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固定支架和有限内固定在老年桡骨远端骨折中的应用效果

2015-02-01 11:46杜尚贤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36期
关键词:偏角腕关节桡骨

杜尚贤

外固定支架和有限内固定在老年桡骨远端骨折中的应用效果

杜尚贤

目的 探讨外固定支架和有限内固定联合在老年桡骨远端骨折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60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0例。对照组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观察组实施外固定支架和有效内固定联合治疗。测量术后3、6个月掌倾角和尺偏角并评定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术后3、6个月的掌倾角及尺偏角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固定支架和有限内固定在老年桡骨远端骨折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外固定支架;有限内固定;老年桡骨远端骨折

桡骨远端骨折在骨折类型中较为常见, 且在老年人群中更为常见。而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中, 部分患者可存在骨质疏松, 影响到骨折的稳定性, 增加了治疗难度。而传统的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治疗措施主要是手法复位后石膏固定等,但容易发生移位, 影响骨折愈合[1]。本文选择本院收治的老年桡骨骨折患者, 观察外固定支架和有限内固定联合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6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 均符合诊断标准, 均为外伤所致,所选的桡骨远端骨折均为闭合性骨折, 同时排除开放性骨折者、心肝肾功能不全者、智力及精神障碍者。所选患者均能够顺利完成治疗。所选患者在随机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中男19例, 女11例, 年龄均>60岁, 平均年龄(68.9±6.1)岁;导致骨折的外因:跌倒22例、交通车祸5例、其他原因骨折3例。对照组中男18例, 女12例,年龄均>60岁, 平均年龄(69.3±7.2)岁;导致骨折的外因:跌倒23例、交通车祸5例、其他原因骨折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患者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成功后, 在患侧前臂远端的桡骨侧取纵行切口,逐层暴露骨折所在部位, 清除周围软组织后进行复位, 行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后行石膏外固定, 指导患者进行关节锻炼。

1.2.2 观察组行外固定支架及有限内固定联合治疗。患者取仰卧位实施手术, 麻醉成功后(具体麻醉方法同对照组),患侧肩关节外展, 采用X透视下实施手术操作, 在患侧掌骨背外侧和掌骨两侧分别距离1 cm处做1个长约1 cm的纵行切口, 分离肌腱, 垂直于第二掌骨额状面纵轴处进行打孔,拧入两枚准备好的螺钉, 而后把桡骨骨折区域桡骨侧端的偏背侧部位实施切开, 显露腕部骨折部位, 复位成功后行克氏针进行固定, 行外固定支架固定处理。术后指导患者进行关节锻炼。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定标准 测量两组患者术后3、6个月的掌倾角及尺偏角, 观察其改变情况。疗效评定标准:治疗后患者的腕关节疼痛消失, 腕关节活动恢复正常, 关节活动范围不受限, 关节的握力恢复正常水平, 腕关节的背伸活动度及掌屈活动度和正常相比减少<15°, 评为优;治疗后腕关节有疼痛存在但偶尔出现, 腕关节剧烈活动受限, 但手的握力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 腕关节背伸活动度及掌屈的活动度和正常相比减少15~30°, 评为良;腕关节疼痛常在, 腕关节活动范围受限, 握力得到改善, 腕关节背伸活动度及掌屈的活动度和正常相比减少30~50°, 评为可;治疗后腕关节的疼痛仍持续存在, 腕关节活动受到限制, 握力没有改善或握力进一步下降, 腕关节背伸活动度及掌屈的活动度和正常相比减少>50°, 评为差。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桡骨远端掌倾角和尺偏角测量结果比较 观察组术后3个月掌倾角和尺偏角分别为(8.51±1.33)°、(15.62± 6.27)°, 术后6个月掌倾角和尺偏角分别为(8.73±1.78)°、(16.37±5.71)°;对照组术后3个月掌倾角和尺偏角分别为(6.80±1.76)°、(12.53±5.44)°, 术后6个月掌倾角和尺偏角分别为(6.47±2.01)°、(12.58±4.59)°。观察组术后3、6个月的掌倾角及尺偏角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 观察组优26例、良2例、可1例、差1例, 优良率为93.3%;对照组优16例、良5例、可5例、差4例, 优良率为70.0%。观察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在老年人群骨折类型中较为常见, 骨折多为跌倒所致。而老年患者中部分存在骨质疏松, 所以老年桡骨远端骨折中可有粉碎性骨折, 增加了复位难度, 影响内固定把持力, 增加了术后并发症, 患者骨折愈合效果差[2,3]。再者,采用传统的切口复位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时对患者的创伤较大, 且需要取出内固定物, 增加了患者痛苦。本文中观察组实施外固定支架和有限内固定治疗, 首先对患者骨折部位实施有限切开, 对骨折部位进行复位后实施克氏针固定, 此种手术方式对老年患者创伤小, 而且骨折部位的复位效果较好, 同时减轻对周围韧带等组织的损伤, 对腕关节周围结构的完整性保持较好, 使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更好[4-6]。结果显示, 观察组治疗后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术后3、6个月的掌倾角和尺偏角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 外固定支架和有限内固定在老年桡骨远端骨折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宁伟宏, 吴争鸣, 李文伟, 等. 交叉针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25例报告. 实用骨科杂志.2001(4):275-276.

[2] 千建荣, 胡向军, 安志军, 等. 闭合手法复位石膏托外固定与切开复位T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11(21):115-116.

[3] 孙放, 李长德, 解云川, 等. 腕关节外固定支架治疗重度桡骨远端骨折22例临床疗效分析. 黑龙江医药科学.2015, 6(4):50-52.

[4] 胡畔, 张英泽. 外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疗效的Meta分析.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3.2(6):332-339.

[5] 董英涛, 王朝鲁, 陈涛平. 经皮克氏针固定与手法复位石膏托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疗效比较.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 7(22):2478-2479.

[6] 张蕾, 常文凯. 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组合式外固定支架治疗临床探析. 基层医学论坛.2015.10(23):3187-3188.

10.14163/j.cnki.11-5547/r.2015.36.050

2015-08-18]

473000 河南省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骨科

猜你喜欢
偏角腕关节桡骨
桡骨远端骨折掌与背侧钢板固定的生物力学分析
带血管蒂桡骨瓣逆行转位治疗舟骨骨不连12例
研究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应用于腕关节损伤的影像诊断价值
翼吊长涵道发动机短舱内偏角优化和机理研究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应用T型钢板治疗的效果探讨
2018全国Ⅱ卷选修3-4中偏角的解法探讨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累及腕关节MRI表现及其分布特点研究
寒湿痹阻及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腕关节MRI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欧姆表偶然误差分析
Y型小骨锁定钛板治疗桡骨头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