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病广要》丹波元坚按语初探

2015-01-27 14:07朱柱泉王姝琛130117长春中医药大学
中国社区医师 2015年26期
关键词:按语杂病外因

朱柱泉 王姝琛130117长春中医药大学

《杂病广要》丹波元坚按语初探

朱柱泉 王姝琛
130117长春中医药大学

丹波元坚所著《杂病广要》中附有大量的按语,从医学及文献学的角度大致可以分为条文理解类、对比校正类、存疑待考类、方药加减说明类、引文补充删减说明类、临床经验类以及综合类。作为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按语从侧面反映了丹波元坚扎实的医学理论水平、高超的临床实践能力、严谨的治学态度及重视经典原著的学习理念,具有画龙点睛之妙。

《杂病广要》;丹波元坚;按语

《杂病广要》为日本江户时期汉方医学考证派代表人物丹波元坚编撰。从书中大量按语的使用可以看出作者精湛的医学技术水平和客观求实的文献研究态度。基于此,本文对《杂病广要》一书中丹波元坚的按语进行了分类研究[1,2]。《杂病广要》全书分为73门,80余万字,分为外因类、内因类、气血类、脏腑类、身体类5类。本文对其所加按语进行了归纳分类,大致可以分为条文理解类、对比校正类、存疑待考类、方药加减说明类、引文补充删减说明类、临床经验类以及综合类。

条文理解类

丹波元坚在《杂病广要》一书中,纂众家之说而不生搬硬套。他在按语中阐述了其对前人医学理论的独特理解,提示引文要点,剖析精华。如丹波元坚在《杂病广要·内因类·痼冷积热》中,关于“痼冷积热病因”按语曰:“刘、朱二家本诸运气篇。《统旨》曰:恶寒属热,此理无庸惑也。然热证服热药而少愈者,亦惟病之轻者耳;若热深者,得热则反增其病,决无可愈之理。且热病轻而服热药,虽曰小愈,然不久必复作。或者不察,谓药力之未到,恶寒辄发,热药辄投,愈投而火愈炽,病益深矣。甚则阳亢阴绝,不可收救,戒之戒之。”丹波元坚认为病热甚而反觉自冷者,不可轻用热药,虽然前人有此治验,但他认为不妥,需要临证辨别。另外,在《杂病广要·外因类·痉病》中,关于“痉病病因”按语曰:“此说虽辨,犹未为当。何则?仲景叙痉,必云太阳病,其所用三方,皆为逐邪之设,况不有邪袭,何有诸件证候,故吾宁信仲景,不敢信景岳也。景岳又论不因误治,而阴虚血少以致痉证曰:凡以暴病而见反张戴眼口噤拘急之类,皆痉病也。不知所云诸证,盖是痫瘈惊搐之类,而非真痉病。但景岳论其所以筋急之理,则稍有可取者,故举其证而并为之辨云。”丹波元坚对前人论述提出质疑,并阐述个人观点,使人明了。

对比校正类

《杂病广要》丹波元坚按语中,通过引书内容的对比说明及大量训诂术语的应用,反映了丹波元坚深厚的医学理论及扎实的文献研究功底。如在《杂病广要·外因类·中风》中,关于“中风证状总说”,丹波元坚引用《管见大全良方》的条文下加有按语,《妇人良方》曰:“当察口眼开阖,以别重轻;涎沫有无,以明证治。如眼开口闭,手足不开,涎不作声者,可治;如眼闭口开,声如鼾睡,遗尿者,死。此较之本文更觉明约,盖陈氏说实为辨闭脱者之嚆矢”。丹波元坚对比诸家对中风闭证、脱证之辨,认为陈自明的论述最为明了,可作为辨中风闭脱的开端。《杂病广要》按语中,校正内容占有很大的比例,仅就中风一门中就出现了如“此说据《病源论》,风懿彼作风癔”“此非讹则脱”“此本出《保命集》”“此法本出《易简方》”等等。

存疑待考类

丹波元坚对前人的医学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他的研究科学而实事求是。按语中对一些疑难问题,他提出了自己的判断、分析、假设,但未给出明确的观点,暂时保留疑问不做定论,给后人以启示,留出思考的空间。如在《杂病广要·外因类·疟》中,关于“疟病脉候”,按语曰:“‘散’字可疑。又处起脉不见,见于后脉止歇,举在调停方中治验,并宜参”。关于“疟病寒热虚实”,丹波元坚类编了沈朗仲《病机汇论》的观点,热多寒少则宜凉温之剂,热少寒多则宜辛温之剂,二便秘少,口干烦热者,则宜滋养肾肝。此条下附有按语曰:“此治法不确,姑存之”。这里丹波元坚对沈氏疟病分寒热虚实各证有一定的认同感,但认为治法太过笼统,加之《景岳全书》有:“其有云伤暑而认暑为火者,有云脾寒而执以为寒者,皆一偏之见,不足凭也”之说,故按语对此存疑待考,提示后人,疟病变化迅速,治疗时还需分清楚标本虚实。

