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的间离效果
—— 兼 谈诗歌教学内容的确定

2015-02-01 04:27
中学语文 2015年25期
关键词:戴望舒康桥徐志摩

李 新

诗歌教学的间离效果
—— 兼 谈诗歌教学内容的确定

李 新

诗是所有文学样式中最凝练的一种文学样式。正因为其语言的高度凝练,表意的含蓄蕴藉,其词语组合的巨大弹性与张力,诗句间的极度跳跃与空间释放,为读者解读诗歌提供了诸多可能。这就使诗与读者之间建立了天然的间离关系。我国历代就有“诗无达诂”的说法。诗歌教学内容如何确定?窃以为抓住诗歌与读者的间离关系,使其效果可能化与最大化,或许是解决我们目前诗歌教学荒漠化现状的比较有效的手段之一。

当前我们的诗歌教学处于荒漠化状态, 这一说法一点也不言过其实。比起古典诗歌教学,现代诗歌的教学更为悲惨。因为现代诗歌至今也没有进入考试的“法眼”,所以最新修订的教材中那些经典现代诗歌,也只是编写者的一厢情愿, 有相当一部分老师是将之打入冷宫的,即便教也只是停留在朗诵的阶段,或许当作班级或校园活动一个凑兴的节目;真正用心教的,是语文老师中的部分诗歌爱好者,他们学生时代曾经做过诗歌的梦想,内心还残留些情趣,可情景悲壮,基本上是老师唱独角戏,学生是旁观者,甚至把他当作一棵“疯狂的石榴树”(希腊诗人埃利蒂斯一首诗的题目),学生漠然视之,无动于衷。古典诗歌,因为考试会涉及,所以命运比现代诗歌好些, 但相当一部分语文老师不知道怎么教,教什么,最大的法宝是背诵、默写,若是教的话,也只是教一些意象、意境之类的让学生感到玄而又玄的东西,因为太“高大上”,让学生觉得高不可攀,也就对古代诗歌徒唤奈何;再加上无休止地检查背诵、默写, 古典诗歌在学生心中成为食之无味但又不得不食的鸡肋。

如何来解决这一问题呢? 我们有必要从诗歌与读者, 尤其是与学生读者之间的间离状态出发, 找出对策,缩短间距,使其与课堂教学效益正相关。

一、诗歌与学生之间的间离

一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到我校来试教, 她第一眼选中的课文就是《再别康桥》,她说她非常喜欢这首诗。这位大学生教学的效果非常好, 因为以一个尚未走出校门的大学生的标准来衡量,她功底扎实,表达流畅,有自己独到的研究,并能注意和学生互动,她的试教当然是成功的。但如果她不是大学生,是一个有着五年以上教龄的逐渐走向成熟期的语文老师, 我就要问一问:你喜欢,能不能代表学生喜欢?以我的教学经验,尽管我喜欢诗,尤其是像徐志摩《再别康桥》、戴望舒《雨巷》这样的名诗,我是发自内心地喜欢,而且我也是一个诗歌创作者, 但事实上我的学生中有为数不少的同学是不喜欢诗歌的,尤其是现代诗。如果你面对这样的学生怎么办?你在班级有没有做过调查,到底有多少学生喜欢诗歌,有多少学生不喜欢诗歌?说喜欢的同学,其喜欢的原因是什么?说不喜欢的同学,其不喜欢的原因是什么?到底是形式还是内容?具体到《再别康桥》,有多少同学喜欢这首诗,有多少同学不喜欢这首诗?是喜欢整首诗呢,还是只喜欢诗中的某一段或某几段?是喜欢形式还是喜欢内容?所有这些我们都要做调查,做到心中有数,教学时有的放矢,这样才能起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诗歌文本与学生读者之间的间离是最大的教学契机,为我们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与教学空间。李镇西老师教学《再别康桥》,那位叫何思静的同学本身就朗诵得很好了,对诗歌内容也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在她身上就几乎不存在什么间离,可以开掘的教学空间很小;恰恰是一些说不喜欢的同学,认为这首诗感情太细腻,不像一个男人写的,这就有了间离,老师就有了教学契机。当然,要改变学生的不喜欢态度,恐怕很困难。让学生由不喜欢到喜欢,这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不是一堂课两堂课就能解决的。我们不能犯教学急躁症,对于一首诗,学生一辈子不喜欢也不要紧,只要能在学生心中埋下一颗诗歌的种子,就够了。

二、诗人与学生之间的间离

诗人生活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 和我们学生今天所处的时代不一样,这就有了巨大的间离。间离就有了教学契机,就有了教学空间;利用好间离,打破间离,就会起到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我们老师往往强调“知人论世”, 最常用的办法是介绍诗人生平和诗歌写作背景,可往往收效甚微。为什么呢?因为你说的那些,离学生的时代很远;你说的那个人,在学生心中就是古人。要打破诗人与学生之间间离的办法是这位诗人在现代还活着,还活跃在学生的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他的情感就是学生正在或即将要经历的情感, 这就使学生感到他像大叔或兄长一样亲切了。

下面是李镇西老师教学《再别康桥》的一个片段:

李老师:我们今天看《再别康桥》。这首诗大家读过了,比较熟悉了。在没有学这首诗前,大家对徐志摩有没有了解?

