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元首海外扫墓地图

2015-01-29 21:16王辰崔波涛
博客天下 2014年21期
关键词:花圈陵墓江泽民

王辰+崔波涛

第四次到访拉美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专程拜谒了委内瑞拉已故领导人查韦斯的陵墓。

这位生前喜着亮色服装的领袖,以出位言论、偏左政策以及公然挑战美国著称。但他与中国颇有渊源,曾毫不讳言毛泽东是自己崇拜的人。

查韦斯去年3月因癌症离世,之后葬在委首府加拉加斯市的一座山丘上。过去,那里曾是一座军营,是查韦斯政治的发祥地。1992年,他在这里组织人生当中的第一次政变,试图推翻时任总统佩雷斯。政变失败,查韦斯却声名鹊起。

当地时间7月21日,习近平来到山丘拜谒查韦斯陵墓。沿途两侧随处可见委内瑞拉民众。他们挥舞着手中的中委两国国旗。查韦斯统治委内瑞拉14年,因为实施偏向于穷人的政策,支持率一直居高不下。

习近平先是默哀,随后绕着陵墓行走一周。习近平用“故人已去,风范永存”表达对这位故人的追忆和缅怀。

习近平表达的不仅是对一位与中国保持良好关系的异国领袖的缅怀,更是在追思一位故友。

2009年,时为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曾经在2个月内两度与查韦斯会面。“2009年访问委内瑞拉,在我同副总统会见时,查韦斯总统主动加入。我们谈得非常契合。”习近平有着专属二人的共同回忆,“查韦斯总统亲自驾车,一路从总统府开到军人俱乐部,把我送到下一场活动地点。”

2013年9月,新任委内瑞拉总统马杜罗首次访华,受到习近平的接见。马杜罗在新浪微博里写道:“昨天在中国缅怀了我们的统帅查韦斯。”不到一年,习近平访问委内瑞拉,专程拜谒查韦斯的陵墓。

国家的情谊与两位领导人之间的友谊捆绑在了一起。习近平的拜谒,强化了友谊,延续了关系。

“我们对他最好的纪念就是继承他的遗志,不断加深委、中两国友谊。”委内瑞拉副总统在陪伴习近平拜谒时说。

元首和政府首脑出访时,参谒到访国已故领袖、民族英雄或无名烈士的陵墓,以及纪念碑等建筑,成为两国交往中的常见活动。这种参谒陵墓的活动往往因为两国关系、接受拜谒者的身份而具有浓重的政治意味。一般来说,此类活动被视为对到访国杰出历史人物的敬意和对该国历史的尊重,同时也是对该国人民友好的一种表示。

此次拉美之行是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之后的第二次。这次来访,被外媒认为“凸显了中国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存在感”。

除了带来数额庞大的合同,在不同的国家,习近平展示友好的方式也有区别。在足球强国阿根廷,球迷习近平获赠阿根廷男子足球队10号球衣;而在委内瑞拉和古巴这两个中国传统的友好国家,扫墓是重头戏。

“中国领导人拜谒外国领袖的陵墓,大都包含国际关系的考量。”曾任中国外交部礼宾司代司长的鲁培新告诉《博客天下》。不过,有时私人情谊也会夹杂在内。

从1949年新政权建立伊始,到上世纪70年代中苏交恶之前,中国实施的是“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主要跟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进行外交往来。中国领导人拜谒的多是列宁以及斯大林的陵墓。

1949年底,为了签订中苏友好条约,庆祝斯大林70大寿,毛泽东第一次走出国门造访苏联。在这期间,毛泽东拜谒了列宁墓。在进献给列宁的花圈上,用中俄两国文字写着“向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致崇高的敬礼。献给列宁—革命的伟大导师”。

曾跟随毛泽东首次访苏的卫士李家骥回忆,毛泽东“在陵前默哀,恭恭敬敬地三鞠躬”;接着他们到精美的水晶棺前瞻仰列宁的仪容,毛泽东“看得很仔细,时间也很长”。

毛泽东首次踏足苏联之时,新政权刚刚建立了两个月。毛急需要苏联的支持和帮助。拜谒列宁墓,既是他对精神导师的缅怀,亦是示好苏联的一种表现。

8年后,毛泽东前往莫斯科参加世界共产党高级首脑会议。这是他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出国。

此时,苏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时任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1956年发表了反斯大林的秘密报告,彻底否定斯大林。毛泽东则认为,对斯大林应该“三七开”,虽有错误,但功绩是主要的。

虽与赫鲁晓夫意见不一,但此时的中国需要苏联的军事援助,特别是原子弹技术。毛泽东以团结的名义再次前往。

毛泽东提出,一定要在十月革命节(即俄历的10月25日、公历11月7日)前,去列宁斯大林陵墓敬献花圈—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其遗体用水晶棺安放在列宁墓之中。

