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瓒的书画鉴藏观

2015-02-02 02:48
文教资料 2015年28期
关键词:逸气倪瓒赵孟頫

樊 颖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 100048)

在中国的绘画史上,倪瓒的画作被称作文人画艺术的巅峰,被后世奉为画中“逸品”。他用凝练的笔墨描绘家乡太湖一代的山水,画面中往往是几株枯木立于河岸之上、远处的小山轻描淡写,意境简远疏朗,自有一种空阔寂寥的气氛,如同倪瓒本人安于隐逸、超然物外的性格。倪瓒的书法专攻小楷,早年师法钟繇,后又参以隶意,格调高古,平淡天真;其诗歌“冲淡萧散,尤负气节”,亦有造诣。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倪瓒还是一名优秀的书画鉴藏家,他的鉴藏活动在元末活跃的书画鉴藏圈里颇有影响。

倪瓒出生在无锡富裕之家,尽管父亲早亡,但是在其长兄倪文光的苦心经营和悉心调教下,少年时代的他享受着富家子弟的优渥生活,远离世俗,埋头读书,“经史诸子释老黄岐纪胜之书,尽日成诵”①。倪瓒“平生无他好玩,惟嗜蓄古法书名画”②,倪文光去世后,倪瓒接手治理家业,并以心血之力建造清閟阁。

清閟阁是倪瓒陈设古董雅玩和读书的场所,是在倪文光筑造的玄文馆的基础上建成的建筑群,更是倪瓒的匠心设计。《无锡金匮县志·古迹》中有描述:“清閟阁在梅里乡,元倪瓒故居,旁列碧梧奇石,设古尊罍彝鼎法书名画,其中非杨维桢、张雨诸人不得至。他有云林堂、朱阳馆之属,以清閟阁为最。”倪瓒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清閟阁里,或吟诗作画,或鉴藏古玩,邀请名流雅士等来此品茗赋诗。用这样一座建筑陈列书画藏品自然相得益彰,遗憾的是倪瓒没有关于个人收藏的著述,直到明代张丑在《清河书画舫》里才提及经倪瓒收藏过的书画,包括钟繇《荐季直表》、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智永《月仪献岁帖》、褚遂良《楷书千字文》、张旭《秋深帖》、米芾《宝章待访录》《海岳庵图》、张僧繇《星宿图》、吴道子《释迦降生图》、常粲《佛因地图》、荆浩《秋山图》、李成《茂林远岫图》、董源《潇湘图》等二十件珍贵书画名迹。这些藏品绝对称得上是上等精品,可见倪瓒的品位是很高的。

一、鉴藏法书,注重笔意

倪瓒的清閟阁收藏有大量的晋唐法书,钟繇、王献之、智永、褚遂良、钟绍京、张旭的墨迹赫然在目。元代书坛主张“复古”、“回归晋唐”,力图恢复二王笔法,这一思想几乎影响了元代所有的书家,如鲜于枢、邓文原、康里巎巎、柯九思等,他们在书法创作上遵循前人的要求,并积极实践,形成温润平正的时代书风,书家之中对于晋唐法帖的向往与收藏也是一股热潮。

倪瓒鉴藏法书的关注点主要在于作品的笔意。我们看倪瓒在《唐人临右军真迹图册》后的跋语:

书画一关纽也,书家临榻犹画之临摹也。所谓一笔画一笔书,以其顾盼精神,连属不断,故晋宋间人有此语也。此唐人临右军真迹,又间为正书,于行间沉着痛快,绝非五代宋人所可到却。文伯氏旧藏十八帖,后又获二帖于其藏书故家,其合璧之喜神明复还,旧观非珠还合浦、剑入延平者耶?至正甲辰十一月廿五日获观于宝古斋,观以谨识。倪瓒。

在这段材料里,倪瓒肯定了流畅的用笔能够反映出书写者的精神面貌,而他眼前的法书正是由于用笔 “沉着痛快”,与唐人的用笔方式相近,因而“绝非五代宋人”可以做到。当文伯氏将所有收藏汇集一齐时,整件作品如同失而复得一般,气息流动,倪瓒赞叹道“神明复还”,大有完璧之欣喜。

倪瓒《题米芾宝章待访录》也是通过用笔判断其真伪:

秘阁《宝章待访录》,大米小楷真迹,秀润圆劲,固足压倒苏、黄。尤是用笔妙处,极得右军《乐毅论》法。平原陆完僭评,善书者必能深辨。丁丑九月,燕市重装,谨题。

《宝章待访录》是倪瓒的收藏精品,是米芾中年时所作小楷作品,原迹现已失传,倪瓒评定依据是此卷的用笔“极得右军《乐毅论》法”,超越了苏轼和黄庭坚。张雨曾说倪瓒“神交海岳”,意思是二人在精神上有相同之处,倪瓒与米芾同为洁癖之人,“居处事物一务清致,绰然有米南宫之风”③,在书画创作中,米芾往往“信笔作之”,倪瓒主张“逸笔草草”,观点尤为相似,所以倪瓒对米芾书迹真伪的判断是十分自信的。

