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环境医学

2015-01-30 17:36加强对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的管理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15年14期
关键词:氟化物细胞培养成骨细胞

加强对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的管理

孙殿军

流行病学、环境医学

加强对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的管理

孙殿军

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简称中央补助地方病防治项目)已经进入第三年.为今后进一步做好本项目,在本文中,总结了过去两年取得的重要经验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办法.

取得重要经验:中央补助地方病防治项目是我国有史以来对地方病防治投入最大的项目.对全国及各省实现2010年地方病防治目标非常重要.取得的主要经验如下:1.领导重视:各省份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组.政府领导重视,项目工作就开展得好、进展快.2.依靠政府、依靠群众:各级地方政府在改炉改灶子项目实施中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通过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工作责任,保证了本项目的完成.另外,充分依靠广大病区群众,通过健康教育,使病区居民积极支持、配合本项目工作.3.合理安排技术力量:项目完成好的省份均进行了合理的工作安排,由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协调地、市、县共同完成采样、测定及病情调查工作.4.因地制宜:项目省根据自己本省的具体情况,选准影响项目质量的关键问题,予以重点解决.5.严格质量控制:各级领导和专业人员多次深入病区现场,进行督导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并在当年项目结束时,制定验收办法,组织验收.

存在主要问题:管理层面的主要问题是有的项目省卫生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对本项目重视不够,普遍存在项目经费下拨较晚和没有配套经费,不同程度影响着项目工作进度和质量.技术层面的主要问题是有的地区未将本项目看成是一项防病的系统工程,没有按技术方案要求,完成所有的技术内容.其次是调查数据出现了一些影响结论性的质量问题,主要是由于省级单位对上报数据核实不够认真,数据不够完整造成的.另外,还有项目管理欠规范,资料立卷归档不齐全和基层项目执行能力较差等.

解决办法:在管理层面上,加强领导、落实配套资金、下拔经费及时、重视督导、科学建立项目档案之外,更要在技术层面上,按国家项目技术方案要求完成项目中规定的任务.1.保证本项目高质量的产出:在完成改炉改灶工程同时,必须让这些炉灶长期发挥防病作用.其次对本项目的数据进行科学分析,描述出我国水氟、水砷分布图和高碘地区分布图,以及与之相关的病情分布图,还有大骨节病、克山病病情分布图.2.加大健康教育干预力度,提高群众自觉参与意识.3.因地制宜开展改炉改灶工作,重视炉灶和烟囱的质量,加强后期管理.4.认真审核上报数据,保证数据质量,为地方病防治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5.加强技术指导、培训和检查验收工作.6.建立完整的技术档案,这是本项目最基本的要求,也是评估各项目省份完成项目质量的重要依据.

地方病;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管理

来源出版物: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7,26(3): 237-238入选年份:2012

氟化物对成纤维细胞和成骨细胞骨形态发生蛋白-2表达的影响

井玲,张秀云,齐玲,等

摘要:目的:观察氟化物对成纤维细胞和成骨细胞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细胞培养的方法,将细胞分为对照组和6个染氟(F-,0.1、1.0、100.0、1000.0、10000.0、20000.0 μg/L)组,分别在5个染氟时间段(2、4、24、48、72 h)收集培养上清液和细胞,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BMP-2蛋白,RT-PCR方法检测染氟48 H BMP-2 MRNA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成纤维细胞染氟48 H BMP-2 MRNA表达呈普遍增强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免疫组化检查,可见染氟0.1、1.0、1000.0 μg/L组成纤维细胞BMP-2阳性着色较对照组增强;染氟72 h,培养上清中BMP-2蛋白在1.0、100.0、20000.0 μg/L组分别为(0.11±0.01)、(0.11±0.01)、(0.11±0.01),与对照组(0.07±0.01)比较有明显增高(P < 0.05).与染氟成纤维细胞比较,染氟成骨细胞BMP-2 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出现早,持续时间较长,增强程度更为明显.结论:成纤维细胞和成骨细胞在氟化物的刺激下,BMP-2 MRNA和蛋白表达有所升高,推测BMP-2可能是氟化物诱导成纤维细胞中成骨细胞核心结合因子α1(CBFA1)和骨钙素(OCN)表达的重要中介环节.

关键词:氟化物;成纤维细胞;成骨细胞;骨形态发生蛋白2;细胞培养

来源出版物: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7,26(2): 121-124入选年份:2012

细粒棘球绦虫转基因植物载体重组pBI-Eg95-EgA31质粒构建及鉴定

周辉,李文桂

摘要:目的:构建并鉴定细粒棘球绦虫转基因植物载体重组PBI-EG95-EGA31质粒.方法:从细粒棘球蚴包囊中分离原头节,超声粉碎后抽提总RNA为模板,采用RT-PCR方法分别扩增EG95和EGA31编码基因,然后采用基因拼接法(GENE SOEING)扩增EG95-EGA31融合基因;将该融合基因定向克隆到植物表达载体PBI121中构建PBI-EG95-EGA31重组质粒;电穿孔转化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AT)LBA4404株,抽提质粒进行酶切及PCR鉴定.结果:电泳及测序证实1016BP EG95-EGA31融合基因克隆成功.经酶切及PCR证实重组质粒PBI-EG95-EGA31成功转入根癌农杆菌.结论:成功构建了细粒棘球绦虫转基因植物载体重组PBI-EG95-EGA31质粒,为进一步构建细粒棘球绦虫转基因植物疫苗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细粒棘球绦虫;转基因植物;载体;重组PBI-EG95-EGA31质粒;构建;鉴定

来源出版物: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8,24(4): 308-311入选年份:2012

福建省甲型H1N1流感病毒分离及首例分离株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谢剑锋,沈晓娜,王美爱,等

摘要:目的:分离甲型H1N1流感病毒,分析福建省首例病毒分离株全基因组序列和遗传特征,为研究病毒进化、致病性、流行规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MDCK细胞和REAL-TIMEPCR法进行病毒分离、鉴定;提取病毒RNA,通过RT-PCR扩增其8个基因片段,测定核苷酸序列,利用生物信息软件拼接全基因组序列;分析重要基因位点,利用GENBANK中相关序列对首例病毒分离株A/FUJIAN/01/2009(H1N1)进行基因进化树分析.结果:从82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标本中分离出50株甲型H1N1流感病毒,第一代分离阳性率60.98%.在福建省首次获得甲型H1N1流感病毒株及全基因组序列.基因组序列分析证明:该毒株与2009年大流行株高度同源,其基因组存在四源重组现象;氨基酸位点分析其对达菲药物敏感,对金刚烷胺类药物耐药;相对于猪流感代表株A/SWINE/IOWA/15/1930(H1N1)存在6个HA抗原决定簇位点变异.结论:MDCK细胞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具有较高敏感性;福建省首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分离病毒株与北美流行株高度同源;相对于以往古典型猪流感代表株出现了HA蛋白抗原性漂移;为今后进一步开展甲型H1N1流感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甲型H1N1流感;病毒分离;全基因组序列;序列分析;进化树

来源出版物: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9,25(8): 745-748,80入选年份:2012

论中国地方病控制之前景

孙殿军

摘要:中国是一个地方病病情十分严重的国家,病区分布广泛,病情危害严重.党和国家成立了地方病防治领导机构和专业单位,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开展地方病的研究与防治,地方病危害程度显著降低.本文对目前中国的地方病病情及其影响因素和中国地方病控制前景予以论述,以供同行研讨.

我国地方病病情现状:目前,我国地方病病情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地球化学性疾病病情凸现出来.纳入我国政府重点防治管理的地方病有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大骨节病和克山病等5种.碘缺乏病在我国大陆,除上海以外,其余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流行.迄今,仍有4个省份尚未实现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2005年调查表明,高碘甲状腺肿分布在我国11个省份的785个乡,受威胁人口数3098万.我国除有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和砷中毒外,还有世界上其他国家所没有的饮茶型地方性氟中毒和燃煤型地方性氟中毒和砷中毒,病区分布广泛,受威胁人口占世界首位.全国的地方性氟中毒危害主要以氟斑牙为主,氟骨症明显得到控制.全国的大骨节病病情总的呈下降趋势,东部病区病情已达到控制水平,但西部病区病情仍较重.克山病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地方病类型.我国已控制了急型和亚急型克山病的流行,目前,仅有西南个别省份偶有散发.