方药加减说明类

《杂病广要》一书中汇编了大量前人方药,作者在方药引用中,尽可能做到方有出处、有说明,尤其在按语中,丹波元坚通过方药的加减,发散式地从一方引出基于此方的经验之治。这些按语不仅反映了丹波元坚严谨的治学态度,也从侧面体现了其丰富的临证经验。这部分内容主要见于证治诸方中,如在《杂病广要·外因类·水气》中,关于“泻水的方法”,引用《千金方》腹肿阴胀满方时,丹波元坚按语曰:“前辈,于此方加大黄,名平水丸,先教谕换名浚川丸。又《外台》引《肘后》治肿入腹苦满急,害饮食方,用葶苈、椒目、茯苓、吴茱萸。《医心方》引《新录方》治水病,腹大面肿,小便涩方,用葶苈、芒硝、吴茱萸。并与本方同趣,当参。”此外,在按语中,丹波元坚对引用方的方剂进行了说明。如“此证治诸方,多为驱风之剂,其他则不过仅仅数首,今不敢区其类,一以汤酒丸散概之,从变例也”“六方俱系于驱风之剂,今不取”“原文此详载臂痛证候,今录入彼门中,宜参”“此方本出《圣济·风走注疼痛》门中,名趁痛丸,当参”等等。

引文补充删减说明类

《杂病广要》一书,虽名“广要”,但并未全部类编内科杂病。作者在完成此书之前,编撰了《伤寒广要》一书,该书记载了部分杂病内容,这部分内容在《杂病广要》中未重复辑录。为了使读者在阅读中不至于迷惑,丹波元坚在《杂病广要》中以按语的形式标注了这一部分未辑录的内容。如按语曰:“《伤寒广要》所收论方,不敢重出,当并考”“原举喘、短气之辨,全取《明理论》,既录于《伤寒广要》中,仍不赘。《医贯》亦据成氏,补呼吸虽急而无痰声句”等等。此外,丹波元坚按语中还有大量对引文内容的补充答疑。如在《杂病广要·内因类·黄瘅》中,关于“急黄”,引用了《外台秘要》的论述,“急黄,其更重状,与病候最重者无别。”丹波元坚按语曰:“《金鉴》曰:天行疫疠发黄,名曰瘟黄,死人最暴也。盖是急黄耳。又瘟黄之称,本出《明医杂着》。”丹波元坚正是以按语的形式,将引文中有疑惑之处作了一个解答。

临床经验类

临床经验体会的按语在《杂病广要》中出现较少,但具有很高的临床研究价值。如关于“茯苓渗湿汤”,按语曰:“此方亢二哥服之效”。关于“枣矾丸”,按语曰:“《丹溪纂要》绿矾丸方后曰:愈后宜忌食荞麦诸毒物,若犯之即死。余又尝见一人服此药下,后二年,因食所犯,忽无故而死”等等。可以看出丹波元坚不仅从文献整理的角度类编此书,同时将自己的临床经验也记录在其中,启迪后来学者。

综合类

综合类按语不仅仅只是单一的对比校正、提出问题或说明补充,它往往有多种作用,如在《杂病广要·脏腑类·交肠》中,辑录《医学六要》关于“交肠”论述,俞子木指出,其法当宣吐,以开提其气。丹波元坚按语曰:“《医通》此下曰:宜五苓加木香以探之。肥盛多痰者,二陈汤加枳实、木香以探之。《医碥》曰:如走错路者,仍令回至原处,则不再误也。盖诸家之说多是臆测,未必亲验,姑存之耳。”按语不仅补充说明了开提其气之法,还附上了辨证之方,此外尚有丹波元坚自己的看法。

《杂病广要》按语体现了丹波元坚对前人医学成就的客观评价,反映了他的医学学术思想,这些按语实现了本书的价值升华,值得后人学习效仿。

[1] 刘培雷.《杂病广要》文献整理述析[J].中医文献杂志,1997,(1):8-10.

[2] 矢数道明,大塚敬节.近世汉方医学书集成·杂病广要[M].东京:东京名著出版, 1981:39-47.

Analysisof Danbo Yuanjian of〈Zabing Guangyao〉

Zhu Zhuquan,Wang Shuchen
Changchun University ofTraditionalChinese Medicine 130117

Danbo Yuanjian of〈Zabing Guangyao〉has a lot of notes,from themedical literature and science perspective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provision understanding,contrast correction,doubt remains to be verified,drug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citation of omit description,clinical experience and comprehensive explanation.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book,notes from the side reflects Danbo Yuanjianmedical solid theoretical level,superb clinical practice ability,rigorous academic attitude and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classic original learning concept,with the finishing touch.

〈Zabing Guangyao〉;Danbo Yuanjian;Notes

10.3969/j.issn.1007-614x.2015.26.53

猜你喜欢
按语杂病外因
廖志峰运用六味地黄汤治疗杂病经验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妇人杂病乳结核候”导引法
一架蔷薇满院香
浅析如何使普通高中学困生爱上英语
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探析
《论语疏证》按语研究
《杂病心法要诀》对《金匮要略》的继承与发展
高嶐本《东林书院志》“按语”浅析
扶阳学派理论在杂病中的应用
作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