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清华大学“学长制”工作的经验及启示

2015-02-02 17:06庞然丁贞栋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导师制高校

庞然+丁贞栋

摘 要:“学长制”是新形势下创新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探索,在国外和港澳台地区较为流行,台湾清华大学是台湾地区较早实施“学长制”的高校,有着成熟的经验和管理方式,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实施“学长制”关键在于形成长效机制,全面加强学长的科学培训,推进学长工作的精细化,发挥导师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高校;学长制 ;导师制

“德育途径多种多样,很多朴实的道理不需要教师整日苦口婆心的说教,学长与学弟、学妹间的贴心交流,就能变为每位学生的共识。”[1]这句话概括了学长制的精髓。“学长制”是当前在国际和港澳台地区普遍推行的一种学生自主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可以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形成学生之间良性互助的有效模式。当前,台湾高校普遍实施“学长制”。以台湾清华大学为例,“学长制”是较有特色的管理模式。

台湾清华大学“学长制”的主要经验

台湾清华大学是台湾地区的顶尖综合性大学,其在办学模式、管理体制等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探索,以实施多年的“学长制”为例,其特点鲜明,具有借鉴意义。

1.形成 “链式”学长人际支持圈

台湾清华大学“学长制”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不断线”的联系。以台湾清华大学化工系为例,该系每年招生数基本相同,每名新生进校后,即安排一名大二学长与其结对子,等到新生变成大二学生时,他们仍然保持密切联系,通过这样传承,能够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得到高一年级学长的帮助,形成一条纵向不间断的学生关系链。同时,在“学长制”基础上形成的人际关系圈,一方面,打破了横向学生关系网,实现了学生交往方式的多元化,有利于学生人际支持圈的形成;另一方面,发挥一对一传帮带作用,有利于校园文化和校园传统的传承与发扬。

2.坚持“学长制”与“导师制”相协同

“导师制”是台湾清华大学的重要育人机制,成为大学新生后,导师将在学生大学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以台湾清华大学化工系为例,该系每年招收50名学生,该系共有教师25名,每年新生入学后,该系安排5名教师为新生的指导教师,每名教师实际指导10名学生,直至学生毕业。当每名教师指导一届学生4年后,休息一年,再从头开始,继续担任导师。“导师制”与“学长制”密切联系主要体现为:每位导师指导的学生一般自动结成学长对子,形成了一个以导师为中心的学长链,构成了一个相对紧密的人际支持系统。

3.把“学长制”变成人才培养和校友工作的资源

台湾清华大学“学长制”的典型特点,还体现为把“学长制”由高校延伸到社会,把校园人际关系延伸到人与人之间的个体联系,每个新入校学生都能很快找到组织情感归属,在集体中他们能够感受温暖,遇到学习、生活和思想上的困难,都能够通过此途径解决。同样,在这种学长制下,学生之间联系异常紧密,形成了一条纵向关系线,在这条关系线上,有很多学长,已在社会上打拼多年,成果丰硕;还有高年级的学长,有着丰富的大学学习和生活体验。他们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帮助,有利于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关于内地高校“学长制”发展的思考

台湾清华大学“学长制”的实施经验,对内地高校实施“学长制”有很多有益启示,结合内地高校实际,有如下几点关于“学长制”发展的思考:

1.立足实际,借鉴吸收,系统探索“学长制”的有效机制

“学长制”是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的重要体现,也是未来高校学生工作的发展方向,加强“学长制”工作是大势所趋。一是要深入研究“学长制”规律性。“学长制”作为一种新生事物,要充分研究其规律性,着力了解“学长制”实施条件下,如何对人产生影响,学长与帮助对象之间应建立何种联系性,如何确保这种联系性的持久深入等。二是要形成“学长制”长效机制。要探索利用何种激励机制、评价机制、保障机制等,科学规划“学长制”的实施,确保“学长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三是在选拔标准上严格要求,形成从政治信仰、思想品德、学习能力、文化知识到个人涵养的全面考核评价机制,全方位评价学长的适应性。在具体的选拔环节上要不断优化,通过一般性的知识笔试、无领导小组讨论到个性化的案例模拟演示等全方位的选拔流程,确保“学长制”的选拔有效和科学。

