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慕课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2015-01-31 18:05孙雨霞刘佩梅魏屹晗李晓霞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5年11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课程内容课程

孙雨霞,刘佩梅,魏屹晗,李晓霞

(天津医科大学,天津 300070)

医学院校慕课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孙雨霞,刘佩梅,魏屹晗,李晓霞*

(天津医科大学,天津 300070)

慕课是2012年开始迅速在全球流行的网络教学形式,是传统课堂的一种补充,一种延伸。它颠覆传统的同时也给高等教育带来机遇。借助信息技术与网络平台,慕课呈现了自身的特色与优势,但其实际应用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与问题.对高等医学院校慕课课程建设的特征、实践情况、优势与不足进行了阐述,总结了慕课课程建设与开展情况的经验与创新。

慕课;网络;实践;医学院校

一、慕课课程的含义和特征

(一)慕课的涵义。

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简称MOOC),是指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慕课的核心理念是“微课程、进阶式小测验、实时解答”。这一大规模在线课程掀起的风暴始于2011年秋天,2012年被《纽约时报》称为“慕课元年”[1]。

(二)慕课的主要特征。

与传统的教学相比,教师是资源的提供者、协调人和发起人[2],慕课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课程知识点化。慕课一般按知识点对课程内容进行碎片化和结构化处理,每段视频长度控制在20分钟以内,利于学习者有效接收;二是多种媒体整合。围绕课程知识点,把各种类型的教学资源汇集起来,变成一个丰富的在线教育多媒体;三是学习流程管理与学习互动。注重学习行为的管理和学习中的相互交流与探讨。四是个性化学习[3],学习者能够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课程。

二、医学院校慕课课程的实践

为推进慕课课程建设,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推动教学改革,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学校组织开展慕课课程的建设工作。

(一)制定相关政策,推动慕课课程建设。

1.学校先后制定了《慕课课程建设管理办法》、《慕课课程运行管理办法》,对慕课课程的制作要求、开课流程、课程运行及评价、学分认定等相关细节进行了规定,鼓励广大教师投入和参与慕课课程建设,同时鼓励学生修读通识教育课程,保障慕课课程建设有章可循。

2.慕课课程建设由校、院两级教学行政统一组织与领导,课程负责人负责课程建设与运行的具体工作。学校负责提供录播教室和网络教学平台。鼓励各学院支持精品慕课建设,并研究制定激励政策,引导教师积极参与精品慕课的培育、建设和使用。

3.制定慕课课程具体实施细则。公共和专业选修课程可采用全部课程网络视频自主学习的方式,要求安排一定的学时为小组讨论或见面课。必修课程或专业限选课网络自主学习(含视频、线上讨论、自测、作业等)和线下课堂讨论应占总学时的25%左右。

4.参与慕课建设的教师,学校给与一定的教师教学培训学分,按照1学分=4学时计算。对于参与慕课建设的教师在每年度校级教学优秀奖评选中给予一定倾斜。

(二)开发网络教学平台,为慕课课程建设提供技术平台。

1.推动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为了推进教育教学工作建设,推动教学方法改革,学校购置网络教学平台,为教师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提供技术支持。该网络教学平台包括课程网站建设、教学互动平台、在线学习、教学管理评估等功能,同时平台中整合了超星数据库的相关资源和学校图书馆的相关资源。为教师教学、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好资源和平台。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作为慕课课程建设的载体,平台为教师提供教学资源,同时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教师可以实现课程搭建,视频截取、师生互动讨论等功能。学生也可以利用该平台进行慕课课程学习以及师生、生生互动。

2.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为平台,开展教师培训。学校多次组织网络教学平台相关培训,聘请相关技术人员就平台的使用、慕课课程建设的相关理念以及如何基于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慕课课程建设对广大教师进行了培训。

(三)开展慕课示范课程建设。

学校教务处组织以健康能力为核心内容的课程做为示范课,开展慕课课程运行机制研究。该课程分为八个专题进行录制,目前已经制作完毕,并已作为公共选修课开课。通过示范课程的拍摄和授课为学校其他课程进行慕课课程建设提供样板。该课程授课方式主要包括线上学习和课堂讨论两部分。学生通过观看网络视频,完成相关的课后练习和网上讨论获得部分成绩,教师根据网上学生讨论情况,进行课堂讨论,两部分成绩各占50%。

课程结束后对该课程进行学生和专家的问卷调查,参评学生评价授课质量等级为优的比例是100%,学生能够接受课程授课和考核形式的比例是100%,学生对课程提出建议意见主要有两点:希望该课程能够提供手机客户端;希望教师能够更及时的进行网上答疑。专家也对该课程进行了评价,对课程的授课形式予以肯定,建议加强课程讲述和课后练习的严谨性。通过学生和专家对课程的评价,为该课程提供了改进方向。

