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标题动词研究

2015-02-02 02:48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42
文教资料 2015年28期
关键词:浅析学术期刊语境

胡 峰(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42)

学术期刊标题动词研究

胡峰
(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42)

文章以学术期刊标题动词为研究对象,界定了标题动词的内涵和类别,并具体从句法、语义、语用上分析学术期刊标题动词的特点,以期深入挖掘标题动词的特色,丰富现代汉语标题语法的研究。

学术期刊标题动词句法语义语用

所谓标题,是标明文章、作品等内容的简短语句。标题语言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书面语体,它具有许多不同于通常行文的特点,已经引起语言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尹世超可以说是在这方面研究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领军人物。其所著的《标题语法》一书,不仅第一次全面、系统地研究了现代汉语的标题语法,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而且在内容和方法上独具慧眼,具有无可争辩的独创性(邵敬敏、周娟,2003)。另外,刘云的博士论文《汉语篇名的篇章化研究》也系统、深入地阐述了篇名的作用。其中标题语境中动词在句法、语义、语用上具有和非标题语境中的动词与众不同的特点,因此,相关论著或文章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涉及标题中的动词的特殊用法。然而,就研究现状而言,标题语境中的动词研究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显得较薄弱。笔者在中国知网上以“标题”和“动词”为检索主题词,仅搜索到32篇单篇学术论文及6篇硕士论文以“标题语言”为专门研究对象,其中很多都涉及或谈到“标题动词”的问题。其中专门以“标题动词”为研究对象的系统研究,目前只发现王同伦(2008)和刘晓燕(2012)两篇。尹世超先生在《标题语法》中专章探讨了“标题动词”的特点,但是尹先生只是阐述了标题动词的一般特点,还缺乏深入的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另外,现有的标题动词研究,多为语体杂糅式的研究,即所谓的标题语言,包括新闻标题、报纸标题、期刊标题等。事实上,即使均处于标题语境中,动词在不同的语体中会显示出更细微的差别。因此,笔者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学术期刊中的“标题动词”进行了专门研究,深入挖掘了标题动词的特色,以丰富现代汉语标题语法的研究。

1.学术期刊标题动词内涵及分类

所谓标题动词,是只用于标题或多用于标题且有特定意义与用法的动词,是对动词语用功能进行考察,从语境角度给动词分出的一个次类(尹世超,2001:19)。据此定义,我们将本文所要论述的动词分为三大类:非学术期刊标题动词(以下简称非标题动词)、唯学术期刊标题动词(以下简称唯标题动词)、准学术期刊标题动词(以下简称准标题动词)。

就目前所调查的结果看,学术期刊中的唯标题动词主要有:浅论、浅析、浅解、浅介、浅考、浅释、浅说、浅述、浅谈、浅探、浅析、浅议、略论、初探、试析、试谈、试论、试议、试证、琐议、琐谈、琐记、刍议、刍论、补论、初论、概论、再论、粗论、管论、简论、杂论、杂议、漫论、漫谈、漫议等。现各举几例如下:

(1)浅论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交流(程妮,现代情报,2004.01);

(2)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联盟浅论(宋小华、涂湘波,图书馆学研究,2004.03);

(3)浅析语码转换的社会及心理动因(王楚安、徐美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5.02);

(4)以色列民族政策浅析(刘军,世界民族,2007.01);

(5)浅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构成(马丁,价值工程,2010.35);

(6)嵇康与嵇喜两组诗浅解(韩格平,文学遗产,1999.03);

(7)浅介发达国家投资银行在公司并购中的作用(梁春申,中国纺织经济,1998.02);

(8)陆维民膏方经验浅介(杨柯列,中医临床研究,2011.22);

(9)略论形声字声旁与对外汉字教学(万业馨,世界汉语教学,2000.01);

(10)中国传统译论范畴及其体系略论(张思洁,外语外语教学,2007.05);

(11)初探非热力杀菌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赵玉生,赵俊芳,周昇昇,食品工业科技,2006.09);

(12)苗族传统生态文化初探(周颖虹,康忠慧,贵州文史丛刊,2006.03);

(13)试析谐音双关法在商标词汉译中的运用(曾立,中国科技翻译,2003.03);

(14)豫南地区二里头时期遗存的相关问题试析(徐燕,华夏考古,2009.02);

(15)试谈嘉兴历史文化传统的主导取向(史晴,嘉兴学院学报,2003.05);