影响我国地方病发病的主要因素:首先是防治措施的落实:国家在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中安排了地方病防治项目,国家还批准了“十一五”全国农村安全饮用水规划,目前,除西部部分病区,我国地方病防治措施落实覆盖面达到一个新水平.其次是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国绝大多数地方病病区基本都是贫困地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病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农民摆脱了落后生产模式,改掉生活陋习.另外,病区居民食物不再单一,膳食营养比过去丰富多了,这也利于对地方病治病因子侵入的耐受和抵抗.最后是自然环境的复杂性:由于地方病形成的特点,疾病发生与自然生态环境中的元素分布有关,这就决定了地方病防治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我国地方病控制的前景:在对我国目前地方病病情认识基础上,结合对地方病发病影响因素的分析,我国地方病控制前景如下:一是重点消除碘缺乏病,到2020年,全国97%的缺碘县、市、区达到消除碘缺乏病的标准;二是重点控制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饮茶型地方性氟中毒和高碘性甲状腺肿.到2020年,在全国各种类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全部落实防治措施,无中度以上氟骨症发生,病情达到非病区水平;在所有砷中毒病区全部落实防治措施,没有重度砷中毒病例发生,病情达到控制水平;高碘地区停供碘盐,高碘病区无碘食盐率大于95%,高碘地区无碘食盐率大于90%.三是消除大骨节病、克山病、燃煤型地方性氟中毒和砷中毒.

综上问题,我们有理由相信,再经过10年或l0年以上的努力,我们国家的地方病一定能够被控制,甚至有些被消除.此外,我们国家必须建立可持续控制地方病机制,避免病情反弹,以实现永久稳定控制地方病目的.

关键词:地方病;病情;控制前景

来源出版物: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9,28(1): 3-6入选年份:2012

大骨节病病因的评价

郭雄,张宝弟,张永忠

摘要:目的:评价国内外大骨节病的病因研究的现状与进展,以推进我国大骨节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与控制研究.

方法:以病因研究7个评价原则的可信度为基准,分析和评价大骨节病几种主要病因假说的研究进展、因果效应的相关性强度及其一致性和时相顺序、剂量-效应的致病关系、暴露与疾病分布的一致性和病因生物学效应的异同.

结果:①大骨节病主要发生在同一病区内,病区患者与正常者的生活方式与环境暴露基本相同,缺乏疾病早期的生物学标志,难以区分不同个体之间危险因素的暴露者和非暴露者,主要病因假说均缺乏病因论证强度较强的队列研究结果,使可疑致病危险因素与大骨节病发生的因果时间顺序难以确定,是自大骨节病发现以来难以确认其始动病因的主要难点.②缺硒与大骨节病有一定相关强度,其队列研究存在不稳定的剂量-效应的关系.外环境低硒可经食物链导致病区儿童体内的硒营养状态低下;大骨节病主要分布在我国环境低硒地带中,但并非所有环境低硒地带均是大骨节病病区,趋于一致的认识是低硒是大骨节病发病中的一个重要环境危险因素.③T-2毒素可在病区粮食中检出,但其地理分布与大骨节病病区分布不完全一致.T-2毒素可引起软骨损伤但并非是的唯一真菌毒素,尚待证实体内T-2毒素及其代谢产物浓度与罹患大骨节病软骨坏死的剂量-效应关系.与环境低硒和T-2毒素及其代谢产物中毒的病因假说相比,水中有机物中毒假说符合病因学评价原则的可信度偏弱,无论是不同类型病区还是不同时期大骨节病病区饮水中有机物的种类均无一致性,且其提取物致实验动物软骨损伤的生物学证据尚不一致.④“自由基”病因模型涉及多种环境因素,但其在体内如何特异性损害软骨细胞的机制不明,特别是自由基如何特异性的攻击大骨节病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软骨组织,造成患者关节软骨的生长、代谢障碍和软骨表型异常,证据尚不充分.⑤大骨节病软骨损伤过程中已涉及多种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 β、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骨形态发生蛋白、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和白介素等的调控.因此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分子流行病学方法,研究软骨生长发育的相关基因及其调控因子在大骨节病软骨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及其与环境可疑致病因素的关系,将有助于进一步揭示大骨节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和推进疾病控制策略.

结论:环境低硒联合T-2毒素及其代谢物或其他因素如易感基因致大骨节病软骨细胞坏死尚待进一步确认;进一步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从环境和基因相互作用研究环境因子影响软骨生长、代谢,胶原表型表达及其基因调控机制,将有助于揭示大骨节病病因发病机制和疾病控制策略.

关键词:大骨节病;病因;评价

来源出版物: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9,28(4): 470-473入选年份:2012

尿碘的低砷量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测定方法

张亚平,黄嫣红,李呐

摘要:目的:改进现行的尿中碘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测定标准方法,减少含砷剧毒试剂的用量以减少环境污染,并使新方法仍具有良好的测定精密度和准确度.方法:将尿碘测定现行标准法检测每份样品的亚砷酸溶液用量由0.100 mol/L(其中含氯化钠25异/L)、2.5 ml改变为0.025 mol/L(其中含氯化钠40 g/L)、2.5 nd;硫酸铈铵溶液用量由0.076 mol/L、0.30 ml改变为0.025 mol/L、0.30 ml;吸光度(A)测定波长由420 nm改为400 nm.实验此新方法的标准曲线线性关系及线性范围、样品测定检测限、精密度、准确度,与现行标准法比较尿碘测定结果及测定过程的A值变化速率;并实验此新方法在20~35℃范围内砷铈反应温度与反应时间的适宜组合.结果:改进后的新方法砷铈反应在20~35℃范围内选择任一稳定的温度及固定的反应时间都有碘质量浓度(C)与测定A值定量关系C=a+blgA,标准曲线线性范围为0~300 μg/L(r=-0.9998),最低检测限为4 μg/L(取样量为0.25 ml);精密度:测定尿碘为66.0、76.0、147.5、265.5 μg/L时,变异系数(CV)分别为1.7%(1.1/66.0)、1.8%(1.4/76.0)、2.0%(3.0/147.5)、1.6%(4.2/265.5);准确度:对低、中、高含碘最4份尿样加碘标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1.0%(40.4/40.0)、100.4%(100.4/100.0)、100.5%(60.3/60.0)、100.4%(100.4/100.0),总平均回收率为100.6%,回收率范围为95.0%(57.0/60.0)~103.7%(62.2/60.0);分别在20、25、30、35℃反应温度下测定低、高两种尿碘标准物质,其结果均在给定值的不确定度范围内,且相对偏差分别<5.0%和<2.0%;与现行标准法同时测定48份尿样,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34,P>0.05).新方法的反应温度与时间适宜组合系列数据为20℃和53 min、25℃和40 min、30℃和30 min等.与标准法比较,新方法砷铈反应的铈A值变化更加缓慢,进一步减少了测定过程温度波动或测定时间操作偏差所引起的测定误差.结论:改进后的新方法比现行标准方法大大减少了废液含砷量,减少了环境污染、节省了试剂,简便易操作,并提高了尿碘测定精密度和准确度,适合推广应用.

关键词:碘;尿;分光光度法;砷

来源出版物: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11,30(4): 447-452入选年份:2012

慢性氟中毒大鼠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线粒体融合分裂基因转录水平观察

楼迪栋,刘燕斐,秦双立,等

摘要:目的:观察慢性氟中毒大鼠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线粒体融合分裂基因mRNA含量和活性氧(ROS)水平,探讨其在氟中毒线粒体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选取SD大鼠120只,按体重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低氟组、高氟组,每组40只.在饮水中加入不同剂量的氟化钠,含氟量分别为<0.5、10、50 mg/L,饲养3、6个月.采用线粒体ROS荧光探针法检测大鼠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线粒体ROS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线粒体融合基因Mfn1及分裂基因Fis1、Drp1转录水平.结果:3个月时,与对照组[10.43±5.98、(3.4±0.6)×103、(8.8±1.4)×10、(1.2±0.2)×102]比较,低氟组大鼠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线粒体ROS水平(11.67±3.49)未见明显改变(P> 0.05),线粒体融合分裂基因Mfn1、Drp1、Fis1 mRNA表达水平未见明显改变[(3.1±0.3)×104、(6.7±2.7)×10、(5.0±0.9)×10,P均>0.05];而高氟组大鼠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线粒体ROS水平(25.48±6.09)显著升高(P<0.05),线粒体融合分裂基因Mfn1、Drp1、Fis1 mRNA表达水平[(1.0±0.2)×1011、(3.0±1.6)×103、(8.9±3.6)×102]明显升高(P均<0.05).6个月时,与对照组[25.26±6.41、(3.0±0.8)×109、(5.1±0.8)×103、(2.8±0.7)×102]比较,低、高氟组大鼠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线粒体 ROS水平(63.02±8.15、65.60±7.40)明显升高,线粒体融合基因Mfn1mRNA表达水平[(3.0±0.4)×106、(4.0±0.9)×104]显著降低,分裂基因Fis1、Drp1 mRNA表达水平[(2.0±0.8)×106、(4.0±0.6)×105,(3.8±1.3)×103、(1.3±0.2)×103]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摄入过量的氟导致大鼠大脑皮质神经细胞ROS水平升高,线粒体融合基因转录降低、分裂基因转录升高,这种改变与染氟时间和剂量呈正相关.线粒体融合分裂基因转录水平改变可能与慢性氟中毒引起的线粒体氧化应激升高有关.

