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产业集聚区发展趋势

2015-01-30 17:16卢慧敏
浙江经济 2015年6期
关键词:生产

卢慧敏

探究产业集聚区发展趋势

卢慧敏

建设15个省级产业集聚区是省委、省政府结合浙江经济转型发展要求作出的战略部署,对推动产业升级、引领创新发展意义重大。科学把握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趋势,对用好有形之手、调动无形之手,发挥双手合力,推动15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加快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趋势一:融合发展。产业融合,消费市场的多样化、产品供给的时效性,对单个产业来说难以应对,供应链管理应运而生。对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效整合,使得供应链趋于一体化,产业之间的关系将不再是简单的投入产出、上中下游关系,产业集聚区内服务业、制造业的边界更为模糊。产城融合,产业集聚区生产、生活功能将更为丰富浓缩,汇集一流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将使生产、生活共融成为可能,钟摆式生活现象趋于弱化,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互动的局面得以出现。

趋势二:动态更新。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产业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将更为便捷,产业更新换代频率也将加快,产业集聚区伴随科技浪潮,不断更迭演变。工业4.0带来的基于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智能工厂+智能生产”,将使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灵活性得到大幅提升,大规模的个性化定制生产成为可能。互联网嫁接下的产业集聚区,内部产业将动态推陈出新,产业也将往价值链两端高附加值方向延展,以此保持发展活力与竞争力。

趋势三:产业聚焦。产业定位的精准和差异化是今后产业集聚区的核心竞争力,结合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和产业演变动向,产业集聚区将围绕特定产业特色化、错位化发展,有效改变以往产业同质化严重、区域特色不明显的局面产业链的延伸、创新链的完善,外加大中小微企业梯队的形成,产业集聚区内企业间的市场关联度、资源关联度稳步提升,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等集聚效应逐步显现。与此同时,本地配套的成熟、资源要素的集聚,将显著提高骨干企业的根植性,吸引关联企业的积极进驻。

趋势四:开放协作。产业集聚区将由政府一手操办为主向政府主导、国资、外资、民资多主体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模式转型。伴随经济社会发展由要素、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产业集聚区将跨越边界与外部环境相互通,产学研政各司其职、通力协作,在多中心、多节点的全球创新网络中谋求自身的地位。企业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也将不再受特定空间的束缚,全球范围内生产要素的共用、消费市场的共享,将共同推进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生产效率得以大幅提高。

趋势五:生态文明。社会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逐步增强,参与环保的主动性、深入性逐渐提升,产业集聚区内建筑节能、绿色照明、雨污分流、集中供热、中水回用和餐厨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等绿色低碳环保方式将更为常见,高科技、高效益、低能耗、低排放的生态型产业集聚区成为主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得益彰,同样也对企业、人才的留住、引进与成长,发挥出强大的磁场效应。

为此,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角度出发,政府可重点推进以下事项:规划上,先行开展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规划等多规融合工作,结合“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编制具备前瞻性、高起点的发展规划,注重创新圈层的打造,采用“大分区、小混合”的布局方式,强调科研、中试与生产用地的适度混合,以及生产、创智研发、股权投资基金(PE/VC)与配套服务等的混合,并落实以“一张蓝图”贯彻始终。

产业上,结合自身条件和比较优势,找准产业定位,确定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开展产业链、创新链专项招商,尝试开展产业关联度、土地产出强度、资源消耗强度、三废排放强度等评价,探索存量用地的退出机制,为优质项目腾挪空间;财政上,整合各类专项资金,引导资金重点投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创新人才与团队引进、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股权投资资金重点投向七大产业的初创期、成长期企业,着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

管理上,力推“四张清单一张网”,厘清政府、市场边界,注重提升自身专业化服务能力与引进专业化园区服务提供商相结合,搭建多层次、多功能的服务平台,为区内企业、居民提供贴心、周到服务,同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

作者单位:杭州市工程咨询中心

猜你喜欢
生产
让安全生产执法真正发挥震慑作用
我国夏粮生产喜获丰收
热轧双相钢HR450/780DP的开发与生产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生产管理系统概述
全面生产维护(TPM)
反生产行为差异化治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