁爱观[J].文史博览(理论),2013,7(11):23-25.

[4]苏俊霞.孔子的中庸思想解读[J].齐鲁学刊,2014(3):38-42.

[5]李红.略论儒家思想对中医的影响[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10(2):57-58,64.

[6]朱佳琪.儒家中庸思想与中医学关系刍议[J].北方药学,2012,9(7):98.

猜你喜欢
克己复礼仁爱中庸
人的伟大
中庸自明
传统催生力量 德育润化心灵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仁爱来到我身边
论太极拳拳义中的儒道思想
ntheImportanceofCulturalFactorsinOralEnglishStudying
纠缠
Unit 2 Topic 3 of Book 3 (仁爱版)教案设计
从《论语》中弟子问仁探究颜渊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