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流量计费灵活性的系统实现探究

2015-01-27 11:30余建利吴杰
移动通信 2014年15期

余建利+吴杰

【摘    要】基于流量经营对流量计费灵活性的需求,介绍了移动互联网流量业务3个层次的灵活计费实现原理,为电信运营商的流量精细化运营提供了有效的借鉴。

【关键词】流量经营    流量计费灵活性    流量转拔    融合计费    多因子计费    群组计费

中图分类号:TN9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10(2014)-15-0081-04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无线网络的快速演进、智能终端的日趋普及,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迅猛,移动数据流量呈现爆发式增长,已成为电信运营商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然而,以微信为代表的OTT业务对于传统短信、话音业务的替代效应逐渐显现,电信运营商赖以生存的话音业务增长变缓、短信业务开始萎缩,运营商纯“管道化”风险日益增大。因此,在传统业务逐渐衰退、移动数据流量业务爆发式增长的背景下,做好流量业务的精细化运营,是各电信运营商未来的生存之本。

2   流量经营对流量计费灵活性的需求

流量经营是以智能管道与聚合平台为基础,以扩大流量规模、提升流量层次、丰富流量内涵为经营方向,以释放流量价值为目的的一系列理念、策略和行动的集合。在移动网络资源有限,网络扩容需要大量成本的前提下,如何整合有限的无线流量资源,提高移动网络的利用率,使其产生更大价值,是电信运营商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从运营商层面出发,可以通过优化流量业务结构,调整流量资费配置,引导和管控用户的流量消费行为,有效提高移动网络利用率,提升无线流量资源价值;从客户层面出发,为客户提供流量共享、流量转拨、融合计费等服务,使其可以更加灵活地分配和使用无线流量资源,充分保障客户利益,提高客户满意度,促进客户的流量消费。文章将从这2个层面出发,详细阐述流量经营对流量计费灵活性的需求。

2.1  运营商层面

(1)细化流量使用场景,提高无线流量资源利用率

电信运营商的移动网络利用率与时段、位置及网络类型密切相关。为了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可以有针对性地推出指定时段、指定位置或指定网络类型下的流量业务,引导用户在特定情形下进行流量消费,提高无线流量资源的利用率。

1)指定时段

图1为某移动现网的流量统计数据(连续24小时,纵轴归一化)。可以看出,由于受到人们生活作息的影响,夜间(23:00~次日8:00)网络资源闲置状况较为严重。为了提高夜间网络的利用率,可以推出相关的流量业务,提供夜间优惠时段内的大额流量优惠,激发用户的夜间上网行为。

图1    某移动现网流量数据统计图

2)指定位置

由于受到某些区域无线网络建设的影响,如校园Wi-Fi建设等,该区域内运营商的网络资源利用率较低。为了提升网络利用率、扩大流量规模,可以推出相关流量业务,提供区域内的流量优惠,促进用户的流量使用。

3)指定网络类型

目前国内2G用户仍大量存在,GSM网络压力过大,WLAN、3G和4G网络对于移动流量的分流效果仍不理想。为了缓解GSM网络的压力,促使2G用户向3G或4G转移,可以推出指定网络,如3G或4G网络下的流量优惠业务,引导用户更换3G或4G终端,促进无线流量资源的合理利用。

(2)区分流量业务类型,提升无线流量资源价值

在传统的经营模式中,电信运营商并不区分不同应用产生的流量。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日益丰富,流量的形式也日益多样化,传统经营模式对于多媒体影音业务的大流量、OTT应用的大信令、小流量等不同流量形式同等对待显然已不合时宜。在流量经营时,电信运营商需要根据流量业务(按移动应用区分)的收益贡献和流量占比,提供智能化、差异化的业务体验;还可以为高价值流量业务提供专属的优惠资费,引导用户的消费行为,进一步提升无线流量资源的价值。

2.2  客户层面

(1)流量共享

流量共享服务可以让不同的智能终端设备共享同一个账户中的数据流量套餐,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流量消费体验。在传统流量业务模式下,由于用户对自己每月的流量使用需求无法准确预估,客户在选择一档特定的流量套餐后,流量可能会因用不完而浪费,也可能因不够用而需要购买资费较贵的流量加油包。流量共享服务则允许用户与群组内成员共享流量,使得用户可以更灵活地分配和使用流量,尽量避免流量的浪费或超额。此外,随着智能终端的多样化发展,一个用户可能同时有多个终端的流量消费需求,流量共享服务允许多个终端共享流量,用户只需订购一份流量套餐就可以满足多个终端的上网需求,无需为每个终端订购单独的流量套餐。

目前,欧美运营商已经推出流量共享服务,国内运营商也在酝酿该项服务。例如,中国移动即将推出多终端流量共享服务,允许多个终端共享同一个流量套餐。

(2)流量转拨

流量转拨服务可以让用户将自己拥有的流量套餐资源转拨给其他用户。在国内运营商现有经营模式下,用户购买的流量套餐中,剩余流量资源无法交易。在流量套餐到期后,这些流量将自动清零。流量转拨服务的推出可以让用户购买的流量套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避免用户因用不完而产生浪费。

(3)融合计费

电信运营商的传统计费功能基于话音、短信、彩信、流量等不同类型的业务体系纵向并行发展,造成了业务间计费的孤立。当前电信运营商捆绑多种业务进行销售的套餐往往是不同量的话音、短信、彩信、流量等产品包的搭配组合。由于客户对不同业务的需求量存在差异,其购买的套餐往往会出现浪费和超额并存的现象。融合计费即从保障客户利益的角度出发,实现各产品包之间的互转,提高客户对包月套餐的利用率,提升客户满意度,是电信运营商全业务竞争的重要手段。endprint