关键词:氟化物中毒;大鼠;基因,线粒体;氧化还原

来源出版物: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12,31(2): 125-129入选年份:2012

慢性砷暴露人群血清差异表达蛋白研究

赵丽军,高彦辉,李媛媛,等

摘要:目的:筛选慢性砷暴露人群血清差异表达蛋白,为寻找慢性砷暴露和砷中毒的血清蛋白标志物提供线索.方法:在山西省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区村进行现场调查,收集调查对象的人口学基本特征、饮水砷暴露史、吸烟、饮酒和健康情况等信息.根据饮水水砷浓度分组:低砷组(水砷暴露<10 μg/L)、中砷组(水砷暴露10~50 μg/L)、高砷组(水砷暴露>50 μg/L)、砷中毒组(过去水砷暴露>50 μg/L,改水后目前水砷<10 μg/L),选择符合入组条件的调查对象,每组30例.砷中毒组诊断依据《地方性砷中毒诊断标准》(WS/T 211-2001)进行.根据知情同意的原则,采集 4组人群静脉血,取血清,采用双向差异凝胶电泳(two-dimensional differential gel electrophoresis,2-D DIGE)筛选不同水砷浓度暴露组及砷中毒组血清差异表达蛋白,采用质谱进行蛋白鉴定.结果:在6张胶图中平均检测出蛋白点(1299±167)个,其中在5张胶中均出现的蛋白点有688个.在低、中、高砷组,有33个蛋白点存在差异表达(P<0.01);在低、中、高砷、砷中毒组,有54个蛋白点存在差异表达(P<0.01).对其中的25个蛋白点进行了质谱鉴定,成功的鉴定出13种蛋白.与低砷组比较,载脂蛋白A-Ⅳ、血浆视黄醇结合蛋白、雌激素受体(下丘脑亚型)在中、高砷组表达下调,补体4A和4B表达上调;与低、中、高砷组比较,β2糖化蛋白Ⅰ、角蛋白1、血红素结合蛋白前体、补体C1r亚单位、纤维凝胶蛋白3在砷中毒组表达下调,色素上皮衍生因子、α1-微球蛋白、羧肽酶N端催化链表达上调.结论:慢性砷暴露对人群血清蛋白产生显著影响,砷中毒人群血清中出现的差异表达蛋白不会在短期内随着饮水砷浓度的下降而全部得到改善,鉴定的差异表达蛋白能否作为慢性砷暴露或砷中毒的血清标志物还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关键词:砷;环境暴露;易伤人群;血清蛋白;双向差异凝胶电泳;质谱分析法

来源出版物: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12,31(1): 7-12入选年份:2012

多重荧光定量PCR方法鉴定布鲁氏菌属及牛羊种布鲁氏菌研究

刘志国,罗成旺,张利,等

摘要:目的:利用多重实时荧光PCR技术,建立快速鉴定布鲁氏菌的方法.方法:根据布鲁氏菌特异性基因BCSP31,AlkB/IS711和BMEI1162/IS711的部分片段作为靶基因,分别设计探针引物,将扩增产物连接到PUCm18-T载体上,制备标准品及标准曲线,确定此方法的灵敏度.利用布鲁氏菌的其他生物型菌株和同源性较近的致病菌(汉赛巴尔通体、霍乱弧菌、土拉弗朗西斯菌、大肠杆菌O157∶H7、大肠杆菌O∶16、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O∶9、沙门氏菌N群血清型、嗜麦芽假单胞菌)验证所建立方法的特异性.通过布鲁氏菌标准菌株建立方法,优化体系后扩增97株地方株进行验证.结果:应用多重TaqMan荧光PCR技术检测布鲁氏菌结果显示,布鲁氏菌属、牛种布鲁氏菌和羊种布鲁氏菌有各自的荧光信号,而与其同源性较高的致病菌均未见荧光信号;由标准曲线可知该方法的单重和多重荧光PCR最低检测下限均约为102 copy/μL(13~24 fg/μL),是常规PCR灵敏度的100倍.结论:建立的方法有灵敏度高、快速易操作等优点,可用于布鲁氏菌快速鉴定,并同时确定是否为牛种或羊种布鲁氏菌.

关键词:布鲁氏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鉴定;评价

来源出版物: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2,28(9): 869-874入选年份:2012

弓形虫与疟原虫纳虫泡膜骨架重排相关GTP酶的定位观察

陈艾媛

摘要:目的:弓形虫与疟原虫同属于顶复门,孢子纲,真球虫目的细胞内寄生原虫,且均以纳虫泡的形式寄生于宿主细胞内进行其发育增殖,它们的入侵均需要宿主细胞的细胞骨架发生重组.而RhoGTP酶是哺乳动物细胞(有核细胞及红细胞)调节细胞骨架重组的重要酶类.本研究选取RhoGTP酶家族中的RhoA和Rac1作为靶标蛋白,研究弓形虫和疟原虫入侵过程中,调节宿主细胞骨架重组的GTP酶的细胞内分布和定位.

方法:利用细胞免疫荧光的方法来检测弓形虫和疟原虫入侵各自的宿主细胞后,宿主细胞的RhoGTP酶(RhoA和Rac1)在细胞内的分布情况.首先制备被弓形虫侵染的16HBE细胞爬片:16HBE细胞于盖玻片上覆盖率约达95%-100%时,收集小鼠腹腔液中的弓形虫RH速殖子加入到细胞中,侵染2小时后PBS洗去多余速殖子;制备被恶性疟原虫侵染的RBC涂片:选取疟原虫环状体较多的发育阶段开始同步化培养,待疟原虫同步化至成熟裂殖子为主时吸取适量悬浮红细胞制作薄血片.同时制作未被侵染的16HBE细胞爬片及正常RBC薄血片作为空白对照组.然后用Cell Signaling公司的兔抗人Rac1(1:500)及兔抗人RhoA单克隆抗体(1:500)作为一抗,SANTA CRUZ公司的goat-rabbit IgG-FITC(1:300)作为二抗,分别对实验组及空白对照组免疫荧光实验;阴性对照组则只与用FITC标记的二抗(1:300)孵育.最后封片后置于荧光显微镜下,用FITC滤光片观察实验结果.

结果:弓形虫的实验组(被弓形虫侵染的16HBE+一抗+FITC二抗)纳虫泡膜上观察到荧光的丰度聚集;阴性对照组(被弓形虫侵染的16HBE+FITC二抗)在纳虫泡膜上未见荧光的丰度聚集;而空白对照组(未被侵染的16HBE+一抗+FITC二抗)只观察到荧光在16HBE细胞内均匀的分布.此结果见图1.疟原虫的实验组(被恶性疟原虫侵染后的RBC+一抗+FITC二抗)纳虫泡膜上未见荧光的丰度聚集;阴性对照组(被恶性疟原虫侵染后的RBC+FITC二抗)在纳虫泡膜上也未见荧光的丰度聚集;而空白对照组(未被侵染的RBC+一抗+FITC二抗)只观察到荧光在内RBC内均匀的分布.此结果见图2.

结论:在弓形虫入侵16HBE细胞后,宿主细胞的RhoA和Rac1GTP酶出现了在纳虫泡膜上的聚集,而在恶性疟原虫入侵RBC过程中,纳虫泡膜上未出现RhoA和Rac1GTP酶聚集的现象.弓形虫实验中所观察到的宿主细胞的RhoA和Rac1GTP酶被纳入到弓形虫的纳虫泡膜上现象结合已有的文献报道提示,其被纳入的方式可能包括以下3种:1. 随同宿主细胞膜一同被组成到纳虫泡膜上;2. 通过扩散作用,从宿主细胞质中被组成到纳虫泡膜上;3. 来源于与弓形虫纳虫泡膜紧密结合且作为纳虫泡扩大中主要膜成分来源的宿主细胞器如内质网、线粒体等.而在疟原虫实验中未观察到同样的现象,结合相关的文献报道提示:1. 红细胞膜上的RhoGTP酶并没有在纳虫泡形成时随着红细胞膜被纳入到纳虫泡膜上;2. 细胞质中的RhoGTP酶也没有被组成到纳虫泡膜上;3. 因为红细胞没有内质网、线粒体等细胞器,因而也不可能通过膜融合的方式被组成到纳虫泡膜上.总之宿主细胞 RhoA和Rac1GTP酶在弓形虫及疟原虫感染宿主细胞后的不同分布,显示这两种原虫感染引起的宿主细胞骨架重组的途径是不同的.

