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标准》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内容重构探索*

2015-01-31 04:10杨彦栋郭玉刚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5年8期
关键词:公共课教学内容标准

杨彦栋,郭玉刚

(宁夏师范学院,宁夏 固原756000)

一、引言

国家发展,教育先行;教育发展,教师教育先行,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教师职业发展日趋专业化的今天,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体现。2004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下文简称《标准》),《标准》分别对教学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各高等师范院校积极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对职前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进行培养。但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开设《现代教育技术》课程20余年来,因我国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发展以及传统教学理念的原因,《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教学内容几乎囊括教育技术学学科所有内容,成了教育技术学学科内容的“精简”版。教学内容的庞大繁杂,给教师教学带来了很多尴尬局面,深入细讲内容多讲不完,简略泛讲学生只是略懂皮毛,不利于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因此,文章通过深入分析《标准》对教学人员提出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提出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内容体系重新构建的一些认识。

二、《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内容现状分析

从目前各高等师范院校所开设的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情况来看,大多数院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所采用的教材和教学课时设置都不尽相同。为了能够更详细地了解《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内容现状,我们通过图书馆和网络书店共收集到32本名为《现代教育技术》(教程或理论与应用)的公共课教材。通过分析这些教材的内容,发现存在如下问题:

1.教学内容基本是教育技术学专业主干课课程的浓缩

我们对收集到的教材进行内容归类分析,得到图1所示的教学内容分布情况图。可以看出,众多院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教育技术概述、教学系统设计、教学媒体应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和素材获取、教学环境和资源、教育技术基础理论、远程教育与网络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内容。其中教育技术概述、教学系统设计、教学媒体应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和素材获取、教学环境和资源这些内容在超过一半以上的课本中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讲解。通过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专业课程相比较,我们发现它们基本包括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几乎所有主干课程,且每个章节只是对每门专业主干课程的概括介绍。

2.课程主要内容存在陈旧现象,不能及时体现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动态

在一本教材中,越是重要的内容介绍的就越详细。笔者按照这样的脉络,梳理了诸多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发现多媒体课件制作和素材的获取是公共课教学的主要内容,其次是教学设计和教学媒体的使用。在多媒体课件制作和素材获取部分主要讲解的是处理相应素材的方法及其软件操作,然而很多教程中介绍的方法以及所用到的软件仍然是以往的低版本,相对陈旧,不能与现实的发展相适应。

3.对信息检索利用和信息道德培养不重视

信息检索和利用能力是信息时代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而信息道德则是信息时代任何一个公民都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如图1所示,我们可以看到,只有很少的几本教材包括信息检索利用和信息道德方面的内容,更多的教材内容偏向于介绍媒体的应用和课件的制作。这方面知识在教学内容中如此少,可见我们的公共课教学对于信息检索利用和信息道德的培养不够重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信息检索利用和信息道德培养比学会某种媒体和课件的制作更重要。在开设《现代教育技术》这门课程时,我们应该思考职前教师开设《现代教育技术》的目的或者说开设课程的重点是什么,是简单的对媒体的使用和课件的开发,还是培养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解读

为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教育部于2004年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这是我国目前唯一一个关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包含内容做出明确规定的文件,也是我国《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开设的重要依据。

1.《标准》让我们明确了公共课开设的目标

《标准》的颁布不仅说明了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在教师教学能力中的重要地位,而且丰富了职前教师教育专业知识的组成,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标准》分别对教学人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提出了不同的能力标准。就公共课教学而言,我们注重的是中小学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标准》对教学人员的能力标准从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四个方面做了详细的要求。通过对《标准》的分析发现,需要教师能够达到思想意识上高度重视教育的信息化发展,有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和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识;在知识技能方面,能够掌握各种信息检索、加工方法,熟悉各种媒体工具的使用,并且能够在教学、科研、交流合作等方面恰当的、创新的应用各种技术;同时在教学和工作中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使得各种信息技术能够公平、规范、健康的使用。《标准》中对意识、知识技能、应用创新等方面的要求为公共课教学提供了明确的目标。

2.《标准》有利于规范公共课教学内容的组成

《标准》为《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提供了明确的教学目标,但是如何实现这些目标,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只有严格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才能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提供条件。通过对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材的分析,笔者以为,以对教育技术学专业主干课教材的浓缩组成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内容是不够科学合理的。首先专业学生和非专业学生所培养的目标不同,其次,专业学生和非专业学生所学内容的侧重点不同。

