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阳城

2015-01-28 14:12杨尚勤
时代人物 2014年7期
关键词:堡子阳城社火

杨尚勤

北阳城,不是一个城市,甚至连个镇都够不上。她是生我养我的村庄。

既然只是个村庄,为什么称为“城”呢?有一年,村里编了一本介绍村庄的册子,令我题写几个字。或许是积蓄已久,我没加思考便写了:文化厚重小胜大,地势险峻村称城。就从这个村庄的人文地理说起吧。

村庄在山西稷山县东南。稷山位于运城盆地之北缘,汾河穿境而过再经河津于禹门口汇入黄河。交代这些是想告诉读者,这里就是大家周知的尧舜故地、华夏文明的发源地。稷山之县名自隋朝沿用至今,盖因县境之南端有稷王山,而稷王山又因农耕始祖后稷出生地和陵墓所在地得名。

具有地貌特点和作为两县界限的是村子东面的一条深沟。它形成于何时无从考证,大概也有几十万年了吧。沟底过去是有河的,直到民国年间还是常年流水的。这点很重要,因为我们的先民们是逐水而居的,这给了考古学家以重要线索。小时候印象里,下沟里是危险、辛苦、迫不得已的,因为沟的上面便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川。直到近几年,我才从那些土秀才口中得知,村域相继发现了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遗址,而先民的迁徙路线正是先沟底再半山腰而后沟上的,彻底颠覆了儿时以来的认知。

这里自汉朝始即是军事要塞和交通要道,汉将魏豹驻守过的堡子城城墙依然完好。一直到抗日战争时期,这里还发生了不小的战斗,村南火神庙墙上日军留下的弹孔仍清晰可见。1937年,朱德和左权率八路军总部由陕西赴晋东南时曾驻扎村庄。

这个堡子城名叫高凉城,北魏太和十一年至隋开皇十八年,这里是高凉郡治和高凉县治所在地,历时111年。据载,当时此地人口二百余户计1400多口,而今天的北阳城村也才1700多人,当年的繁荣可见一斑。后来,高凉县更名稷山县,县治所在地也搬到了现在稷山县城的位置,留在这里的是祖辈耕田读书的农民和断断续续的战争场面。

不叫高凉城,叫什么呢?祖居此地者为杨氏,就叫杨城。若干年后,姓王的、姓段的、姓杜的陆续迁入,估计是妥协的结果吧,改字不改音,变为阳城。再后来村子分成南北两个,就成了今天的北阳城和南阳城。

村里曾有两座寺院和大小十多座庙。源于唐朝的福圆寺现仅存宋朝砖塔一座,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另有稷王庙、火神庙等五六座庙尚存,以稷王庙规模最大,有房屋30余间,我小时候在此念书时觉得森然。这里还是表演社火的场所,自清朝以来的二三百年间一直未断。社火表现形式是“走兽”,兽的名字分别为貅狼、独角兽、麒麟、鳌,每个兽身由两个踩高跷的壮汉拖着,壮汉上半身露在兽身上面,装上两条假腿,好似骑兽前行。此一表现形式为国内独有,因而成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今年春节我还去了他们在京城的表演现场,再次目睹了那份震撼。

像许多村庄一样,今天的北阳城也深深打上了城市化时代的烙印。许多青壮年都进城落户或外出打工,留守的村民们依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冬种夏收,接着忙秋。村里盖起一栋栋新房,还多了一座天主教堂,然二十余座上百年历史的古院落命运岌岌可危。endprint

猜你喜欢
堡子阳城社火
我是那个从堡子里歌颂时光的人
天下为家
禹王殿堡
矮奴
沉默的河流
陇 州 社 火
陇州社火
陇州社火
山西阳城焙面娃娃发展现状及其商业价值
社火,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