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学术通信

2015-01-28 14:07杨尚勤
时代人物 2014年8期
关键词:工具理性终极异化

杨尚勤

前一段,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发来邮件,希望推荐博士生参加他们主办的“大数据与文化生产”第五届国际博士生论坛。我的学生何芸题为《大数据时代文化生产的价值坚守》的应征论文被录用。何芸将稿子发给我希望提出修改意见。

何文的主要观点是:文化生产的终极价值应当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一终极价值被消解的后果将导致人的异化。在大数据时代,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甚至人的思维方式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它的进步意义毋庸置疑。然而,当大数据技术全面深入文化生产领域,特别是依赖需求预测技术指导文化生产时,不免令人产生关于文化生产的价值隐忧。本文在对大数据时代文化生产的机制进行建模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大数据语境下文化生产的实质仍然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商业操控。若不加以匡正,文化消费主义的盛行和工具理性的独裁两个主要因素将逐渐消解文化生产的终极价值,导致人的异化。为此,我们应当处理好作为手段的人与作为目的的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这两对范畴之间的关系,促使人的异化最终走向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我给何回信如后:

问题抓得很准,论述得也不错,可先提供给北大。有几个问题,有必要进一步作深入探讨。

一是文化产品的特殊属性问题。尽管文中已涉及,但未对文化产品与其他消费品的属性进行比较。比较的意义在于,可以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进行反思。对于文化,哪些是可以产业化的、哪些是不能产业化的?哪些是要政府担起责任的、哪些是要靠文化产品生产者良知的?文化产品生产如何分类,是以产业门类、还是以产业链的上下游?还可以研究一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成功结合的案例,并分析其成功在更广泛意义上来看有无必然性。

二是需要从更大视野反思技术主义和工具理性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伴随现代化进程,在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人的异化问题愈来愈严重。几百年来,整个世界的文化是由西方文化主导的,而西方思维方式的特点是解析思维、非此即彼。中世纪是过度崇拜神,导致人性压抑;文艺复兴后又过度崇拜人,把人的个性解放、人的无所不能给放大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最终导致人成为物欲和技术的奴隶。怎么办呢?应从中国文化中去找,去深刻理会天人合一、中和思想的智慧光芒及对当今时代的意义。

有了以上的思考,就可以再回过头去考虑如何解决大数据时代文化生产的价值坚守问题。大数据技术对文化发展是个“双面刃”,人们普遍的思维方式是“兴利除弊”,但在“文化产业”的视域下考虑问题,或许这只能是美好的主观愿望。因为资本的力量太强大了,一旦将文化统统产业化,必然要走向一条不归之路。因而还必须跳出来,到更大的文化发展视野中去寻找答案。至于具体对策,除了强调文化产品生产者的社会责任,政府的责任和政策引导是至关重要的。

之所以把这封师生之间的学术通信在专栏中发出来,是因为在当下的文化产业化浪潮中,一些人已经走得太远了,以至于忘了当初为什么而出发。就算是提个醒吧!endprint

猜你喜欢
工具理性终极异化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探析
基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融合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路径
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合中推进新媒体从业人员政治引导
终极发明师
终极发明师
终极发明师
学前儿童价值观培育的可行性研究
医学院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探析
终极擂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