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转方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2015-01-31 20:36中国农资
中国农资 2015年6期
关键词:农村土地农民改革

□《中国农资》记者张番整理

改革创新转方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中国农资》记者张番整理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2年聚焦农业,今年一号文件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和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为主题,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的要求,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措施。为农、支农必须先知农,作为为农服务的农资企业,必须了解农业现状、发展方向、需求及相关政策,为此《中国农资》对文件中业内最关注的内容以及相关解读进行梳理,为行业提供参考。

关注一:转方式,走出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做强农业,必须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

深入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

支持农机、化肥、农药企业技术创新。

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大力推广生物有机肥、低毒低残留农药,开展秸秆、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和农田残膜回收区域性示范,按规定享受相关财税政策。

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全面实施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

解读:

今年一号文件内容中包括五项重点工作,其中第一项为“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也是整个文件中最重心的部分。

中国农科院农经所研究员朱立志认为,一号文件对“转方式”浓墨重彩,极具针对性,传递出我国必须走现代农业道路的信号。“文件提出要不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这与以往更多地强调产量增长的表述有着明显区别。农业必须强,不是体现在产量上,而是体现在竞争力上,这意味着农业在‘转方式’上将有更多突破。”朱立志说。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表示,在这个背景下,想保持农业发展好的态势,就一定要改变过去单纯追求产量增长,片面地拼资源、拼消耗的发展方式,要把它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的发展方式来,要把它转到依靠科技进步、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关注二:创新土地流转方式,适度规模经营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民家庭经营主体地位,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创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方式,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土地等资源性资产,重点是抓紧抓实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扩大整省推进试点范围,总体上要确地到户,从严掌握确权确股不确地的范围。

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在确保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前提下,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审慎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分类实施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

解读: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曾指出,要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和规范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避免“非粮化”“非农化”。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表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涉及的利益主体非常复杂,现在大家的认识并不一致,有一些方面分歧比较大,有一些问题可能看得还不是很清楚,所以现在要边试点、边总结、边完善、边推广。他说:“在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上,中央确立了‘三条底线’,即公有制性质不能改变、耕地红线不能破、农民权益不能受损。土地集体所有不能够改变,在落实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基础上,需要稳定农民对土地的承包权。在这个基础上要放活农村土地的经营权。农村土地流转,流转的是农村土地的经营权。实行三权分置,这也是为了更好地改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所所长叶兴庆认为,当前我国农村面临的问题,仍然在于旧体制的制约,唯有通过改革来破题。“文件部署的这些改革,意在通过市场化手段,激活被长期压抑的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和农村产权,实现其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让农村‘沉睡的资本’‘活’起来,进一步激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他说。

关注三: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竞争力

国内农业生产成本快速攀升,大宗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如何在“双重挤压”下创新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提高农业竞争力,是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考验。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完善粮食、棉花、食糖等重要农产品进出口和关税配额管理。

解读:

陈锡文提到,从这些年来看,农业产量在增加,总体上农民从每亩地上获得的收益并不多,所以会推动农产品价格上涨,农民为了补偿他的收益,农产品价格必定会上涨。他指出,价格不断上涨又引出另一个问题,即我国主要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一方面,国内的供给在增加,但需求增长得更快;另一方面,可以看到农作物进口的数量都在不断增加。之所以进口量增加,除了国内有正常的需求之外,最重要的一点我国农产品的价格高涨,显得我国农业竞争力不够。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陈锡文表示,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来解决。“一号文件中特别强调,一方面要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业的科技进步、强化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地的质量、对农民进行培训;另一方面,也要调整农业自身的结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既提供初级农产品,自己又能对其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

关注五: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

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帮助农民降成本、控风险。

加大中央、省级财政对主要粮食作物保险的保费补贴力度。将主要粮食作物制种保险纳入中央财政保费补贴目录。

中央对政补贴险种的保险金领应覆盖直接物化成本。

解读:

文件将“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作为重要内容,既是对其在提升农业产出效率、提高农民收入方面作用的肯定,同时也暗示农业社会化服务政策将成为中央惠农政策体系的重要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一号文件还将农业保险列入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内容加以强调,充分说明农业保险对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这也是新时期我国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农业农村工作首要任务的重要体现。

关注四:围绕“三农”,加强农村法治建设

健全农村产权保护法律制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财产权的保护。抓紧修改农村土地承包方面的法律。健全农业市场规范运行法律制度。完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加强产地环境保护,规范农业投入品管理和生产经营行为。

解读:

今年的一号文件不仅再次聚焦三农问题,更是首次为农村法治体系化指明了方向。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认为,没有农村的法治化,就不可能有整个中国的法治化。文件首次用大量篇幅聚焦法治,可见“依法治农”已成推进“三农”发展的重要工作。他说:“值得注意的是,文件提出农村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据。农村改革必然涉及利益调整,更需要用法律为改革保驾护航,一方面可保证农村改革的顺利推进,另一方面也能杜绝一些人‘以言代法’现象的发生,保护农民权益。”

关注六:加快供销合作社和农垦改革发展

全面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坚持为农服务方向,着力推进基层社改造,创新联合社治理机制,拓展为农服务领域,把供销合作社打造成全国性为“三农”提供综合服务的骨干力量。抓紧制定供销合作社条例。

发挥农垦独特优势,积极培育规模化农业经营主体,把农垦建成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现代农业的示范带动力量。

解读:

文件首次提出“供销合作社和农垦改革发展”,将出台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决定、农垦改革发展等文件,将进一步对相关机构和部门进行职能的细分和确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徐小青表示,近几年基层的改革很有起色,发挥供销社的作用、加强供销社体制的改革是比较重要的举措。农垦的改革多年来一直在探索,海南、云南、黑龙江等地的规模、组织、应用技术能力、资金等要素都比较强,起到了发展农业现代化的示范带动作用。

猜你喜欢
农村土地农民改革
莘县农村土地托管的实践与探索
农村土地如何突破“细碎化”?——“三农”干部谈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经营创新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改革之路
首次大修的《农村土地承包法》修改了哪些内容?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应多方共赢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