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蘸深情的春城书写
——读杨杨散文《昆明往事》

2015-01-28 07:21石健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云南玉溪653100
名作欣赏 2015年32期
关键词:杨杨昆明诗意

⊙石健[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云南玉溪653100]

饱蘸深情的春城书写
——读杨杨散文《昆明往事》

⊙石健[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云南玉溪653100]

杨杨的长篇散文《昆明往事》,充分发挥了主体的介入功能,在对昆明这座城市的书写中,以细腻的个人感受和充满诗意的笔触,不断展开与历史和现实的对话。全书既使名满天下的春城得以美轮美奂地呈现,又具有厚重的历史感与深邃的文化意蕴。

杨杨散文主体介入诗意历史文化

杨杨的长篇散文《昆明往事》(花城出版社2010年版),是一部被纳入“名城往事记忆之旅”丛书的长篇散文。该丛书以地方历史的记叙书写为宗旨。杨杨此作的一大醒目特点,是充分发挥了“我”的主体介入功能,在对昆明过去、今天的不断探访与深入对话中,呈现出厚重的历史感与深邃的文化意蕴。同时,作者细腻的个人感受,加以充满诗意的笔触,把一座名满天下的春城,美轮美奂地呈现出来。

在第一部分“历史与现实中的光与影”,杨杨立意高远,抓住了昆明的几个核心标记着手书写。其一便是阳光。阳光作为普泛性的自然存在,在作者的笔下生发出了别样的意味,成为与昆明共在的艺术符号,且看这样的描写:“好像这座古老的城邦与太阳签订了某种协约,让阳光以一种独特的姿态、色彩、温度和力量,来亲和自己的肌肤,让每个有机会进入这座城邦的男女老少,都能产生种种难以形容的美妙感觉,而且没有人会对自己的感觉无动于衷。那就是,大家都会深深爱上这座城市。”随后,在对中国海拔最高的两座省会城市昆明和拉萨的对比中,突出了前者阳光的独特之处;“昆明的天空,虽然没有拉萨那么深邃,那么干净,那么赤裸,但昆明上空的阳光,却是一种醇厚味道,可以品尝的;是一种和谐的音调,可以感知的;是一种适度温柔和妩媚的形象,可以抚摸的;是一种迷人的色调和气氛,甜丝丝的,暖洋洋的,金灿灿的,简直能让一个清醒的人陷入无限陶醉。”而后,又用兼具哲思与诗意的语言予以概括:“是的,生活的意义是从陶醉和梦想开始的,而太阳给世界、给人类带来了光和热,带来了果实和鲜花。这样也就带来了快乐,带来了陶醉和梦想。”这就层层深入地把阳光充足的自然景观以及由此产生的人文魅力呈现出来。“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充分凝聚着个人情感、强烈主体观照下的诗意书写,在《昆明往事》中比比皆是,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对那些未到过或者不熟悉昆明的读者而言,想必也会在这样优美而深情的文字召唤下,被这座“阳光之城”所深深吸引吧。

在第一部分,昆明的另外几个核心标记,包括彩云、鲜花、西便门,无不在诗意盎然的情感观照下得以呈现。其间所传递出的颇具哲理意味的思考,更是一大特色。比如写云:“彩云或云彩只是昆明最优秀的自然成果之一,人们望之心旷神怡,遐思万种,心灵如被荡涤一般的清爽、自在、畅快。”再如写鲜花:“难怪到过昆明的许多现代作家、诗人和游客,都近乎偏执地热爱、羡慕和赞美昆明这个令人迷醉的‘花海’‘花市’和‘花城’,都近乎痴迷地在昆明这个巨大无比的‘后花园’里漫步,放飞自己的思绪,放纵自己的情感。”写西便门则是:“昆明是由各种‘路’交汇而成的一道‘门’。有了路,有了门,我们才能看见,各种稀奇古怪和形形色色的人、文明、文化,在这里‘走来’‘走去’。”伴随自然景观的独特性,生发出对昆明人独特精神面貌的书写——作为“生活的艺术家”,“他们不但把吃、穿、住、玩等四事,‘经营’得决不会发生问题,而且像一道风景一般长久和迷人。”“他们能不骄不躁地对待一切,每一天都显得很质朴,很笨拙,很天真,很静默,很平常,很缓慢,很慵懒,甚至有几分接近古板和原始,但他们的生命却因此饱满起来。”这种人生境界,又何其令人神往!

