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如何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以大理大学为例

2015-02-02 02:48龚正华屈冉佳大理大学云南大理671003
文教资料 2015年28期
关键词:大理大学院校

龚正华 屈冉佳(大理大学,云南大理671003)

地方院校如何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以大理大学为例

龚正华屈冉佳
(大理大学,云南大理671003)

地方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存在四点不足:被动起步,基础薄弱;观念滞后,行动方向有偏差;主观条件弱,科学研究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度低;环境融入度差,支持系统缺乏。提高地方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需要做好四件事情:注重学校顶层设计,主动适应创新创业教育新常态;改变观念,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目标和内容;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能力;主动融入社会,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支持系统。

地方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

创新创业教育是现代大学区别于传统大学的重要标志之一,始于冷战时期的美国大学。他们将大学的科学研究与社会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把自己融入国家创新体系中,开创了现代大学发展的新模式——创业型大学模式,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128公路”、斯坦福大学的“硅谷模式”。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该文件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将进入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新常态。

1.地方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不足

1.1被动起步,基础薄弱。1999年,国务院转发《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加强教师与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标志着国家从政策层面正式提出实施创新创业教育。2002年,教育部将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9所高校作为试点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标志着国家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正式启动。相较于研究型大学对创业教育的主动应对,大理大学从2015开始,才在教育行政部门文件的敦促下从学校层面制定《大理大学关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在此之前,大理大学在学校工作方案中很少提及“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即使被提及,也是放在就业指导的工作范畴。在具体工作中,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的安排开展过大学生创业大赛、根据就业工作安排开展过大学生创业讲座、大学生创业课程等,但从未从学校层面对创业教育做出过顶层设计。学校实施的创新创业教育并未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区域服务需求、学生特质进行科学设计,在人才培养模式、机构建制、经费配套、管理模式等方面缺乏配套措施。

1.2观念滞后,行动方向有偏差。创新创业教育被喻为“第三本教育护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特别强调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进行从事事业、企业、商业等规划、活动和过程的教育;二是进行事业心、进取心、探索精神、冒险精神等心理品质的教育[1]。“创业教育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与创业技能,为推动全社会创业活动的繁荣奠定基础”[2]。由于大理大学一直没有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只是在就业指导工作中“顺带”开展着创新创业教育,使得大理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行动策略也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需要,并且在行动方案中存在很大偏差。按照创新创业教育的功能和阶段,可以把创新创业教育分为“创业意识”、“创业通识”和“创业职业”三种类型[3]。目前,大理大学的创业教育勉强可以被划归到“创业意识”培养阶段,离“创业通识”和“创业职业”还有很大的距离。从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上看,只是停留在参与大学生创业大赛、开个“格子铺”或“网上商店”之类的初级层次,对于以科研成果为基础开展的创新创业活动几乎没有涉及。

1.3主观条件弱,科学研究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度低。从大学的类型和层次看,能够被称之为创业型大学的学校大多是研究型大学,如美国的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国内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这些大学有较强的科研实力,能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科研支持。地方院校一般是教学型或教学研究型大学,科研实力和科技服务能力都较弱,很少能够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强有力的科研支持。大理大学目前的办学定位是教学研究型大学,在科学研究方面主要开展的是面向区域发展、面向行业产业、面向区域文化传承创新的科学研究。学校的科研优势主要集中在以本省资源为基础的药学、医学和民族文化研究。虽然有这些科研优势,但还主要聚焦在提升学校学科发展和教育科研水平上,还没有拓展到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需求中。目前最得力的措施只是根据2012年教育部的《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要求开设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创业基础”必修课。因此,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得到科研的有力支持。科研动力不足是制约学校开展高层次创新创业教育的瓶颈。