同学 1:我看过一些文章,似乎是说鲁迅和徐志摩在文学上是对立的。

李老师:你是在哪里看到的?

同学 1:我是听我们老师说的。

李老师:你说的是对的,他们在文学观上是对立的,而且李老师年轻的时候,第一次知道他也是从鲁迅那儿了解到的。还有哪个同学?

同学 2:他是新月派诗人。

李老师:从哪儿知道的?

同学 2:从课后注释中知道的。

李老师:哦,注释中就有,我倒没注意,你注意到了,比我读书认真。还有没有?没有了?那李老师补充。有一部电视剧看过没有,《人间四月天》?

同学 3:讲他和三个女人的感情。

李老师:哪三个女人?其他同学补充。

同学 4:(还有其他同学补充)林徽因、陆小曼、张幼仪。

李老师:徐志摩比较风流,只是因为他是文学家,就成了……中国有一个不好的传统,一个人成了名人,缺点也就成了优点。当然,也有人替他辩护,正因为感情丰富,所以写出好作品,我觉得还是应该分开来评价。

说实在的,大多数同学了解徐志摩,是通过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而《人间四月天》给观众的印象也只是徐志摩和三个女人之间的关系, 徐志摩是风流才子。李镇西老师以此为契机,就拉近了徐志摩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并因势利导让学生不能只关注徐志摩的感情生活,而更要关注他对文学的贡献,尤其是这首《再别康桥》在诗歌史上的地位,这就自然地切入了对这首诗的学习。这就使本来与学生有距离的诗人徐志摩,活在了现代,活在了学生的生活中,打破间离,有利于后面教学活动的开展。

徐志摩可以有个电视连续剧 《人间四月天》 作铺垫,其他诗人却没有这样的幸运。像戴望舒,除了个别小文青知道外, 我想大多数同学是对其不了解的。那么,如何打破他与学生之间的间离呢?我就利用自己所看到的一些资料,为学生讲一段戴望舒的爱情故事:

1928 年,戴望舒深深地爱上了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时年 18 岁的施绛年活泼可爱,与戴望舒忧郁的性格形成强烈的对比。戴望舒当时寄居在上海施蛰存处,虽与施绛年日日相见, 但他对爱情羞于启齿, 借诗表白,而施绛年偏偏笑而不答。戴望舒身材高大但面部黝黑,面容不雅,使施绛年不悦。对施绛年一往情深的戴望舒遭到冷遇后, 他最终以跳楼相挟, 施绛年勉强答应。戴望舒兴奋之际,赶紧要父母从杭州赶到上海,向施的父母提亲。施绛年父母起初是不同意这桩婚姻的,后来迫于这种情状, 并在施蛰存的努力下, 也勉强同意。

1931 年春夏之际, 戴望舒与施绛年举行订婚仪式,声势很大。但施绛年提出了条件:戴望舒出国留学取得学业回来有稳定的收入后,方可完婚。这时,戴望舒又一次陷入感情的低谷。因为他太爱施绛年,面对施绛年提出的条件,他只有义无反顾。

1932年 10月 8 日, 戴望舒在经济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为了兑现爱情的预约,他乘坐达特安号邮船离沪赴法留学。等 1935 年 5 月戴望舒回到上海,施绛年已移情别恋,戴望舒长达8年的恋爱终以悲剧结束。

我讲得生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逐渐在心中消除了对戴望舒的陌生感。戴望舒的《雨巷》,或许是跟他这段恋爱史有关,或者无关,总而言之,它给同学们提供了另一个解读诗歌的角度;如果仅仅看写作日期,联系当时大革命的失败,政治的阴影在诗人心中的投射,反映其孤独、彷徨、迷茫、找不到出路、无可自拔,这就不是真正地解读诗歌,而是拿政治概念图解、斨杀诗歌,况且《雨巷》的形式美、意境美,其思想与艺术价值也不仅在于此。

三、诗人创作动因与学生的间离

从创作发生学的角度来说,诗人创作一首诗,他的动因和欣赏者之间是存在一定间离的。 这一点早已被接受美学的观点所证实。卞之琳著名的诗作《断章》只有四行,却留给人们诸多的解读可能。作者在谈到他这首诗的创作时说:“此诗是写一刹那的意境, 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以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可作者的动因不等于诗歌的主题,其主题多义项的解读,就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思考空间。学生读者,从其知识储备、阅历、体验等出发,其解读一定是五花八门的。 这一间离恰是教师美好的教学契机,在这一广阔天地中完全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且看郑桂华老师教学舒婷《双桅船》的课例: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刚刚谈到的舒婷的《双桅船》,这是一首朦胧诗没问题吧!好,拿起课本,轻声地朗读这首诗,读完之后,说一说你感受到了什么,或者说你有什么样的疑问。

好,开始,拿起课本,坐端正,认真地朗读一遍,读出声音来,同学们。

生(各自读)

师:这首诗不长,读完之后你有什么感受?想到什么?来,你感受到了什么,或者说有什么疑问?(生 1 沉默)没感受?来,旁边那位同学你读出了点什么?