苏轼率然得意的书风与倪瓒的书写理念较一致,尽管清閟阁不曾收藏苏轼的墨迹,然而倪瓒经常在其他藏家那里获观苏轼墨迹并有题跋,如《题东坡芙蓉城诗》:“坡翁书大小真草,得意率然,无不入妙,字形或似颜鲁公,或似徐季海。此卷绝有《黄庭》神韵,为尤难得也。”

元代书论多以题跋的形式流传,倪瓒的题跋也反映了他的书法美学观念,他自谦道:“缪书不由讲学,点画不能遒媚,结体还更俗恶。”④这段话是倪瓒婉拒张经邀其为苏州县学书碑上石所言,所谓“遒媚”是指书迹骨力与神采并存,既有刚强之气,又不失妩媚的情趣。他在《追和苏文忠公墨迹卷》和《赵孟頫行书洛神赋卷》时都用到了“圜活遒媚”一词,也有“夭矫钟王迹,遒媚骨肉匀”的诗句,这不仅符合元人对于晋唐古雅之气的追求,而且是倪瓒寻求“脱俗”的艺术境界和人生价值的标榜。文徵明评其书法云:“倪先生人品高轶,其翰札奕奕有晋宋风气。”倪瓒认为要达到艺术的更高水平需要“工于书,人品异俗”,二者缺一不可,因此无论是其交友往来,还是书画收藏都是要满足这个标准的。

二、鉴藏绘画,倡导逸气

倪瓒收藏了前代诸多名家画作,从中汲取前人的创作经验,寻找创作灵感并付诸实践。长期的艺术实践形成了倪瓒独特的绘画观念,他曾言:“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或涂抹久之,它人视以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辨为主。”倪瓒在《跋画竹》一文中说自己的绘画是为了抒发胸中的逸气,而不是为了复制现实的物象,也不在乎别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画的。这即是倪瓒著名的“逸气说”。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倪瓒的“逸笔草草”不是绘画时敷衍了事的态度,也不是漫无目的地涂鸦,这是需要画家经过很长时间的艰苦训练和学识积淀才可以触及的境界。所谓“逸气”是倪瓒渴望自由与超脱,远离俗世、回归自然的精神向往,是他“据于儒,依于老,逃于禅”的人生哲学。这种追求“逸气”的态度反映在其鉴赏绘画作品中,从现有的题跋和题画诗来看,倪瓒多从“逸气”的层面出发衡量画家和作品的艺术价值。

倪瓒在评价元代四大画家时曾说道:“本朝画山林水石,高尚书之气韵闲逸,赵荣禄之笔墨峻拔,黄子久之逸迈,王叔明秀润清新,其品第固自有甲乙之分,然皆予敛衽无间言者。”⑤高克恭在元初画坛的名声不亚于赵孟頫,绘画尤以墨竹见长,倪瓒有诗赞曰:“本朝画竹高赵李,惭愧后来无寸长。下笔能形萧散足,要须胸次有筼筜。”⑥赵孟頫在元代文坛的影响最大,后文有专门论述。黄公望与倪瓒认识较早,是倪瓒的良师益友,二人在绘画上多有切磋,他的绘画山川浑厚,气势苍茫,《富春山居图》可谓中国山水画的巅峰,倪瓒称其为“逸迈”可见极为推崇。王蒙常年隐居山林,喜作重峦叠嶂,高木密林,意境深邃,倪瓒在王蒙的《岩居高士图》中题跋:“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

倪瓒的“逸气说”是对南朝谢赫“气韵生动”的绘画品评标准的继承和发展。谢赫在《古画品录》论及“画有六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气”是元气论的美学,是自然元气和画家本人元气融合的产物;“韵”是人物品藻的概念,指人的精神风貌。“气韵生动”体现的是艺术家个人的气质与外部环境相互依存时表现在作品里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既不是孤立的人物形象,又不是依靠技法可以做到的。

倪瓒对于画作的鉴赏同样站在气韵的角度,他在题跋《茂林远岫图》时说:

李营丘平生自贵重其画,不肯轻于人作,故人间罕得。米南宫至欲作无李论,盖以多不见真也。此卷林木苍古,山石浑然,径岸萦回自然,趣多类荆浩晚年合作。至正乙巳六月廿日,吴城卢氏楼观,延陵倪瓒。

《茂林远岫图》是北宋画家李成所作,曾归清閟阁的收藏,李成是倪瓒绘画师法的重要对象,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谈论倪瓒的师承时道:“云林画法,大都树木似营丘。”倪瓒的树法与李成同出一类,李成“平远寒林,前所未有,其气韵潇洒,烟林清旷”(黄宾虹语),倪瓒常在画面近景处安排枯树,多是几笔线条勾勒树干,枝叶舒朗,气氛萧散。《茂林远岫图》是否为李成所作在近代受到质疑,《清河书画舫》有“为人折去,别购补之”⑦的模糊记录,然而从倪瓒的题跋来看,他从绘画风格及构图两个方面推测这件作品可能是李成与荆浩晚年的合作,从而否定了米芾的“无李论”。

