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教”与“不教”的理由

2015-01-28 15:22吴金根
江苏教育 2014年23期
关键词:叶圣陶思想课堂

吴金根

初知叶圣陶,来自于70年代末师范老师的介绍。感知叶圣陶,是1981年走上讲台后,对吴县甪直小学(现为叶圣陶实验小学)学校史料的翻阅,知晓了这位大师曾在这里教过书,开始感受这位伟大的小学教师的教育“语录”。深知叶圣陶,是对叶圣陶教育思想在当代教育中的价值的研究(参与了苏州市教科所承担的全国研究课题的子课题研究),系统阅读和研究了叶圣陶的有关资料。再知叶圣陶,是对自己30多年来的教育教学之路的反思整理。

我十分骄傲,因为,这样一位伟大的“教师”曾在吴县这块土地上“耕作”过。我也十分荣幸,因为,能在这样一位教育家工作过的土地上开启我的教师之路。我在实践中用心品读着叶圣陶的教育思想,用心研究着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用心品味着叶圣陶教育思想的生命力量。

一、教育,其实是可以以“小”见“大”的

教育家,一个伟大的名号,他是教师职业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一般教师可望而不可即的职业理想和梦境。

教育家,其实也很“小”。小在他对人生的姿态,小在他职业生命立足的基点,小在他对教育“小”问题的大关注。叶圣陶就是这样的一位“小”教师中的大教育家。

40年代,在四川岷江和青衣江汇流的一座名城,叶老曾应某大学聘请,担任教授。他在大学教过书,又是很有名气的作家,而且在各大书局掌握过文柄,他原可以把自己的经历写上几大行。可是叶老到校后,在经历栏中只写了四个字——小学教师。在他心目中“小学教师”是一个极其光荣的称号,可人们却由此可以看出,他是怎样地甘于普通。凡是知道这件事的朋友,都认为叶老这样填写毫不带半点矫饰,因为他为人一贯真诚质朴,最厌恶浮名虚名,生平以哗众取宠为耻。

正是叶圣陶先生这种对人生、对职业、对教育、对名利的态度,才使他成为了一名影响中国当代教育的教育家。

二、教育,其实是可以有改变“理由”的

如果说初为人师时,还不太理解“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一伟大的思想,那么,从教30多年后,我已经清晰地用体验读懂了“教”与“不教”的教育哲学。如果说这些年来我有什么收获的话,那就是我领悟了叶老的这一主张和思想。

“应当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长期详细的灌输书本知识。”叶圣陶先生的这一观点冲破了习惯于强烈依赖记忆和灌输的传统语文教学观念,也影响着当今的语文教育和其他学科的教学。“教是为了不教”,它不是简单的“教”与“不教”问题,不是简单的教育方法问题,而是教育的一种手段、一种态度、一种情绪、一种境界、一种思想、一种科学问题;它是对教育的一种理解、一种认识、一种艺术、一种哲学问题。

教育的出发点及其归宿是人。学校教育的理由是学生的发展。教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拥有不需要教的独立能力。独立的学习、独立的判断、独立的思想、独立的行为等,这些都是人所必须要拥有的一种生活“在场”能力。

学生的学习成长和生活发展是有规律的,对知识的获得,对习惯的养成,对行为的判断,对主张的思想等,都是与他的年龄特点、生理和心理发展密切相连。从“教”是为了“不教”来说,“教”是出发点,“不教”是归宿点。要实现“不教”,就需要教师好好研究“教”。

叶圣陶说:“可否自始即不多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提问不能答,指点不开窍,然后畅讲,印入更深。”“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如扶孩子走路,虽小心扶持,而时时不忘放手也。”我认为,这是叶圣陶对“教”的态度和对“不教”的理由。品读叶圣陶的这些话,会助人发现教育哲学,启迪教师的教学智慧。

如果说“教”是为了学生的“开启”,提供学生“不教”而获的自主、自觉、自为能力的扶手。那么,“不教”是为了学生学习的“自由”。有“自由”就有机会,就有自己,就有主张,就有创造的空间。教是为了不教,应该是叶圣陶想给学生的一种“有规则的自由”,想给教师一个“解放学生”的智慧,是为获得有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的“优教”的教学策略。