在接下来“一座城市的几个关键时刻”这一部分,作家独辟蹊径,以时间为轴选取几个特定时刻,来建构属于昆明的独特历史。“我就像法国作家莫迪亚诺的小说《暗铺街》里的主人公一样,一直在寻找过去的记忆……似乎我坚硬的心只有在祖先的故事里才能被完全融化。”作家果真如一位走入历史的漫游者,在古滇国的遗迹中徜徉、冥想,由此“直接进入真实的古滇人的历史生活画卷”。而在博物馆里,面对古滇人的形象,作家再次展开了诗人一般的神奇联想,力求还原他们的生活场景以及那时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对高度主体介入的写作,有着清醒的认识:“我这种诗性的分析,为古滇人艰难的生存之路,似乎增加了一点哲学意味和悲壮色彩。”随后,在“人,才是城市的灵魂”的独特认识中,作家从部落群体深入到个体存在的心灵透视,在郭沫若的著名剧作《孔雀胆》的基础之上,对发生在元朝的一段历史进行了进一步的独特发掘。一段令人震撼的历史故事,激发了作家的无限慨叹:“我甚至觉得昆明在六百多年前就‘创造’了这么一个人间最绝美的爱情悲剧,赋予了这座城市如此动人的关于时代变故、政治冲突、民族交往、爱情与阴谋、战争与复仇的文学想象。昆明有了这么一个‘伟大’故事,就有资格成为莎士比亚笔下的一座爱情城邦,如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乡维罗纳一样,理应成为青年男女膜拜的爱情‘圣地’。”这似乎呈现出有些失控的、过于浪漫的理想主义色彩。可是想想,对一个本来就很神奇,尤其是投入了如此深情的城市,这样充满人文情怀的寄望,又有何不可,又何必苛求?而在对创造了现代教育史奇迹的西南联大师生进行缅怀时,“我试图阅读他们的‘心灵史’,因而走进了他们苦难而诗意的现实生活中,从他们留在昆明的那一部部厚重的‘生活史’里,我找到了那些意义丰沛而光彩灿烂的史诗一般的杰作,我甚至‘看到’了他们工作和生活的情景。”于是,不但呈现了冯友兰、钱穆、沈从文、闻一多、朱自清、穆旦等文化名流的光辉事迹,更有融入生命体验的感怀,如评价闻一多:“他的一切已与诗融为一体了,或者说他本身就是一首诗”;再如评价穆旦:“为什么会在昆明出现这么一个穆旦?……野人山加穆旦等于‘一个中国新诗人’的诞生和升起,野人山嵌入了穆旦的诗歌,穆旦的生命也因野人山而嵌入了中国诗歌史。”这些,都可谓情之所至、切中腠理的知人之论。

随后,杨杨又移步换形,从时间之流与历史场景中抽身,进入对具象空间的描绘。在“城内的诸多生动细部”这一部分,他带领读者尽情遨游了金马碧鸡、滇池、西山、翠湖等昆明的标志性景点。这里,作家以一支气象万千的彩笔,把美不胜收的景致,描写得令人无限神往。不过,给人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作家的深情体验。比如在描写翠湖时,“海鸥老人”的故事感人至深:从西伯利亚飞来过冬的红嘴鸥,对一位长年喂养它们的老人产生了深深的依恋。当老人去世后,红嘴鸥“多日四处探觅,声声呼唤,不见老人,非常急切”。一位曾拍下老人形象的青年摄影师,把老人的照片放大,放在翠湖边上,红嘴鸥又围着“老人”而雀跃不已了!这具有传奇色彩的传说,何其伤感而温馨!民胞物与的博爱情怀,为昆明增添了多少人文魅力!在描写滇池时,传递着同样的意蕴。看到各种水禽飞临,“我们似乎感觉到,它们的姿态、声音好像混合着各种色彩、晨晖、薄暮、风声、水色和夜幕。那时,我们高兴极了,也模仿着它们的叫声,与它们‘对话’,与它们‘联欢’。”这是怎样天人合一、万物和谐、令人神驰的一幕!作家关爱万物与热爱生命的情怀,跃然纸上。

正如杨杨所谓,他“对欣欣向荣的当代建设成就很‘漠然’,而对古老的事物却一往情深”,也对越来越多的工业污水排入滇池忧虑不已。显然,他对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与自然生态的侵蚀,流露出浓重的忧患意识。这在全书的最后一部分“‘新昆明’的声音”中,鲜明呈现出来。“我越来越相信传统房屋是有生命的,它们远离了钢筋混凝土、马赛克、瓷砖、塑料、胶合板和铝合金,与大地上生长出来的草木、泥土和砖瓦亲密结合,成为一个生命体系,成为一个永恒的整体。”而在远离了高楼大厦的小巷,“徜徉其中,我好像找到了回家的感觉”。“每一条巷道都明显散发着与我们的肉体和心灵有关的气韵,这是我们极其需要的东西,是我们在其他时空里无法捕捉和体验的信息”。我们分明倾听到了一位有良知的作家,对保护传统文化与自然生态的真切呼唤。

总之,《昆明往事》中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昆明及其历史,既真切厚重,又气韵生动。著名作家海男这样评价此书:“这同样是一次灵魂漫记。沿着作家追溯的往事,那些逝去的时间以饱满的、悲郁的、集体的……灵魂重现于我们眼前,这正是《昆明往事》的写作意蕴。”也可以说,在一次对城市灵魂的探访中,杨杨充分融入了自己的灵魂体验。也正因如此,阅读《昆明往事》,既能享受绝美的文字风景,又不啻经历一次灵魂的洗礼。

作者:石健,文学博士,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辑:赵红玉 E-mail: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欢
杨杨昆明诗意
诗意地栖居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抗日小英雄杨杨
邂逅周庄,诗意盎然
雪中昆明 一梦千年
昆明赏花地图
冬日浪漫
杨杨和希希
深山藏古寺
쿤밍(昆明)에 로봇이근무하는 주차장 등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