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媒专副刊的坚守与创新
——福建《三明日报》办好专副刊的做法和体会

2015-01-30 17:25洪华堂程逸
中国地市报人 2015年9期
关键词:三明副刊日报

□洪华堂 程逸

(三明日报社,福建三明365000)

纸媒专副刊的坚守与创新
——福建《三明日报》办好专副刊的做法和体会

□洪华堂 程逸

(三明日报社,福建三明365000)

现代社会信息来源渠道繁多,纸质媒体的生存环境发生了较大改变。面对各种挑战,办好纸媒的专副刊重在坚守、重在创新、重在提升。

办报人应有“大专副刊”的理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在坚守原有文学阵地的同时,对其内涵进行更宽泛、更具包容性的界定,使专刊“专”而“广”,副刊“泛”而不“副”,与正刊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专副刊在福建《三明日报》的整体版面中占据着半壁江山,相对于正刊来说,虽不承担新闻事件的报道任务,但它可以通过深度特写、评论、杂文、透视、扫描,以及诗歌、散文等形式,延伸新闻事实,扩大新闻含量,深化新闻内涵,解析新闻背景。总之,面对新媒体的竞争,专副刊不仅不能削弱,还应当加强。

坚持导向: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提出,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作为党报的专副刊,应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指引,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把党性、政治思想内涵渗透到经济、生活、文化等版面的编辑工作中,通过艺术的、审美的方式表现出来,让读者在轻松娱乐中体验美的享受,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在信息多元化的时代,报纸专副刊如何能吸引读者、打动读者,留住读者,一直是《三明日报》编辑们思考和探寻的话题。长期以来,该报专副刊作品遵循“三贴近”原则,对社会生活进行广泛渗透,对社会热点、焦点、难点及时参与、评析、引导,对百姓的生存、发展给予人文关怀及关注,使作品可亲、可读、耐读,进而促进专副刊顺应读者需求,融入报业竞争的市场浪潮中。

但是,满足读者,并不意味着无原则地迎合读者。风花雪月、无病呻吟、娱乐八卦,不是专副刊的生命。作为办报人,应恪守新闻伦理和新闻道德,“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更不能让片面迎合成为构建主流价值观的通行证”,“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能沾满了铜臭味”。因此,办专副刊要有导向意识,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把握好政治导向、经济导向、文化导向、娱乐导向,始终保持积极向上,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有机统一。

精心策划:新闻性与文学性结合

新闻性,讲究的是“新”。文学性,更多注重的是审美情趣。尽管二者的倾向性不同,但是,它们有一共同特点,那就是以客观现实为基础。文学性,是专副刊的坚守,新闻性是专副刊的创新,将新闻性与文学性结合,意味着专副刊的各体裁都融入了时代感、新鲜感,满足读者多层次的审美需求。

多年来,《三明日报》副刊部坚持每月一次策划会,大家集思广义,前瞻性地策划近期三明市出现的重要事项、重要活动及百姓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民生问题等的报道。

2013年9月26日,向莆铁路通车,三明从此跨入高铁时代,对三明人民来说,这是一个载入史册的日子。专副刊部提早介入,早在通车前的两个月,就做了全面的策划工作,内容包含通车前、通车日、通车后的报道工作。《三明日报》的“都市新闻”版、“新闻聚焦”版、“新闻·周末”版、“人物”版、“休闲”版、“理论与实

践”版、“杜鹃园”版、“怡园”版、“科技”版、“视点”版等等,各版面立足各自特色,统一开辟“三明跨入高铁时代”栏头,策划了《最具历史底蕴的武夷山隧道》《最长的桥梁》《最美的车站》《最美的建设者》《被“高铁”改变了的生活》《旅游借力“腾飞”》《美丽画卷》、及向莆铁路通车后对三明经济、社会发展影响、赞美向莆铁路通的相关文学作品等等。此次多维度、多视野的系列报道,使专副刊增加了丰富性、广泛性和灵活性,内容和形式上都更具贴近性和亲切感。

明溪南山遗址考古发掘成为福建省首个“考古创新工程”,这是全国重大的考古发现。专副刊部继时政新闻版刊发《考古新发现!明溪“南山文化”露出冰山一角》新闻之后,对这一题材进行了延伸性的系列报道。

三明的万寿岩是国家重文物保护单位,专副刊部在对其进行逻辑性延续报道,先后刊发了《万寿岩古迹发掘与“五老叟”的故事》《万寿岩仍在,“五老”已消散》等;2013年,是东方军入闽30周年,“新闻·周末”等版面开设“纪念东方军入闽80周年”系列报道专栏,通过战地寻访,借古写今,追忆东方军在闽西北的战斗历程、感人故事;今昔对比,展示苏区变化新貌,展出战地的新变化、新成就。这些报道有深度,有力度,取得较好的反响。

打造精品:树立“大副刊”理念

在新媒体不断涌现的今天,受众群体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多,阅读也更为便捷,作为纸质媒体的专副刊,相对于“大而全”的网络“自媒体”,“专”与“精”应该是纸媒专副刊编辑不二的选择。受众群体的细化,分众传播越来越受到关注。专副刊有针对性地“瞄准”受众,才能满足更多读者“悦读”需求,提供最具特色的相关栏目也就更为重要了。

