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性别胆石症患者梅毒螺旋体感染情况分析

2015-01-29 08:07郑伟华黄学忠林佩佩
肝胆胰外科杂志 2015年2期
关键词:胆石症螺旋体梅毒

郑伟华,黄学忠,林佩佩

(解放军第一一八医院,浙江 温州 325000,1.病理科,2检验科)

胆石症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我国的发病率为7%~10%[1]。胆道结石形成因素多种多样,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涉及的内容很多,不同性别及不同个体患胆石症的病因也不尽相同。马向明等[2]报道唐山地区胆石症男女比例为1:1.65,与本文所统计的胆石症男女比例为1:1.42较为接近。为探讨不同性别胆石症患者群与相同性别其他人群梅毒抗体阳性率是否存在一定水平差异,作者对2009-2013年间在我院普外科手术并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的胆石症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同期在我院普外科因其他疾病而手术治疗并将标本送病理检查的患者866例为对照,进行术前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查,了解不同性别胆道结石症患者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率是否存在一定水平差异,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组:搜集2009年3月至2013年11月因胆道结石而来本院普外科手术的男性患者,并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33例;年龄22~85岁,平均(55.06±16.59)岁;其中胆囊结石25例,肝外胆管结石3例,肝内胆管结石5例。搜集同期女性患者47例,年龄25~77岁,平均(53.26±14.08)岁;其中胆囊结石37例,肝外胆管结石6例,肝内胆管结石4例。

对照组:随机选取2009年3月至2013年11月在我院普外科因其他疾病而手术治疗并将标本送病理检查的男性患者389例,其平均年龄最大限度与男性研究组接近,年龄33~97岁,平均(55.13±13.61)岁。搜集同期女性患者477例,年龄40~91岁,平均(53.27±9.76岁)。男女对照组的病种包括阑尾疾病、甲状腺疾病、胃肠疾病等。

1.2 检测方法

所有受试者均在入院当天做术前梅毒螺旋体抗体筛查。梅毒螺旋体抗体筛查采用梅毒螺旋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可同时检测IgG和IgM抗体。所用仪器为TRITURUS全自动酶免仪,试剂购自北京万泰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1.3 统计学分析

对男性研究组与男性对照组、男性研究组与女性研究组、男性对照组与女性对照组、女性研究组与女性对照组这四组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与阴性例数数据进行四格表资料的卡方检验。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男性中,研究组与对照组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55,P<0.005);女性中,研究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042,P>0.05)。男性研究组与女性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8,P<0.05);男性对照组与女性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16,P>0.05)。具体见表1。

3 讨论

本研究用TP-ELISA法检测血清梅毒螺旋体抗体,用酶标仪分析检测梅毒螺旋体特异性IgG和IgM抗体,可用作筛查和确认试验,被公认为梅毒血清学诊断的首选方法[3]。本法发现绝大部分胆石症患者,包括男性和女性,不存在梅毒螺旋体感染。但男性研究组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率(18.18%)明显高于男性对照组(2.83%),提示男性梅毒螺旋体感染后可能增加患胆石症的几率。女性研究组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率(4.26%)略高于女性对照组(4.19%),提示女性梅毒螺旋体感染后可能并不明显增加患胆石症的几率。男性与女性感染梅毒螺旋体后,对形成胆石症的不同影响,笔者初步分析如下:机体感染梅毒螺旋体后产生促进胆道结石症发生的促石因素和抑制胆道结石症发生的抑石因素。促石因素主要由梅毒性肝病而发生,学者们研究较多,机体感染梅毒螺旋体后产生促进胆道结石症发生的促石因素可能与以下四个因素有关:(1)梅毒性肝病可导致肝细胞受损,肝功能下降,引起胆汁酸在肝内合成减少[1],对胆固醇等溶解能力下降,成为结石形成的重要基础。吴硕东等[4]报道无论是胆固醇类结石还是胆色素类结石患者,胆汁中胆汁酸均少于正常人。(2)梅毒性肝病可导致肝细胞肿胀、变性、坏死,释放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的同时也可释放β-葡萄糖醛酸酶(β-G)入血及胆汁,β-G将结合胆红素水解成未结合胆红素,后者易与钙盐形成结石。(3)机体感染梅毒螺旋体,一般2周后即可从血清中检出特异性IgM抗体。特异性IgG抗体一般在IgM抗体产生2周后检测出。一期梅毒抗体主要是IgM型;二期梅毒抗体有IgM、IgG型;三期梅毒抗体主要是IgG型[5]。有报道Ig在模拟的胆汁体系中有明显促成核作用,其促成核活性强弱依次为IgM>IgA>IgG。因此机体梅毒感染后,机体产生的特异性抗梅毒螺旋体抗体也是导致胆道结石症的可能机制之一[1]。(4)梅毒性肝病呈慢性过程,导致机体长期免疫力下降,使肝脏细菌清除能力下降,肠道的大肠杆菌、球杆菌、幽门螺旋杆菌等易逆行进入胆道系统而导致胆石症的发生。