生2:我感受到了作者与这片土地的感情非常深厚。

师:作者与这片土地的感情好,有什么疑问吗?没有疑问。好,旁边的同学你感受到什么?读一首诗,就是读完以后要有自己的一点感受。没有疑问也挺好的,就需要再读。

好,没有感觉的同学就需要再读,默读。说说看,你感觉到了什么?

生 3:我感受到了作者跟这片土地分分合合,依依不舍的感情。

师:作者与这片土地分分合合,依依不舍,前面也是一样的,是吗?好,有疑问吗?有没有?没有没关系,旁边那位同学,我觉得你好像有什么疑问?

生4:我想问的是“纬度”和“风暴”有什么含义?

师:很好,请坐。旁边同学,怎么都皱着眉头啊?有没有同学有点感觉,愿意主动和同学分享?好,把话筒给后面一位同学,你来试试。

生 5:她说“昨天刚刚和你告别,今天又在这里,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我感觉好像有某种东西一直在她心间, 好像从来都没有应该说无论到哪里都在她的心中。

师:某种东西一直在她心间,非常好!这种表述非常漂亮!这种东西,你觉得可能是什么?

生5:应该是一种感情吧?

师:好,请坐。感情是丰富的,可能是亲情,可能是友情,可能是爱情。好,那么多女孩子发表了意见,男孩子呢?

生 6:我觉得“心爱的岸”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激动、留恋之情。

师:激动、留恋,是吧?有疑问吗?

生6:没有疑问,就是感觉这句话读起来特别有感觉。

师:好,旁边那位男同学?

生 7:我认为作者虽然离开了心爱的土地,并没有为此而感到悲伤,反而觉得未来是充满希望的。

师:好,请坐。旁边的男生还有什么?

生 8:我认为这首诗整体感觉是作者刚开始是比较伤感的,可能和当时的背景有关。

师:什么背景?

生8:一九六几年大概是文化大革命吧?

师:一九六几年?

生8:六六。

师:这首诗是什么时候出版的?不是发表,是诗集出版的时间。

生8:七九年出版,是七九年。

师:比较伤感,然后呢?没关系,顺着你的思路往下讲,男孩子,然后呢?

……

生9:我的双翼就是……

师:有同学有感觉吗?

生 9:好像与题目所讲到的“双桅船”没什么相关的内容。

师:好像整个与题目《双桅船》没有什么相关的内容,是不是?既然题目叫“双桅船”,可是诗里面有船有双桅船吗?

生10:没有。

师:有的同学说没有,还有什么疑问吗?科代表,请坐。其他同学想想还有什么疑问吗?有没有?

生11:没有。

师:没有没关系,读诗有一个基本的方法,就是从什么入手啊?我们已经高二了,从背景入手,那是外围资料;我们首先要从诗本身来读,然后借助一些外围的资料、背景资料、作者生平,首先从诗的本身来读,那么读懂一首诗,像《双桅船》这样的里面有很多意象的诗,我们往往可以从什么入手?