三、教育,其实是可以有“不教”策略的

实现“教”与“不教”,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因为,课堂教学是师生结合教学内容共同展开的活动,要获取优效的教学,需要教师对教材、学生、教学活动的真正理解及富有艺术的操作,去展开有利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高开低走”的教学活动。

“高开”,就是要创立学生最能发展和最好发展的教学立意与创意、教学方式与方向、教学策略与智慧。“低走”,就是要“低”在教学材料的选择上、探索问题设计的布局上、学生学习方式的设定上、师生交流时机的把握上、学生参与情趣的开发上。在知识的引入,问题的提出,情景的创设,探究活动的设计,知识、概念的建立和问题的解决等方面,力求“学生的自主”和“学生的自觉”。

实现“教”与“不教”,需要教师把握教学的要素。因为,有效教学是由教材、教师、学生相互作用的,是课前、课中、课后整体联动的,是学校、家庭、社会相互影响的,是他主、自主、互主共同反应的。教材的内容、体系、难度、材料,教师的素养、素质、风格、技术、艺术、准备,学生的兴趣、基础、习惯、能力、智力等,都会影响教学的达成效果。

不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对学生、对教与学的有效策略、对教学的“投入”与“产出”等了如指掌,拥有“教会”“会教”学生的技术与“爱教”的情怀,拥有让学生“学会”“会学”和“爱学”的教学能力与艺术,保护和培养好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给学生信心与希望,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浓厚的学习兴趣、亢奋的创新精神和强劲的实践能力。

不教,就要能预见学生的可能与困难,把握教学的起点与节奏,将复杂的问题走向“简约”;不教,就要用心设计教师的教,清晰教什么、怎么教、何时教、为何教、要不要教、有没有更好的教法;不教,就要用心设计教学的反馈,清晰反馈什么、怎么反馈、何时反馈、有谁反馈、要不要反馈、有没有更好的反馈;不教,就要明晰学生的练习,练什么、怎么练、何时练、为何练、要不要练、有没有更好的练;不教,就要用心思考如何有效掌控学生课堂行为,有效采集学生课堂学习信息,以学论教,判清学生是否全员参与了、参与程度怎么样,从而适时调整与生成“不教”的教学策略。

要让课堂低耗,让教学优效,要让学生低耗,让学习优质,需要教师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效益观和质量观,需要教师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站”起来、让教学“动”起来的意念和有力行为。这样的课堂才有可能“解放”学生、“不教”学生。这样的教学才有机会“减负增效”,才能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和“健康发展”的教育理想和境界。

教而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良好的教学,应该是引发、激发、开发学生学习情趣和思维的教学。“教”与“不教”,就要知道学生现在在哪里、需要到哪里、怎样去那里、能否到那里。应该清晰知道学生的“已有”“没有”“想有”“能有”“易有”和“难有”,清晰知道学生的“已知”“半知”“不知”“想知”“能知”“易知”和“难知”,从而去找寻课堂教学活动中需要提供的学习材料、研究素材和活动形式,去设计课堂内外、教学前后学生需要展开的自主活动,去规划课堂的开局、教学的起点和教师的站位。

“不教”的课堂,应该是充满活力、生机、情趣的课堂,应该是充满好奇、猜想、碰撞的课堂,应该是充满探究、智慧、创造的课堂。它需要教师从“教”走向“不教”,从“教好”“好教”中达成“适教”和“不教”。

“自己摸索得来比向别人学更重要。”“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故随时宜注意减轻学生之依赖性,而多讲则与此相违也。”叶圣陶的这些思想,启迪着教学要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让学生带着“想知”,走进“不知”和“可知”;带着“疑问”,走进“发现”和“创造”;带着“经验”,走进“感知”和“理解”;带着“情趣”,走进“问题”和“解题”。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叶圣陶思想课堂
欢乐的课堂
霜的工作
燕子,住下吧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写字大课堂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