(16)语文单元教学原则试谈(宋小平,平顶山师专学报,1994.02)。

笔者重点分析学术期刊中的唯标题动词,并根据需要,附带比较讨论准标题动词和非标题动词。

2.学术期刊标题动词的句法特点

一般来说,学术期刊中的标题动词都有相对应的非标题动词,比如浅析/试析/——分析;试论/简论/粗论/——讨论/商讨;漫议/试议/浅议/刍议——议论/商议。所谓非标题动词,即不在或不一定在标题语境中使用的动词。以“浅析——分析”为例,通过检索北京大学CCL语料库发现,“浅析”共有97个用例,全部为标题语境中的动词用法,且均为现代汉语用例。而“分析”有66812个用例,绝大多数均为非标题语境的动词用法,且“分析”最初是两个同义动词连用,有“分开、分离”的意思,直到中古时期才出现现代汉语所谓的“分解、辨析”的意思。

因此,我们将前者成为标题动词,后者称为非标题动词,下文所展开的标题动词的句法特点分析主要是与非标题动词的对比中得出的。

2.1偏正式为主

张国宪(1994)将动词的内部构造方式分为“联合式、支配式、陈述式、补充式、附加式”五种。所谓附加式,即“修饰成分+动作”,也即偏正式。从内部构造方式看,学术期刊的合成的标题动词(包括准标题动词)主要有偏正式、联合式和陈述式三种。结合尹世超(2001)的用例,我们进行了补充和调整,具体示例如下。

2.1.1偏正式

浅:浅谈、浅析、浅论、浅议、浅说、浅评、浅话、浅介、浅释、浅探、浅考、浅辩。

试:试谈、试析、试论、试议、试说、试评、试介、试释、试探、试考、试辩。

简:简谈、简析、简论、简议、简说、简评、简话、简介、简释、简探、简考、简辩。

漫:漫谈、漫析、漫论、漫议、漫说、漫评、漫话、漫释、漫探、漫考。

略:略谈、略析、略论、略议、略说、略评、略话、略介、略释、略探、略考、略辩。

琐:琐谈、琐论、琐议、琐说、琐评、琐记、琐忆、琐探、琐考。

杂:杂谈、杂论、杂议、杂说、杂评、杂释、杂话、杂探、杂考、杂记、杂识。

小:小谈、小论、小议、小评、小话、小介、小释、小探、小考、小辩。

散:散谈、散析、散论、散议、散说、散评、散释、散考。

初:初谈、初析、初论、初议、初说、初话、初介、初释、初探、初考、初辩。

再:再谈、再析、再论、再议、再说、再评、再话、再释、再探、再考、再辩。

又:又谈、又论、又议、又说、又评、又话、又释、又探、又考。

粗:粗谈、粗析、粗论、粗议、粗说、粗评、粗话、粗探、粗考。

闲:闲谈、闲论、闲议、闲说、闲评、闲话。

2.1.2联合式

论析、析论、评述、述评、评析、析评、辩析、辩述、辨析、评议、评注、考辨、辨考、考释、释考、赏鉴、鉴赏。

2.1.3支配式

说略、述略、论略、探略、记略、述要、论要、探微、探实、拾零、拾掇、辨伪、辨谬、辟谬、辨讹。

从以上示例可以看出,学术期刊标题动词主要以偏正式为主。

2.2语序的活化

对此观点,笔者不太同意。通过考察,笔者认为,和非标题动词相比,标题动词的语序活化是其鲜明的特点之一。所谓活化,是指标题动词既可以前置,又可以后置,例如:

(1)浅析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战略(吕部,特区经济,2008.01);

(2)英国养老保险制度浅析(刘璇,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02)。

当然,虽然标题动词的语序非常活化,但具体涉及某个标题动词时,还是具有不同的前置或后置倾向的。比如“试析”是一个有非常明显的前置性倾向的标题动词,通过对中国知网的检索,笔者共找到标题动词“试析”的用例46651个,其中前置性用例46389个,后置性用例262个,前置性语序占绝对优势。不过正如尹世超(2011)所指出的,标题动词在总体上具有后置倾向,也就是说,在标题动词中,只能后置或主要是后置的标题动词占绝大多数。

另外,在语序的灵活上,唯标题动词和准标题动词就具有非常鲜明的区别。试举几例如下:

(1)试析人力资源绩效考核方法(孙衍安,改革与开放,2011.06);

(2)英语中以-ly结尾的副词的翻译方法试析(王勃,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04);

(3)隐喻认知的联想方式分析(吴本虎,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03)。

如果“分析”前置,变成“分析隐喻认知的联想方式”就只能出现在非标题语境中。其他诸如“研究”、“讨论”等准标题动词在标题语境中只能出现NV格式,而排斥VN格式。关于语序的活化,尹世超先生给出解释:“作为汉语最重要的语法手段之一的语序,通常不可随意变动,否则或是意思变了,或是不成话了。但在标题这一特殊的语用环境中,有些语序可以前后颠倒而无关宏旨。这里语用环境成为背景条件,语义关系成为决定性因素,由于它的支撑,语法格式的变换获得较大的自由度,可以更好地、灵活地适应表达的需要。”(尹世超,2001:31)具体的原因我们将会在下文中阐述。但还有一点要指出的是,在标题语境中,V+N是动宾结构,语序变异后N+V为偏正结构。