1.4环境融入度差,支持系统缺乏。创业教育离不开社会系统的支持。大学是通过主动服务融入当地社会建立社会支持系统的。由于地方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普遍偏弱,其社会融入度也普遍不高。以大理大学为例,目前的十个学科门类中,只有医学通过附属医院主动与当地社会建立起常规工作机制,其他学科只有部分专业如旅游、民族文化研究与当地社会建立起了非常规工作机制。其余的学科大多只是通过学生社会实践、见习和实习等教学工作需要与当地社会建立着非服务性工作机制。由于缺乏社会支持系统,大理大学的创业教育主要局限在校内的“创业意识”培养和初级创业实践阶段,对于创业教育所必需的创业平台、创业经费、创业政策、创业环境等社会支持系统,还显得非常匮乏。

2.地方院校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的行动策略

2.1注重学校顶层设计,主动适应创新创业教育新常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密切结合,加快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贡献度的重要举措。创业教育对国家实施创新发展、开创经济新常态具有重要的意义。“创业教育始终把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的培养放在第一位”[4],对大学提高教学和育人质量、提高科研水平、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学校要从宏观上做好顶层设计,“应对接自身人才培养定位、学校办学特色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确定相应的创业教育发展思路,设计相应的创业教育课程和训练体系,全方位推进创业教育”[5]。具体到大理大学来说,目前就是要做好《大理大学关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提高全校师生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明确主体责任,开启主动适应创业教育新常态的步伐。

2.2改变观念,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目标和内容。创业需要创业者在变化不定的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寻求与把握机会,高效整合利用资源,明智地决策,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业教育不是简单地培养企业创始人,而是培养“像企业家一样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人。因此,地方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首先要改变的是创新创业教育的观念和行动方向。对于大理大学来说,格子铺和网店的实践策略对于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培养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注重以知识、技能和科研创造为基础的创业实践。其次,要明确地方院校创业教育的重点目标和教育内容。大学的社会服务都有区域重点,地方院校的服务重点理所当然应该是学校所在地。地方院校的科研实力不足以支撑太高层次和太大范围的社会需求,也难以开展面向学科前沿的基础研究,应主要开展面向区域发展需求、面向行业产业发展需求、面向地方文化传承创新需求的科学研究。具体到大理大学来说,其创业教育的重点目标和教育内容就应该立足大理本地,面向云南及周边省区,明确为大理及其周边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方向。

2.3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创业意识培养只是创业教育的第一步,创业知识技能培养、创业人格培养、创业文化培养都是创业教育的应有之义。创业知识技能培养,需要特殊的专门知识技能教育和科技活动为支撑。创业人格和创业文化培养需要创业学知识技能教育为支撑,需要学校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传承和积淀。对于大学来说,专门知识技能教育和科技活动似乎不难,但对于创业学知识技能教育却是相当薄弱,尤其是将专门知识技能教育、科技活动和创业学教育结合起来的教育活动更薄弱。就大理大学来说,这两个方面都显得比较弱势。在今后的工作中,大理大学要注重提高教师的创业学知识技能培养,注重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注重科学研究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不断提高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能力。

2.4主动融入社会,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是创新创业教育顺利开展的必备环境条件,包括政府支持、社会支持和家庭支持三大系统。政府支持主要体现为政策支持、经费支持和创业环境营造。社会支持主要体现为企业与学校在人才培养、科技开发等方面的合作与经费支持,社区为学校发展提供的各种设施设备和服务等。家庭支持主要体现为学生家庭对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行动和措施的认同与支持,对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的认同与支持等。就大理大学来说,要抓住国务院和省政府推动发展众创空间、大众创新创业和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有利时机,及时与当地政府主动取得联系,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和经费支持,在当地创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要主动将学校的教学科研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要加强与学生家庭的联系,将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措施传递给学生家庭,争取得到学生家长的支持。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圆桌会议报告[R].北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9.

[2]黄兆信,王志强,刘婵娟.地方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之维[J].教育研究,2015(2):59-66.

[3]李家华,刘帆.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挑战和对策[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5):1-5.

[4]陈转青.河南地方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基于新乡四所高校的调查[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4):67-70.

[5]宋斌,王磊.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1(11):71-74.

猜你喜欢
大理大学院校
《大学》
做梦都要去大理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理好风吹
想念大理
解读“风花雪月”唯大理之最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