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培生宿舍人际冲突调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干预作用

2015-01-31 07:00朱金水张瑞达炜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年17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朱金水 张瑞 达炜

住培生宿舍人际冲突调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干预作用

朱金水 张瑞 达炜

【摘要】宿舍人际冲突调查与住培基地住培生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相关,有效防止和处理住培生宿舍人际冲突,有利于住培生身心健康和培训质量的提高,甚至影响住培基地的管理及建设。本研究以上海市各医院随机抽查的480名住培医师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分析了医科大学毕业后进入医学继续教育住培基地的住培生宿舍人际冲突来源及对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探讨。

【关键词】住培生;人际冲突;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单位:200233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消化科

Investigation on Dormitory Interpersonal Conflict in the Resident Physician Training Base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s Interference

ZHU Jinshui ZHANG Rui DA Wei,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Affiliated Sixth People’s Hospital, Shanghai 200233, China

[Abstract]Dormitory interpersonal conflict of resident physicians is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the resident physician training base. If handle the conflicts properly, they will be beneficial to their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in the future, and promote their training quality of resident physicians. The study collected 480 resident physician from different hospitals as research objects, questionnaire method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sources of interpersonal conflict. [Key words]Resident physician, Dormitory interpersonal conflict, Psychological health

医科大学生毕业后必须进入临床医学继续教育住培基地,按照博士、硕士、本科学士进行1~3年的临床教育培训,获得医师资格及医师执照后才能当一名合格的住院医师。大多数住培生在大学期间都有住宿经历,进入住培基地后,集体生活及工作性质变化很大,宿舍人际冲突是生活或工作常见矛盾之一。具体表现为:共同居住的宿舍成员因生活习惯、休息时间差异、学习松紧、情感交流等方面,造成对彼此的需求、个人利益、追求目标或意见不一致或暂时不宜协调,导致彼此情感、言语和行为上的紧张、争吵、冷漠、敌视、不和谐或争斗,对其心理健康有影响,因次进行早期心理健康教育干预,可以促使其团结协作、增长健康心理知识、保持工作和生活中和谐相处,养成良好个人素养[1]。

本研究按抽信封法随机调查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5所医院480名住培生,对其宿舍人际冲突来源进行了分析,将为今后提高住培生的培养质量及其心理素质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被测试住培生480 名中,本科、硕士、博士或博士后,年龄25 ~ 32 岁,平均(26.7±1.27)岁,男234 名,女246 名;住培时间1 年182 名、2 年184 名、3 年114 名。

1.2 研究方法

采用改进的“宿舍人际冲突来源问卷量表”,抽查5 个住培基地480 名住培生,根据他们个人宿舍人际冲突事件,并按人际冲突程度划分为:轻微、中等、高等级3 个等级件 [2]:量表等级与影响程度成负相关。量表分为8 个维度:(l)沟通缺乏;(2)个人利益受损;(3)观念差异;(4)作息时间差异;(5)不同地区或不同大学差异;(6)性别;(7)年龄;(8)是否感受排挤。

1.3 统计学方法

以住培生培训年限1 ~ 3 年分年度测试,采用SPSS17.0 软件对组间数据进行方差分析,比较各维度与总量表的克伦巴赫系数分别为0.615 及0.872,表明此量表信用度准确。

2 结果

按照住培生宿舍人际冲突感受分3级:轻微l~2分﹑中等2~3分﹑高等级3~4分,高等级为强烈人际冲突感受。统计结果:轻微273人(56.87%),中等152人(31.67%)、强烈冲突感15人(3.13%),无人际冲突感受40人(8.33%)。男女性别、年龄、不同地区或不同大学住培生人际冲突感得分在性别上的差异不显著,私人利益受损男性分数高于女性;第1、2、3年住培生人际冲突感发生率分别为59.23%、32.06% 、29.82% ,而人际冲突感评分分别为(1 034±12.7)、(560±6.73)、(510±5.38);统计学表明第一年住培生人际冲突感发生率及评分高于第2年、

第3年者,2年及3年间统计学差异不明显;第1年住培生在沟通障碍、私人利益受损和观点差异维度评分分别为(534±8.71)、(214±6.12)、(34.1±2.71);2年及3年的分数分别为(217±7.71)、(114±3.18) 、(12.1±1.22)及(212±6.19)、(110±4.12)、(14.2±1.85);2年及3年均高于1年,统计学差异显著(P<0.01);作息时间及受排挤方面无差异。

3 讨论

我们研究认为住培生宿舍人际冲突是有害的,尤其强烈宿舍人际冲突感,它会伤害到个体的心理健康、破坏团体氛围。抽查者中超过30%的住培生有中等人际冲突感,3.15%住培生有强烈人际冲突感。作者发现住培生冲突感分别为轻微56.7%、中等强度31.6%、强烈冲突感3.1%;轻~中度轻微冲突感者需要心理教育及学习处理冲突,提高适应社会能力[3];强烈冲突感者存在某些心理障碍,需请专业心理医师治疗。

宿舍人际冲突主要来源于各专业不同作息时间差异及个人利益受损所致,然后依次培训时间长短、缺乏沟通交流、观念差异、是否感受排挤;而性别﹑年龄、区域因素或受排挤因素诱发宿舍人际冲突少[4];作息时间差异主要是指个人工作时间不一致,住培生日夜排班不同、半夜三更有人上下班、开关门声音太响等,作息习惯差异反映出了个体间沟通困难、缺乏相互理解及同情心。

我们发现住培时间1年人际冲突感分数及发生率高于2年及3年,具体表现:观点差异、沟通障碍、私人利益受损三个分项目上统计学差异显著, 这与医科大学毕业生刚入住基地不熟悉生活环境有关,一个人从熟悉环境突然到与其他5人共住一个宿舍陌生,尚需要一个适应新环境过程,而生活习惯不同产生人际冲突导致进入住培基地前1年宿舍人际冲突感差异明显。因此住培基地老师适时组织体育比赛、歌咏比赛、宿舍间橱艺竞赛、专业学术交流、心理讲座等活动,可丰富他们之间业余生活[5];强烈冲突感伴存在某些心理障碍者需聘请心理医师或专职心理辅导,并对住培基地住培生个人之间人际冲突进行早期心理干预,有利于化解他们之间矛盾冲突,我们基地带教教师必须教育住培生在住培期间,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教育住培生树立团队协作精神[6-7]。总之,住培生要学会如何与别人相处,不要处处以自我利益或舒适为中心,要多关心和体谅他人也是一种快乐,通过沟通交流,避免宿舍人际冲突感发生或加剧是我们住培基地教师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甘阳. 大学人文教育的理念、目标与模式[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4(3):38-50.

[2]经素. 大学生宿舍中的人际冲突现状研究[J]. 青年探索,2007(6):71-73.

[3]蔡达峰. 我们的通识教育:关心人与社会的发展[J]. 读书,2006 (4):12-19.

[4]吴秋凤,崔玉祥.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思考[J]. 教育探索,2006(9):22-23.

[5]廖仲春. 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研究与实践[J]. 教育与职业,2006(2):34-35.

[6]邓先丽. 高职生宿舍人际冲突调查及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启示[J]. 教育教学论坛,2014(22):16-17.

[7]洪牧.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方法[J]. 前沿,2013(16):120-121.

doi:10.3969/j.issn.1674-9308.2015.17.008

【文章编号】1674-9308(2015)17-0013-02

【文献标识码】B

【中图分类号】G44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因素研究
浅析班主任工作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关于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探讨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团体辅导的运用
探究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生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举措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