2.3动词的弱范畴化

在标题语境中,“V+N”结构中V作为动词的身份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当语序异化为“N+V”时,V的动词身份有没有跟着变异,即V有没有名词化?就学界研究现状而言,主要分为两派,一派认为V已经由动词转变为名词,另一派则坚持认V仍然是动词,尽管V在“N+V”结构中的动词性和一般的动词相比有所不同。在这方面,笔者赞同王冬梅(2002)的观点。她利用Hopper&Thompson(1980)的及物性(transitivity)理论考察V的及物性,得出V是及物性较弱的动词即是动词性较弱的动词的结论。

笔者拟选择几个方面考察标题动词的弱范畴化。所谓弱范畴化,即和普通的行为动词相比,标题动词(包括准标题动词)体现出更多不同的特色,动词性弱化,不能作为动词的典型范畴,虽然并没有完全转类为名词,但是和非标题动词相比,其动词的诸多语法特征确实大大弱化。在语法形式特征上,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3.1动作性不强

“把”字句要求动词是能对受动物产生完全的影响的动词(张伯江,2000),通常动作性较强。能够作为学术期刊标题的动词都无法进入“把”字句,试比较:

(1)a.空间维度下的中国城市史研究(陈蕴茜,学术月刊,2009.10)。

b.*把空间维度下的中国城市史研究。

(2)a.浅谈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王晨,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5)。

B.*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浅谈。

2.3.2不能加体标记

时间性是动词的基本范畴特征之一,在汉语中主要借助体标记“着、了、过”或时间副词“已经、正在、即将”等表示。和常规语境中的动作性较强的动词相比,标题动词不能加体标记,即不能在标题中体现出时间范畴。试比较:

(1)浅释药源性疾病(李美惠,中国医药指南,2009.11)→*浅释着/了/过药源性疾病。

(2)公文可读性试论(阎杰、高鸿雁,档案学通讯,2012.06)→*公文可读性已经/正在/即将试论。

2.3.3一般不能重叠

标题动词一般都不能重叠,比如不能说“浅析浅析”、“试谈试谈”之类的说法,某些准标题动词,在通常的文体中,原本是可以重叠的,比如可以说“分析分析”“研究研究”,但是在标题语境中,这些动词也变成无法重叠的标题动词。只有少数单音节准标题动词可以有重叠形式,如:

(1)谈谈实用文体翻译中的美学(陈雪艳,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0)。

(2)说说汉语的“很”话(郑庆君,汉语学习,1997.05)。

(3)论论高校实验室的管理与改革(任红,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01)。

3.学术期刊标题动词的语义特点

3.1语义虚化

在标题语境中,动词在句法和语义上均出现虚化现象。上述的标题动词的句法特点已经显示了其在句法功能上的虚化现象,而其语义上的虚化表现很明显。有些动词如“记”、“论”、“思考”、“研究”、“探索”、“区别”、“调查”、“反思”、“考察”等,“本来属于反映思维活动的普通动词,但因科学知识的探讨往往与这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密切相关,因此这些动词逐渐地变为标题词语,在标题语境中使用时,成为标题标记动词”(刘钦荣,2005)。这类虚化的动词大都是表示思维认识等抽象意义,绝大多数是双音节的。

3.2概念层次较低

虽然标题动词和通常行为中的行为动词相比,其语义虚化,表达的多是抽象意义,但是在标题语境中,唯标题动词和准标题动词在概念层次上还是有所区别的。所谓动词的“概念层次”(category level),即某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概念在人们的民俗分类(folk taxonomy)系统中所处的层次位置。李晋霞(2004)根据语义内容由抽象到具体的程度把汉语动词大致分出三级,即(1)比较抽象的动词;(2)具体度适中的动词;(3)比较具体的动词,那么可以发现直接作定语的动词以具体度适中的动词居多。如:

(1)比较抽象的动词:予以、成为、给予;

(2)具体度适中的动词:收藏、信任、观看;

(3)比较具体的动词:珍藏、深信、凝视。

按照李的判断依据,准标题动词“分析”“研究”等联合式动词属于(2)类基本层次范畴,而“浅析”、“简论”、“漫议”之类的附加式动词则属于更具体的下位范畴,即(3)类。处于基本概念层次的(2)类动词的及物性强于(3)类动词,因此,(2)类动词性较强,概念层次较低的(3)类动词动词性较弱。也就是说,偏正式的唯标题动词和联合式的准标题动词相比,动词性较弱。