来源出版物: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2,28(12): 1155-1159入选年份:2012

中国地方性氟中毒防治策略探讨

孙殿军

摘要:中国是一个地方性氟中毒病情十分严重的国家,病区分布广泛,病情危害严重.党和国家建立了地方病防治领导机构和专业单位,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开展地氟病的研究与防治,地氟病危害程度显著降低.在本文中,对目前国家地氟病防治策略的主要技术内容予以论述,以供同行研讨.

地氟病病情现状:目前,中国地氟病病情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局部地区病情仍然较重.中国除有饮水型地氟病外,还有世界上其他国家所没有的燃煤型和饮茶型地氟病,病区分布广泛,受威胁人口占世界首位.地氟病危害主要以氟斑牙为主,氟骨症明显得到控制.

地氟病防治措施的落实:国家在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中安排了地方病防治项目,还批准了“十一五”全国农村安全饮用水规划.2010年,水利部宣布提前一年完成国家农村“十一五”安全饮用水规划.到2009年,全国燃煤污染型地氟病病区实现改炉改灶525万户,占病区的67%.目前,中国绝大部分饮茶型地氟病病区尚未采取防治措施,仅在四川、内蒙古、西藏部分病区市场推行了低氟砖茶销售工作.

地氟病防治目标:一是重点控制饮水型地氟病和饮茶型地氟病;二是消除燃煤污染型地氟病.到2015年.中国所有的饮水型地氟病病区村完成改水,改水工程保持良好运行状态,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饮茶型地氟病重病区全面供应低氟砖茶.对已知的燃煤污染型地氟病病区全部落实改炉改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到2020年,中国消除燃煤污染型地氟病病区,饮水型和饮茶型地氟病病区儿童氟斑牙患病率降到30%以下,无残废型氟骨症发生.

地氟病可持续控制机制:从中国地氟病病情与防治出发,在以下几个方面建立中国地氟病可持续控制机制.1、领导机构:从国家到地方必须长期保持对地氟病防治工作的领导.2、专业队伍:必须拥有一支全国地氟病防治研究专业队伍.3、政策保障:要在“健康中国 2020”战略规划地方病优先防治领域基础上,制订中国地氟病中长期防治规划.4、部门合作:卫生、水利、地质、财政、计划等有关部门在各级政府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责,紧密配合,形成合力.5、技术支持:为地氟病防治提供现场流行病学依据并提供地氟病的新理论、新技术.6、健康教育: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健康教育内容和手段并动员群众的力量与政府一起防治地氟病.

综上,有理由相信,再经过10年或20年的努力,我国的地氟病一定能够被控制.此外,建立地氟病可持续控制机制,避免病情反弹,以实现永久稳定控制地氟病的目标.

来源出版物: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10,29(2): 119-120入选年份:2013

山东省降氟改水工程现状调查

陈培忠,云中杰,李亨祥,等

摘要:目的:了解山东省地方性氟中毒病区降氟改水工程现状及水氟分布.方法:2005—2007年,根据<国家和山东省地方性氟中毒防治项目方案>的要求,对山东省17个市全部降氟改水工程的改水形式、水源类型、运转状况进行调查;同时对尚在运转的改水工程水氟进行检测,方法为离子选择电极法.结果:山东省共建降氟改水工程5816处,分布于全省17个市110个县(市、区),覆盖地氟病村8776个,主要为打井改水工程,占94.55%(5499/5816),水源类型以地下水为主,达97.73%(5684/5816);运转正常与基本正常的工程占75.91%(4415/5816),供水村数7246个,受益人口6946459人,报废工程占24.09%(1401/5816),包含病村1530个;尚在运转的4415处工程,水氟达标(≤1.0 mg/L)的占65.53%(2893/4415),水氟 > 1.0 mg/L的达34.47%(1522/4415),其中 > 2.0 mg/L的548处,> 4.0 mg/L的97处,水氟最大值9.71 mg/L.结论:山东省降氟改水工程有近1/4报废停用;尚在运行的工程水氟超标严重,达1/3以上,且有97处工程水氟 > 4.0 mg/L.因此亟须强化措施,增加投入,加强对降氟设施的维护、监管及水氟监测.

关键词:氟化物中毒;工程;饮水;数据收集

来源出版物: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11,30(1): 64-67入选年份:2013

2008年全国碘盐监测结果分析

董惠洁,徐菁,王海燕,等

摘要:目的:掌握我国居民层次碘盐食用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为政府制定碘缺乏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2008年,按照<全国碘缺乏病监测方案(试行)>要求,在全国31个省份以县为单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师为单位进行碘盐监测.每个县按所辖乡镇数量的不同,有9个以上乡镇的县,按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抽取9个乡、每个乡抽4个村、每个村抽8户居民;有9个和以下乡镇的县,按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各抽取1个乡、每个乡抽4个村、每个村抽15户居民.采集居民户家中的盐样进行碘盐测定,统计和分析各省居民碘盐覆盖率、碘盐合格率和合格碘盐食用率.碘盐测定采用直接滴定法,川盐及其他强化食用盐测定采用仲裁法.结果:全国共有2817个县(区、市、旗)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4个师上报了监测结果,监测覆盖率99.96%(2831/2832).盐碘均数为31.51 mg/kg,有16个省份盐碘变异系数 > 20.00%.共监测826968户居民家中食用盐,其中碘盐798725份,非碘盐28243份,不合格碘盐20270份.经人口加权,全国碘盐覆盖率97.48%,碘盐合格率为97.16%,合格碘盐食用率为94.79%.27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居民户合格碘盐食用率≥90.00%,海南、西藏、新疆、天津(省、区、市)的合格碘盐食用率 < 90%.有2487个县(市、区、旗)的合格碘盐食用率≥90.00%,占实际监测县数的87.82%(2487/2831),104个县(市、区、旗)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个师碘盐覆盖率 < 80.00%.结论:全国有16个省(区、市)的盐碘变异程度较高,碘盐质量有待提高.全国碘盐覆盖率和合格碘盐食用率总体较好,均 ≥ 90.00%,但海南、西藏、新疆等省(区)非碘盐情况仍然较为突出,碘盐覆盖水平较低.

关键词:碘;盐类;覆盖率;合格率;食用率

来源出版物: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11,30(1): 72-75入选年份:2013

日本血吸虫重组两歧双歧杆菌pGEX-Sj14-3-3疫苗构建及鉴定

张宁

摘要:目的:构建日本血吸虫重组双歧杆菌属两歧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bifidum,Bb)(pGEX-Sj14-3-3)疫苗,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门静脉灌注法收集日本血吸虫成虫,从成虫中提取血吸虫总 RNA,通过RT-PCR扩增Sj14-3-3抗原编码基因,对RT-PCR产物进行纯化及测序,将 Sj14-3-3基因定向克隆到大肠埃希菌-双歧杆菌穿梭表达载体 pGEX-1λT中,构建重组质粒pGEX-Sj14-3-3.用此重组质粒将大肠埃希菌BL21(DE3)转化为感受态细胞,并进行小量培养,从培养物中抽提重组质粒进行BamHⅠ和EcoRⅠ双酶切,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酶切后的载体片段和基因片段长度;采用电穿孔法用重组质粒pGEX-Sj14-3-3转化双歧杆菌属两歧双歧杆菌,构建重组Bb(pGEX-Sj14-3-3)疫苗,以从具有氨苄青霉素抗性的重组Bb中抽提的质粒为模板经PCR扩增,对其产物进行鉴定,比较重新构建的pGEX-Sj14-3-3基因片段长度与日本血吸虫成虫中Sj14-3-3基因片段长度是否相同.结果:RT-PCR扩增出的日本血吸虫成虫Sj14-3-3基因片段长度为399 bp;双酶切鉴定结果显示,重组质粒pGEX-Sj14-3-3载体片段长度为4947 bp,Sj14-3-3基因片段长度为399 bp;在重组的Bb(pGEX-Sj14-3-3)疫苗扩增产物中,得到Sj14-3-3基因片段长度为399 bp,该长度与Sj14-3-3基因片段和双酶切后的基因片段(399 bp)大小一致.结论:成功构建了日本血吸虫重组Bb(pGEX-Sj14-3-3)疫苗,这将为我们下一步疫苗表达及免疫原性研究奠定基础,也为新型血吸虫疫苗的研究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来源出版物: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11,30(4): 357-360入选年份:2013

2004—2007年福建省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分析

李宏,洪荣涛,黄文龙,等

摘要:目的:了解近年来福建省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特征,判断疾病发展的态势,为防治疾病提出建议和对策.方法:疫情资料主要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 2004—2007年流行性出血热个案卡的信息和 1980—2004年年度疫情汇编.结果:2004—2007年福建省流行性出血热年平均发病率为0.39/10万,病死率为2.36%,近年疫情有所回升,发病集中在秋冬季节(11-1月)和春夏季节(4-6月),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在总发病和死亡人数中农民均占了一半以上.年龄别发病率高的主要为30~59岁组,最高的为40~49岁组,年龄别病死率以60岁以上最高.结论:福建省流行性出血热疫情近年有重新抬头的趋势,应加强对高发地区和发病率上升较快地区的高危人群的监测.

