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处布局细处着眼
——浅谈新闻写作中细节描写

2015-01-30 17:58姜涛
中国地市报人 2015年6期
关键词:通讯细节

□姜涛

(秦皇岛日报社,河北秦皇岛066000)

大处布局细处着眼
——浅谈新闻写作中细节描写

□姜涛

(秦皇岛日报社,河北秦皇岛066000)

细节是构成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特征的最小组成单位,也是表现事物各种感性特征的最小的材料。新闻作品要描摹人情事态和叙事状景,离不开细节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细节是新闻的血肉。拥有细节描写的新闻作品才能打动人心。

细节蕴含感情

1998年9月16日,《工人日报》刊登的通讯《九江哭了……》寥寥几笔把解放军抗洪英雄撤离九江时的情景生动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今天早晨5点钟,军车出来了。可当车刚出门口,就再也开不动了。一拥而上的上千名九江人急急地将手中的苹果和鸡蛋等礼物掷投到军车上。此刻,士兵们都把手抬到了帽沿处一一敬礼!此刻,士兵和市民们的胸膛起伏着,眼中含着泪水。敬礼的士兵雕像一般,市民们仍是忙不迭地往车上掷投礼物……

阅读了这段文字的读者也许会不由地流下泪水,这样的场景如果平铺直叙缺乏细节,效果会截然不同。早晨,几千名九江市民前来送别抗洪的解放军指战员,送行的市民堵住了军车的道路,市民们纷纷向军车上投掷礼品,士兵们和市民们都哭了——这样的新闻语言没有任何问题,不失为一篇客观真实的报道,但是其中缺了一个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情。新闻作品尤其是通讯要以情动人。

《工人日报》刊载的通讯之所以感人就是因为记者运用了他所见、所感的细节描写:“一拥而上”“胸膛起伏着”“忙不迭”等等,就越是因为这样的几个细节,把一个送别的现场描画得如同眼前,情感渲染得如同读者亲历。因此,新闻作品要以情感人、要形象生动,就必须要有细节描写。新闻尤其是纸质媒体,细节在新闻写作中不可或缺。而新闻中的细节描写对于彰显新闻人物个性特征展示其精神境界、描摹现场、深化主题有很强的作用。一部优秀的、可以流传的新闻作品,其中必定会有精妙恰当的细节描写。

细节呈现画面

《中国青年报》著名记者刘畅曾经说过,记者采访的第一个工具不是别的,而是眼睛。这就意味着,记者到了新闻事件的事发现场,还没有张嘴、没有拿出采访机的时候,已经开始采访了。

一些好的细节,往往是记者在现场精细地观察而获得的。善于观察是一个记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之一。《中国青年报》发表的通讯《四季如春的雕像》在描写电车售票员王桂荣时用了不少生动的细节,有这样一段:

车欲行,远处跑着一位妇女,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提个大提包,此时,车已门关,有乘客说:“别理她,开车吧。”桂荣却打开门,跑下车,迎上前,接过提包:“别急,当心摔倒,我们等着你呢。”

上车时,桂荣见满车乘客因误时多有不悦之色,但在桂荣的巧妙动员下,仍有一年轻人让了座。但那妇女喘着粗气竟未道谢,年轻人非常不高兴。桂荣摸着妇女带着的孩子的脸蛋说:“多可爱的孩子,你知道是谁给你让座吗?”那妇女猛然省悟,连忙起身,向年轻人连连道谢,年轻人笑了……

人物通讯有了细节,可以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特征,使之成为一个独特的典型,使作者笔下的人物丰满、细腻、生动。如穆青同志写的人物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中有这样一段:“那是个冬天的黄昏。北风越刮越紧,雪越下越大。焦裕禄听见风雪声,倚在门边望着风雪发呆。”记者抓住了这瞬间即逝的“发呆”的情态,深刻地反映出焦裕禄这位县委书记心中时刻装着人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襟怀。

