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瑛教授针灸治疗胃痛经验*

2015-02-01 20:50李敬华于彤于琦张宁周宇刘龙高宏杰唐路明陈淑敏王小磊杨德利
中国医学创新 2015年9期
关键词:胃痛胃脘脾胃

李敬华于 彤于 琦张 宁周 宇刘 龙高宏杰唐路明陈淑敏王小磊杨德利

刘家瑛教授针灸治疗胃痛经验*

李敬华①于 彤①于 琦①张 宁②周 宇②刘 龙③高宏杰①唐路明④陈淑敏④王小磊④杨德利①

名医经验; 刘家瑛; 针灸; 胃痛

刘家瑛是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务院侨办、海外交流协会中医专家组成员,从事中医针灸的临床、科研与教学工作40余年。刘师治学严谨,医术精湛,擅长针灸治疗各种痛证,尤其是对胃痛进行了多年的跟踪研究,造诣颇深。笔者有幸跟师学习与工作,收获良多。现将老师治疗胃痛的经验整理如下。

1 病因病机,慎审周全

胃痛,又称“胃脘痛”、“胃气痛”。其临床表现有急性与慢性之分。急性胃痛大多猝然而引起,于数小时或数天内缓解。慢性胃痛往往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常年累月不愈。刘师认为:急、慢性胃痛通常是以禀赋不足,素体虚弱,外邪内侵,饮食失节,情志过极,劳倦过度,损伤脾胃而引发生成。大致可分4个阶段:(1)胃痛初起,可致脾胃轻伤,影响脾胃气机升降与运化,主要病机为脾虚气滞,肝气犯胃,饮食停滞;(2)胃痛中期,进一步损伤脾胃,使脾胃愈虚,气血运行不畅,其病机可演变为肝胃郁热,寒热错杂,气滞血瘀;(3)若胃痛久病伤络,此时病机演变多表现为虚实夹杂之证,气、血、痰、瘀互结,胃络瘀滞不通;(4)当脾胃素虚,病痛迁延不愈之时,主要表现除肝胃气滞、气阴耗伤之症状外,已演变为瘀毒交阻、脾胃虚寒之严重症候[1-2]。

针灸临床治疗胃痛等同于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胃痉挛,胃扭转、胃神经官能症,胰腺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临证可相互参考。刘师强调,胃痛只是一个症状,初致病之由多因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煿,复餐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累而导致胃失和降,产生胃痛。临床以病邪阻滞,气机不利,营血凝涩为多见[3]。在新世纪赋予的责任重重压力之下,胃痛也会因忧思恼怒而发,因饥饱失常而作, 因寒热不适而犯。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社会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市场竞争意识强烈,加之长久的不良生活习惯的积累,导致了胃肠道平滑肌舒缩异常,使胃痛患者疾病虚实夹杂,症状多变,且疼痛部位多在上腹部,呈阵发性剧烈绞痛,或持续性钝痛阵发性加剧。为此,刘师考虑到胃痛患者疾病虚实夹杂,症状多变,建议针灸临床治疗一定要慎审周全[4]。

2 辨证论治,通则不痛

《兰室秘藏》文献中首立“胃脘痛”一门,后世医家使本病之辨证逐渐系统、完善,为现代人认识治疗本病奠定了基础。目前,中医认为:胃痛的病位虽然在胃,但和脾密切相关。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五谷入胃,全赖脾的运化。脾胃一旦受损,受纳腐熟运化功能失司,胃不腐熟,食停积聚成实;脾虚不运,湿浊内生,痰湿郁结,化寒化热;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使虚者更虚也[3-5]。

胃痛有“虚”“实”之分。发病时间短,表现为急痛、剧痛者,多为实证;发病时间长,且表现为缓痛、隐痛者,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6]。临床治疗必须明确诊断, 有的放矢。在针刺组方选穴中,刘师以疏肝和胃、消食导滞、温中散寒、健脾和中、补益中气为治疗原则,注意到了虚、实之辨证要点,分型用之。如肝气犯胃型:以足厥阴、足阳明经为主,疏肝和胃,理气止痛。饮食停滞型:以任脉、足阳明经为主,消食导滞,调和胃气。肝胃郁热型:以足阳明、足太阴经为主,清泻郁热,和胃降逆。气滞血瘀型:以取足少阳、足阳明经为主,活血散瘀,理气止痛。脾胃虚寒型:取足太阳、足阳明经为主,温中散寒,健脾和胃。

临床针灸治疗胃痛的关键点是在一个“通”字。即:“夫通者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刘师认为,古人阐述的治疗胃痛的和降胃腑与升健脾阳之方法告诫医者,脾与胃,一脏一腑,互为表里,胃痛是以脾胃虚弱为本,以湿热积滞为标的本虚标实之证,只有胃腑正常通降,则脾阳方可升健,脾胃之气血才能冲和调达。掌握了这一原则,临床治疗以调理脾胃气机,协调阴阳,和胃降逆止痛为基础,就能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围绕要点“通”字,随证治之,以求“通”则不痛[7]。