为了满足流量经营的上述需求,电信运营商需要对计费系统进行相应改造,以实现如下3个层次的灵活计费:第1层是多因子计费,通过细化流量使用场景、区分流量业务类型,实现按时长、按流量,可识别时间、位置、网络、终端、应用等计费方式;第2层是群组计费,支持流量共享、流量转拨,将流量业务作为核心电信商品,通过客户群组化计费实现整体销售;第3层是融合计费,贯通电信全业务,实现流量业务与语音、短彩信业务等融合计费。多因子计费是流量经营的基础计费能力,群组计费、融合计费分别是流量经营的横向、纵向计费能力,三者缺一不可。

3   流量计费灵活性的系统实现原理

在阐述了业务支撑系统流量计费灵活性的背景和流量经营对流量计费灵活性的需求之后,将从流量的多因子计费、流量的群组计费以及融合计费3个方面,介绍流量计费灵活性的实现原理。

3.1  流量的多因子计费

在移动互联网业务中,一次上网的流量费可表示为:

流量费=费率×(时长或流量)

网络类型、计费模式、业务代码、漫游类型、终端类型、时段优惠、位置被称为流量计费7因子,这些因子主要从流量话单中提取,它决定了业务的费率。计费过程经过话单解码、业务分析、订购产品获取、计费科目形成和话单批价5个环节,如图2所示:

图2    多因子计费批价原理

◆解析二进制话单为ASCII码话单,合并话单;

◆提取计费7因子,分析话单业务场景,生成话单业务表达式(Cdr_express);

◆从计费资料中提取用户的产品订购信息;

◆对话单要素进行条件性选择汇总,形成计费科目,如050001代表国内漫游、忙时、非内容计费、无终端优惠费用时的科目;

◆从内存数据库中查找计费科目对应单价,乘以时长或流量,进行话单计费批价。

3.2  流量的群组计费

流量的群组计费主要有群组流量共享、客户间流量转拨2种模式。

(1)群组流量共享

首先,需在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中建立一个共享流量的群组,群主下拖一个虚拟用户,在虚拟用户上实现成员添加时的月费收取。群主支付费用后,在计费系统中形成一个群组共享包;然后个人用户作为成员加入已建的群组,成员可拥有归自己使用的私有包,具体如图3所示;最后群主消耗共享包流量,成员优先消耗私有包流量,私有包消耗完后使用共享包,具体如图4所示。

图3    共享流量包模型

(2)客户间流量转拨

客户间流量转拨,即客户A将拥有的流量包资源划拨给客户B使用,可使用户实时灵活地对自身的流量包资源进行选择性分配,其系统实现如下:

◆CRM系统发起A向B转拨x MB流量,指令送计费系统;

◆计费系统从内存数据库中查询A当前剩余流量,若大于或等于x,则从A剩余流量资源包中扣除x MB,并产生1条待确认的扣减记录;

◆计费系统从内存数据库中查询到B,给B的流量包增加x MB流量;

◆若B流量增加成功,将原A的待确认扣减记录调整为确认状态,并向CRM前台发送流量转拨成功信息;若B流量增加失败,回退A的扣减记录,将已扣减的x MB流量返还给A,并向CRM前台发送流量转拨失败信息。

3.3  融合计费

不同类型的服务产品之间的融合计费通过引入一个中间换算单位(Unit)来实现。语音、短信、彩信、GPRS流量、LTE流量都可以换算为Unit单位。套餐内赠送的语音时长、流量、短信、彩信统一换算为公用Unit包,消费时也使用公用Unit包进行统一扣减,如图5所示。当所有用户Unit包消耗为0时,需启用多因子计费,进行不同类型的服务产品的单独计费。

图5    融合计费模型

4   结束语

国内4G牌照已经发放,各电信运营商在移动数据流量业务的营销模式上不断推陈出新,尽管这些营销模式差异很大,但其基础计费模式主要还是上述几种。通过这些计费模式的组合,可以产生更多更灵活的计费方式,从而可以极大地满足市场营销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王兰芳. 基于混杂模式下网络流量计费系统设计与实现[J]. 电脑学习, 2009(6): 58-59.

[2] 葛长伟,孙麒. 中国3G计费模式:因循旧制?新掘金主义?用户第一?——3G上网还是按流量计费最公平合理[J]. 移动通信, 2009(13): 36-37.

[3] 罗晓晔. 内容计费——开创3G数据业务崭新的未来[J]. 电信技术, 2006(3): 75-77.

[4] 喻文学. 如何做好移动互联网流量经营[J]. 中国电信业, 2011(8): 62-65.

[5] 陈涛. 流量经营的相关技术及策略[J]. 电信快报:网络与通信, 2013(3): 32-35.

[6] 马驰. 电信运营商如何进行流量经营[J]. 电信技术, 2012(7): 86-87.

[7] 张作凤. 运营商如何做好流量经营[J]. 移动通信, 2012(7): 67-70.

作者简介

余建利:高级工程师,硕士毕业于浙江大学,现任职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浙江有限公司市场部,长期从事电信业务支撑系统研发工作。

吴杰:工程师,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现任职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浙江有限公司信息技术部,从事电信业务支撑系统研发工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