表1 不同组别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率比较

蔡雄等[6]报道1例梅毒性肝病肝穿刺活检病理报告“肝细胞肿胀,胞浆疏松,灶性坏死,少数肝细胞内淤胆,汇管区炎细胞浸润”。抑石因素目前并不明了,文献报告极为少见。笔者猜测,女性由于雌激素和孕激素的作用,通过表达于胆道、胆囊的受体,损害平滑肌的运动,引起胆汁淤积而成为女性胆道结石症高发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梅毒螺旋体感染后会引起胆道周围炎症,机体因此会增加胆道收缩敏感性而不断将胆道结石最后排入十二指肠,从而女性感染梅毒螺旋体后胆石症并不明显提高。男性感染梅毒螺旋体后可能抑石作用并不像女性那样明显增加,梅毒性肝病带来的致石作用较强而增加了患胆石症的几率。

本研究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是一项回顾性研究,男、女研究组数量也偏少。本研究中不同性别的80例胆道结石症患者无法确定胆道结石发生在感染梅毒螺旋体之前还是感染梅毒螺旋体之后。作者希望本研究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如能设计一个前瞻性研究,取一定规模数量的男、女研究对象按血清梅毒螺旋体阳性与阴性分为4组(男性梅毒螺旋体感染组、男性梅毒螺旋体阴性组、女性梅毒螺旋体感染组、女性梅毒螺旋体阴性组)。经过数年(如10年)后,分析男性梅毒螺旋体感染组与男性梅毒螺旋体阴性组胆道结石症发生率是否有差异;同样的方法分析女性梅毒螺旋体感染组与女性梅毒螺旋体阴性组胆道结石症发生率是否有差异。这样就能更科学准确地说明梅毒螺旋体感染对不同性别机体胆道结石症发生中所起的作用。

综上所述,虽然绝大部分男性与女性胆道结石症患者均不存在梅毒螺旋体感染。但男性梅毒螺旋体感染后可能促石因素影响较大而抑石因素作用不明显而增加男性患胆石症的几率。而女性感染梅毒螺旋体后促石因素可能较好地被抑石因素抵消而并未增加胆石症的发生几率。目前机体感染梅毒螺旋体后产生促进胆石症发生的促石因素目前学者们研究较多,主要由梅毒性肝病引起。但以上论及的抑石因素目前研究极少,只是一个初步猜测,希望能引起外科医师关注这方面的检测,有更深入的研究来揭示这方面的病理机制。

[1] 徐侠, 宫爱霞, 方立峰. 胆石病的成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J].现代实用医学, 2012, 24(4): 477-480.

[2] 马向明, 董浩, 付庆江, 等. 唐山地区胆石病6417例回顾性分析 [J].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2, 21(8): 937-940.

[3] 周丽萍, 李秉煦. 性传播疾病的检验诊断 [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52-61.

[4] 吴硕东, 陈淑珍, 谷村弘, 等. 胆石中胆汁酸的分析及其意义的探讨 [J].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1998, 15(2): 102-104.

[5] 张括, 李金明, 张瑞, 等. 梅毒螺旋体IgG和IgM抗体国家一级血清标准物质的研制 [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11, 34(11): 1044-1049.

[6] 蔡雄, 樊成辉, 王卫兵, 等. 梅毒伴发肝炎及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炎一例 [J]. 中华内科杂志, 1997, 36(10): 713.

猜你喜欢
胆石症螺旋体梅毒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控
教您如何防治胆石症
胆石症预防有对策
胆石症术后T管引流蛔虫堵塞2例
高龄老年混合型神经梅毒1例
梅毒螺旋体TpN17抗原的表达及纯化
梅毒螺旋体四种膜蛋白克隆重组表达和ELISA法建立的应用研究
IgM捕捉ELISA法对早期梅毒的诊断价值
5种血清学方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的评价
1125例梅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