曾经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现场新闻报道奖的《洪水毁家园灾民夜难眠》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有个人想起范布伦街上的一栋房子,那儿阳光春天般照在明亮的黄色砖围墙上。一对上了年纪的夫妇在他们的黄色的小房子的前院等着。那位绅士坐在走道上的一把椅子上,膝盖上横着一根拐杖。他的妻子,金黄色的头发已经斑白,站在那里望着奇怪的人走过去。”这段叙述看起来如同绘画和摄影作品一样,色彩、动作的细节描写,弥补了纸质媒体的镜头缺乏,读者读起来,眼前呈现的是画面。

因此,韦恩·布斯这样定义,“一个象征细节,人物的某个特定动作等,都有一种潜在的讲述功能,不是讲述消失了——除非你对他视而不见。”

用心发掘细节

关注细节,我们说,新闻是用眼睛捕捉到的;发掘细节,我们认为,是靠一双腿、一双脚跑出来的。

当今的新闻从业人员,很多人习惯于生产快餐,然而,真正能留在读者的记忆里,堪称经典的新闻作品,是记者不畏艰险、不惜时间,耐心地烹饪出来的,期间,新闻作品中能抓住读者的眼球、抓住读者的心的仍是记者辛辛苦苦挖掘来的细节。

王顺友,一位独自在大凉山马班邮路上行走20年的全国邮政劳动模范,要写这样的一位典型、一位不善言辞的普通劳动者,记者别无选择,那就是和王顺友一道走一走邮路,和王顺友呆上十天半个月,人物形象就是在这样的接触和打磨中丰满起来的。

《中国青年报》的记者刘英来这样描写王顺友:“王顺友快步上前,双手紧紧地握住了我的手,满脸憨笑。我开始仔细端详起这位全国劳动模范:1米6左右的个头,身穿褪色却干净的邮政制服,绿色解放胶鞋,身躯瘦弱,面容苍老黝黑,微微有些驼背,肩膀一边高、一边低,头也偏向左边。整个人憨厚朴实得近乎木讷,没有一点儿出众之处。寥寥几笔,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站在了我们的眼前。”

这篇人物通讯中,大量的细节描写赋予新闻人物以生命,赋予新闻事件以情感,就是在新闻写作中,作者被感动了,读者也被感动了。

合理运用细节

在新闻写作中,细节描写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人物通讯中的细节描写,有助于增强新闻的可信性。细节让人物形象更丰满,现场短新闻的细节描写,能增强现场感、真实性与可读性,特别是在当今电视新闻强力视觉冲击下。在了解细节作用的同时,我们还应当注意,新闻细节的合理选择和运用。

在某种意义上,细节是一把双刃剑。近年来,电视节目中的新闻故事类节目可谓是红极一时,这类节目由于多是以普通百姓为故事主角,讲述基层群众的日常生活,而故事类节目的叙述方式恰恰是“细节为王”,通过非常详尽的细节描写渲染主题,大多电视新闻故事节目都是围绕着情感瓜葛、家庭纠纷、邻里矛盾等来描述,显然这样的节目有着较高的收视率,但是,这些故事只是反映了广袤现实中的某个层次和片段,这样不可避免地对观众产生了负面影响。又如在通讯《四季如春的雕像》中,正“打开门”“跑下车”“迎上前”“接过提包”“摸着妇女带着的孩子的脸蛋”正是这一连串的细节描写,把王桂荣这个人物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使这篇人物通讯的可读性大为增强。

一些电视媒体,为了强调犯罪过程的细节,原本不存在录像资料,却为了录制节目安排人排演。一些媒体上的“社会新闻”或是“法制新闻”的细节描写甚至是安排人重新排演的方式不足取。这样就导致制作人员有可能为了制作故事而制作故事,而将本体——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抛到一边。于是就可能出现以下的情况:刻意追求制作情节的冲突,设置过多的悬疑,以达到提高收视率的目的。或者在选题时,抛弃具有显著社会效益的事件,而是选择故事性和冲突性更高的软性新闻。如此这般,只有哗众取宠之嫌,而无引导受众之益。这样的效果确实提高了收视率,满足了一些人的猎奇心,而从长远的社会效益来看,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

(本栏编辑:尚志鹏)

猜你喜欢
通讯细节
《茶叶通讯》简介
《茶叶通讯》简介
通讯报道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奇妙的细节
细节取胜
决定成败的,绝不是细节
容联云通讯:三亿美元估值背后
浮瓶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