关键词:出血热;流行性;疫情;时间序列分析

来源出版物: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9,25(1): 59-62入选年份:2013

2004—2008年全国包虫病疫情分析

王立英,伍卫平,朱雪花

摘要:目的:阐明我国包虫病疫情分布状况及流行病学特点,为制定防治策略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SPSS12.0软件对中国疾病疫情监测信息网2004—2008年包虫病疫情报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4—2008年全国包虫病累计报告病例10790例,各年依次为993例、934例、1775例、1199例和5889例;男女性别比例约为1:1.1,患者最小年龄8个月,最大年龄95岁,平均年龄38岁,主要集中在20~65岁,占全部病例的82.4%;报告病例主要分布在新疆、四川、青海、甘肃、宁夏和内蒙6个流行省份的377个县1913个乡,占全国报告总病例数的98.2%.结论:包虫病已成为我国西北部广大农牧区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需要继续加大包虫病防治力度.同时提高包虫病疫情的报告质量,为相关部门进行防治策略和措施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线索和依据.

关键词:包虫病;疫情;分布;流行

来源出版物: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0,26(7): 699-702入选年份:2013

口服三苯双脒不同疗程抗小鼠旋毛虫成囊期幼虫的效果观察

李润花,高晋华,裴彦江,等

摘要:目的:比较以不同疗程口服300 mg/(kg·d)三苯双脒抗小鼠横纹肌中旋毛虫成囊期幼虫的效果.方法:40只8周龄BALB/c小鼠被随机均分为5组,每只小鼠口饲感染旋毛虫成囊期幼虫50条.感染后第29 d,分别以不同疗程(连续给药2、4、6、8 d)口服三苯双脒300 mg/(kg·d)治疗,对照组不治疗.记录小鼠健康状况.停药后第7 d,颈椎脱臼处死小鼠.肌肉压片法观察小鼠膈肌、咬肌、胸肌、腓肠肌中成囊期幼虫存活情况,计数总虫数、活虫数和死虫数.另取40只8周龄BALB/c小鼠,随机均分为5组,分别用不同疗程治疗后的小鼠膈肌成囊期幼虫50条口饲感染,感染后第29d,肌肉压片法计数膈肌中成囊期幼虫.结果:实验期间,各组小鼠健康状况良好,未见药物不良反应.随着疗程的增加,4个部位肌肉中幼虫总虫荷和活虫数均呈下降趋势,而死虫数呈上升趋势.与对照组相比,2 d及2 d以上疗程组膈肌、咬肌和腓肠肌中成囊期幼虫总虫数和存活虫数均显著减少(P<0.05、P<0.01),6 d疗程组和8 d疗程组胸肌总虫数显著减少(P<0.05、P<0.01).随着疗程的增加,膈肌、咬肌、胸肌和腓肠肌的幼虫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其中6 d疗程组分别为96.16%、98.06、99.13%和98.56%(P<0.01),8 d疗程组为99.62%~100%(P<0.01).疗效验证性感染表明,6 d(37.5%)和8 d(12.5%)的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00%)和2 d(100%)疗程组(P<0.01).2 d及以上疗程组小鼠平均虫荷和平均减虫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口服TBD 300mg/(kg·d),连续给药6 d或8 d,无不良药物反应,可有效杀死肌肉中的成囊期幼虫,为适宜疗程.

关键词:旋毛虫病;抗线虫药;三苯双脒;成囊期幼虫;疗效;小鼠

来源出版物: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1,27(7): 620-624入选年份:2013

汉坦病毒M、S基因分型及种系进化分析

蔡亮,张红,高立冬,等

摘要:目的:探讨湖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及宿主动物黑线姬鼠携带汉坦病毒的基因型别及序列特征.方法:应用免疫荧光试验(IFA)对鼠肺标本进行粗筛,提取IFA阳性鼠肺组织及HFRS患者血清总RNA,设计汉坦病毒M、S基因特异性引物,应用RT-PCR技术进行扩增,回收阳性扩增产物并克隆到pMD-18T载体进行序列测定,将所测序列与国内外HTNV及SEOV病毒株序列进行核苷酸同源性分析,应用MEGA5.0.4软件构建M、S基因种系进化树,结果:IFA阳性鼠肺标本荧光显微镜下可见做在的黄绿色针尖大小样颗粒;RT-PCR法扩增汉坦病毒M、S基因,HTNV通用引物可见490 bp与593 bp的阳性条带;阳性产物进一步应用HTNV分型引物进行M、S基因检测,分别扩增出-约242 bp与276 bp大小的条带;SEO型特异性M、S基因片段内侧引物扩增反应均为阴性;编号为Hunan01、Hunan02、Hunan03的M、S基因序列与HTNV型84FLi株、SN7株的同源性最高,与SEOV型Gou3株的同源性最低;种系进化分析表明,Hunan01、Hunan02、Hu-nan03为汉坦病毒H5亚型.结论:湖南省存在HTNV型感染病例与宿主动物,基因分型技术能进一步对病毒亚型进行鉴定.

关键词:肾综合征出血热;汉坦病毒;M基因;S基因;分型;种系进化

来源出版物: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2,28(2): 111-115入选年份:2013

云南省人和家畜立克次体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常利涛,刀志宏,梁长威,等

摘要:目的:了解云南省正常人及主要家畜立克次体血清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按地理位置,选择云南省东北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西北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及南部的思茅地区3个调查点,以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莫氏立克次体、黑龙江立克次体、恙虫病东方体、贝氏柯克斯体、横赛巴尔通体、查菲埃立克体及人粒细胞无形体等8种常见立克次体血清IGG或IGM抗体.结果:3个调查点237份成人,莫氏立克次体、巴尔通体及贝氏苛克斯体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6.46%、6.33%、9.28%.50岁人群最高(21.74%、9.57%及14.78%),而4-6岁儿童调查结果显示,莫氏立克次体IGG抗体阳性率最高,达12.35%(10/81),动物8种病原体抗体IGG及IGM抗体均检出,其中莫氏立克次体阳性率最高(61.48%),且地区间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云南省正常农业人群及家畜存在多种立克次体感染,以莫氏立克次体、巴尔通体及贝氏柯克斯体为多.

关键词:立克次体;立克次体病;血清流行病学

来源出版物: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0,26(2): 189-192入选年份:2013

弓形虫感染对大鼠记忆力影响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

周永华,胡玉红,顾向明,等

摘要:目的:观察弓形虫感染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海马组织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水平以及大脑皮层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的影响,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40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成4组,即对照组和高、中、低感染剂量的弓形虫感染组(2×107/ml×2 ml、2×105/ml×2 ml、2×103/ml×2 ml).9周后进行被动回避实验和MORRIS水迷宫试验,观察弓形虫感染对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等行为学变化.放射免疫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 IL-1β、IL-6、TNF-α水平,免疫组化检测NOS活性.结果:弓形虫感染对大鼠的记忆获得没有影响,但高、中剂量弓形虫感染组大鼠的记忆消失要早于对照组(P<0.05),低感染剂量组大鼠记忆消失与正常对照大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感染组大鼠MORRIS水迷宫测试中逃避潜伏期均明显延长,其距离百分比明显降低(P<0.05).各感染组大鼠海马组织IL-1β、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IL-6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感染组大鼠大脑皮层NOS阳性细胞数增加.结论:弓形虫感染对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有影响,其作用机制之一可能与大鼠海马组织IL-1β、TNF-α细胞因子水平升高有关.

关键词:弓形虫感染;学习记忆能力;MORRIS水迷宫;海马;细胞因子;大鼠

来源出版物: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9,25(2): 152-155入选年份:2013

福建省2009年甲型H1N1流感122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欧剑鸣,洪荣涛,许龙善,等

摘要:目的:了解新出现的甲型H1N1流感在福建省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提供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和福建省卫生厅网站收集福建省各地发现的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相关信息,用EXCEL建立病例的个案信息库,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9年5月23日至7月13日,福建省共发现122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无重症或死亡病例;其中107例为境外输入病例,2例为省外输入病例,13例为输入病例引发的本土续发病例,续发率为2.2%.53.3%(65/122)病例由卫生部门主动监测发现.未出现感染来源不明的本土病例,未发生社区暴发流行.结论:福建省甲型H1N1流感疫情以输入性为主,由于防控得力,未造成疫情大面积传播;病例临床症状温和.

