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忽视自媒体的变化
——浅谈自媒体平台带给传统媒体的挑战

2015-01-30 17:58马辉
中国地市报人 2015年6期
关键词:账号传统媒体微信

□马辉

(秦皇岛日报社,河北秦皇岛066000)

不能忽视自媒体的变化
——浅谈自媒体平台带给传统媒体的挑战

□马辉

(秦皇岛日报社,河北秦皇岛066000)

自中文互联网落地,自媒体即已成功分娩,只不过它发力有一个过程。就如一些网络观察家所描述的那样,这个所谓的自媒体平台变化太快了。从形态来看,个人网页、个人专栏、个人博客、微博、微信……沿着这条轨迹,十来年坚持走下来,写手们的每个脚印踩着的不都是自媒体吗?所谓自媒体平台,无非就是由某某网站搭一个“圈”,注册了许多码字的ID。可是,今天的自媒体又并非像业内描述的那么轻松。尤其对传统媒体人而言,要赢得这场挑战,必须注意它现在的几个显著变化。

变化一:自媒体不再仅仅是个人的表达平台

2014年网络名人宁财神卖微博账号的新闻,引起广泛关注。他在微博上说:“各位,从即刻起,我将此微博账号以50元人民币价格转让给‘和菜头’,之后,此账号一切言论皆与本人无关。”在10年好友“和菜头”表示愿意接手并在网上转账之后,这个拥有739万粉丝的微博账号“宁财神”正式转让成功。“和菜头”随即修改了账号的昵称。受到账号转让的影响,粉丝数字在12小时内下降至732万。从媒体角度分析这场交易,只要内容还在更新,粉丝还在互动,这个平台就没有被埋葬,它的传播作用和商业价值,并不会因为这场交易,而逊色多少。

事实上,很多自媒体人,通过庞大粉丝数量的微博账号转发和发布微博收费,已经算不上什么秘密。靠博取粉丝关注度来打造的自媒体平台,也早就显示出了其市场价值。

自媒体平台在经历了博客、个人网站、微博之后,栖息在微信公众账号上的自媒体也使劲火了一把。如果说,这期间,自媒体平台还仅仅是在自己的平台上制作内容和粉丝互动的话,那么在移动互联网上靠内容吸引用户的今日头条、搜狐新闻客户端等平台,已经开启了与自媒体的盈利合作模式。自媒体不仅仅通过粉丝关注可以产生平台价值,其自身的内容也开始具备了和传统媒体一较短长的优势。

自媒体既然被称为媒体,它既要有内容生产和传播能力,更要有收入上的运营能力。有利益驱动力的媒体,才更注重内容生产的质量和品质,无论这种利益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

自媒体有利益驱动力,但能够完成利益交换机制的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还不多。无论怎样,通过自媒体完成利益交换机制,已经初现曙光。

自媒体的建设和运营成本极低,首先它不需要建立自己的平台,互联网大鳄会给他们提供互利互惠的平台。其次,它的团队与传统媒体比,少之又少,很多已经有盈利空间的自媒体账号,其实就是作者一个人单干。有了成本优势的自媒体,只要能保证内容品质,传统媒体必将遭遇巨大的挑战。

真正的问题在于,当自媒体不仅仅是一个个人表达价值偏好的平台,而是一个充满商业诱惑的荒地,这也必然吸引那些能够提供高品质内容的各色群体。

变化二:能够提供高品质内容的人,不再依赖传统媒体打造话语权

在传统媒体独步天下时,任何人想获取公共话语权,都需要在媒体上发声,或接受记者采访,或做客节目,或撰写专栏……无论是哪一种形式,专业人士发声的空间都颇为有限。即便有幸成为某一领域媒体的宠儿,但受限于媒体的版面和节目时间,以及采访团队的内容制作水平,专业人士不可能把自己最想说的话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而在自媒体时代,行业专家对传统媒体的依赖越来越小,他们不必通过传统媒体把自己的声音传播出去了。相反,自己建设一个平台,凭借自身的业务优势和行业影响,不但能将自己的声音传播出去,还可以打造一个可能比传统媒体更有传播效果的平台,何乐而不为呢?

早期的自媒体平台,人们关注的是自己在这个平台上发布什么样的内容。今天,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如何积累自媒体平台的粉丝。前者,不太在乎粉丝的感受,更像是一种“我手写我口”的媒体生存状态。后者则更看中传播效果,打造传统媒体时代的“发行量”和“收视率”。

内容和影响力当然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不过当内容为影响力服务时,自媒体的商业属性就水涨船高了。有了强大的利益驱动的自媒体平台,必将吸引更多的人和实体单位加入到这个团队中来。显然,律师通常要比专门采访涉法问题的记者在法律常识的传播上更有优势,证券分析师要比财经记者在财经观察上更有判断能力。

变化三:有资源的实体单位更愿意打造自己的自媒体平台,而不是把钱花在传统媒体上

实际上,现实比我们分析得更快更有说服力。现在很多需要在传统媒体投放广告的实体商家都清楚,与其通过在传统媒体上打造形象广告,不如在自己的“自媒体平台”为客户做好服务。这个平台不但让自己有了“自己的媒体”,而且传统媒体不能做的在线服务等等,都可以通过自媒体得到满足。

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不仅仅是专业人士投身自媒体建设,打造自己的话语权,有些实体单位也在利益驱动下,不断塑造当前互联网上的自媒体形态。比如在微信平台上的招商银行,粉丝非常庞大,其在线服务一应俱全。

由此,传统媒体如果不能打造一个平台,符合专业人士以及实体单位建设自媒体的需求,那么就很难完成互联网时代的媒体转型。因为高品质的内容不再是传统媒体专属了,恰恰相反,谁能最大限度地提供专业人士和实体单位制作专业内容的平台,谁最终能够在内容上胜出。

当然,内容和平台是相辅相成的。好内容打造好平台,好平台吸引好内容,这都是天经地义的。所以我们看,腾讯推出了“大家”栏目,百度推出了“百家”栏目,而利用这两个平台的写手,既可以得到丰厚的稿酬,还可以凭借这个平台的受众关注度,提高自己的点击阅读率。对写手而言,名利双收,何乐而不为?

变化四:传统媒体人拥抱自媒体的热情日渐高涨

如果非要说传统媒体在未来有优势的话,可能就是深度报道的优势了。只是依然有一个问题在未来困扰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链条,就是那些能够创造有深度有品质内容的媒体人,在自媒体平台上的盈利空间可能远远大于传统媒体的盈利空间。如果这个判断成立,传统媒体靠什么留住这些能够创造有价值内容的从业者呢?

两年前,曾经是CCTV《经济与法》中《对话》节目的制片人、第一财经频道的总策划、传统媒体人罗振宇,开始了自己的自媒体探索之路。在这两年的时间里,其微信上的公众账号“逻辑思维”就拥有了近300万人的微信订阅用户,视频的观看人数也早已过亿。仅靠招募收费会员一项,这个笼罩着各种光环的自媒体就能轻轻松松赚钱。留给我们的问题是,有能力创造高品质内容的传统媒体人,在未来的媒体平台之争中,将何去何从?

综上所述,我们传统媒体人绝不能忽视自媒体给我们职业带来的挑战。

猜你喜欢
账号传统媒体微信
彤彤的聊天账号
施诈计骗走游戏账号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微信
Google Play游戏取消账号绑定没有Google账号也能玩
微信
微信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坍塌的根源
传统媒体记者该如何主动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