11月5日,毛泽东在苏方官员,包括外交部副部长费德林、苏联驻华大使尤金的陪同下,献了两个特大的花圈给列宁和斯大林。

与第一次拜谒列宁墓相比,苏方的陪同人员已大大降格。当时陪同拜谒的是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布尔加林和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米高扬。但拜谒的阵容很庞大。毛泽东要求代表团成员、随员以及使馆人员全部都去。

整个缅怀过程,毛泽东表现得非常严肃。他先弯下腰用双手恭敬地整理了一下花圈上的题签丝带,而后走到列宁、斯大林的遗容前默哀3分钟。他眉头紧锁,绕着领袖的遗体走了一圈,约20分钟后才缓缓离去。

与第一次拜谒相比,毛泽东的第二次拜谒增加了更多的私人意愿。他的到来维持了中苏的团结,中国也得到了想要的原子弹技术。

在公开报道中,周恩来也曾在1964年出访苏联时拜谒列宁墓。

但毛的拜谒活动进行时,中苏关系尚算不错。在周恩来出访时,中苏关系已经全面恶化。中央派周恩来访苏,跟苏联新任领导人勃列日涅夫接触,寻求改善关系的可能。

作为展示姿态的一方面,周恩来在到达苏联的第二天就率中国代表团拜谒列宁墓并献上花圈。花圈上的题词是:“献给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领袖和导师列宁”。

这是中方特意安排的,旨在展示团结。但此举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5年后,中苏发生珍宝岛事件,双方军队发生正面冲突。

两国关系良好时,拜谒活动可以强化这种关系;但当两国关系恶化时,这种姿态性的举动对两国关系无法起到扭转性的作用。

上世纪70年代之后,中国逐渐改变僵化的“一边倒”外交政策,开始寻求与更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拜谒对象也多元化起来。

外交部外交笔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吴德广曾撰文《陪领导人出访谒墓献花的日子》。他在文中写道,这(拜谒)是对被访国民众的友好表示:访问越南要谒胡志明陵墓,访问缅甸要谒昂山墓(昂山素季的父亲),访问巴基斯坦要谒“国父”真纳墓,访问印度要向甘地墓献花圈等等。

但是依然有一些国家是特别的—中国领导人出访到该国,必然会去拜访某位领袖的陵墓。最典型的是胡志明墓和金日成墓。

根据不完全统计,与中国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越南和朝鲜的已故领导人胡志明与金日成陵墓,是受到中国领导人拜谒次数较多的。前者为7次,江泽民、李鹏、朱镕基、胡锦涛、温家宝、习近平、李克强等7位中国领导人都曾前往拜谒;而江泽民、胡锦涛、温家宝和李克强都曾在出访朝鲜时前往锦绣山太阳宫金日成陵墓进行拜谒。

除了意识形态方面的天然相近,胡志明和金日成早年从事革命活动时都得到过中国的帮助,与中国第一代领导人相交甚厚。继任者的拜谒之举可以强化两国的传统友谊。

一些全世界公认的伟人也是中国领导人拜谒的对象,比如印度“圣雄”甘地。他的墓地先后受到朱镕基、温家宝和李克强三位总理的拜谒。

能享受到谒陵这份尊荣的,并不只有外国的已故元首。习近平在出任国家主席后的首次出访中,就前往莫斯科红场的无名烈士墓送上花圈。拜谒无名英雄的陵墓,为的是表达对该国历史的尊重,同样可以拉近两国关系。

进行外事访问时,中国领导人还会凭吊安葬在异国的中国烈士。这类活动与拜谒外国领导人的陵墓不同,并不涉及外交礼仪。一般由中方提出,然后由外交部工作人员协商。

2009年10月5日,正在朝鲜访问的中国总理温家宝就前往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拜谒志愿军们的陵墓,其中包括毛岸英。

除了烈士,一些普通工作者的陵墓也是拜谒对象。事实上,他们做的事并不普通,勾连的也是国家和外交。比如,2013年3月出访非洲时,习近平出现在坦桑尼亚中国专家公墓,凭吊60多名为了援建非洲坦赞铁路而付出生命的中国专家。此前,胡锦涛和温家宝也曾现身凭吊。

虽然因个人爱好而产生的拜谒要求比较少见,但在江泽民身上发生过一次。

据《为了世界更美好—江泽民出访纪实》记录,喜爱文学艺术的江泽民对《茶花女》情有独钟。2004年,江泽民访法期间,曾对法国总理巴拉迪尔说,茶花女确有其人,她和小仲马同葬在巴黎的一处公墓。在座的时任驻法大使蔡方柏补充说,茶花女的墓就在蒙马特高地。江泽民当即表示很想去看看,但来不及安排了。后来,蔡方柏专门去找了茶花女墓地的录像送给江泽民。

当然,针对这次拜谒要求,有一种观点认为,国家领导人表示对出访国杰出文化代表的重视,也是一种外交礼节。endprint

猜你喜欢
花圈陵墓江泽民
敬爱的江泽民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江泽民同志追悼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10 Facts You Should Know About Nanjing
古代陵墓中的防盗机关
在墓地
花圈店
江泽民关于军队后勤改革的重要论述与实践
小幽默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