关键词: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流行特征;续发率;福建省

来源出版物: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9,25(8): 711-714入选年份:2013

江苏省农村散发性戊型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艾星,张雪峰,黄守杰,等

摘要:目的:了解江苏省农村散发性戊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通过建立覆盖市、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疑似肝炎主动监测网络,系统全面地监测戊型肝炎病例的发病情况.结果:主动监测网络的敏感性明显高于网络报告系统,能更加准确、全面地掌握戊肝的发病规律.结果显示戊型肝炎病例占疑似急性肝炎病例的26.7%,男性戊肝发病率高于女性(P<0.01);发病随着年龄增长而上升,多见35岁以上人群;全年均有发病,冬春季节较高;戊型肝炎病毒株HEV1、4型并存,但以 HEV4型为主(92.5%).结论:疑似肝炎主动监测系统数据显示目前戊肝发病率有被低估的风险.

关键词:戊型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基因分型

来源出版物: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9,25(3): 253-256入选年份:2013

甘肃省天水及陇南部分地区虫媒病毒调查

翟友刚,王焕琴,许海魁,等

摘要:目的:对甘肃省天水陇南部分地区的吸血蚊虫进行病毒分离与鉴定.方法:2006年8月在当地采集蚊虫标本,分离病毒和对病毒分离物进行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以软件进行病毒的核苷酸序列比对和系统发生分析.结果:分离到19株病毒,鉴定结果显示分离株GS10-2为盖塔病毒,GS42-2为版纳病毒,其余分离株为一种基因组约8000核苷酸的未知RNA病毒.盖塔病毒分离株3''UTR中具有与已往中国分离株相同的缺失序列和3个特异核苷酸位点.版纳病毒分离株基因组第12片段的进化关系同其它中国分离株有明显差异,位于一条独立的进化枝中.结论:在该地区分离到1株盖塔病毒、1株版纳病毒和17株未知RNA病毒;盖塔病毒与以往我国分离株的遗传关系密切,版纳病毒与我国其它地区分离株有明显差异,在进化上相对独立.

关键词:虫媒病毒;盖塔病毒;版纳病毒;序列分析;系统发生

来源出版物: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8,24(2): 95-99入选年份:2013

细粒棘球绦虫重组Bb-Eg95-EgA31融合基因疫苗构建及鉴定

周必英,陈雅棠,李文桂,等

摘要:目的:构建和鉴定细粒棘球绦虫(EG)重组双歧杆菌(BB)-EG95-EGA31融合基因疫苗.方法:自行设计引物,从细粒棘球蚴包囊中分离原头节,超声粉碎后提取总RNA为模板,通过RT-PCR分别扩增EG95和EGA31抗原编码基因,然后采用基因拼接法(GENE SOEING)剪接EG95和EGA31,得到EG95-EGA31融合基因,经BAMHⅠ和ECORⅠ双酶切,定向克隆到大肠杆菌-双歧杆菌穿梭表达载体PGEX-1λT中,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构建重组质粒PGEX-EG95-EGA31,抽提质粒进行双酶切鉴定,电穿孔法转化两歧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A BIFIDUM,BB),构建细粒棘球绦虫重组BB-EG95-EGA31融合基因疫苗,抽提质粒进行PCR扩增鉴定.结果:RT-PCR扩增出约1016BP的EG95-EGA31融合基因;重组质粒用双酶切鉴定可切出预期大小片段,以具有氨苄青霉素抗性的RBB中抽提的质粒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可得到约1016BP的EG95-EGA31融合基因片段.结论:成功构建了细粒棘球绦虫重组BB-EG95-EGA31融合基因疫苗,为该疫苗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实验基础.

关键词:细粒棘球绦虫;重组BB-EG95-EGA31融合基因疫苗;构建;鉴定

来源出版物: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9,25(6): 502-506入选年份:2013

H9亚型禽流感病毒RT-LAMP可视化检测方法的建立

彭宜,谢芝勋,刘加波,等

摘要:目的:根据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建立了一种适用于H9亚型禽流感病毒(AIV)的逆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RT-LAMP)快速检测方法.方法:根据GenBank中的H9亚型AIV血凝素(HA)基因序列,在保守区设计了一套针对HA基因8个区域的6条特异性引物,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结果:结果表明该方法对H3、H5、H7亚型AIV及其它禽呼吸道病原体均无扩增反应,并可通过反应液是否有沉淀或向反应液中加入荧光染料来对结果进行可视化观察;扩增反应只需要在常规水浴锅中进行,50 min之内可完成反应;该方法对H9亚型AIV RNA的最小检测限为0.01 pg,灵敏度是一步法RT-PCR方法的1000倍.结论:本研究建立的RT-LAMP方法简便、快速、灵敏、特异,适合在基层进行H9亚型AIV的快速检测.

关键词:H9亚型禽流感病毒;逆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优化

来源出版物: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1,27(1): 19-22,28入选年份:2013

广东省流动人口血吸虫病分布与潜在传播危险因素

黄少玉,林荣幸,张启明,等

摘要:目的:了解广东省流动人口血吸虫感染、分布及其血防KABP的状况,为制定血吸虫病监测技术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5年6月-2007年12月,全省按地理、经济分层随机抽取22个县(市、区)作为调查点;采用分层整群抽样调查流动人口分布情况,来自疫区的血吸虫病感染情况及血防KABP;用血清检查初筛、病原检查确诊,KABP问卷调查;分析流动人口的分布、血吸虫病感染率、血防知识知晓率等.结果:22个县(市、区)共调查统计流动人口数6360505人,主要是分布在农村地区和城乡结合部,占 82%.来自疫区的占流动人口的 19.49%(24777/127122),其血吸虫抗体阳性率为 1.74%(228/13076),患病率为0.38%(50/13076),确诊率为 0.05%(6/13076).血防知识知晓率为 42.32%(2982/7047)、血防态度、信念正确率分别为79.09%(5571/7047)、2.24%(158/7047)、血防正确行为的形成率为45.55%(3210/7047).结论:在广东省的流动人口中有数以万计的血吸虫病患者,且大部是居住在粤中水网地带的农村地区或城乡结合部,而当前广东省流动人口的血防KABP是消极因素占主导地位,因此将对当地血防成果的巩固形成较大的威胁.

关键词:血吸虫病;外来人口;传播

来源出版物: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9,25(2): 194-197入选年份:2013

刚地弓形虫peroxiredoxin基因的克隆表达与免疫原性分析

刘转转,王海龙,殷国荣,等

摘要:目的:对刚地弓形虫PEROXIREDOXIN(TGPRX)基因进行克隆、表达和免疫原性分析.方法:收集、纯化RH株弓形虫速殖子,提取总 RNA;设计合成引物并引入 ECORI和 XHOI酶切位点,RT-PCR扩增编码 TGPRX的基因片段克隆到原核质粒PET30A(+)中,经双酶切、PCR及测序鉴定阳性克隆;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用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SDS-PAGE进行鉴定,重组蛋白用WESTERN BLOTTING分析其免疫原性.结果:从弓形虫RH株CDNA中扩增出591BP的TGPRX基因片段,并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ET30A(+)/TGPRX;SDS-PAGE结果表明,目的基因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高效表达.重组蛋白的相对分子量约32KDA,WESTERN BLOTTING显示其能被兔抗弓形虫免疫血清识别.结论:RH株刚地弓形虫PEROXIREDOXIN可在原核表达系统中高效表达,该重组蛋白具有免疫原性,有望作为弓形虫疫苗的候选抗原.

关键词:刚地弓形虫;PEROXIREDOXIN;克隆;原核表达;免疫原性

来源出版物: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9,25(4): 334-337入选年份:2013

我国大骨节病防治研究的回顾与未来工作重点

刘运起

摘要:大骨节病是一种地方性、多发性、变形性骨关节病,我国病区分布广泛,发病人数众多.本文介绍了我国大骨节病的流行现状与流行特征,简要叙述了发病本质与过程,在明确了大骨节病一系列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历史性地回顾了我国在大骨节病研究上取得的成果、不同时期落实的防治工作和通过分析历史病情数据,了解大骨节病的病情变化;针对已取得的科研成果、积累的工作经验,合理设计未来工作重点,达到控制甚至消除疾病的目的.