2.加强培训,科学导引,全面提升学长的综合能力

确保“学长制”取得实效,培训是关键,要形成科学的培训机制。在培训内容上优化设计,做到有的放矢。一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工作,通过党的知识教育、马克思主义原理教育等,加强学长的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学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保学长在政治方向上坚定不移。二是加强学校和专业教育,加强学长的学校历史沿革和发展教育,加强学院专业的学科特色、专业学习、就业前景等培训,让学长全面了解、掌握学校和专业情况。三是加强学长的工作技能教育,尤其是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等,让学长掌握倾听、共情等基本技巧。四是加强学业辅导知识教育,了解学业辅导的基本功能,学习学业辅导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掌握学业辅导的精髓。五是培养学长的综合素质,大学生作为独立成长的个体,应该拥有较为全面的素质,在学长制的培训过程中,要科学设计内容,吸纳管理学、教育学、哲学等多科知识,让学长拥有更为渊博的知识和更为开阔的视野。

3.拓展渠道,创新载体,有效推进学长工作精细化

“‘学长制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间学习上的自助、生活上的自理和成长中的互助。”[2]进入大学后,由于环境变化、离开父母等因素,新生适应大学生活成为他们在大学面临的第一个挑战,这个挑战对于大学新生来说既是个坎,也是个机遇,如果能抓住这个机遇,建立好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他们一生的发展。因此,“学长制”的实行就是通过学长将进入大学后积累起来的生活、学习、工作经验传递给新生,引导新生尽快熟悉校园环境,了解专业前沿,减轻心理压力,适应大学生活等。为此,推进“学长制”要着力提升工作精细化水平。一是充分了解结对互助对象的家庭经济情况、性格爱好、生活习惯、认知方式。只有全面了解对象,才能科学开展工作,确保工作取得实效。二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工作。应借助网络资源,对优秀学长的工作经验、心得以及精彩活动等进行报道,开设网络互动平台,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网络互动。同时,鼓励优秀学长通过微博、人人网、QQ 等网络新媒体开展工作,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做好全方位的联系等。三是在管理方式上更加细化,要制定学长工作手册,要求学长及时准确记录相关工作开展情况。同时,要对学长的工作有定量、有要求,还要有定性的考核。四是不断延伸学长工作领域,既要帮助新生在学习、生活、心理健康等各方面适应,还要让学长进一步发挥作用,从而成为协助辅导员、班主任开展工作的得力助手。

4.充分发挥“导师制”作用,建立“三位一体”的育人机制

目前,许多高校开展了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从台湾高校“学长制”的经验来看,可以借鉴此种方式。一方面,通过建立网络联系,把“导师—学长—新生”联系起来,建立三者联系的关系网。在这个网络中,导师起到主导作用,同时扮演“守护人”的角色,既要督促学生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也要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养成良好的学术道德等。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长制”和“导师制”合力育人作用,在创造就业资源、密切校友联系等方面,进一步发挥作用,建立起联系更为广泛、交往更为密切、互动更为持久的学长关系。例如:在这条线上的校外学长,经过多年打拼,有的已成为社会各行各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可以通过提供实习岗位、创造就业机会等方式,对这条线上其他的学生提供帮助,形成校友资源的有效利用和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 张兴华.学长制带给新生别样启迪[N].中国教育报,2012-3-14(12).

[2] 王品木.学长制:自我教育的秘方[J].中国德育,2012,(05).

(作者单位:北京化工大学)

[责任编辑:张 雯]

猜你喜欢
导师制高校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导师制国内研究综述
高职生导师制内涵研究①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应然取向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