舒婷的《双桅船》到底要写什么?有一位老师在讲授这首诗时就用了实证研究法,他经过实证研究,确定这首诗是写爱情的,因为舒婷在和丈夫谈恋爱的时候,恋人每天在对岸等她,于是她写了这首诗,表达他们之间真挚的爱情。或许这是舒婷创作这首诗的最初动因,但如果这首诗仅仅是表现了这种情感, 它是不可能成为一首名诗的。这首诗的最大魅力是多解。郑桂华老师采取“开火车”的方法,充分尊重学情,让学生从自身体验出发,谈感觉、谈感受、提疑问,这就是充分利用了诗人创作动因与学生间的间离,大大拓展了教学空间,提升了学生的思维与情感品质。我们注意到,郑桂华老师这堂课教学的对象是高二年级学生,同样这首诗,郑老师在高一年级也开过,教学内容却完全是两样的。这就是不同年级的学生,其身心特点有别,对诗歌主题的理解也不一样。诗歌教学内容的确定,学情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应以学生为主体。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沪教版是放在高一上学期,一般同学的理解是徐志摩对康桥的思念, 这种理解错没错?当然没错。这是徐志摩第二次到康桥,在回来的飞机上,在越过大西洋的时候他写下的这首诗,是表达他对康桥的一景一物的怀恋。 但如果这首诗是放在高二或高三来教学, 我想对主题就不能仅仅探究到 “思念”上。处在异国他乡的徐志摩应该思念家乡、思念祖国才对呢,为什么要思念异国他乡的康桥呢?即便是表达对母校的思念、怀恋,当第一次离开康桥的时候写的《康桥再会吧》,难道表达的不就是这种感情吗?要知道这是徐志摩第二次到康桥,又第二次从康桥回国,当他在异国他乡求学的时候,肯定是常常思念故乡、思念父母、思念祖国的,但一回到祖国,发现祖国不是他想象的那个样子,而是军阀混战、生灵涂炭,思想遭到严重禁锢,这对于追求自由的徐志摩来说,显然是大为失望的,所以他转回来又怀恋康桥,怀恋康桥的什么?怀恋康桥的自由。“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是怎样的一条水草? 那是自由的水草呀! 如果是高二、高三的学生,我们完全可以引导他们将诗歌的主题做进一步的探究。

四、诗的形式美与学生的间离

诗歌是一种美的形式。中国古代除了注重诗的教化功能外,就是重视诗的美学原则。《尚书·虞书·舜典》中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句话就指出了诗歌形式的和谐之美。和谐是美的最高境界。怎样做到和谐?诗歌运用的节奏和韵律,也就是它的音乐性。比如《诗经》,重章叠句,反复咏唱,运用叠字叠词,其间就回荡着音乐的旋律。这对后世的诗歌影响很大。后世的诗歌,无论是汉乐府,还是唐诗、宋词、元曲,它们都注重平仄、押韵,形成节奏和韵律之美。 现代诗虽然不受严格的格律限制,但诗人们或者受中国古典诗歌影响,或者受西方诗歌所用的音步(顿)的影响,其回环往复的音乐之美还是显而易见的,像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郑愁予的《错误》等诗,字里行间无不有音乐在其中流淌。可因为一方面学生对诗歌接触少,二是诗歌的艺术审美要素对于学生来说大多比较陌生,这样就形成了一定的间离,同样也给教师提供了比较大的教学空间。

缩小诗歌的形式美与学生间的间离, 朗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有些诗的美确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通过朗读可以细细体会,加以咀嚼、品味,浸润其中,获得审美享受。李镇西老师非常重视朗读,像《沁园春·长沙》,他让学生设想自己就是青年毛泽东,通过文字去体会那种壮阔的情怀;《再别康桥》,他不惜花一节课的时间来让学生朗读,不仅学生朗读,他自己也朗读,让学生打分, 最后推选出来朗读最好的何思静同学来做朗读指导。其实,一个学生,能够完美地将一首诗朗诵出来,教学目的就基本达到了。

事实上,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教学不能仅止于此。

不少教师通过改编杜牧的《清明》诗,来实现对《清明》一诗主旨的理解。改编的版本大致如下:

三言诗: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

五绝: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散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牧童:“何处有酒家?”他伸手遥指—— 杏花村!

戏剧:【时间】:清明时节

【布景】雨纷纷

【地点】路上

【(幕启)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种改编,就是化陌生为熟悉,缩小间离,达到出奇的教学效果。

五、诗的艺术表现手法与学生的间离

诗的艺术表现手法很多,如炼字、动静结合、色彩映衬、虚实相生等,但由于学生对这些手法大多是陌生的,鉴赏时除了诗歌中的对仗和修辞之外,其他基本处于无所适从状态,因此也构成了间离,这恰也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有利契机。

比如炼字,邓彤老师在教学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巧妙地使用了“说文解字”法。他在分析“惊涛拍岸”这个“惊”字妙处的时候,就引入了繁体字的“驚”,本意是骡马等因为害怕而狂奔起来不受控制。 这样一分析,学生就知道“惊涛拍岸”的“惊”的妙处了,那波涛就如同受惊的马而失去控制一样,非“惊”不足以表现意境之壮阔,比“怒涛”“巨浪”效果要好得多。邓老师在这里运用了间离,缝合了间离,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教学效果,一个教学难点便迎刃而解。

诗歌教学,难点很多,困境重重,也正是这样,诗歌与学生间形成了种种间离,利用间离,抓住教学契机,开掘教学空间,消除间离,就能实现师生共融的较为完美的教学效果。

[作者通联:上海市光明中学]

猜你喜欢
戴望舒康桥徐志摩
戴望舒《雨巷》(节选)
花牛歌
“雨巷诗人”与“康桥诗人”
秋天的梦
烦忧
郑州康桥悦蓉园新中式院墅
偏 见
小评《徐志摩论》
徐志摩的诗论
康桥,我心中的圣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