三、子昂墨迹,尤为推崇

赵孟頫是元代文坛的核心人物,他的审美思想和艺术实践引领了一代风气,整个元代的书画活动都在其影响之下,众多书画家或与其交往频繁,或与其师徒相承。赵孟頫卒于至治二年(1322),倪瓒出生于大德十年(1306),二人虽未有直接接触,但是倪瓒与元代其他文人一样,在其成长和艺术活动中,不同程度上受到了赵孟頫思想、诗文、书画等方面的熏陶。从《清閟阁集》的诗文来看,倪瓒对赵孟頫的态度是认可和崇拜的,他多次题跋赵孟頫的墨迹,也留存下大量赞颂赵孟頫艺术成就的诗文,更是悉心收藏与赵孟頫相关的书画作品。倪瓒为张经所藏赵孟頫《松雪诗稿》所做的题跋道:

赵荣禄高情散朗,殆似晋宋间人,故其文章翰墨如珊瑚玉树,自足照映清时。虽寸缣尺楮散落人间,莫不以为宝也。今人工诗文字画,非不能粉泽妍媚。山鸡野鹜,文彩亦尔斓斑,若其神韵,则与孔翠殊致。此无他,固在人品何如耳。此卷张德常得之荣禄之子仲穆,卢山甫二月廿日见过田舍,携以示仆,因题。

倪瓒把赵孟頫的文章翰墨视为可以照亮万物的人间珍品,后世人的诗文字画在其面前都显得俗气。究其原因是赵孟頫的人品高尚。赵孟頫的人品问题饱受争议,在汉族文人眼中,他以皇室贵胄后裔的身份出仕元朝甘心做贰臣是有失气节的,以至于赵孟頫的艺术成就在后世受尽冷遇。他感叹“功名亦何有,富贵安足计。唯有百年后,文字可传世”⑧。赵孟頫清楚自己无法挣脱这样的命运,也无力改变历史的审判,因此选择寄情诗书画印得到暂时的心灵安慰。有趣的是,以隐士书画家的身份游走于历史长河的倪瓒,不仅丝毫不介意赵孟頫的人生选择,更没有像后世的汉族文人那样对赵孟頫进行猛烈的抨击,反而大加赞赏其人品和才情,“学士歌诗清且腴,当时作者数杨虞。画成题就两奇绝,价拟连城明月珠”⑨。或许正是这种理性的思想和包容的心态使倪瓒能够摒弃道德偏见,真正做到以古为师、以贤者为师。

尽管倪瓒未曾得到赵孟頫的亲自传授,二人甚至分别被印上“贰臣”、“隐士”如此大相径庭的历史标签,但是倪瓒对赵孟頫的尊重与敬佩之情贯穿他的整个艺术实践活动中,赵孟頫绘画的“神而不似”和倪瓒主张的“不求形似”如出一辙,可以说倪瓒是赵孟頫素未谋面的知音。

总之,倪瓒的书画鉴藏观念深深影响到他的艺术实践活动,他师法的几乎全是清閟阁珍藏的前人作品,以古为徒却不固步自封,融会贯通各家之长,最终完成个人艺术风格的转变,萧疏简贵,令人叹赏。

注释:

①张端.倪云林墓表.《清閟阁集》附录.

②周南老.元处士云林先生墓志铭.《清閟阁集》附录.

③道衍.题云林墨竹诗卷.《清閟阁集》附录.

④倪瓒.与介石十六通.《清閟阁集》卷十.

⑤倪瓒.题黄子久画.《清閟阁集》卷九.

⑥倪瓒.高尚书画竹.《清閟阁集》卷八.

⑦张丑.清河书画舫.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241页.

⑧赵孟頫.酬膝野云.《松雪斋集》卷二.

⑨倪瓒.题赵荣禄马图.《清閟阁集》卷四.

[1][元]倪瓒,江兴祐点校.清閟阁集[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0.

[2][明]张丑,徐德明点校.清河书画舫[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3]黄苗子,郝家林.倪瓒年谱[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4]陈高华.元代画家史料[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

[5]卢辅圣.倪瓒研究[G].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

[6]庞鸥.书画同源·倪瓒[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13.

[7]曹清.元代江苏绘画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逸气倪瓒赵孟頫
倪瓒的洁癖
倪瓒 杨维桢 “洁”与“脏”的故事
浣溪沙·无题
浅谈倪瓒绘画中的“逸气”
赵孟頫《汉汲黯传》
古淡天真之美——倪瓒《淡室诗》
赵孟頫《吴兴赋》(局部)
赵孟頫《胆巴碑》集锦( 上)
赵孟頫与赵体概说
论魏晋六朝山水游观与人物品藻的逸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