4.学术期刊标题动词的语用特点

4.1称名性

作为文章内容的概括,标题都有报道性;作为言语产品的名称,标题都有称名性,但根据报道性和称名性的强弱,标题仍可划分为报道性标题和称名性标题两种类型(尹世超,2001:106)。不过两种类型的标题适用的范围有所区别,前者主要用于新闻语体中,和一般所说的“一句话新闻”很相似,而称名性标题适用范围很广。在学术期刊语境中,称名性是标题的突出特点。

这种称名性的语用特点,给标题动词在形式上的变化创造了外部环境。比如,称名性的要求使得标题动词不能加上时体标记,很多准标题动词在进入标题语境后通常后置,形成“N(的)V”结构。这里我们着重谈谈上文曾经提到的为何唯标题动词语序较灵活,可以前置,可以后置,而准标题动词却只能后置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标题语境的称名性制约。

由于联合式动词的动词性较强,在进入标题语境中便只能后置构成“N(的)V”格式。在这样的定中式的标题构式中,V的动词性受构式压制,体现出一种去动词化。如果像唯标题动词一样可以前置,那么所构成的动宾结构“V+N”则正好“迎合”了V本身的述谓性,该结构成为报道性很强的谓词性结构,与学术期刊标题的称名性的整体要求相悖。称名性的语用环境让“研究”、“探讨”之类的联合式动词无法像动词性较弱的唯标题动词那样可以双置(前置或后置),而只能乖乖地待在“N(的)V”标题构式中,实现称名性的语用要求。而且,很多时候,定中结构的标记“的”经常省略。因为从认知角度而言,加上“的”的组合式偏正结构的概念距离肯定大于不加“的”的偏正结构。因此,删除“的”,N与V的结合更加紧密,在功能上更偏接近于一个单个的名词,其称名性更强。

此外,在标题语境中,后置用法的动词占绝大多数,也就是说,标题动词主要作为定中结构的中心语后置,受前面的名词修饰语修饰。这样的使用频率,也是为了适应标题称名性的需要,因为这样的“NV”定中偏正式结构属于名词性偏正结构,和动词性的“VN”动宾式结构相比,其称名性显然要强。

4.2谦虚原则

从上文所列举的学术期刊唯标题动词可以看出,其修饰性的语素在语义上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表示一种自谦的情态,是比较“低调”的语素。因此,从整个标题的组合效果看,便带上了一种谦虚的语用色彩。很多文章明明论述得非常深刻、透彻,有理有据,甚至堪称某个领域的经典力作,但标题却往往冠以“浅析”“浅论”“简议”之类的词语。

学术期刊是科研工作者交流的有力平台,学术论文便是在这一平台上“互相对话”的载体。作为一种“不见面”的学术交流,必然要遵守相应的会话原则。“谦虚”便是会话“礼貌性”的体现之一。科研工作者更应该具备“虚怀若谷”的心态,因此,在学术期刊论文的标题中,谦虚原则便成了标题动词选用的一大语用特色。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标题语言便以其独特性吸引语言学家的目光。虽然,20多年来,标题动词的研究已经涌现很多成果,研究方法多样,研究视角独特,但是总体来看,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标题语言的历时研究不足;二是重描写,轻解释;三是缺乏对比性的研究,比如汉外标题对比、不同语体的标题的对比。这些将是未来标题语言研究可以继续挖掘的“富矿”。

[1]尹世超.标题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刘云.汉语篇名的篇章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2.

[3]尹世超.标题中动词与宾语的特殊搭配[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1).

[4]尹世超.汉语标题的被动表述[J].语言科学,2008(3).

[5]王同伦.标题语境中动词语法变异及动因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

[6]刘云.篇名中的结构助词“的”[J].语言文字应用,2004(1).

[7]尹世超.标题用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8]张国宪.双音节动词功能增殖探讨[A].邵敬敏.语法研究与语法应用[C].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9]邵敬敏,周娟.填补空白的力作——《标题语法》[J].语文研究,2003(4):29-31.

[10]张伯江.“把”字句的语法关系和句式语义[J].语言研究,2000(1).

[11]王冬梅.“N的V”结构中V的性质[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4):55-64.

[12]刘钦荣.标题词语琐议[J].语文知识,2005(3):19.

[13]刘晓燕.标题语境下的动词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2.

[14]李晋霞.论动词的内部构造对动词直接作定语的制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3):22-29.

猜你喜欢
浅析学术期刊语境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浅析VLAN间灵活互访
浅析35kV隔离开关常见缺陷及处理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
浅析“谯”字“酷烈”义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虚假学术期刊累及一线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