我国大骨节病主要创新性工作表现在流行病学研究上:阐明了我国大骨节病的分布和流行特点;提出了活跃病区的概念;制订了临床期、度划分及诊断标准,明确了大骨节病期度的转归及预后;概括了大骨节病X线检查的20种基本征象,明确了干骺端、骨端病变在判定病区上的特殊意义;通过现场调查和实验研究证明,病区玉米、小麦是主要传递致病因子的载体;并在病理改变及相关酶学改变上也取得了重大进展等,上述研究成果成为大骨节病防治的重要依据,并制订了“中国大骨节病防治策略”.

我国大骨节病防治工作主要经历了换粮、改水、辅助补硒及对换粮的防治效果重新进行检查和审评三个时期,换粮防治效果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全国接受换粮措施的人数近10万,接受补硒防治人数达1224.3万,接受改水防治人数近2000万.目前,80%以上的病区实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的病情已降到历史最低水平.大骨节病病情的变化亦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历史数据的典型回顾、典型抽样方法和动点监测,尤其是第二个阶段,大骨节病重点监测,1990年启动,监测使用典型抽样方法,抽取一定比例各省重病村形成合集,用以估计全国病情,这是大骨节病研究史上没有的先例,获得了最为完整的病情数据,为国家政府部门进行宏观决策与调控和制订防治对策、措施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目前,我国儿童大骨节病病情现状为:全国病情已得到了基本的控制,按病区类型划分,以轻病区为主,中等病区占 10%左右,重病区不到 1%;检出率相对较高的病区主要存在西部省份的个别病区.

针对以上,合理部署未来工作重点尤为重要,概括为八个方面:(1)继续做好重点省份,重点病区的大骨节病病情监测工作(2)查明我国成人大骨节病患者的分布,严重程度和人数(3)加强大骨节病防治策略落实和指导(4)在成人患者中积极开展二、三级预防(5)探索有效治疗药物(6)开展与骨关节损伤相关的分子标志研究(7)修订相关标准目前,我国大骨节病总体病情处于消退,有的标准已不适用,还需要重新修订相应的各项标准(8)建立我国大骨节病网络信息系统.

关键词:大骨节病;流行病学;结果评价

来源出版物: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8,27(5): 473-474入选年份:2013

重视碘过量的危害及其防治

申红梅

摘要:我国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后,碘摄入过量造成的危害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碘过量危害按其来源可以分成水源性和食源性,以及在补碘过程中造成的补碘过量.

一、碘过量的危害

世界上最早发现的碘过量危害是高碘性甲状腺肿.1965年,日本北海道渔民因食用了海藻(昆布)导致甲状腺肿流行.我国山东省日照县于20世纪80年代初,发现因食用浸渍海带后的“海带盐”导致的食源性高碘地甲肿.我国是首先发现水源性高碘性甲状腺肿的国家,70年代首先在河北省渤海湾发现,从1978年~2003年先后在河北、山东、山西、河南等11个省、市、自治区发现了此病.迄今为止,未见其他国家有水源性高碘性甲状腺肿的报告.

碘摄入过量还可以造成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低下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等发病率增加.碘过量与甲状腺癌发生是否有关,以及是否可以造成儿童智力损伤,目前尚无定论.

二、我国碘过量危害的流行及防治现状

我国的碘过量危害主要是由于在部分地区存在水源性高碘地区,居民由于通过饮用水摄入了超过人体适宜量的碘,同时在部分高碘地区依然在供应加碘食盐,造成了双重的危害.2005年,开展了全国水源性高碘地区和高碘病区的调查,结果:在安徽、北京、福建、河北、河南、江苏、内蒙古、山东、山西、天津、新疆11个省份的129个县发现有高碘饮水井,其中除福建和新疆外,均存在高碘地区,除福建、新疆、北京和内蒙古外,其余7省份均存在高碘病区.水碘中位数在150~300 g/L的乡数为488个,水碘中位数>300 g/L的乡数为246个,受威胁人口大约为3098万人.我国高水碘地区分布范围基本查清后,各相关省份在高碘地区已经停供碘盐,改为供应无碘盐.另外,部分高碘地区还采取了改水降碘措施,使居民饮上了适碘水,改水后的病情情况有了明显改善.

另外,部分人群可能存在补碘造成的碘过量问题.2005年全国碘缺乏病监测结果显示,安徽、河南、湖北、广西、云南5省8-10岁儿童尿碘中位数>300 μg/L,说明尽管2000年我国碘盐浓度调整为20-50 mg/kg后,人群的碘营养状况逐渐趋向合理,但个别省份尿碘水平仍较高,提示我们尚需对食盐碘含量进一步调整.

三、对我国碘过量危害防治工作的几点建议

高水碘危害的防治措施主要为改水和供应无碘食盐,下一步应以村为单位查清高碘地区水碘分布,在高碘病区落实改水措施,同时全面落实无碘盐供应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修订高碘地区标准;对于上海等大城市及沿海地区进行碘营养调查,采取因地制宜的科学补碘措施;加强碘过量危害的科学研究.

来源出版物: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9,28(3): 237-238入选年份:2013

关于我国碘缺乏病防治工作热点问题的认识与建议

孙殿军

摘要:我国曾是碘缺乏病流行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通过落实食盐加碘防治措施,防治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了巩固我国的碘缺乏病防治成果,本文针对影响碘缺乏病防治工作的几个热点问题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建议.

科学食盐加碘是我国防治碘缺乏病基本国策的问题:我国自1994年10月开始.逐步在全国范围内落实全民食盐加碘的防治措施,使碘缺乏病病情大幅度下降.至2010年底,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除西藏、新疆和青海3个省份达到基本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外,其他省份均达到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所以,将食盐加碘作为我国防治碘缺乏病基本国策是完全正确的.

我国是否存在碘过量问题:碘过量泛指由于一次性摄入大剂量碘或长期持续性摄入较高剂量碘所引起的一系列功能、形态和代谢障碍.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际控制碘缺乏病理事会(WHO/UNICEF/ICCIDD)提出的儿童和成人碘过量标准为尿碘中位数≥300 ug/L,是我国人群碘营养水平的判定主要依据.但因为未见系统的流行病学数据和临床科学研究结果的支持,所以碘过量的判定标准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

碘盐与甲状腺疾病的关系问题: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碘过量的危害并不十分明晰,主要表现为高碘性甲状腺肿.我国碘缺乏病监测数据表明儿童甲状腺肿发生率与其尿碘浓度呈现U型曲线关系.即尿碘浓度低或高,儿童甲状腺肿大率都高.但因为只是横断面调查的数据,并没进行个案细致调查和追踪调查,所以值得进一步探讨.而国内外关于碘过量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之间关系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所以,目前还没有系统、充分的证据支持甲状腺疾病发病增高与食用碘盐存在必然的联系.

关于对碘盐和非碘盐同时供应的双轨制问题的认识:目前我国食盐加碘防治碘缺乏病的政策决不能动摇,市场上必须保证碘盐的供应.而对于能否在我国有些地区实施碘盐和非碘盐同时供应的双轨制政策,则必须先进行科学的试点.在试点以前,要认真制订试点方案及应急预案.在广泛开展碘缺乏病健康教育、宣传食用碘盐益处的基础上逐步实施,同时加强居民碘营养水平的监测.增加“非碘盐销售点”问题:为方便患有不宜食用碘盐疾病的群众购买非碘盐,应该提倡增加非碘盐销售点.但盲目食用非碘盐,存在发生碘缺乏危害的风险.为此,为保证可持续消除碘缺乏病,在增加非碘盐销售点之前,要统筹规划,加强健康教育,说明不食用碘盐的危害以及非碘盐的适应对象,同时控制非碘盐的市场供应量并加强对其监管.

建议:1.食盐加碘是我国防治碘缺乏病的国策,决不能动摇.2.要开展全国性的国民碘营养水平与碘缺乏病的调查,以作为盐碘浓度调整的科学依据.3.建议开展中国人“碘过量”标准的研究.4.建议进行甲状腺疾病增高与食用碘盐关系研究的科学攻关.5.我们国家碘盐市场决不能放开,但可以在碘缺乏病已得到有效控制、人们对碘缺乏病防治有较高认识的城市开展碘盐和非碘盐同时供应的试点工作.6.非碘盐销售点设置,应总量控制,并对适宜对象和不食用碘盐的危害有明确提示.7.要继续加大健康教育的力度.