3 针刺手法,立意求新

刘师在针刺手法的运用上有着自己独特的治疗见解。他本着“盛者泻之,虚者补之,热者疾之,寒则留之。”的基本治则,正确地选取具有相应主治作用的穴位,组成针灸治疗胃痛的处方,通过穴位给予有效的刺激量,发挥其经络的作用来调整脏腑气血的功能。如(1)胃热实证:采用泻热法。即针刺进针得气后连续捻转,并在捻转的过程中捏紧针柄向上适度提插,稍停片刻后如此反复数次,直至疼痛渐止,并留针30 min。(2)虚寒胃痛:采用温补法。即针尖对准穴位缓慢刺入,当针刺得气后继续轻微捻转1 min,随即捏紧针柄向下适度加压, 待有温热针感时停针,间歇5 min运针一次,留针30 min后疾速出针,疼痛即解。(3)胃痛虚实兼之:针用平补平泻法。缓慢进针,当针刺得气后,继续匀速捻转针柄并适当保持一定力度。待疼痛缓解后停止捻转, 间歇间适度运针,留针30 min。(4)急痛剧痛:采用徐疾泻法。即快速进针直达穴应刺之深度, 务使快速得气,针感以病者耐受为度持续运针,待痛感缓解后停针,留针30 min。其间歇5 min重力度捻转一次,以巩固疗效[8]。

在临床针刺治疗胃痛的过程中,刘师还很好地借鉴了源于《金针赋》中记载的烧山火,透天凉针刺手法,并在此基础上得以发挥。具体方法是将原针法三个步骤分为四个,增加最初的单针叩刺。即持针在将要刺入的腧穴点上由轻渐重连续叩刺约1 min,力度适患者具体情况而定,肥胖及青壮年患者重叩穴点可见红斑点,瘦弱及小儿略轻之。以使患者开始建立起一个心灵感应,并随着针刺进入腧穴的上1/3处,中1/3处及下1/3处,与医生在各处点得气后的捻转补法相呼应,而后再慢慢地将针提到上1/3处,如此反复操作3次,最后将针紧按至下1/3处,留针30 min。透心凉法也如此反向操作。即在要刺入的腧穴点上由轻渐重、由重渐轻连续叩刺约1 min,并将针快速刺入腧穴应刺深度下1/3处,而后将针提至中1/3处和上1/3处。每处点得气后均行捻转泻法。如此反复操作3次,最后将针柄提至上1/3处,留针30 min。本操作过程中始终让患者配合医生呼吸节奏和行针捻转,有意识地转移意念缓解痛感。此法临床屡试颇佳。

4 辅助治疗,各取所需

单纯毫针针刺是治疗胃痛的主要方法之一。因病症的不同,刘师在临床中也会采用其他的方法加以施治。如电针疗法:用电针代替平补平泻法,所选穴位足三里,针刺得气后接通c-6805型电针治疗仪,频率调至高频,连续波[9]。急性胃痛,中强度刺激;慢性胃痛,中弱度刺激。梅花针法:临床中用此法对治疗慢性胃痛比较有效。十二皮部与经络、脏腑联系密切,运用梅花针叩刺皮部,激发调节脏腑经络功能,可以较快缓解胃痛直至症状消失。耳针疗法:耳针疗法分耳针和穴位贴压。刘师用耳针针刺,偏重于行气消胀止痛;用耳穴压豆法,偏重于疏肝解郁;两法相配做到标本兼治,疗效明显优于单纯毫针刺法。鼻针疗法:鼻与脏腑有内在联系,有多条经脉通往鼻部。刘师认为:在常规针刺足三里、内关、中脘等穴的基础上,辅以胃肠三点,即可缓解因经脉经气涩滞不利,壅塞不通所致的胃脘暴痛。

临床针灸治疗中,刘师除用上述四种辅助针法外,还比较喜用穴位注射:药物为维生素B1或B12,当归注射液或胎盘组织注射液。取足三里双侧、脾俞双侧、胃俞双侧。每次治疗交替选用一对双侧同名穴位。每次每穴0.5~1 mL。神灯照射:红外热象对血液循环和组织代谢有促进作用,并且有消炎、镇痛、解痉之功效[10]。常规针刺加用神灯照射胃脘部30 min后即可获效。艾灸熏灼或温针灸:艾条有温和作用,其热量可直接温通经络,疏散体内的寒气,使疗效更好[11-12]。方法是取中脘、关元、天枢(双)、足三里(双)、脾俞(双)、胃俞(双)、肝俞(双)中的2~3穴。每次熏灼20~30 min。拔罐疗法:取穴中脘、神阙,走罐或闪罐均可,反复操作2~3次,留罐5~10 min[13]。刘师强调,拔罐配合针刺治疗急性胃脘痛有较好疗效。但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及不适宜的部位均禁止施用,以免发生不必要的伤害。特别是小儿胃痛患者慎用[14]。