其一,本土化。专副刊面向地方读者,是其发展的前提。纸媒专副刊要注重新的人文精神的培植和塑造,更应注重地方性文化的张扬,开设具有市场亮点的栏目,使其成为一个城市、一个地域文化变迁的承载者和体现者。利用专副刊打造信息的个性,打造充满地域特色的品牌栏目,同时也是网络时代竞争中保持独特性的有效手段。

为应对市场竞争,《三明日报》专副刊近年对部分栏目进行了调整,撤换了一些旧“面孔”替之以新版面,使其更具娱乐性、趣味性、服务性的栏目。如,“家园”探访我们身边的传统村落、古村落、美丽乡村、老建筑等。“艺苑”,增加版面内涵,雅俗共赏,在刊发名人字画、奇石、盆景作品时,适当刊发初学者作品,加上名家点评。“季风”挖掘民俗,多关注奇特文化现象,独特姓氏背后的故事及对百家姓的解读等。“居家”开设“女人街”、“美丽女人”、“家庭营养师”等栏目,提升其趣味性、服务性。

其二,多元化。体现更多包容性,题材广,品种多,涵盖文学艺术、科技、教育、卫生、军事、体育、饮食、保健、时尚、旅游、地理、家庭、家居、情感、收藏、汽车等领域,涉及世事沧桑,人情冷暖,经典评析、风物赏玩,其表现形态多样,哲理与抒理,现实与历史,娱乐与实用,融于一体,犹如丰富的大餐,让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兴趣爱好的读者都可以依据各自的“口味”得到“悦读”的享受。

互动机制:扩大社会关注群体

报界有句老话:“新闻招客,专副刊留客”。在新媒体竞争激烈的今天,如果仍固守原有的“高大上”,必然曲高和寡,必须走向平民化,把更多的视线投向普通百姓。

其一,开门办刊,了解读者的阅读期待,走“草根路线”,重视读者的主体地位,赢得更多读者。要留住读者,必须了解不同阅读群体。纸媒的受众群体主要是当地百姓,读者更多关注的是当地的内容,关注与自己有利害关系的内容,关注自己熟悉的人和事。要让百姓说话,从版面的设置、定位的确定到题材的策划,版式的设计等,都应在了解读者的期待下进行。如,《三明日报》的“新闻·周末”版“读者朋友,这事帮您问了”栏目中的热线电话“8252044”,在三明百姓中已是家喻户晓。

其二,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促使作者队伍更加多元化。“让名人写名篇,不断地约名人写稿件,同时也培养年轻文学爱好者。”“作者群不限于知名作家”……近年来,这一直是《三明日报》副刊编辑的理念。

《三明日报》自1984年复刊以来,“杜鹃园”版和“怡园”版,一直坚守纯文学阵地。“杜鹃园”,刊发纯文学作品;“怡园”,关注文学新人。随着副刊由单纯的文学副刊转型为大文化概念、多种专刊相组合的“复合式”副刊,给副刊版面投稿件的作者不仅仅是作家和文学爱好者,还有经济界人士、教育界人士、军人、职员,甚至打工者和学生,都可能成为我们的作者。他们会讲述自己身边人、身边事,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悟、焦虑和迷惘、希望和理想,副刊成了他们心灵的栖息地,释放情感的平台。如,《三明日报》副刊“读者来信”、“百姓故事、”“随手拍”等栏目,让更多作者参与到办报中。

其三,开设“三明网事”版,增强报网互动。对于网络的新闻线索,及时猎取,并做延伸性、后续性报道,同时,“三明网事”版将不断丰富网站内容,报网互动,进一步提高专副刊的吸引力、感染力。

队伍建设:提升编辑团体素质

编辑在新闻传播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副刊编辑不仅要有开阔的知识视野、深厚的文字功底,还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良好的新闻素养和文学修养。

其一,增强政治素质。“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副刊作品不可能脱离社会现实,它必定是社会生活的折射和反映,副刊同样讲政治,编辑一定要凭借自己较强的政治评判能力和分析能力把好关,使副刊作品成为引导读者的正能量。

其二,提高新闻素养。对于文化含量

较高的专副刊来说,编辑的素质尤为重要。无论是策划还是约稿,无论选稿还是编稿,都要求编辑具有较强的理论素养和新闻素养,还要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

其三,提升文学修养。作为专副刊编辑,必须要具备多种文体的写作能力和评析能力。编辑每天都要处理大量来稿,涉及内容五花八门,文体形式多种多样,来稿中不仅有小说、诗歌、散文,还有科普文章、文史研究、文艺评论、美术、摄影等等,编辑只有具备良好的文学修养,才能对作者的文章给予正确的指导、修改,才能把优秀的作品奉献给读者。

作为党报专副刊,要时时保持新意,就要求编辑必须不断学习。《三明日报》社每年都会以“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对副刊编辑进行培训。如,请新闻界著名专家学者为大家授课,将编辑送出去参加全国新闻行业的学术培训活动等。

多年的办专副刊经验证明:要办好一份报纸,要使这份报纸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办好专副刊是关键,而提升专副刊编辑综合素质是关键之关键。■

(作者洪华堂系福建三明日报社社长、总编辑)

(本栏编辑:高秉喜)

猜你喜欢
三明副刊日报
热烈祝贺《平顶山日报》复刊40周年(1982-2022)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报纸副刊,还有新空间吗
守正与出新——羊城晚报副刊的转型之路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文化引领:副刊创新的有效策略
灵感日报
“三明联盟”能走远吗
“三明联盟”不是梦
灵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