四、《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重构

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已是世界各国所公认的,推进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是当今国际教育领域普遍关注的话题。在基础教育信息化推广应用阶段,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已经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师在当前信息化教育环境下完成教学活动所必需的能力之一。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动力。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信息化社会中指向了实践性知识的教师教学能力,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1]目前我国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和提升主要通过职前学习和职后培训两条途径,职前学习主要是在师范院校中为非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开设《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进行理论和实践学习,职后培训主要是通过各种方式对在职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短期培训。[2]面对快速发展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如何培养和提高职前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以适应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这已经成为当前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教学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下笔者给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内容重构建议:

1.课程内容应与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相适应

基础教育信息化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发展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使我国现有的教育体系适应信息时代对新一代公民教育的基本要求。[3]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不仅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促进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基础教育改革,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教师是关键因素,教师的意识观念和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教学质量的高低。高等师范教育是我国培养基础教育教师的主要途径,因而在师范教育中对学生思想观念和教学能力的培养直接决定着学生毕业后的职业素质。但是,教师的培养与信息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的,高等师范院校对职前教师的培养必须要以基础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实际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使培养出来的教师能够胜任未来基础教育发展的工作需要。《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主要是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是对未来基础教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因此,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和发展方向紧密结合。

2.教学内容要具有实用性和前沿性

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是当今高校的重要职责。面对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应用性高等教育应运而生。为了适应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高校教师需要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把新颖性、前沿性、综合性和应用性内容引入到教学中,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实行因材施教,强调课堂民主,使用现代教学技术,把各种考试方式方法结合在一起,提高考试的科学化水平,全面推进教学改革。[4]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是以信息时代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为目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学内容必须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课程从教学内容的组织到教学方法的安排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估等都要注重对实际应用技能的培养和考察。[5]内容要具有实用性,首先内容应紧跟教学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不能太陈旧。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信息技术工具更新换代也很快,因此不能重复已经淘汰或过于老化的知识。例如课件制作软件Authorware虽然具有图标控制流程及实现良好的交互功能等优点,但是与lectora等软件相比已远不能满足网络时代发展的需要,却仍然在教学内容中涉及。正如Adobe公司在2005年对Authorware软件停止开发时,强调“由于科技日新月异,电子学习与传统学习模式的界线变得愈来愈模糊。所以,现时学习管理系统并不再适用,反而应该着眼于推广其他可以让教学人员作快速学习的工具”,《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内容选择应该以实用和体现教育技术发展动态为基础。

3.教学内容应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

培养学生对教育信息化高度重视的意识,培养学生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和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识等等,对这些意识与态度的培养不能仅仅从理论上去告诉学生,更重要的是要从实践中使学生领悟这种意识。分析发现,许多教材是通过对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和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及掌握它的重要性等方面的理论说明,以期达到培养学生对教育信息化和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与态度。这正如我们不要期望能够仅仅通过做作业达到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一样。[6]我们应该设计更多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教育技术对现代教学改革的重要作用和现代基础教育改革中现代教育技术起到了哪些作用,去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和价值,学生自然会意识到学习它的重要性。因此,意识与态度的培养更应该以理论为基础,注重从实践活动中培养。

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是信息时代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我国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明确指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内容,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培养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但是目前公共课的教学内容组织更多的是依据教育技术学专业核心课程的形式组合,教学内容成了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的“精简版”,没有切实以《标准》的要求为目标依据。为了能更好的促进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对公共课教学内容进行重构,要以《标准》对教学人员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为目标依据,与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相适应,注重前沿性和实用性,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对信息化教育重视和教育技术能力掌握的意识。

[1]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9:92.

[2]朱永海等.《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融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体系的设计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2):105-109.

[3]刘德亮.黎加厚博士谈教育信息化[J].中国电化教育,2002(1):3-9.

[4]周叶中,胡甲刚.论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校教学改革[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369~372.

[5]衣学勇.高师《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课程目标和实施策略探讨[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6]克拉耶夫斯基著,张男星等译.教育学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3.

猜你喜欢
公共课教学内容标准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忠诚的标准
美还是丑?
Factors Affecting Memory Efficiency in EFL
On the Importance of English Vocabulary
On Memory Theory in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普通高校非体育专业体育公共课的教学反思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一家之言:新标准将解决快递业“成长中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