5 因人制宜,医患互动

胃痛的发生与患者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刘师在临床针灸治疗胃痛的过程中,同时让患者去懂得“饮食不节,寒温不适,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脾胃必伤。”的道理,督促患者增强预防调护理念,气血安和,积极配合针灸诊治,加快减轻胃痛症状,早日康复。具体做法是:(1)引导患者保持规律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精神状态,保持环境舒适安静,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注意防寒保暖,消除引发疼痛的因素。(2)建议胃痛康复期患者要选择适合自身的体育锻炼健身,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旨在通利经脉,调谐气血,以达到防治胃病的目的。(3)告诫患者多学习了解一些生活中的小常识。如脾胃虚寒:可自行膏药贴敷、炒盐热敷胃脘部, 以温中祛寒止痛。(4)规劝偶因情绪因素导致胃痛的患者,要自我进行心理疏导,使之经常保持乐观情绪,增强对治疗的信心。(5)嘱咐胃痛患者选择多吃清淡、营养且易于消化的食物,勿过冷过热,忌暴饮暴食或饥饱不均,克服偏食,戒酒戒烟[15-16]。

6 病案简释,意在探讨

田某,男,53岁,自述胃脘部隐隐作痛3年有余,得热则缓,按之痛减;劳累或受风寒疼痛加重,但可自行缓解。近日因受凉刺激胃肠,再次感觉胃脘部隐痛不止,且有加重趋势,于2012年6月15日前来就诊。症见:胃脘部隐痛且胀满,精神萎靡,面色无华,手足不温,纳呆,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辩证属脾胃虚寒型胃痛。治疗宜温中散寒,健脾和胃,理气止痛。方法是取1.5寸毫针刺入中脘、下脘、梁门、足三里、内关,施用补法。针刺得气后中脘、下脘加电刺激,并红外线照射上腹部。留针20 min。隔日1次,10日为1疗程。治疗2次患者感觉疼痛减轻,发作次数减少,5次疼痛基本消失,继续巩固治疗5次,临床治愈。随访半年未复发。刘师认为,根据脾胃的生理功能,针对胃痛的病因病机,本案施治应从脾以健而运,胃以通为补,健脾宜升,通胃宜降作为切入点,注重通补兼施,补中寓通,通中寓补,即可获得明显疗效。

7 结语

刘家瑛教授一直致力于针灸治疗胃痛的临床研究,其潜心学习、实践摸索出的治疗胃痛的经验很值得笔者学习。其中针刺胃痛辨证诊治和降胃腑、升健脾阳这一基本要诀。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既要严格把握,同时又启发根据实际情况加以灵活运用。具体做法是:辨证取穴原则多以辨病为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根据病情浅深轻重的不同,本虚标实先后缓急的差别,掌握辩证分型分期施治。针刺主穴足三里、中脘、内关、脾俞、胃俞,随证加减。肝气犯胃型多选天枢、太冲;脾胃虚寒型多选气海、关元;饮食伤胃型多选建里、内庭;肝胃郁热型多选天枢、公孙。临床治疗中屡试颇佳,均达到了非常满意的疗效。

[1]张伟娜,周宇,张宁,等.刘家瑛教授对胃痛临床诊治[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4):111-113.

[2]杨丽华,马春.中医治疗胃痛的研究进展[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9)553-555.

[3]高文,于慧娟.浅谈辩证论治指导胃痛的针灸治疗[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8):45-46.

[4]潘立强.针灸治疗胃脘痛临床研究篡要[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9,23(3):78-79.

[5]王录平.三联疗法治疗Hp相关性胃溃疡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1):24-25.

[6]张素云,李晓莉,张建强,等.非消化系统疾病致急性腹痛38例原因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0,7(1):156.

[7]周璐璐,朱淑娟,张广美.冲任二脉与临床疾病的相关性微探[J].中国医学创新,2012,9(4):138-139.

[8]高萍.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7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1,8(35):117.

[9]侯捷.针刺梁丘、足三里治疗急性胃脘痛32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2):292-293.

[10]麻日明.针刺结合神灯治疗胃痛56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9,17(10):24.

[11]姚芳.艾灸促进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初探[J].中国医学创新,2011,8(4):163-164.

[12]卢文生.中药结合温针灸治疗虚寒型胃溃疡的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2013,28(1):112-114.

[13]蔡春盛.拔罐配合针刺治疗急性胃脘痛50例[J].河北中医,2005,27(3):199.

[14]高阳,彭小菊,苗萌,等.针刺治疗急性胃痛40例疗效分析[J].山东中医杂志,2006,25(10):685-686.

[15]黄宁生,梁兴,吴祖毅.150例青少年慢性浅表性胃炎门诊治疗方案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0):36-37.

[16]董振国,孙辉,苏霞.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影响因素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0):154-156.

10.3969/j.issn.1674-4985.2015.09.029

2014-07-22) (本文编辑:蔡元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青年科学基金项目(81001560)

①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 北京 100700

②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

③陕西省西安市航天总医院

④北京朝阳弘医堂中医医院

于琦

猜你喜欢
胃痛胃脘脾胃
艾灸护理对脾胃虚寒型胃痛的治疗干预效果观察
黄芪建中汤配合食疗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临床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胃痛的临床疗效探讨
基于病证结合的脾胃病湿热理论的创新与应用研究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四逆胃痛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浅谈藏医盐敷治疗胃痛的护理
傣医林艳芳老师临床诊治胃脘痛经验
新年心愿宝宝有个好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