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的真强真富真美

2015-01-31 20:36坤哥
中国农资 2015年6期
关键词:储备粮谷物三农

□坤哥

“三农”的真强真富真美

□坤哥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近日下发,这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12年聚焦“三农”,各路大侠尽情解读,竟有几位“不怀好意”的盆友非要俺也凑个热闹,“含沙射影”地写文章不拿手,“冷嘲热讽”地解读文件更是衰了,洗洗不能睡,拂了众友的好意同样也是睡不着的。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上个世纪我们国家领导人就郑重提出:“手中有粮,心里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现任领导人同样表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保障粮食安全对中国来说是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旦发生饥荒,有钱也没用。解决13亿人吃饭问题,要坚持立足国内”。这样子俺也就很容易理解——我国粮食生产十数年连增,一号文件仍然将“不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放在首位。201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12142亿斤,比2013年增加103.2亿斤,增长0.9%;其中谷物总产量11145.4亿斤,比2013年增加91.5亿斤,但谷物亩产量785.2斤比2013年下降了0.6斤,产量增加是因为谷物播种面积增加了1281.2万亩。总结一下,谷物播种面积增长0.9%,总产量增长0.8%,亩产量下降0.1%,于是乎就要“强化对粮食主产省和主产县的政策化倾斜,保障产粮大县重农抓粮得实惠、有发展”;而生产能力的提升,最终要靠科技支撑,于是便明确“支持农机、化肥、农药企业科技创新”;同时“加强县乡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食品安全市创建活动”。中国粮食安全成为中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始终绕不过去的一个话题,13.6亿人口,16.91亿亩播种面积,真是蛮拼的!

如果世界上转基因曾经有那么些时候出现过,马马虎虎懵懵懂懂迷迷瞪瞪都会变成将就,但粮食安全我们不愿意将就。“向来缘浅,奈何情深”,作为国家安全第一要务的粮食安全,人人有责,从你我做起!

粮食安全了,流通方式勿忘创新。文件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关于涉农的电子商务,“我就知道会遇见你,我就知道绕不过去”。放开来讲几天几夜,同样的“向来缘浅,奈何情深”。亿年修得何以琛,俺们后面再聊啊!

化肥淡储,再引各方热议,而粮食淡储却无可厚非。2000年10月以后,中央储备粮建立了垂直管理体系。2003年的《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更是对中央储备粮的计划、储存、动用等各个环节做出了全面规定,中国现代粮食储备制度由此建立,自惭形秽地感觉到要比众说纷纭的化肥淡储高、大、上得多。化肥淡储暂时还将就着,哪一天如果将就不下去了,也就集体笙萧默,人家粮食淡储“那孩子”怎么长得那么好看,有鼻子有脸的?

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民要想富,就要保证中央财政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加强对涉农资金的监管,没有对白,很多三角形。农民要想富,农业补贴少不了。今年的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有增不减。上次八卦一通的土豆君,今年会不会登堂入室正式列入补贴范围呢?这个需不需要问问俺手中的剑?农民要想富,就得发展“一村一品、一乡(县)一业,壮大县域经济”“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眼睛湿润了有木有?想起了多年前捧起又放下的风筝、陀螺、鱼竿有木有?很傻很天真很甜蜜还有点小虐?你不由自主想起唐嫣与俺无关。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不管世界多么荒凉,爱你就是唯一宿命。一号文件要“因地制宜,采取电网延伸和光伏、风电、小水电等供电方式,2015年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电有了,推进城镇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水质提了,加快推进西部地区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公路建设;路修好了,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统筹搞好农房抗震改造;房改造好了,推进信息进村入户。表情下内容丰富,分分钟刷着俺们农村人的三观啊!

一段年少时的爱恋,牵动一生的爱恋。“创新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乡愁依旧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你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满眼青山绿水,留住乡情乡愁;RIO也能喝多,也真是醉了。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猜你喜欢
储备粮谷物三农
五寨燕麦晋粒康“边煮边发芽”的神奇谷物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黑龙江省省级储备粮管理办法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乌克兰谷物和油料作物库存远低于2020年同期
乌克兰谷物和油料作物库存远低于2020年同期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击打式谷物加工农具
书法欣赏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