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顶层设计,实现“走转改”制度化常态化

2015-01-28 06:22李兴会
中国地市报人 2015年6期
关键词:走转改新闻奖优先

□李兴会

(襄阳晚报,湖北 襄阳 441000)

群众路线是新闻宣传工作的灵魂和生命线。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为传媒找准新闻源头提示了方向。“走转改”活动是新闻宣传工作落实“三贴近”的突破口,是提高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的根本举措,是新闻宣传工作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好形式。

作为新闻单位,应当从顶层做好设计,健全制度,保证扎实开展“走转改”活动,解决文章“假大空”问题,让新闻采访更真实、更鲜活;解决内容“高傲偏”问题,让宣传报道更贴民生、更受欢迎;解决作风“浮浅虚”问题,让记者更深入、更用心。

领导重视是搞好“走转改”的基本前提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对于采编人员来说,新闻单位主要领导就是“火车头”,“走转改”活动能否扎实开展,能否取得实效,领导是不是“跑得快”,直接决定单位走基层的气象。因此,新闻单位领导高度重视“走转改”活动,是搞好“走转改”的基本前提。笔者认为,领导重视“走转改”,应当从三个方面身体力行,率先垂范。

带头“走转改”——新闻单位领导,首先是一名新闻工作者,开展“走转改”是其工作的应有之义。然而,大多数领导走上领导岗位后因各种行政事务缠身,深入基层和群众的机会相对较少,更别提亲自采访、写稿了。这种情况下,领导如果能够带头“走转改”,既是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的具体体现,又能重拾笔头再当“记者”,对自己也是一种锻炼,还能起到表率作用,引领编辑记者主动走出办公室,走进基层,深入群众。2013年12月,《襄阳晚报》常务副总编王光辉深入基层,采写了通讯《铺设农民版“星光大道”的农民企业家》。该报道在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第29届年会上被评为赵超构新闻奖一等奖,同时获第28届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二等奖。

指导“走转改”——新闻工作者特别是年轻的新闻工作者,在开展“走转改”时,往哪“走”,如何“转”,怎样“改”,因缺少工作经验而可能出现摸不着门、采访使不上力的情况,需要既有实战经验又有全局眼光的新闻前辈的指导。如果没有人进行必要的指导,年轻的新闻工作者有可能一窝蜂地涌到基层,因缺乏工作经验,在基层的采访又极易变成走马观花,应付差事,结果可想而知。这个时候,年轻新闻工作者就需要指导。指导他们“走转改”既要有工笔的细描,也要有宏大叙事,避免鸡零狗碎。

策划“走转改”——现在,传媒行业竞争激烈,新闻策划成为提高品牌知名度、读者关注度的一个重要手段。作为新闻单位领导,应当主动策划选题,让采编人员带着问题下基层。2006年,在全国晚报第22届年会上,一篇描写矿难遗孤故事的通讯《为了一个共同心愿》获得年度最高奖赵超构新闻奖特等奖。同年,这篇通讯获得湖北新闻奖二等奖。这个获奖题材就是由《襄阳晚报》领导策划的一个“走转改”的典型例子。这起新闻事件的起因,始于《襄阳晚报》总编辑高翔。他说,媒体在报道国内的大小矿难时,却对矿难遗留的社会问题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媒体在争夺读者眼球的瞬间凝注,却没有引发全社会的长期关注。在矿难事故中,最可怜的是孩子,他们幼小的心灵难以承受丧父(母)之痛,他们的成长需要父母的养育。并且,他们还不能享受“五保”政策。于是,便策划了寻访“矿难遗孤”活动。

健全制度是搞好“走转改”的重要保证

传媒行业,考核采编人员的工作业绩,最通常、最重要的方法还是以量化打分为主。这种机制下,分数对于采编人员来说,就是他们的工资收入。因此,采编人员面临着挣分、获取收入的巨大压力。

开展“走转改”活动,需要采编人员走出机关,深入基层,走进群众。与在城区的大多数采访相比,“走转改”需要采编人员付出更大的劳动量,更多的时间,但能否采写到好稿件却无法保证。笔者认为,新闻单位应当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规范,发挥指挥棒作用,鼓励采编人员走进基层、促进转变作风。要通过制度设计,让采编人员放下挣分的心理压力和思想包袱,轻装走向一线,开展“走转改”活动,还要让采编人员尝到改文风的甜头,确保“走转改”常态化。