(四)通过课题立项,推动慕课课程建设。

学校通过课程改革立项项目及相关教学项目的资助,开展“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专项课题立项[4],以网络教学平台为基础,结合实际教学需要,选择适宜的课程内容,进行课程建设。通过教学改革立项和相关项目资助,全校各个专业均有课程进行慕课课程建设,通过这种形式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推动各个专业进行慕课课程的尝试。

(五)开展慕课课程交流展示活动。

学校多次组织了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专题沙龙,参与慕课制作的教师展对慕课制作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展示,学校聘请了相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参与了慕课课程的教师沙龙,就课程的设计,内容,学生互动、网络资源以及相关的技术问题进行了交流和分享。通过这种交流,广大教师对慕课课程的建设形式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

三、医学院校实施慕课课程的优势与不足

(一)优 势。

1.慕课课程教学形式,可以突破学习过程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效缓解师资资源不足的问题,通过网络课程,一方面可以缓解师资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优质的教学资源得到更为广泛的利用。特别是医学院校很多课程需要由临床医生担任,但是临床医生的工作强度大,很难满足临床课程的教学需要,通过慕课课程的授课形式,临床教师可以把课程以及典型病例用文本、声音、图片、视频等格式上传,通过网络共享,大大丰富了课程资源。

2.慕课课程是以知识点为核心,整合了与知识点相关的多种教学资源,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学习的时间和内容,这种学习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性和开拓性。

3.慕课课程以网络教学为主导,为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及时得到教师的指导,学生和学生之间也可以通过平台就课程内容进行交流和讨论。

(二)不足之处。

1.医学院校的课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同时侧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且要兼顾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只通过网络课程的视频演示不能满足学生动手能力以及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

2.网络课程对于很多教师是一个新生事物,很多教师在课程制作上存在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网络教学的发展,因此对于教师网路课程制作技术上的培训不可缺少。

四、慕课课程实施的经验、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经 验。

1.开展两个层面慕课教学的改革和推广,一是示范课程以招标方式,开展教学内容和授课教师的招标,学校组织专家论证后对授课内容和授课教师进行组合,并以此课程为试点进行相关机制研究。二是以“慕课建设计划”为平台,以校级课题慕课课程专项立项的方式,鼓励教师参与慕课教学的制作,并探索适于学校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

网络口碑是在社交网络兴起的背景下出现的,其满足了消费者之间互动的需要。消费者之间的互动不仅可以提升消费者价值,而且可以满足其自我表达的需要。另外,消费者之间的互动能够让消费者产生内在的愉悦感。根据Baloglu等[27]研究,与专业建议、广告和书籍(电影、新闻)等媒体相比,网络口碑对顾客感知特定品牌形象的影响最大,高达76%的消费者在购买决策时会受到网络口碑的影响。这意味着,无论消费者在哪里交流,他们在社交网站上传递可靠的信息可能会改变其他消费者的行为和态度。

2.开展两种方式的慕课教学制作方式,一是慕课课程的全新建设,二是以已有视频课程为基础的慕课课程改造,建立相应的慕课课程建设模式。

3.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为平台,以教学沙龙形式,开展慕课教学相关培训,并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师制作慕课的能力。

(二)存在的问题。

1.MOOC课程的课程内容和表现形式不合适,不能有效的展现课程内容。

2.有些课程设计的MOOC教学比例需要调整,网上和网下授课比例还需斟酌。

(三)对 策。

1.慕课课程选择适合的课程内容,根据课程内容和专业特点确定慕课课程在整个课程中所占的学时比例。

2.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作为选修课程的慕课建设适于采用网上形式完成课程学习,面授讨论时间适当安排,不宜过多。实施过程中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的建设。

3.加强教师培训,建立竞争机制,促进教师自身变革,掌握网络时代新的教学理念和技能。

4.既要推进翻转课堂等混合教学模式的应用,更要适应技术发展趋势和学习者学习习惯,探索基于网络的教学组织实施以及如何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辅导服务。

[1]吕中华.慕课(MOOC)对高校教育的影响和启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35(2):25.

[2]钱敏娟,仇凌慧.慕课需求分析调查与推广初探[J].与高校英语教学,2014(4):44.

[3]吕中华.慕课(MOOC)对高校教育的影响和启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35(2):26.

[4]余祥庭,曾德军.慕课兴起与大学教学管理改革[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7):105.

G463

B

1002-1701(2015)11-0056-02

2014-12

孙雨霞,女,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通讯作者

10.3969/j.issn.1002-1701.2015.11.029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课程内容课程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发展的逻辑起点——读《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发展战略研究》有感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医学院校内药用植物园规划与建设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