关键词:碘;缺乏症;盐类;甲状腺疾病

来源出版物: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11,30(2): 119-122入选年份:2013

羊种布鲁杆菌诱导小鼠巨噬细胞的凋亡及caspase 3、8、9对细胞凋亡的调控

任晓莉

摘要:目的:观察羊种布鲁杆菌强毒株16M和减毒株M5-90诱导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凋亡的差异性,以及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3、8、9对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方法:通过羊种布鲁杆菌16M、M5-90对小鼠巨噬细胞多重感染(细菌数∶细胞数 =100∶1、10∶1、50∶1)的方式,找出最佳感染复数(MOI).按最佳MOI =50∶1 建立布鲁杆菌16M、M5-90感染巨噬细胞的模型,分别在感染后2、4、8、12、24、48 h后收集被感染的细胞,计数细胞内细菌菌落形成数量单位,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及caspase 3、8、9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在感染后2、4、8、12、24、48 h,16M在细胞内细菌菌落形成数量分别为105.4、104.8、105.8、106.5、108.0、109.0,M5-90在细胞内细菌菌落形成数量分别为106.1、106.2、106.4、106.3、106.1、105.0,其中在感染后24、48 h,强毒株16M较弱毒株M5-90在细胞内寄生菌菌落形成数量明显增加.在感染后2、4、8、12、24、48 h,16M诱导的巨噬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67±0.09)%、(13.13±0.3)%、(6.56±0.42)%、(6.49±0.28)%、(16.07±0.86)%、(24.23±1.67)%,M5-90诱导的巨噬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62±0.02)%、(32.01±2.59)%、(17.58±0.44)%、(16.09±0.10)%、(62.53±2.70)%、(85.53±0.15)%.对照组巨噬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90±0.20)%、(1.92±0.16)%、(1.99±0.03)%、(2.48±0.11)%、(3.56±0.07)%、(5.26± 0.33)%],各组同时间两两比较差距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1).其中在感染后24~48 h,弱毒株M5-90比强毒株16M更能促进巨噬细胞的凋亡.在感染后24 h,对照组caspase 3、8、9的表达量分别为(1.47±0.05)%、(1.52±0.02)%、(2.47±0.12)%,M5-90组caspase 3、8、9的表达量分别为(9.70±0.46)%、(6.08±0.56)%、(35.08±1.64)%,caspase 3、8、9的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P均<0.01).在加入caspase 3、8、9抑制剂后24 h,对照组细胞凋亡率为(66.72±1.28)%,M5-90组caspase 3、8、9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2.62±0.55)%、(53.15±1.85)%、(29.18±0.23)%,caspase 3、9的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 均<0.01).结论:布鲁杆菌强毒株16M和减毒株M5-90均能加速巨噬细胞凋亡,M5-90作用大于16M.在M5-90作用下,caspase 3、8、9 对巨噬细胞凋亡均有调控作用.

来源出版物:中华地方病学杂志,2013,32(5): 482-485入选年份:2013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P1基因DNA甲基化、mRNA和蛋白表达与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关系探讨

杨婷婷,张爱华,黄晓欣,等

摘要:目的:探讨谷胱甘肽硫转移酶P1(GSTPl)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mRNA和蛋白表达与砷中毒的关系.方法:123例砷中毒患者来自贵州省兴仁县交乐村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区,按地方性砷中毒诊断标准(WS/T211-2001),其中轻度42例、中度41例,重度40例.在距病区约13 km的非砷暴露村.选择47例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根据知情同意的原则,采集被调查者的外周血,用PCR法检测外周血GSTPl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GSTPlmRNA表达.取自愿手术治疗的53例砷中毒患者的皮肤病理标本,其中一般病变28例、癌前病变20例、癌变5例,以病理学诊断无异常的15例非肿瘤手术患者的皮肤组织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法检测皮肤组织中 GSTPl蛋白的表达.结果:在按病情分组中,外周血GSTPl基因DNA甲基化阳性率轻(28.57%,12/42)、中(57.10%,23/41)、重度(65.00%.26/40)砷中毒组与对照组(6.38%,3/4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值分别为7.792、26.000、33.412,P均 < 0.01);在按皮肤病理诊断分组中,GSTPl基因DNA甲基化阳性率一般病变(21.43%,6/28)、癌前病变(50.00%,10/20)、癌变组(80.00%,4/5)与对照组(6.67%,1/1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值分别为3.562、7.468、10.756,P均 < O.05).GsTPl基因DNA甲基化阳性率随砷中毒患者病情及皮肤病理损害程度加重而升高(趋势x=38.239、x=13.659,P均 < 0.01).与对照组(0.18426)比较,中(0.08777)、重度(0.05693)砷中毒组外周血GSTPlmRNA表达显著降低(P均 < 0.01),其中重度砷中毒组低于中度砷中毒组(P < 0.01);与对照组(0.33845)、一般病变组(0.27674)比较,癌前病变组(0.10481)、癌变组(0.04370)GSTPlmRNA表达显著降低(P均 < 0.01),其中癌变组显著低于癌前病变组(P < 0.01).皮肤组织中GSTPl蛋白阳性表达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948,P < 0.05),其中癌前病变组(65.00%,13/20)、癌变组(40.00%,2/5)与对照组(100.00%,15/1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183、11.778,P均 < 0.01).皮肤病损程度与GSTPl蛋白表达强度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呈负相关关系(r=-0.520,P < 0.05).按GSTPl基因DNA甲基化分组,GSTPlmRNA和蛋白表达阳性率与非甲基化组(0.18707、95.74%)比较,甲基化组(0.03840、57.14%)显著降低(Z=9.032,P<0.01;x2=23.134,P < 0.01).结论:砷中毒可通过导致人体GSTPl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进而抑制其mRNA和蛋白表达,GSTPl基因在砷致病或致癌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砷中毒;煤;谷胱甘肽硫转移酶P1;DNA甲基化;转录;基因表达;Arsenic poisoning;Coal;Glutathione-S-transferases-P1;DNA methylation;Transcription;Gene expression

来源出版物:中华地方病学杂志,2013,32(1): 7-12入选年份:2013

福建省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实验室诊断和病毒序列分析

翁育伟,张拥军,谢剑锋,等

摘要:目的:应用real-time RT-PCR和病毒序列测定等方法对福建省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开展实验室诊断.方法:采集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呼吸道标本并提取RNA,分别采用甲乙型流感通用引物和探针、季节性流感(包括H3N2、H1N1、H1N1pdm)特异性引物和探针以及H7N9特异性引物和探针进行real-time RT-PCR检测.利用自行设计的引物扩增病毒基因组节段,测定并分析病毒基因序列.结果:real-time RT-PCR结果表明,应用甲型通用引物扩增结果阳性,乙型及季节性流感(包括H3N2、H1N1以及H1N1pdm)扩增结果:均为阴性,特异性H7N9亚型流感病毒扩增结果阳性.序列测定获得的病毒4个节段的序列与已公布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序列高度一致.结论:病例呼吸道标本中存在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病毒的基因与近期国内流行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高度类似.

关键词:禽流感;H7N9亚型;实验室诊断;序列分析

来源出版物: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3,29(6): 543-546入选年份:2013

流产布鲁氏菌疫苗A19-△VirB12突变株生物学特性研究

易新萍,谷文喜,吴冬玲,等

摘要:目的:为了开发布鲁氏菌病新型标记疫苗,对流产布鲁氏菌A19-ΔVirB12突变株生物学特性研究.方法:以亲本A19菌株为参照,对A19-ΔVirB12突变株的菌落形态、生物学特性、毒力、遗传稳定性、免疫原性进行实验比较.结果:A19-ΔVirB12突变株形态及生化特性同亲本株A19基本一致,其毒力弱于A19.A19-ΔVirB12突变株遗传稳定性良好且与A19具有相似的免疫原性.结论:流产布鲁氏菌A19-ΔVirB12株毒力较低、遗传性状稳定、并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效力,可作为新型动物布鲁氏菌病标记疫苗研制的候选株.

关键词:流产布鲁氏菌;A19-ΔVirB12突变株;稳定性;毒力;免疫原性

来源出版物: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3,29(9): 836-840入选年份:2013

猜你喜欢
氟化物细胞培养成骨细胞
微小核糖核酸-1205沉默Cullin-RING泛素E3连接酶4A激活AMPK信号传导保护人成骨细胞免受地塞米松损伤的研究
wnt经典信号通路在酸性pH抑制成骨细胞功能中的作用
大阪地下水有机氟化物超标110倍
茶包含氟化物过多会损害骨骼甚至致癌
酶解大豆蛋白的制备工艺研究及其在细胞培养中的应用研究
昆明市城市森林常见树种对大气氟化物的净化作用动态研究
2015~2016年菏泽市流行性感冒病毒分离鉴定结果分析
细胞培养在生物制药领域的应用
土家传统药刺老苞总皂苷对2O2诱导的MC3T3-E1成骨细胞损伤改善
Bim在激素诱导成骨细胞凋亡中的表达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