建立分数补偿制度——一般来说,新闻单位对采编人员规定有最低工作量,需要每名采编人员每个月最少需要完成多少工作量。只有完成了基本任务,采编人员心里才会踏实,精神才能放松。否则,采编人员即使人下去了,心还在上头。到一个地方蜻蜓点水,收集几份材料,回到单位抄一遍,挂个导语,稿件一交,万事大吉。这样的稿件不仅质量差,而且影响了媒体的公信力。因此,为鼓励采编人员积极主动地“走转改”,可以考虑建立补分制度,凡是开展“走转改”的采编人员,每天应当给予补助一定的分数。这样一来,即使“走转改”的当天没有发表作品,没有通过写稿挣到分数,但可以得到特别补助,不至于心里发慌,可以安心地开展“走转改”。

建立现金补助制度——采编人员出差,基本上会按规定得到一定数额的现金补贴。因“走转改”的不少采访活动跟出差并不相同,因此,没有现金补助。但实际上,采编人员要完成一个“走转改”活动,付出并不比出差少,甚至更多。因此,新闻单位对于开展“走转改”的采编人员,可以考虑给予相应的现金补贴,具体补贴标准,可根据单位实际情况确定,甚至可以适当地高一些。补贴不是目的,只是一种刺激手段,鼓励广大采编人员积极、主动地走出办公室、沉到基层。

建立优先刊发制度——采编人员如果能沉下身子,深入基层和群众,认真研究问题,回应群众关切,应当会抓到“活鱼”,能够写出接地气、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来。对于这样的作品,新闻单位应当优先刊登,而且应当刊登在重要的版面。甚至可以开辟专栏,挂上比如像“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记者亲历”、“零距离接触”等诸如此类的题花,重点推荐。

重奖激励是搞好“走转改”的重要动力

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采编人员深入一线,写出群众喜欢的新闻作品是职责所在,本没有必要再出“重赏”,但考虑到开展“走转改”确实辛苦,新闻单位不妨从多方面进行激励。

在打分上倾斜——中考和高考是师生的指挥棒,稿件得分情况也是采编人员写稿方向的指挥棒。为鼓励采编人员多往基层跑,自觉、主动地开展“走转改”,打分时应当往“走转改”类稿件上倾斜。这样做,既是对“走转改”采编人员的鼓励,又是对其他采编人员的引导。

优先推荐评奖——优先对“走转改”类作品评好稿,优先推荐此类作品参评各类新闻奖是另一手激励手段。很多新闻单位为了鼓励采编人员出好作品,每月都要从当月刊登的作品中评出月度好稿,然后进行奖励。笔者认为,在评选月度好稿时,不妨优先考虑“走转改”作品。此外,在每年进行的各类不同级别的新闻奖评选时,新闻单位可以从每个月的月度好稿中挑选推荐作品,优先推荐“走转改”作品中的精品。笔者查阅湖北新闻奖、中国地市报新闻奖、湖北市州报新闻奖等不同类别的新闻奖评选办法,发现均将“走转改”作品放到了重要地位。特别是中国地市报研究会,近年专门对“走转改”作品进行了评奖,可见对“走转改”活动的重视。

重奖获奖作品——新闻单位重奖获奖作品,是激励采编人员“走转改”的另一种方法。对于获奖作品,单位进行奖励是通常的作法。笔者认为,新闻单位还应当进行额外奖励。比如,可以设立“总编辑奖”、“社长奖”、“最受欢迎作品奖”等诸如此类的奖项,奖励获奖作品作者,鼓励采编人员眼睛往下看,脚往基层走,多写稿,写好稿,出名篇,出精品。

总之,新闻单位应当通过顶层设计,确保“走转改”制度化、常态化,在单位形成这样一种共识:走基层的编辑记者受人尊重,走基层的稿件好发,走基层的作品容易得奖。以这种方式促使广大编辑记者转变思想认识,从被动地“要我走”,变成主动地“我要走”。

猜你喜欢
走转改新闻奖优先
40年,教育优先
多端传播,何者优先?
河南10件作品获第27届中国人大新闻奖
全媒联动融入、强化责任担当,把脱贫扶贫作为“走转改”重要抓手
站在“健康优先”的风口上
故事细节语言
中国新闻奖的设奖数额是多少?
优先待遇
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选增设审核环节
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